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师生间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过程。这种对话交流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生成性”是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面对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再像原来那样按部就班地上演教案剧,显然违背了课改的终极目标。但是,对于课堂上所有生成的信息都如获至宝,一味地跟着学生的思路跑。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同样也背离了课改的初衷。那么面对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动态课堂,如何迅速地捕捉并筛选其中的有效信息便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笔者试图联系信息论的观点,从有效教学的角度,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信息有效性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信息呢?语文教学的有效信息是指学生能够接受的,能消除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某些不确定性的信息,它必须符合语文教学标准的要求,难度不宜过大,但又是学生新接触的信息。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与原有信息的百分比率,也指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的百分比率。其比值越大,则课堂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内信息的比值。追求教学信息量的大而有效,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途径(有效指交往各方通过信息沟通取得预期效果,通过交流使得交流各方之间偏离程度加剧)。深堂教学一般提倡高屋建瓴,然而信息的层次过高,密度过大,超出了接受者的能力,接受者获得的信息量则处于最小值。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有意识地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避免难易失度。教师的信息输出要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也不可缺少教学机智,要把握住接受者的最佳接受状态,因势利导,适当增加深度、难度。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接受者处于最佳状态时,所获得的信息量最多。课堂要创设和谐氛围,形成一种情绪高涨、轻松愉快的特殊心理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最佳接受状态。
从教育信息论角度看,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有效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信息量过少,教学的效率当然低,因为信息量过少学生学习过于放松,满足不了其求知欲,从而降低学习的内驱力;信息量过多,学生被搞得精疲力尽,产生厌倦心理,扼杀了其内驱力,也不会取得教学的高效率。一般地说,只有当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与输出信息量的比值达到70%以上,才算是信息适度的课,教学效率才比较高。教师传输的信息适度还必须让70%的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也才算合“度”,教学效率才算最高。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的70%以上信息量是检测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标准值。
二、生成性课堂信息的特点
“生成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贝蒂·琼斯1970年所著的《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一书的前言中,其基本特征具有自发性,正如琼斯所言。人们对“生成课程可以感受它。但无法预测它。它需要实践它的人对游戏的力量充满信任,对在许多可能性之间自发选择的信任”。“你无法把生成课程当作一个计划,或一个产品来呈现。我们意识到,它应该是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产生的一个计划过程。”与此同时,生成课程也办图在课程的自发性和课程的计划性之间保持平衡。因为生成不是偶然的、随意的。“如果真是那样,课程就不叫课程了。”
新课标理念提出之后,很多教师开始进行并倡导这种叫做“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就主持并倡导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方式的形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信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拓展,其课堂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生动可变性。
