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电影不仅在教育、娱乐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商业功能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这一切都对电影的翻译,特别是电影片名和字幕的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影片翻译中的重要一环,优秀的片名翻译不仅能为影片锦上添花,而且也能在新片的推介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钱钟书早在《管锥编》(1979)中就这样论述:一国文字与另一国文字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之间的内容和现实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所以,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这就是“讹”,西洋所谓的反逆者(Traduttore)。而在文学翻译中则有“创造性叛逆翻译”这一概念。美国比较文学家维斯坦因说:“在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翻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古今中外众多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变译是任何一个译者,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避免,普遍存在的现象”。创造性叛逆翻译,即意味着对原文的“不服从”,“不忠实”,“不对等”。
由于电影片名有其自身特点,其最终目的和主要功能是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成功的片名既要能给观众提供影片的基本信息,还要使观众获得美感并受到感召,最终采取行动。这也就要求译者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三种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
翻译美学历来就是翻译家们都非常关心重视的问题。早在十八世纪末,西方著名哲学家泰勒斯就已提出“翻译必须要忠实原文才能谈得上译文之美”的主张。在现当代,也有许多学者提出要遵循翻译美学原则的问题。刘宓庆先生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刘宓庆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共有十一本论著。如:《英汉翻译技能指引》,《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口笔译理论研究》等等,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了相当系统的翻译审美原则。其内容如下:
一、达意(expressiveness)
达意的首要要求是准确(accuracy),“准确”即《周易》中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按照孔颖达的解释,“诚”即“诚实”,就是要准确无讹地表达原语的意义。为了准确表达原意,译者必须一字不误,一丝不苟地如实转换。
但由于片名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有其自身的语言要求和艺术审美特色;其次,作为电影艺术的一分子。片名并非独立存在的,它与电影主体息息相关且依附于电影而存在。这些因素给片名翻译套上了厚厚的枷锁,但同时它也赋予了片名翻译更广阔的“叛逆”空间。只有通过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才能使其成功地实现其三个功能。
如电影《Penelope》被创造性叛逆翻译为了《真爱之吻》,此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美丽的女主角佩内洛普的家族被下了诅咒,因此她从出生起就长了一个猪嘴,只有真爱之吻才能解开她的诅咒,消除她的猪嘴。所以,译名《真爱之吻》非常准确地传达了电影剧情。而若将女主角的名字准确无误地直译为片名,将会给观众造成困惑。因为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女主角的名字是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的,更谈不上实现片名的三个功能了。所以。这样一个对原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了的片名是个非常成功的翻译。此类的电影还有许多,例如:《Walle》被译为《垃圾总动员》,《The Bourne Identity》被译为《谍影重重》,《leon》被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constantine》被译为《地狱神探》,《charlie's Angels》被译为《霹雳娇娃》等。
二、适宜(appropriateness)
与准确并重并举的另一个目标是适宜。为了做到适宜,我们必须顾及约定(acceptability)时尚性。时尚性即文风时尚方面的问题,指翻译要有时代感。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有许多是对适宜性审美原则的颠覆。例:《Lolita》被译为了《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显然与当代白话文不和适宜,它典出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的小妾,苏东坡便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新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老夫的白发,“海棠”指鲜艳欲滴的少妻。之后“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成了老夫少妻的委婉说法。而电影《Lolita》是根据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Lolita》改编的。Lolita是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的继父由于爱慕而占有了这个只有十二岁的继女,属于老夫少妻。若将此片名直译为《洛丽塔》,会给观众造成巨大困惑,也无法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然而,在违背了原名文风时尚的情况下,将它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后,观众只要通过查询此句诗歌的意思就可知其意义,因此也免去了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因为对于中国入来说,自己的文化始终要熟悉得多的。另外,还有不少对片名做此类创造性叛逆翻译处理的相关电影。例如:《Untitled,Oueen Bees andWannabes’Project》被译为了《刁蛮掌门人》,《Bewitched》被译为了《家有仙妻》等等。
综上所述可知,对英语电影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尽管颠覆了翻译审美原则,但却给片名翻译带来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使译者能够更完美,准确地再现电影的信息和美感,吸引观众的观看欲望——这也是片商的最终目的。因此,将英语电影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不但不会破坏原电影的美感,反而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各方面的功能,体现其艺术美感和商业价值。
