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果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如“覆杯实验”:把硬纸片盖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口中,杯子倒过来后再松开水,发现水并不会流出,引导学生知道是大气压托住纸片和水。让他们通过实验看到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印象将十分深刻,这样学生就能更牢固的掌握大气压的概念。反之,如果课堂上不做演示,即使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妙舌生花,恐怕学生也未必信服。也有老师认为在建立概念、导出规律时可以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代替演示。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本来就不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仅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又有不少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马拉车前进,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等,如果单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就会产生错误的的结论。所以,我一直主张在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时最好是让学生观察到形象鲜明、生动具体、能揭露事物本质的演示实验。只有演示实验才能按照教学的需要,从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生产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排除次要问题,把握现象的本质和主流,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分出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动脑亲自参加到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科学知识。因此,对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保证其及时开出率和合格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不断穿插于各实验小组,进行巡回指导与答疑,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确保实验的成功。例如,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个别小组同学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镜子后面为什么会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像,还有小组出现了代替像的物体没有与像完全重合、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示他们透明玻璃板有几个反射面、玻璃板有没有按与桌面垂直的要求放置、实验时画在白纸上的直线是否在玻璃板的一侧,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加以解决。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实施正努力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外小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外实验的开展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温度一节课后,我让学生从学校医务室借了一些盛葡萄糖的玻璃瓶,课下按照课本要求自制了温度计: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瓶子配一个严密的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制好后让他们先将小瓶放入热水,观察细管中水珠的位置变化,然后再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位置的变化,很容易使学生记住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平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究能力、培育创新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物理 实验教学 实践能力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科学规范的教学实验,使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做好教师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教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整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是指为配合教学内容由教师操作表演示范的实验。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如果在课堂上成功地演示几个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小实验,如“覆杯实验”:把硬纸片盖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口中,杯子倒过来后再松开水,发现水并不会流出,引导学生知道是大气压托住纸片和水。让他们通过实验看到大气压强确实存在,印象将十分深刻,这样学生就能更牢固的掌握大气压的概念。反之,如果课堂上不做演示,即使教师费九牛二虎之力,妙舌生花,恐怕学生也未必信服。也有老师认为在建立概念、导出规律时可以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代替演示。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本来就不丰富;另一方面,学生仅有的一些生活经验又有不少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如“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马拉车前进,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等,如果单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就会产生错误的的结论。所以,我一直主张在建立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时最好是让学生观察到形象鲜明、生动具体、能揭露事物本质的演示实验。只有演示实验才能按照教学的需要,从错综复杂的自然和生产现象中抓住主要矛盾,排除次要问题,把握现象的本质和主流,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恰当合理地分出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只有经过动手、动脑亲自参加到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才能更深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科学知识。因此,对教材中安排的学生分组实验要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保证其及时开出率和合格率。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应有目的地不断穿插于各实验小组,进行巡回指导与答疑,实验教师对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予以正确的引导,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通过思考得出结论,确保实验的成功。例如,在做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个别小组同学就发现了这样的问题:镜子后面为什么会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像,还有小组出现了代替像的物体没有与像完全重合、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等问题,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提示他们透明玻璃板有几个反射面、玻璃板有没有按与桌面垂直的要求放置、实验时画在白纸上的直线是否在玻璃板的一侧,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加以解决。这样既增强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又提高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
三、重视课外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会一些物理知识,会做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而新课改的实施正努力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取得进展,使学生在这些方面得到更有效的发展,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课外小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课外小实验是学生在课外自己设计、自己寻找实验用品、自己动手、自己总结的简单易做的实验.它加深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机会,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激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外实验的开展可以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了温度一节课后,我让学生从学校医务室借了一些盛葡萄糖的玻璃瓶,课下按照课本要求自制了温度计:在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瓶子配一个严密的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制好后让他们先将小瓶放入热水,观察细管中水珠的位置变化,然后再将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水柱位置的变化,很容易使学生记住温度计的制作原理。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在平時教学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做一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探究能力、培育创新意识,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