我们在肯定生成性课堂教学开放性、个性化的同时,也不客忽视其可能导致的随意性、盲从性及游离性。漫无目的地随意发挥、洋洋洒洒,会让课堂显得看似热闹异常,实则毫无效率,呈现出大量的无效或低效信息,这正如写文章一样,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有位教师执教《虎门销烟》,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即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果文中的爱国情感被搅得荡然元存。董建光老师执教鲁迅先生的《故乡》,本想通过分析扬二嫂这个人物来挖掘出人物性格的“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结果却有学生提出在现代社会里也有像杨二嫂这样性格的人的存在,她们的存在是否也是如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很好地感受到那种时代背景中的杨二嫂被生活的艰辛压碎了道德良心,变得没有操守,自私狭隘,反而把兴趣关注的焦点落在了新旧社会的相提并论上。毫无疑问,这样的学生反馈的信息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完全失去了课堂讨论应有的价值。还有一位教师执教《药》,最后一个课时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写到的乌鸦进行讨论,关于“为何乌鸦在夏瑜母亲暗暗的企盼下却‘嗖’地飞离”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乌鸦是善于动脑筋的动物,不会听从别人的摆布,所以这只乌鸦不听夏瑜母亲的话。”也有的说:“乌鸦爱听奉承的话,夏瑜母亲没说奉承话,所以它就飞不到夏瑜的坟上。”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深刻体悟的讨论难免有横生枝节、舍本逐末的误导之嫌,不仅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借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对课堂中生成的大量信息进行即时有效地引导和判断,把教学中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生成性课堂信息的有效捕捉
生成性课堂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输入信息,一是学生的接受信息(即学生对于教师输入信息的反馈,或称为反馈信息)。对于生成性课堂来说,教师的输入信息基本还是目标明确的,但学生的大量反馈信息却主次相混,真仂相杂,成为影响教學有效性的关键和难点。笔者主要就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何有效捕捉和筛选谈一点拙见。
对于那些直接的、显性的信息,教师照录直收即可,而有些反馈信息则容易被忽略和错过,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认识,善于捕捉。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隐含信息的捕捉
隐含信息就是以间接的、隐蔽的、混合的形式出现的信息。 我们要获取真实、有效信息时,这一部分信息不容易进入我们的视野,但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信息。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在讲课文“文眼”时,学生理解得很透彻,在答问中,我感到学生对课文记游线索及感情脉络也有了一定的把握。本来讨论的是“文眼”方面的内容,学生却向我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于是我调整教学内容,对记游和感情脉络采用了精讲妙点的方式讲授。特别是感情脉络本准备详细讲解,这一下既节省了时间,又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真是事半功倍。
2,推衍信息的捕捉
推衍信患就是指那些并不出现,但却存在某些表征,经过联系、推断,可得到揭示和明确的信息。《有两种情况:其一,语言未予传输,但体态形式却不自然地予以显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是语言,体态次之。但体态与心理变化联系最密切,任何信息都会不自觉地在体态上得到反映。如学生对问题,是透彻把握还是茫然不知,语言不传输也罢。传输虚假信息也罢,体态显示却是真切的。教师凭其敏锐的眼光可从中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其二,信息空白区所含信息。教师所需要的信息,有些得到及时充分的反馈,有些则不然,这就形成信息空白区。但这其中却同样包容大量有效信息,只要加以推导、引申,照样可获取需要的信息。
比如讲授《孔雀东南飞》,学生都能對刘兰芝“严妆”内容充分关注,也表现出浓厚兴趣。表面看来,学生懂了领悟了,但教师会发现学生并没有从课文结构、内容角度加以认识,这虽是空白信息,但却表明学生对“严妆”把握还肤浅,对课文理解也不够透彻。
3,闪现信息的捕捉
闪现信息即若隐若现、飘忽游离、捉摸不定的信息。这类信息发出时,通常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有的甚至是一种不自觉的泄漏。尽管如此,它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比如教荀况《劝学》,比喻说明是教学重点,经过教师分析解说,学生都显得深有所悟的样子。讨论、提问,学生侃侃而谈,从比喻的大量运用,到比喻的多种形式,从比喻的表现效果,到比喻的选用提炼,谈得十分透彻,师生都认为这个问题圆满解决了。但这时一位学生在气畅语酣的答问中把“比喻说理”说成“比喻论证”,教师立即意识到学生对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于是抓住这一点,空出教学时间,将比喻说理与比喻论证作了比较。这样既深化了教学,又扩充了内容,效果甚好。
当然,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反馈信息的捕捉,学生的情感反馈信息也不容忽视。
四、生成性课堂信息的有效筛选
对于生成于课堂的大量的学生反馈信息,教师必须进行一定的筛选,这样的反馈信息才是有效的。
1,真伪信息的筛选
伪信息杂糅于反馈信息之中,与需要反馈的信息相生相伴。就学生而言,他们表达能力有限,信息输出有时是词不达意、哆嗦重复。教师不能一概接受,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出主要的、本质的。
比如教学《鸿门宴》,教师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后,想检查一下学生是否对人物形象有真切的认识,深刻的把握,便提问:“项羽有哪些典型性格?他败在什么地方?刘邦又有哪些性格特征?他如何由被动赢得了主动?”此问一出,学生议论纷纷,教师于是便个别提问,那位被提问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谈了很多,但却有许多言不及意和啰嗦多余的话语。教师经过筛选,基本把握了该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继而对全班的议论拔冗去芜。
2,程度有别的信息筛选
