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能力具体做法:⑴成立小组; ⑵自主学习;⑶扶放有度;⑷展示汇报;⑸反馈矫正;⑹激励创新:让同学们尝到成功时的快乐。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胆创新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以创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的具体做法是:
1 成立小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情况,按座次前后桌每4人一组,做到搭配合理,小组成员中男、女搭配,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要保持稳定,不要轻易变动。这样既可使每个人有发言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范围和质量,共同为搞好小组学习而尽力。小组合作必须要有组规,由小组长制定,例如:自学时要遵守纪律;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讨论,不干其他的事情;组员要配合组长工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的合作效果,讨论焦点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2 自主学习
预习时教师出示课堂学习目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即先与同桌讨论,再在小组内讨论,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如:我们在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孩子们先通过自学,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方法能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然后小组交流。老师在课堂上来回听取各组的意见。最后每小组找出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看有哪些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小刚说:“我组发现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较好,先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从中找出公有的质因数,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晓涛说:“我们的方法更妙,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的短除法合起来,导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短除法。”还有的说:“你们的发现不如我们的发现妙,就是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找出公有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见这时又站起几个同学,不服气地说:“你这种方法不算好,如果数比较大,你就麻烦了,是不?我的观点和晓涛说的一样,用短除法比较好的。”这时,张莉又站起来说:“我还有一个更妙的方法,如求18和27的公有质因数,可以先找出18的因数:1、2、3、6、9、18 ,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数是27的因数。”同学们各抒己见,毫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气氛浓厚,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 扶放有度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看书。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看书时间。当学生产生疑问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否则,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可以先“扶”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学课本,自学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用一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先通过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那就是3和2的公倍数,那么可以铺出边长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的正方形,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6分米。这时教师加以肯定,表扬,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经过讨论大家得出不同的方法,争着并把自己的理由展示给大家。
4 展示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可采用中心发言式、指名发言式等不同的交往方式进行组内学习交流,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成员代表在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启发学生,大家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前面学过的内容,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呢?经过老师一启发,立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露出笑容,动手剪纸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他的同学也跟着拼了起来,于是老师提出三个问题等同学们拼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1)大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来三角形的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2)每个三角形与平形四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各小组同学通过看书思考、做实验等形式,围绕这三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还可以看到有的同学不会时,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进行帮助的场面。在全班交流时,各小组代表都争着发言,有的通过实验演示,有的通过画图分析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边动手边条理清晰地进行了讲解,以引起其他组同学的关注与好奇。
5 反馈矫正
反馈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是对前面所学课的反思和总结。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口头回答、试卷测试,纸条传递等。每节课结束之前,老师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知识不懂,需要老师帮助呢?经过这样反馈,了解到全班大多数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个别同学不会的再进行补课,争取做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6 激励创新
当学生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教师补充了这样的题目:请大家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做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4和16 16和32 1和7 8和9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完成了上面的练习题,纷纷举起小手想说说自己组的发现。一组张玲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在前两组中,两个数是倍数关系,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五组晓杰说:“我组认为:后两组中,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时老师立即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并奖励一颗小红星。平时在课堂上,对学习认真,讨论积极,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学随时表扬、鼓励,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让同学们尝到成功时的快乐。
取得的成效。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许多好处,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从学生方面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善于合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发现规律时的愉快。如前面自主预习中提到的,同学们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合作小组的成员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比如学习好的同学对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形成了一帮一一对红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们每天轻松愉快的学习、成长,连学习最差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张海垒同学也有了笑容,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从教师方面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变了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互助是基于小组内外互动的“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可使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能真正地放飞学生的心灵,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师生平等、自由、对话的课堂。
以后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小组搭配的合理性,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自主学习;大胆创新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以创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的具体做法是:
