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龙美术馆联合主办的 “先驱之路:留法艺术家与中国现代美术(1911—1949)”大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是中央美术学院2018年百年校庆之后,央美迈向第二个百年的开年首展,也是中央美院美术馆自主策划的2019年度大展。
留法大展”以一个主展和三个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展出从40余家公私机构及个人借展来的40余位留法艺术家200余件作品,更有多件只在传说中的艺术珍品首次“现身”,多位被历史尘埃淹没的艺术大师“重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强大的以展览和出版物的形式呈现对于20世纪早期留学现象的学术研究展,以此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呈现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上,那些选择了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先驱者和践行者,成为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者、开拓者的杰出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里,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副馆长王春辰,本次展览主展策展人红梅,本次展览专题策展人代表、中国留法艺术家研究学者菲利普·杰奎琳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在20世纪中国美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学到法国的一代中国艺术家的经历与创造是最初的光彩浪花。他们胸怀抱负,远涉重洋,前往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不畏艰难,努力求索,书写了既是中西艺术交流也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开拓的壮丽篇章。“朝圣者”负笈归来,带回的不仅是西方艺术和美术教育的系统与方法,更是振兴中国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激情与理想。超逾百计的中国艺术家虽前往一个国家,但取用之丰富,回国之后艺术发展形式之多样,形成百舸争流的格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极强的吸收与转化能力。也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艺术胸怀,使得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美术有了一番文质俱新的图景,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培植了厚实丰沃的土壤。
“此次展览是对一代留法艺术家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让人透过历史的帷幕,将目光投射于这条充满创造并带有传奇色彩的‘先驱之路’,对于完整地建构中国现代美术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范迪安在谈及展览立意时还强调,应注重中国艺术的现代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里谈到,20世纪上半叶的留法热潮虽然已经过去百余年,但是留法艺术家开启的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以及这些先驱者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是一座内涵巨大而丰富的艺术宝库,有待持续而深入地进行挖掘、研究和推广工作。
常沙娜先生在致辞中回忆了与父亲常书鸿一起生活的经历。常书鸿先生1927年就读里昂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看到伯希和編著的《敦煌石窟图录》,深感中华文化之悠久。在北平艺专成立的时候,常书鸿先生则带领家人回到祖国,去了敦煌,坚持践行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留学(包括游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具体到美术领域,留法艺术家大多选择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以油画、素描、雕塑为主要研究科目。在这里,他们既接受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美术,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为20世纪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油画(西画、西洋画)、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术类别,新的美术观念,甚至与之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活跃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群体之一,奠基、开拓、改变、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上,留法艺术家们选择了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无论是那些倾向于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现代性诉求之路探索的先驱们,如人们熟悉的徐悲鸿、吴法鼎、常书鸿、颜文樑、吴作人、吕斯百等,还是那些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现代性诉求之路的前行者们,如林风眠、刘海粟、庞薰琹、潘玉良等,都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与发展,他们共同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与发展。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3日。
留法大展”以一个主展和三个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展出从40余家公私机构及个人借展来的40余位留法艺术家200余件作品,更有多件只在传说中的艺术珍品首次“现身”,多位被历史尘埃淹没的艺术大师“重现”。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强大的以展览和出版物的形式呈现对于20世纪早期留学现象的学术研究展,以此向学术界和社会公众呈现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上,那些选择了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现代性文化诉求的先驱者和践行者,成为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奠基者、开拓者的杰出作品。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里,常书鸿先生的女儿常沙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副馆长王春辰,本次展览主展策展人红梅,本次展览专题策展人代表、中国留法艺术家研究学者菲利普·杰奎琳等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在20世纪中国美术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学到法国的一代中国艺术家的经历与创造是最初的光彩浪花。他们胸怀抱负,远涉重洋,前往当时的世界艺术之都法国巴黎,不畏艰难,努力求索,书写了既是中西艺术交流也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开拓的壮丽篇章。“朝圣者”负笈归来,带回的不仅是西方艺术和美术教育的系统与方法,更是振兴中国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激情与理想。超逾百计的中国艺术家虽前往一个国家,但取用之丰富,回国之后艺术发展形式之多样,形成百舸争流的格局,这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对世界文化极强的吸收与转化能力。也正是由于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艺术胸怀,使得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美术有了一番文质俱新的图景,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培植了厚实丰沃的土壤。
“此次展览是对一代留法艺术家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展示,让人透过历史的帷幕,将目光投射于这条充满创造并带有传奇色彩的‘先驱之路’,对于完整地建构中国现代美术历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范迪安在谈及展览立意时还强调,应注重中国艺术的现代价值。
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徐里谈到,20世纪上半叶的留法热潮虽然已经过去百余年,但是留法艺术家开启的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以及这些先驱者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是一座内涵巨大而丰富的艺术宝库,有待持续而深入地进行挖掘、研究和推广工作。
常沙娜先生在致辞中回忆了与父亲常书鸿一起生活的经历。常书鸿先生1927年就读里昂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32年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在塞纳河边的旧书摊,看到伯希和編著的《敦煌石窟图录》,深感中华文化之悠久。在北平艺专成立的时候,常书鸿先生则带领家人回到祖国,去了敦煌,坚持践行对敦煌文化的保护和研究。
留学(包括游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兴起的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中最富时代特征的现象之一。具体到美术领域,留法艺术家大多选择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以油画、素描、雕塑为主要研究科目。在这里,他们既接受了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美术,也带回了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为20世纪中国美术带来了传统书画体系之外的油画(西画、西洋画)、雕塑、素描、色粉、水彩等新的美术类别,新的美术观念,甚至与之相关的新的生活方式,从而成为活跃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群体之一,奠基、开拓、改变、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转型的历史节点上,留法艺术家们选择了将中国美术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之路,无论是那些倾向于西方学院派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现代性诉求之路探索的先驱们,如人们熟悉的徐悲鸿、吴法鼎、常书鸿、颜文樑、吴作人、吕斯百等,还是那些接近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现代性诉求之路的前行者们,如林风眠、刘海粟、庞薰琹、潘玉良等,都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与发展,他们共同推动了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形成与发展。
展览将持续至2019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