同样一个信息,却存在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差别。有些学生在发出某一信息时可能有较深刻的体会、较准确的把握;而有些学生发出同一信息时,自己认识还很肤浅,领悟也是浅表性的,表面看来他也懂了,但程度却不一样。对于这种程度有别的信息筛选,可促使所有的学生真正领悟教学内容,而避免吃夹生饭。
3,个体差异的信息筛选
凡集体教学总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接受反馈信息时,对于显性的个体差异是容易筛选鉴别的,而对于一些隐性的反馈信息则需要多加注意。
综上所述,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生成了大量言语、行为、情绪等信息,面对这些生成性课堂中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应该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引导和判断,有效地捕捉或筛选出其中与课文教学有关的信息,练就一双去芜存菁、大浪淘沙的“慧眼”,莫让“浮云”遮望眼。
一、信息有效性与教学效率的关系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有效信息呢?语文教学的有效信息是指学生能够接受的,能消除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的某些不确定性的信息,它必须符合语文教学标准的要求,难度不宜过大,但又是学生新接触的信息。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与原有信息的百分比率,也指输出信息与输入信息的百分比率。其比值越大,则课堂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因此,提高有效教学时间内信息的比值。追求教学信息量的大而有效,才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科学途径(有效指交往各方通过信息沟通取得预期效果,通过交流使得交流各方之间偏离程度加剧)。深堂教学一般提倡高屋建瓴,然而信息的层次过高,密度过大,超出了接受者的能力,接受者获得的信息量则处于最小值。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时就要有意识地考虑信息接受者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避免难易失度。教师的信息输出要有一定的难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也不可缺少教学机智,要把握住接受者的最佳接受状态,因势利导,适当增加深度、难度。信息论原理告诉我们,接受者处于最佳状态时,所获得的信息量最多。课堂要创设和谐氛围,形成一种情绪高涨、轻松愉快的特殊心理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最佳接受状态。
从教育信息论角度看,单位时间内教学的有效信息量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学。信息量过少,教学的效率当然低,因为信息量过少学生学习过于放松,满足不了其求知欲,从而降低学习的内驱力;信息量过多,学生被搞得精疲力尽,产生厌倦心理,扼杀了其内驱力,也不会取得教学的高效率。一般地说,只有当学生接受的信息量与输出信息量的比值达到70%以上,才算是信息适度的课,教学效率才比较高。教师传输的信息适度还必须让70%的学生都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也才算合“度”,教学效率才算最高。70%以上的学生获得课堂输出的70%以上信息量是检测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标准值。
二、生成性课堂信息的特点
“生成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贝蒂·琼斯1970年所著的《课程就是发生的事》一书的前言中,其基本特征具有自发性,正如琼斯所言。人们对“生成课程可以感受它。但无法预测它。它需要实践它的人对游戏的力量充满信任,对在许多可能性之间自发选择的信任”。“你无法把生成课程当作一个计划,或一个产品来呈现。我们意识到,它应该是在一个特定群体中产生的一个计划过程。”与此同时,生成课程也办图在课程的自发性和课程的计划性之间保持平衡。因为生成不是偶然的、随意的。“如果真是那样,课程就不叫课程了。”
新课标理念提出之后,很多教师开始进行并倡导这种叫做“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探索。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就主持并倡导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方式的形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信息作为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拓展,其课堂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和生动可变性。
我们在肯定生成性课堂教学开放性、个性化的同时,也不客忽视其可能导致的随意性、盲从性及游离性。漫无目的地随意发挥、洋洋洒洒,会让课堂显得看似热闹异常,实则毫无效率,呈现出大量的无效或低效信息,这正如写文章一样,下笔千言,却离题万里。有位教师执教《虎门销烟》,当学生提出“林则徐没有环保意识”时。教师即对此观点大加赞赏,并即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结果文中的爱国情感被搅得荡然元存。董建光老师执教鲁迅先生的《故乡》,本想通过分析扬二嫂这个人物来挖掘出人物性格的“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结果却有学生提出在现代社会里也有像杨二嫂这样性格的人的存在,她们的存在是否也是如今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学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很好地感受到那种时代背景中的杨二嫂被生活的艰辛压碎了道德良心,变得没有操守,自私狭隘,反而把兴趣关注的焦点落在了新旧社会的相提并论上。毫无疑问,这样的学生反馈的信息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完全失去了课堂讨论应有的价值。