1 成立小组
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情况,按座次前后桌每4人一组,做到搭配合理,小组成员中男、女搭配,学习成绩优、中、差搭配,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要保持稳定,不要轻易变动。这样既可使每个人有发言机会,又能保证发言的范围和质量,共同为搞好小组学习而尽力。小组合作必须要有组规,由小组长制定,例如:自学时要遵守纪律;在小组学习中,同学们要认真讨论,不干其他的事情;组员要配合组长工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小组讨论时,教师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学生的合作效果,讨论焦点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2 自主学习
预习时教师出示课堂学习目标,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同伴互助解决。即先与同桌讨论,再在小组内讨论,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如:我们在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孩子们先通过自学,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有哪些方法能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呢?然后小组交流。老师在课堂上来回听取各组的意见。最后每小组找出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看有哪些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小刚说:“我组发现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较好,先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从中找出公有的质因数,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晓涛说:“我们的方法更妙,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的最大公因数。就是将两个数分别分解质因数的短除法合起来,导出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短除法。”还有的说:“你们的发现不如我们的发现妙,就是分别写出这两个数的因数,然后找出公有的因数,再看哪个最大,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只见这时又站起几个同学,不服气地说:“你这种方法不算好,如果数比较大,你就麻烦了,是不?我的观点和晓涛说的一样,用短除法比较好的。”这时,张莉又站起来说:“我还有一个更妙的方法,如求18和27的公有质因数,可以先找出18的因数:1、2、3、6、9、18 ,再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数是27的因数。”同学们各抒己见,毫无拘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气氛浓厚,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掌握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 扶放有度
在小组讨论之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将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去看书。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看书时间。当学生产生疑问时,老师不要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否则,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应该“扶”着学生去探索知识,然后“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只在必要时作适当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想象提高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再次发现,在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即可“放”手让学生去独立完成。只有当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都不能很好解决时,教师才作适当的点拨。如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我可以先“扶”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学课本,自学前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假设用一种长3分米、宽2分米的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先通过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那就是3和2的公倍数,那么可以铺出边长是6分米,12分米,18分米,…的正方形,最小的正方形边长是6分米。这时教师加以肯定,表扬,然后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经过讨论大家得出不同的方法,争着并把自己的理由展示给大家。
4 展示汇报
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可采用中心发言式、指名发言式等不同的交往方式进行组内学习交流,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然后各小组成员代表在全班汇报小组学习情况。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教师启发学生,大家能不能想办法借助前面学过的内容,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呢?经过老师一启发,立刻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露出笑容,动手剪纸将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他的同学也跟着拼了起来,于是老师提出三个问题等同学们拼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1)大家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原来三角形的底、高分别有什么关系?(2)每个三角形与平形四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各小组同学通过看书思考、做实验等形式,围绕这三个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还可以看到有的同学不会时,小组其他成员对他进行帮助的场面。在全班交流时,各小组代表都争着发言,有的通过实验演示,有的通过画图分析等生动有趣的形式,边动手边条理清晰地进行了讲解,以引起其他组同学的关注与好奇。
5 反馈矫正
反馈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归性检测,是对前面所学课的反思和总结。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口头回答、试卷测试,纸条传递等。每节课结束之前,老师总是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知识不懂,需要老师帮助呢?经过这样反馈,了解到全班大多数同学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个别同学不会的再进行补课,争取做到不让一名学生掉队。
6 激励创新
当学生学习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教师补充了这样的题目:请大家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做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4和16 16和32 1和7 8和9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很快完成了上面的练习题,纷纷举起小手想说说自己组的发现。一组张玲说,我们小组的发现是:“在前两组中,两个数是倍数关系,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五组晓杰说:“我组认为:后两组中,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时老师立即表扬他们的创新精神,并奖励一颗小红星。平时在课堂上,对学习认真,讨论积极,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学随时表扬、鼓励,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让同学们尝到成功时的快乐。
取得的成效。小组合作学习,会带来许多好处,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
从学生方面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更善于合作,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会掌握得更加牢固,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发现规律时的愉快。如前面自主预习中提到的,同学们对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学习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合作小组的成员养成互帮互助的好习惯。比如学习好的同学对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形成了一帮一一对红的学习氛围,使同学们每天轻松愉快的学习、成长,连学习最差平时最不爱说话的张海垒同学也有了笑容,能在课堂上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学习成绩逐渐提高。
从教师方面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改变了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行为。互助是基于小组内外互动的“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可使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能真正地放飞学生的心灵,能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师生平等、自由、对话的课堂。
以后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小组搭配的合理性,让学生进一步养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教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