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大胆”的奇石生涯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芒市,参展看黄龙玉的人络绎不绝一来接机的是一位老大姐,普通的紫红色冬装,办事利索,笑声爽朗,路上车多开不起来的时候,会急脾气地按两声喇叭
  这就是蒋姐在黄龙玉的圈子里,蒋姐可是个尽人皆知的人物,三年前我们到云南考察黄龙玉,就听当地的石友说,蒋姐的东西不能不看。但当时只是一面之缘这次聊得多了,我才发现,蒋姐在黄龙玉圈子里的重要,不仅是因为她有好石头,还因为她是黄龙玉发展的见证者,也是追随黄龙玉的发展成长起来的藏家,于是我决定写写蒋姐,这才尴尬地发现,我还不知道她的名字。
  蒋姐倒爽快,一面拿起笔写下“蒋志严”三个字,一面笑着说,他们都说我是“蒋大胆”
  
  买、买、买、
  
  蒋姐开始买黄龙玉的时候,当地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这黄澄澄的石头有什么魔力
  那时她还是银行职员,偶然在老石友那里看到了这种黄得耀眼的石头,就开始几十、几百的买起来。买来干什么,能卖多少钱,其实她也没有明确的概念,只是觉得这么好看的东西,将来一定会有前景。
  也许这个边远的西南小城,注定就是出产传奇的地方;也许多年翡翠文化的熏陶,让当地人对所有绚丽华美的东西都有了天性的敏感,蒋姐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直觉判断,开始了在别人眼里近乎疯狂的石头囤积一银行的收入还算丰厚,她就把所有的工资都拿来买石头,用了工资用积蓄,积蓄用光了,向亲戚朋友借钱,也要买。银行的同事觉得这个“蒋大胆”真的疯了,都劝她收手。她反过来鼓动人家:“跟着我买吧,保你们将来会赚钱。”那时,弟弟做生意,是她的家族里最有钱的人,大笔大笔的借款,让弟弟都不敢再把钱借给她。于是她又开始银行贷款,借助当时政策的优势,把几个银行都贷了个遍。在人们眼里,这个“蒋大胆”已经不可理喻了。
  在蒋姐的记忆里,2006年是黄龙玉的一个低谷那时候股市热闹非凡,人人都去炒股,而针对黄龙玉又出现了各种否定的说法,于是那一年,很多人都在抛售,但蒋姐还在坚持收石头她对这种黄色石头的信心,从来没有动摇过。蒋姐也劝把钱投进股市的弟弟和周围的朋友:“连卖青菜的都炒股了,这个股市肯定不对劲。还是跟我买石头吧。”
  一路坚定的买进,让蒋姐手里有了令人艳羡的“资本”,也使她手中石头的品质有了绝对保证
  
  传奇
  
  果然,2007年年头,黄龙玉的行情就开始回涨。那一年,一千块钱收来的石头,放半年,就能卖三万。蒋姐一年里赚了一百多万,还清了所有欠债和贷款。人们开始觉得,“蒋大胆”走对了路
  黄龙玉从此一路高歌猛进,以令人瞠目的势头发展起来,看得准、下手狠的“蒋大胆”,也伴随蕾黄龙玉的发展从一个银行职员成长为一位黄龙玉大家她了解市场的点滴变化,也亲历了很多市场传奇。比如,2006年5月从山上以3000元第一手买进的石头,几年后在寨子上以38000元卖出,三四个月后,又被外地藏家以两块十几万的价格买下;比如,6月份100多万买进的石头,不久就180万卖回山上,而现在300万也别想拿下山了……这些真实发生在“蒋大胆们”身上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石种的传奇,也为许多人带来了命运的变化
  其实,蒋姐的幸运并不仅仅是抓住了黄龙玉的机遇,更是因为她天性的敏锐和果断。那年,她和老公看中了昆明的一处期房,决定买下来周围的朋友都说不可靠,老公也改了主意,决定放弃。但定金已经交了,蒋姐说:“还没怎么样就赔一万块钱,我不甘心。”她告诉老公,售楼方说可以退定金,你要是不想去,就写个委托,全权交给我处理老公“上了当”,她自己跑到昆明,办了买房的所有后期手续现在,这套房子的升值速度已足以让她为自己的决策骄傲。
  买地,是她的又一个果断决策。当初土地出让非常便宜,价格低得现在难以想象。蒋姐卖石头挣了钱,就想抓住机会多买几亩。最终,她说服了老公,当起了“地主”。随着城市开发的速度,现在那块地的地价早已成为可观的数字
  她似乎总有一些早于别人半步的预判,这种超前让她的财富故事占得先机,而她的每一个关键决策,似乎都是一次胆大妄为的冒险。幸运的是,她成功了,当然,只把成功归功于幸运是不准确的。她对财富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判断能力,能够在别人还懵懂甚至怀疑时,信心十足地果断出手,并且心无旁鹜,绝不动摇。看来,“蒋大胆”真的不是浪得虚名
  
