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銎石斧
寺洼文化
1981年9月征集于靖远县高湾公社。
长12.5厘米,宽4.5厘米,孔径3厘米。
青石质。双面弧形刃,斧中部有双面钻形成的銎,柄首较圆。通体经磨光,制作精细。
玉斧
齐家文化
1981年征集于靖遠县糜滩公社朝阳大队。
长19.5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
玉质。长条形片状,双面弧形刃,顶部有一单面钻孔。通体经磨光,玉质细润。
玉琮
齐家文化
1988年靖远县双龙乡永安堡永和遗址出土。
高4.1厘米,直径8.6厘米,壁厚0.7厘米。
和田黄玉。圆形筒状,通体磨光,边缘有褐色沁,外壁雕出四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块。玉石为半透明青黄色,有透明感,油脂光泽,玉质细润。
玉蝉
汉代
1976年靖远县黄湾汉墓发掘出土。
长5.2厘米,宽3厘米。
玉质。呈扁平状,中心稍厚,腹背微凸,平头,翅端呈弧形锋状,背部用阴刻弧线勾现出蝉的颈部、双翅。
玉钺
齐家文化
1998年12月征集于靖远县石门乡老崖水李家岔。
长8厘米,宽4.6~6.2厘米,厚0.7~1.05厘米,孔径0.7~0.9厘米。
玉质。双面钻孔。
玉鼻塞
汉代
1976年靖远县黄湾汉墓发掘出土。
长2.5厘米,直径 0.5 厘米。
玉质。圆柱形,一头大,一头稍小。
龙头青玉带钩
清代
1981年靖会工程施工时出土。
通长13厘米,宽2.6厘米,厚2.7厘米。
和田青白玉,玉质细腻温润,整体造型优美,神韵遒劲。钩为长条形,雕刻一龙首,龙首无发,双角微微突出,额头光滑无饰纹,嘴窄,眼神偏向两旁;腹上有一小螭爬行,毛发向后飘拂,但须却在颌下撑起螭头,面对龙首,四足凌空,双尾神采奕奕,故谓之“双龙钩”,有“祥龙教子”和“带子上朝”的美称,多有寄望子承父业,同掌权力的寓意。
玉带板排方、铊尾、圆桃
清代
1981年靖会工程施工时出土。
排方长4.3厘米,宽3.2厘米;铊尾长6.5厘米,宽2.9厘米;圆桃长3.2厘米。
青玉质。分别为排方(长方形)5块,铊尾(圭形)2块,圆桃(桃形)3块,背面均有圆形细孔。
鼻烟壶
清代
1981年靖会工程施工时出土。
高5.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7厘米。
红色料子。直口,短直颈,扁圆腹,平底。
珪璧
清代
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通长16厘米,璧径10厘米,厚0.9厘米。
褐色玉石。正面饰八卦纹,背面饰雨点纹,珪末端刻有山水图案。
寺洼文化
1981年9月征集于靖远县高湾公社。
长12.5厘米,宽4.5厘米,孔径3厘米。
青石质。双面弧形刃,斧中部有双面钻形成的銎,柄首较圆。通体经磨光,制作精细。
玉斧
齐家文化
1981年征集于靖遠县糜滩公社朝阳大队。
长19.5厘米,宽3.8厘米,厚1.2厘米。
玉质。长条形片状,双面弧形刃,顶部有一单面钻孔。通体经磨光,玉质细润。
玉琮
齐家文化
1988年靖远县双龙乡永安堡永和遗址出土。
高4.1厘米,直径8.6厘米,壁厚0.7厘米。
和田黄玉。圆形筒状,通体磨光,边缘有褐色沁,外壁雕出四个大小相等的长方块。玉石为半透明青黄色,有透明感,油脂光泽,玉质细润。
玉蝉
汉代
1976年靖远县黄湾汉墓发掘出土。
长5.2厘米,宽3厘米。
玉质。呈扁平状,中心稍厚,腹背微凸,平头,翅端呈弧形锋状,背部用阴刻弧线勾现出蝉的颈部、双翅。
玉钺
齐家文化
1998年12月征集于靖远县石门乡老崖水李家岔。
长8厘米,宽4.6~6.2厘米,厚0.7~1.05厘米,孔径0.7~0.9厘米。
玉质。双面钻孔。
玉鼻塞
汉代
1976年靖远县黄湾汉墓发掘出土。
长2.5厘米,直径 0.5 厘米。
玉质。圆柱形,一头大,一头稍小。
龙头青玉带钩
清代
1981年靖会工程施工时出土。
通长13厘米,宽2.6厘米,厚2.7厘米。
和田青白玉,玉质细腻温润,整体造型优美,神韵遒劲。钩为长条形,雕刻一龙首,龙首无发,双角微微突出,额头光滑无饰纹,嘴窄,眼神偏向两旁;腹上有一小螭爬行,毛发向后飘拂,但须却在颌下撑起螭头,面对龙首,四足凌空,双尾神采奕奕,故谓之“双龙钩”,有“祥龙教子”和“带子上朝”的美称,多有寄望子承父业,同掌权力的寓意。
玉带板排方、铊尾、圆桃
清代
1981年靖会工程施工时出土。
排方长4.3厘米,宽3.2厘米;铊尾长6.5厘米,宽2.9厘米;圆桃长3.2厘米。
青玉质。分别为排方(长方形)5块,铊尾(圭形)2块,圆桃(桃形)3块,背面均有圆形细孔。
鼻烟壶
清代
1981年靖会工程施工时出土。
高5.7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7厘米。
红色料子。直口,短直颈,扁圆腹,平底。
珪璧
清代
靖远县博物馆旧藏。
通长16厘米,璧径10厘米,厚0.9厘米。
褐色玉石。正面饰八卦纹,背面饰雨点纹,珪末端刻有山水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