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的学习不应只是接受和记忆现成的知识,而更主要的应是参与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作为教师应为学生探索和发现知识的意义积极地创造情境、条件和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意
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及作用,教育界已研讨了多年,对其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是单纯地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设,而更主要的应是揭示知识形成的意义及作用,通过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人生发展中所应具有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果只是将情境的创设限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临时的学习兴趣,对情境创设的认识显得较为浮浅,其教育功能及意义也大为降低。那么,什么是数学创意呢?数学创意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作为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主要是要让学生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能生成对所发现问题自主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必要的意识。
(一) 注重基础知识引导
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要具有创新思维,离不开必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获得.不应以教师的强行注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途径,更不能以教师忙于四处搜集习题、学生大搞题海之战为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展示基础知识产生的背景、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方法的应用,并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感性上理解、吸收基础知识的精髓。要做到这些点,师生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本知识重点的前提下,应首先挖掘与教科书中知识点有关的生活背景材料,并理清从生活背景材料到知识点之间的思维发展过程,搞清楚其中蕴涵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督促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特别是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自己的哪些生活经验有关系,并尽量找到两者的联系。学生由于在学习时不感到陌生,从而锻炼了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导航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偏离本节的知识点,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因为"疑问" 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
(1)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首先,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注意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不问"问题"、怕问"问题" 的情绪,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 的勇气。教师要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2)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损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的给予解答。当然,解答不是以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者动手做实验,或者互相讨论。在学习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三) 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产物,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认识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学习圆锥曲线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星体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吗?生活中的斜抛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它们的应用吗?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它们的应用,如卫星接受器利用的是抛物面,电影放映机利用的是椭圆面等,但是什么样的曲线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呢?怎样形成如此奇妙的曲线呢?为什么生活中会有如此奇妙的物理性质及应用,它们到底满足什么条件有什么特点呢?你想知道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四) 溶入新课改的内容。提高其适应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使这三方面的目的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提倡建立新的评价方式;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转变,尽快走进新课程。同时强化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两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 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含有丰富的哲理与方法,我们可利用它来创设情境引出概念。比如讲函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引出: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就像物体都在运动一样,正因为变化,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正因为变化,世界才给了人以哲学的头脑;正因为变化,数学才有了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发展,那么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发展的表达方式,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函数。如讲不等式我们这样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等和不等的关系,实际上在相等和不等之间,相等的是少数的特殊情况,而不等的占绝大部分,是一般情况,即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应是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关系就是我们要讲的不等式。
(六)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不仅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利用已有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近所学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这就要求选取对象应是学生熟识的事物。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注重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持之以恒,必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梅丽芳(1982--)女, 浙江新昌人,本科,数学专业, 中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意
数学教学中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及作用,教育界已研讨了多年,对其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应只是单纯地为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设,而更主要的应是揭示知识形成的意义及作用,通过知识形成的过程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人生发展中所应具有的创新意识的形成。如果只是将情境的创设限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临时的学习兴趣,对情境创设的认识显得较为浮浅,其教育功能及意义也大为降低。那么,什么是数学创意呢?数学创意是一种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作为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主要是要让学生从数学情境中发现问题,能生成对所发现问题自主进行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必要的意识。
(一) 注重基础知识引导
改进教学方法学生要具有创新思维,离不开必要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获得.不应以教师的强行注入、学生的被动接受为途径,更不能以教师忙于四处搜集习题、学生大搞题海之战为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向学生展示基础知识产生的背景、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数学方法的应用,并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感性上理解、吸收基础知识的精髓。要做到这些点,师生应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教师在准确把握课本知识重点的前提下,应首先挖掘与教科书中知识点有关的生活背景材料,并理清从生活背景材料到知识点之间的思维发展过程,搞清楚其中蕴涵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督促学生提前做好预习.特别是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知识点与自己的哪些生活经验有关系,并尽量找到两者的联系。学生由于在学习时不感到陌生,从而锻炼了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导航员,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偏离本节的知识点,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 意识
因为"疑问" 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实现创新。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说,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启发学生大胆提问。
(1)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
首先,用名人故事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注意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不问"问题"、怕问"问题" 的情绪,激发学生想问"问题"的欲望,锻炼学生敢问"问题" 的勇气。教师要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
(2)要适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如果不给予妥善的解答.就可能损伤学生问问题的积极性,所以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适时的给予解答。当然,解答不是以教师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者动手做实验,或者互相讨论。在学习中加强讨论、合作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帮助,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讨论,加强交流、增强整体意识,在整体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三) 以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是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产物,教学中利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情境,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认识知识的应用价值。如学习圆锥曲线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星体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吗?生活中的斜抛运动的轨迹是怎样的?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它们的应用吗?实际上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它们的应用,如卫星接受器利用的是抛物面,电影放映机利用的是椭圆面等,但是什么样的曲线是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呢?怎样形成如此奇妙的曲线呢?为什么生活中会有如此奇妙的物理性质及应用,它们到底满足什么条件有什么特点呢?你想知道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四) 溶入新课改的内容。提高其适应能力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新的课程标准系统地提出"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使这三方面的目的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大力推进新型的学习方式, 提倡建立新的评价方式;突出跨领域的综合性学习;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 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转变,尽快走进新课程。同时强化在新课程中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也不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两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 以富有哲理性的语言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含有丰富的哲理与方法,我们可利用它来创设情境引出概念。比如讲函数概念时可以这样引出: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就像物体都在运动一样,正因为变化,世界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正因为变化,世界才给了人以哲学的头脑;正因为变化,数学才有了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的发展,那么由常量数学向变量数学发展的表达方式,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函数。如讲不等式我们这样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相等和不等的关系,实际上在相等和不等之间,相等的是少数的特殊情况,而不等的占绝大部分,是一般情况,即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应是不等关系,那么不等关系就是我们要讲的不等式。
(六) 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不仅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激起学生创新的热情。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利用已有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近所学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提出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这就要求选取对象应是学生熟识的事物。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很多.只要我们注重挖掘教材的创新因素.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把创新意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持之以恒,必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简介:梅丽芳(1982--)女, 浙江新昌人,本科,数学专业, 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