  钱是很臭的
  
  成功的黄龙玉玩家蒋姐,还是一副普普通通的样子。不穿名牌,不会打扮,没有通常女石友的妩媚妖娆。玩石头,对于她来说,已经是一种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至于伴随而来的财富,则是那样顺其自然提到财富,曾是银行职员的蒋姐竟然显出一副厌恶的表情:“你不知道,钱是很臭的真的,我在银行天天跟钱打交道,钱真的很臭,尤其是当这钱不是你自己的”
  但是提起石头。她就会两眼放光。而她也确实成了黄龙玉圈子里的专家级人物,当地石友乐于让她帮忙“掌眼”,外地的藏家也常常要找到她,拿自己的东西让她过过目。蒋姐的肯定,似乎也成了业界的某种认可展会期间,蒋姐忙得不亦乐乎:她的饭店里聚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大藏家,她则开着自己的越野车,风风火火地接送客人,常常要从清晨忙到半夜。龙陵展期间,蒋姐陪我转当地的市场。不断有人跟她打招呼,走到哪家店里,主人也总会恭敬地迎上来,说说最近收了什么东西,或是拿出一两件宝贝,让她给个判断一看得出,这个“蒋大胆”,在当地人眼中是个“人物”。更看得出,在黄龙玉的世界里,她是自信的,也是快乐的。
  黄龙玉参加北京珠宝展期间,蒋姐去了北京。她是专门去故宫看那在电视上看了很多回的乾隆玉玺的。这圣物,她要带着朝圣的心情,亲眼看一看。
  


  

其他文献
石展多多,石事多多,忙石人也多多……    3月25日上午刚修改完一篇稿子(3月20日在石家庄第八届石博会上,侯桂林侯老当面授务,论雅石艺术与家居文化的结合)手机响了,号码显示——宁夏《中华奇石》编辑部,心里嘀咕着不会是吴蕊贤有吩咐吧!因为她给我的感觉是忙里偷闲也常干些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事儿果不如然,甜甜的嘴巴一番抬举中交代了她的“命令”——雅石讲评  点击邮箱初视组石释怀在心,这不又来了一位比我俩
期刊
3月30日上午,在济南市中区齐鲁七贤文化城广场,艺术节开幕了,由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女士宣布开幕,同时举行了“唱响观赏石”征歌颁奖仪式  3月30日下午,在齐鲁七贤文化城会展中心二楼会议室,九大观赏石基地的八个代表(其中北京十里河基地代表缺席)分别发言,讲述了本基地的工作及现状中石协高级顾问闰立本先生更是提纲挈领,从“观赏石基地”观念的诞生到发展作了精辟的讲解;寿嘉华会长也
期刊
图纹石的意蕴美是在其形式美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美    一、何为图纹石的意蕴美    在《论图纹石的形式美》一文中笔者曾谈到,形式与内容是一对哲学范畴,通常是内容决定形式  因为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继承性,所以我们可以对图纹石的形式美单独地进行赏析  但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到图纹石的意境之美中去,以获得进一步的审美感受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
期刊
方凤英出生于1966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义乌从商。由于职业原因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偶尔在山上、水中看到一些形状独特的石头,感觉大自然的神奇与石头的灵性,从此与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方凤英最早接触的是黄蜡石和木化石,随着玩石头的深入,开始不满足于单一赏玩,转而面向全国石种收藏。在2007年她着手成立了义乌市观赏石协会并任协会常务副会长,协会的成立方便了义乌石友间的交流。为了推广奇石文化,在20
期刊
  
期刊
纪昀,清代学者,字晓岚,晚号石云。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其胸怀坦荡,性好滑稽,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勤奋好学,博古通今,机智诙谐,常出语惊人,妙趣横生,盛名当世。  抽烟是纪晓岚的嗜好之一,是其标志性动作,他烟瘾奇大,使用大容量旱烟袋,据说一次能装三四两烟丝,虽有夸张之嫌,但也确属罕见。因此有了“纪大烟袋”的绰号。  纪
期刊
奇石拍卖年    奇石拍卖,早已不陌生的字眼,也早就被业界寄予厚望,此前各地奇石组织或个人也多有尝试,然而不需讳言,扣除举牌的水分,真正的成功少之又少不过石界人士仍将拍卖视为奇石走向主流艺术品市场的必然途径,因此各地拍卖的尝试从未停止据记者了解,2011年度的多数大型石展,都将奇石拍卖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本年度奇石拍卖活动将再次掀起一个小高潮,2011,堪称石界的“拍卖年”。  
期刊
题记:  “据说义乌后宅街道前备村一个山坡上,有人挖到了块黄蜡石,一转手就卖了1万元……一时问,挖石人、买石人蜂拥而至,小山坡上最多时有上千人同时开挖,似乎谁都想跟着这块石头疯狂一把。”《浙江义乌一小村上演疯狂的石头,千人同挖黄蜡石》,2010年年术,这样一则新闻引起媒体和石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对石的痴迷还是盲目的开采,义乌,这个以小商品著称千世的小镇,因为奇石,疯狂了起来。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地
期刊
1、什么是观赏石会展心理学    观赏石会展心理学主要研究观赏石会展过程中策划、营销、物流、人力资源、风险及参加会展者心理效果的评估,近年来,观赏石会展正成为观赏石行业发展的一个热点,观赏石会展迅速发展预示着该行业需要大量的会展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士来搞好观赏石会展,以促进中国观赏石事业的健康发展。    2、观赏石会展策划    观赏石会展策划心理学主要研究以现实为
期刊
李渔(1611-1680)祖籍兰溪(今浙江兰溪市),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号笠翁李渔自幼聪颖好学,7岁能诗,被明清名士钱谦益评为“龆龀(换牙)时便惜分阴,宜其以文章名世也”李渔33岁准备二度应乡试时,中途闻警折回,此后江山易主,李渔有故国情怀,不再以功名为念。  笠翁为明清之际的奇才,一生创作甚丰,有诗文、史论、戏剧、小说、园林和美学理论等方面的著录笠翁还是300年来最成功的书商,他的《芥子园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