还有一位教师执教《药》,最后一个课时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写到的乌鸦进行讨论,关于“为何乌鸦在夏瑜母亲暗暗的企盼下却‘嗖’地飞离”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乌鸦是善于动脑筋的动物,不会听从别人的摆布,所以这只乌鸦不听夏瑜母亲的话。”也有的说:“乌鸦爱听奉承的话,夏瑜母亲没说奉承话,所以它就飞不到夏瑜的坟上。”像这些没有经过学生认真思考、缺乏深刻体悟的讨论难免有横生枝节、舍本逐末的误导之嫌,不仅使教学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不良影响和消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凭借自身的综合素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处理许多意想不到的信息和问题,对课堂中生成的大量信息进行即时有效地引导和判断,把教学中的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生成性课堂信息的有效捕捉
生成性课堂信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输入信息,一是学生的接受信息(即学生对于教师输入信息的反馈,或称为反馈信息)。对于生成性课堂来说,教师的输入信息基本还是目标明确的,但学生的大量反馈信息却主次相混,真仂相杂,成为影响教學有效性的关键和难点。笔者主要就学生的反馈信息如何有效捕捉和筛选谈一点拙见。
对于那些直接的、显性的信息,教师照录直收即可,而有些反馈信息则容易被忽略和错过,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认识,善于捕捉。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隐含信息的捕捉
隐含信息就是以间接的、隐蔽的、混合的形式出现的信息。 我们要获取真实、有效信息时,这一部分信息不容易进入我们的视野,但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信息。
比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在讲课文“文眼”时,学生理解得很透彻,在答问中,我感到学生对课文记游线索及感情脉络也有了一定的把握。本来讨论的是“文眼”方面的内容,学生却向我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于是我调整教学内容,对记游和感情脉络采用了精讲妙点的方式讲授。特别是感情脉络本准备详细讲解,这一下既节省了时间,又保持了学生浓厚的听课兴趣,真是事半功倍。
2,推衍信息的捕捉
推衍信患就是指那些并不出现,但却存在某些表征,经过联系、推断,可得到揭示和明确的信息。《有两种情况:其一,语言未予传输,但体态形式却不自然地予以显示。信息传递的主要渠道是语言,体态次之。但体态与心理变化联系最密切,任何信息都会不自觉地在体态上得到反映。如学生对问题,是透彻把握还是茫然不知,语言不传输也罢。传输虚假信息也罢,体态显示却是真切的。教师凭其敏锐的眼光可从中获取真实可靠的信息。其二,信息空白区所含信息。教师所需要的信息,有些得到及时充分的反馈,有些则不然,这就形成信息空白区。但这其中却同样包容大量有效信息,只要加以推导、引申,照样可获取需要的信息。
比如讲授《孔雀东南飞》,学生都能對刘兰芝“严妆”内容充分关注,也表现出浓厚兴趣。表面看来,学生懂了领悟了,但教师会发现学生并没有从课文结构、内容角度加以认识,这虽是空白信息,但却表明学生对“严妆”把握还肤浅,对课文理解也不够透彻。
3,闪现信息的捕捉
闪现信息即若隐若现、飘忽游离、捉摸不定的信息。这类信息发出时,通常是一种无意识状态,有的甚至是一种不自觉的泄漏。尽管如此,它却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比如教荀况《劝学》,比喻说明是教学重点,经过教师分析解说,学生都显得深有所悟的样子。讨论、提问,学生侃侃而谈,从比喻的大量运用,到比喻的多种形式,从比喻的表现效果,到比喻的选用提炼,谈得十分透彻,师生都认为这个问题圆满解决了。但这时一位学生在气畅语酣的答问中把“比喻说理”说成“比喻论证”,教师立即意识到学生对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于是抓住这一点,空出教学时间,将比喻说理与比喻论证作了比较。这样既深化了教学,又扩充了内容,效果甚好。
当然,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学生的知识反馈信息的捕捉,学生的情感反馈信息也不容忽视。
四、生成性课堂信息的有效筛选
对于生成于课堂的大量的学生反馈信息,教师必须进行一定的筛选,这样的反馈信息才是有效的。
1,真伪信息的筛选
伪信息杂糅于反馈信息之中,与需要反馈的信息相生相伴。就学生而言,他们表达能力有限,信息输出有时是词不达意、哆嗦重复。教师不能一概接受,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筛出主要的、本质的。
比如教学《鸿门宴》,教师在分析了人物形象后,想检查一下学生是否对人物形象有真切的认识,深刻的把握,便提问:“项羽有哪些典型性格?他败在什么地方?刘邦又有哪些性格特征?他如何由被动赢得了主动?”此问一出,学生议论纷纷,教师于是便个别提问,那位被提问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谈了很多,但却有许多言不及意和啰嗦多余的话语。教师经过筛选,基本把握了该学生对问题的掌握程度,继而对全班的议论拔冗去芜。
2,程度有别的信息筛选
同样一个信息,却存在理解和把握的程度差别。有些学生在发出某一信息时可能有较深刻的体会、较准确的把握;而有些学生发出同一信息时,自己认识还很肤浅,领悟也是浅表性的,表面看来他也懂了,但程度却不一样。对于这种程度有别的信息筛选,可促使所有的学生真正领悟教学内容,而避免吃夹生饭。
3,个体差异的信息筛选
凡集体教学总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在接受反馈信息时,对于显性的个体差异是容易筛选鉴别的,而对于一些隐性的反馈信息则需要多加注意。
综上所述,生成性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生成了大量言语、行为、情绪等信息,面对这些生成性课堂中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应该及时地作出正确的引导和判断,有效地捕捉或筛选出其中与课文教学有关的信息,练就一双去芜存菁、大浪淘沙的“慧眼”,莫让“浮云”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