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制片+手机拍摄=低质量吗?
N0!这个作品,会给你惊喜
2014年,台湾微电影协会举办了『微笑Taiwan』手机微电影竞赛,邀请台湾创作者们用随手可得的工具——手机,来记录台湾的美好。除了拍片之外,这个竞赛还有一个难度,就是要用英语拍摄,用英语跟台湾的人文样貌以及美景来营销台湾。竞赛共收到了近百部作品,而学生组金奖却是由一个没有拍过片的学生导演获得,他是如何做到的?
My December Taiwan这部影片简单中却有着不简单,虽然拍摄用的是随手可得的手机,但是内容却有着丰富的当地关怀与跨文化的交流,并且是挑战双语的英文营销短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新锐团队如何突破重重的关卡与限制,创作出一部精彩的手机微电影。
最早的缘起,是因为学校要求大四毕业生需要完成一个毕业的专题,就读德霖科技大学的导演苏韦睿,不想跟大多数的同学一样写论文或者是办活动,于是向老师提出想要拍摄短片的想法,在获得老师的认可及帮助之后,老师也协助他找到了台湾微电影协会主办的『微笑Taiwan』手机微电影创作比赛。透过参与比赛,让团队成型,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
从规则编剧戴枷锁起舞,反成优势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当中,苏韦睿不是从创作的角度出发,而是先研究了比赛的规则,再把比赛的元素拆解成必备的条件。同时也先上网研究了网络视频的拍摄与结构,其中在这些影片当中,影响他比较深刻的就是:逢甲大学微电影《心意》。在收集完相关的资料之后,苏韦睿先画出分镜表,然后再跟团队一起讨论,修改。同时也先到一些景点做事先的田野调查,选择不同的拍摄场景,找出最有利的拍摄条件。
不像一般的学生,参加比赛时把规则当成限制,苏韦睿将比赛规格变成编剧架构,从一个有限的架构当中,将创意放进去。
于是有了外国人的元素去符合双语的要求。他们从宗教的冲突出发,结合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信仰样貌,产生出主角身处在不同文化与宗教中产生的冲突感。并且将这样的冲突感,藉由参与及理解,融入外来客与本地人对于文化的尊重与内化,展现异国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参与的故事。
精密计划时间人力小成本成就大制作
在编剧发展的过程当中,制片预算不是最大的考虑,而是思考着如何完成个感动自己的故事。但是有故事,还不足以成就部精彩的影片。在确定故事的本土/外来、寺庙/回教等冲突元素之后,就是将这样的概念转化成实际可被执行的工作。
虽然是一个新手导演,但是苏韦睿却没有新手导演的生涩,他表示:最大的信心来自于事先计划的缜密。苏韦睿采取的策略是以精密的企划,让一个超过二十个人的剧组,依照时间、流程在计划中工作。从最早的分镜、一直到现场的工作大表,详尽的表格和文件,让剧组有所依循,同时到了现场也能够非常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苏韦睿说,“事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做什么要想清楚,到了现场就是把原本规划好的工作执行完毕,而且同样的段落,也思考过各种的可能,规划不同的拍摄方案,取得多元的素材。”在制片的过程当中,剧组的伙伴们几乎都是情义相挺,甚至还动之以利:将比赛得奖的GoPro当作摄影师奖励,用这样的团队合作节省拍摄成本。整部影片的开支不到三万块钱,餐费是最主要的成本,甚至其中一幕演员们吃办桌(即“办一桌菜宴客”,是台湾和闽南传统的宴客方式),也包括在成本之内,同时身兼制片的苏韦睿,很巧妙的结合了演员们吃饭跟拍摄的综效。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很难相信苏韦睿是第一次拍片当导演,尤其他对场面调度非常流畅。演员也没有一般素人演员的生涩,反而在镜头前面展现了一种零违和感的自然,没有受过导演训练的苏韦睿,采取信任跟引导的方式,希望演员可以自然的展现自己在故事中最真诚的样貌。