但这种创造性叛逆翻译不是随便乱进行叛逆和违背,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从受众的传播诉求和文化解读出发,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其次,要善于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用开阔的思维不拘一格地对片名进行翻译才能准确传达出影片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成功转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出既符合语言文化要求又满足传播诉求的电影译名,实现电影三方面的功能,才能成功地吸引观众。因此,颠覆翻译审美原则对片名实现创造性叛逆翻译是合理的,也是可取的,它会为我们架起一座不同文化之间的美丽的“桥”。
钱钟书早在《管锥编》(1979)中就这样论述:一国文字与另一国文字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之间的内容和现实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所以,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这就是“讹”,西洋所谓的反逆者(Traduttore)。而在文学翻译中则有“创造性叛逆翻译”这一概念。美国比较文学家维斯坦因说:“在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翻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古今中外众多理论和实践都足以证明“变译是任何一个译者,任何一种翻译都不可避免,普遍存在的现象”。创造性叛逆翻译,即意味着对原文的“不服从”,“不忠实”,“不对等”。
由于电影片名有其自身特点,其最终目的和主要功能是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成功的片名既要能给观众提供影片的基本信息,还要使观众获得美感并受到感召,最终采取行动。这也就要求译者在译文中努力实现电影片名的三种基本功能,即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
翻译美学历来就是翻译家们都非常关心重视的问题。早在十八世纪末,西方著名哲学家泰勒斯就已提出“翻译必须要忠实原文才能谈得上译文之美”的主张。在现当代,也有许多学者提出要遵循翻译美学原则的问题。刘宓庆先生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位。
刘宓庆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共有十一本论著。如:《英汉翻译技能指引》,《翻译美学导论》,《文化翻译论纲》,《口笔译理论研究》等等,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提出了相当系统的翻译审美原则。其内容如下:
一、达意(expressiveness)
达意的首要要求是准确(accuracy),“准确”即《周易》中所说的“修辞立其诚”。按照孔颖达的解释,“诚”即“诚实”,就是要准确无讹地表达原语的意义。为了准确表达原意,译者必须一字不误,一丝不苟地如实转换。
但由于片名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有其自身的语言要求和艺术审美特色;其次,作为电影艺术的一分子。片名并非独立存在的,它与电影主体息息相关且依附于电影而存在。这些因素给片名翻译套上了厚厚的枷锁,但同时它也赋予了片名翻译更广阔的“叛逆”空间。只有通过对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才能使其成功地实现其三个功能。
如电影《Penelope》被创造性叛逆翻译为了《真爱之吻》,此故事的主要内容是:美丽的女主角佩内洛普的家族被下了诅咒,因此她从出生起就长了一个猪嘴,只有真爱之吻才能解开她的诅咒,消除她的猪嘴。所以,译名《真爱之吻》非常准确地传达了电影剧情。而若将女主角的名字准确无误地直译为片名,将会给观众造成困惑。因为在不了解剧情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女主角的名字是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的,更谈不上实现片名的三个功能了。所以。这样一个对原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了的片名是个非常成功的翻译。此类的电影还有许多,例如:《Walle》被译为《垃圾总动员》,《The Bourne Identity》被译为《谍影重重》,《leon》被译为《这个杀手不太冷》,《constantine》被译为《地狱神探》,《charlie's Angels》被译为《霹雳娇娃》等。
二、适宜(appropriateness)
与准确并重并举的另一个目标是适宜。为了做到适宜,我们必须顾及约定(acceptability)时尚性。时尚性即文风时尚方面的问题,指翻译要有时代感。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有许多是对适宜性审美原则的颠覆。例:《Lolita》被译为了《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显然与当代白话文不和适宜,它典出苏东坡嘲笑好友词人张先的调侃之作。据说张先在80岁时娶了一个18的小妾,苏东坡便调侃道:“十八新娘八十新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梨花”指老夫的白发,“海棠”指鲜艳欲滴的少妻。之后“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成了老夫少妻的委婉说法。而电影《Lolita》是根据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Lolita》改编的。Lolita是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的继父由于爱慕而占有了这个只有十二岁的继女,属于老夫少妻。若将此片名直译为《洛丽塔》,会给观众造成巨大困惑,也无法激发观众的观看欲望。然而,在违背了原名文风时尚的情况下,将它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后,观众只要通过查询此句诗歌的意思就可知其意义,因此也免去了东西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因为对于中国入来说,自己的文化始终要熟悉得多的。另外,还有不少对片名做此类创造性叛逆翻译处理的相关电影。例如:《Untitled,Oueen Bees andWannabes’Project》被译为了《刁蛮掌门人》,《Bewitched》被译为了《家有仙妻》等等。
综上所述可知,对英语电影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尽管颠覆了翻译审美原则,但却给片名翻译带来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使译者能够更完美,准确地再现电影的信息和美感,吸引观众的观看欲望——这也是片商的最终目的。因此,将英语电影片名进行创造性叛逆翻译,不但不会破坏原电影的美感,反而能更大程度地实现其各方面的功能,体现其艺术美感和商业价值。
但这种创造性叛逆翻译不是随便乱进行叛逆和违背,而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从受众的传播诉求和文化解读出发,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其次,要善于跳出语言层面的束缚,用开阔的思维不拘一格地对片名进行翻译才能准确传达出影片的内容含义和文化精神,成功转化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出既符合语言文化要求又满足传播诉求的电影译名,实现电影三方面的功能,才能成功地吸引观众。因此,颠覆翻译审美原则对片名实现创造性叛逆翻译是合理的,也是可取的,它会为我们架起一座不同文化之间的美丽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