苏韦睿也谈到这次的拍摄心得,身为剧组领导者,他表示:管理跟领导要并进,管理是个标准的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即标准作业程序),但是领导却是一个贴心的过程。在拍片的过程当中,对剧组要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手段。一个是要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但是也要给予剧组情感化的贴心关怀,这是让剧组得以顺利工作的两大秘技。严谨的规划与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也是让作品可以顺利进行的最大原因。
这次拍片给他最大的启发就是,第一次拍片,不见得要用最高规格的硬件。用最简单的硬件拍摄,反而可以练习如何在最极简的配备上,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在影片杀青、上传之后,苏韦睿也非常理性的提出对于影片的检讨,譬如片尾的字幕没有上好、有一颗镜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拍摄角度等。虽然作品已经无法修改,但是透过这样的理性分析,也逐渐累积自己下一次进步的实力。
在参与很多微电影比赛的评审工作时经常会发现,很多参赛者,不管是学生组或者是社会组,通常都只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往往跟比赛的需求不符,这也是无法拿到好成绩的关键。苏韦睿参加这次比赛的心态非常正确,与其忽视比赛规则,还不如正视比赛的规则,并且运用策略化的分析,将其转化成创作的框架与规定,将比赛视为提案,也是新锐团队在进入商业市场之前的提案练习。
这一次因为比赛规则的限定,让团队不能运用高规格的设备,现场甚至不打光也可以观察到未来影音制片与创作的趋势:器材不是重点,计划才是王道,利用现成的器材,运用熟悉的人力,是拍出好作品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年轻团队的第一部作品,他们也遇到许多新锐创作团队,有着相同的困境,懂得做出好作品,却不太懂得如何营销。希望大家看完本文之后,有机会可以看看这部影片,细细品味这群年轻人的创意与执行力。
N0!这个作品,会给你惊喜
2014年,台湾微电影协会举办了『微笑Taiwan』手机微电影竞赛,邀请台湾创作者们用随手可得的工具——手机,来记录台湾的美好。除了拍片之外,这个竞赛还有一个难度,就是要用英语拍摄,用英语跟台湾的人文样貌以及美景来营销台湾。竞赛共收到了近百部作品,而学生组金奖却是由一个没有拍过片的学生导演获得,他是如何做到的?
My December Taiwan这部影片简单中却有着不简单,虽然拍摄用的是随手可得的手机,但是内容却有着丰富的当地关怀与跨文化的交流,并且是挑战双语的英文营销短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新锐团队如何突破重重的关卡与限制,创作出一部精彩的手机微电影。
最早的缘起,是因为学校要求大四毕业生需要完成一个毕业的专题,就读德霖科技大学的导演苏韦睿,不想跟大多数的同学一样写论文或者是办活动,于是向老师提出想要拍摄短片的想法,在获得老师的认可及帮助之后,老师也协助他找到了台湾微电影协会主办的『微笑Taiwan』手机微电影创作比赛。透过参与比赛,让团队成型,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前进。
从规则编剧戴枷锁起舞,反成优势
在剧本创作的过程当中,苏韦睿不是从创作的角度出发,而是先研究了比赛的规则,再把比赛的元素拆解成必备的条件。同时也先上网研究了网络视频的拍摄与结构,其中在这些影片当中,影响他比较深刻的就是:逢甲大学微电影《心意》。在收集完相关的资料之后,苏韦睿先画出分镜表,然后再跟团队一起讨论,修改。同时也先到一些景点做事先的田野调查,选择不同的拍摄场景,找出最有利的拍摄条件。
不像一般的学生,参加比赛时把规则当成限制,苏韦睿将比赛规格变成编剧架构,从一个有限的架构当中,将创意放进去。
于是有了外国人的元素去符合双语的要求。他们从宗教的冲突出发,结合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信仰样貌,产生出主角身处在不同文化与宗教中产生的冲突感。并且将这样的冲突感,藉由参与及理解,融入外来客与本地人对于文化的尊重与内化,展现异国文化彼此交流,互相参与的故事。
精密计划时间人力小成本成就大制作
在编剧发展的过程当中,制片预算不是最大的考虑,而是思考着如何完成个感动自己的故事。但是有故事,还不足以成就部精彩的影片。在确定故事的本土/外来、寺庙/回教等冲突元素之后,就是将这样的概念转化成实际可被执行的工作。
虽然是一个新手导演,但是苏韦睿却没有新手导演的生涩,他表示:最大的信心来自于事先计划的缜密。苏韦睿采取的策略是以精密的企划,让一个超过二十个人的剧组,依照时间、流程在计划中工作。从最早的分镜、一直到现场的工作大表,详尽的表格和文件,让剧组有所依循,同时到了现场也能够非常快速地进入工作状态。
苏韦睿说,“事前的准备非常重要,做什么要想清楚,到了现场就是把原本规划好的工作执行完毕,而且同样的段落,也思考过各种的可能,规划不同的拍摄方案,取得多元的素材。”在制片的过程当中,剧组的伙伴们几乎都是情义相挺,甚至还动之以利:将比赛得奖的GoPro当作摄影师奖励,用这样的团队合作节省拍摄成本。整部影片的开支不到三万块钱,餐费是最主要的成本,甚至其中一幕演员们吃办桌(即“办一桌菜宴客”,是台湾和闽南传统的宴客方式),也包括在成本之内,同时身兼制片的苏韦睿,很巧妙的结合了演员们吃饭跟拍摄的综效。
看完这部影片之后,很难相信苏韦睿是第一次拍片当导演,尤其他对场面调度非常流畅。演员也没有一般素人演员的生涩,反而在镜头前面展现了一种零违和感的自然,没有受过导演训练的苏韦睿,采取信任跟引导的方式,希望演员可以自然的展现自己在故事中最真诚的样貌。
苏韦睿也谈到这次的拍摄心得,身为剧组领导者,他表示:管理跟领导要并进,管理是个标准的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即标准作业程序),但是领导却是一个贴心的过程。在拍片的过程当中,对剧组要同时采取两种不同的手段。一个是要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但是也要给予剧组情感化的贴心关怀,这是让剧组得以顺利工作的两大秘技。严谨的规划与轻松自在的工作环境,也是让作品可以顺利进行的最大原因。
这次拍片给他最大的启发就是,第一次拍片,不见得要用最高规格的硬件。用最简单的硬件拍摄,反而可以练习如何在最极简的配备上,拍出自己想要的作品。在影片杀青、上传之后,苏韦睿也非常理性的提出对于影片的检讨,譬如片尾的字幕没有上好、有一颗镜头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拍摄角度等。虽然作品已经无法修改,但是透过这样的理性分析,也逐渐累积自己下一次进步的实力。
在参与很多微电影比赛的评审工作时经常会发现,很多参赛者,不管是学生组或者是社会组,通常都只从创作的角度出发,往往跟比赛的需求不符,这也是无法拿到好成绩的关键。苏韦睿参加这次比赛的心态非常正确,与其忽视比赛规则,还不如正视比赛的规则,并且运用策略化的分析,将其转化成创作的框架与规定,将比赛视为提案,也是新锐团队在进入商业市场之前的提案练习。
这一次因为比赛规则的限定,让团队不能运用高规格的设备,现场甚至不打光也可以观察到未来影音制片与创作的趋势:器材不是重点,计划才是王道,利用现成的器材,运用熟悉的人力,是拍出好作品的必要条件。
这是一个年轻团队的第一部作品,他们也遇到许多新锐创作团队,有着相同的困境,懂得做出好作品,却不太懂得如何营销。希望大家看完本文之后,有机会可以看看这部影片,细细品味这群年轻人的创意与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