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诵读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读”中揭去文言文的神秘面纱;用“言”去触摸真实文本;以“文”去揣摩创作真谛,使其在品读文本中与古代先贤对话,接受文化精神的熏陶,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逐步构建自己的文化积累。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材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07-01
1、“读”——揭开神秘面纱
与现代文相比,古汉语的语意、语序、语境等因素给学生准确把握停顿,带来一些预读上的障碍,读准句读实际上是训练语感、领悟内容的体会过程。
1.1 “深情并茂”读古文
教师通过朗读语气、语调、节奏、重音等反面的变化,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让学生们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要读出坚决、严肃、充满期望。2,“孤岂欲卿冶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达了孙权对吕蒙的责备。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要读出孙权现身说法,雨中心长,言辞恳切之感。4,吕蒙才略大有长进是通过哪句话体现出来的?反映了鲁肃当时怎样的心情?(吃惊、赞叹)5,吕蒙的回答带有什么语气?(自豪)。通过人物对话的感情把握,进而明确了文章的主旨一一开卷有益。
1.2 “添枝加叶”读古文
在原文中巧妙的略加点染,于适当处添加一个词语,或是一个短句,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文章情味。例如:《陈太丘与有期》一课,“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喂!)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嘁!)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不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哼!)。”加“喂”字是因为“友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嘁”字则是他无信无礼的表现,而元方用“不对”则是表明他明白事理,结尾的“哼”则又可想见小孩子的噘嘴生气。这样,通过添加,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性格就把我差不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自己创造会根植于大脑深处,历久弥新。
2、“言”——触摸真实文本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有一个是:积累古汉语知识,培养古文语感,即“言”的目标。
2.1 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感情和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中疏通文意,积累词汇,体悟情感。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初读,复述果实大意;再读,积累词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三读,提出问题,点拨学生深入理解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悟带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2.2 让古词语的语境释义与文学性赏析结合起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汉字的文化花絮。例如:《送东阳马升序》一文中“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刻画出作者借书及时归还的诚信,又与篇首“嗜”字相照应。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有时候一个汉字的文化解释还能对文本教学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使文章解读纲举目张。
3、“文”——揣摩创作真谛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透过古文字去理解古文学,了解我们做过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体改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在处理文言文教学时,要挖据教材的生长点,立足于文本,进行作者、题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的多角度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提升理性认识。
3.1 紧扣字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从文眼切入,可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展开云教学活动。如《醉翁亭记》
的教学可围绕“乐”字设计:1.寻找含有“乐”字的语句,明确文中所表达的“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2重点品读描写太守乐的语句,体会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3.由“乐”字探究古人心境:柳宗元“隔黄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紧扣“乐”字,可更清晰的了解文章的脉络,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3.2 聚焦问题
问题是文章的纲目,是文本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记》时,就可围绕问题中的“小”“石”“潭”三个词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品读理解,感受小石潭的幽寂,体会作者徜徉上水之乐中夹杂的抑郁之情。在比如《童趣》一课,从文题中明确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那么,记叙了哪些趣事?(三件)这三件“物外之趣”的童年往事给人以哪些启迪?一一大胆联想,仔细观察,热爱生活。抓住文章题目,从文题入手就能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准确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3 写入手法
古代骚人墨客以自己含蓄的口吻,表达自己的心声,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手法来展现。因而,我们也可以从写法人手,通过它外在的表达形式,揣测其创作目的。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在感受莲花美好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本写“莲”就是在写“人中君子。”“爱恋”即爱君子之德——这是《爱莲说》的主旨。分析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思考三种人生态度的异同,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从文章的写法入手,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和对君子人格的认同感悟。
3.4 比较升华
我们认同古代典籍的博大精深,我们情愿拜倒在文化先贤的“石榴裙”下,我们更愿走进其生活,体会其内心。但由于年代久远,生活的不同,很多思想、做饭我们不能充分理解,为了更好的了解其内心和主张,我们可以在有一定文言文基础上,适度的将古代典籍,不同的篇章加以“类比”或“对比”,从比较中汲取他们认识之精华。运用比较的手法,在类比中抓住共性,在对比中把握本质,就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升华文本。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材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107-01
1、“读”——揭开神秘面纱
与现代文相比,古汉语的语意、语序、语境等因素给学生准确把握停顿,带来一些预读上的障碍,读准句读实际上是训练语感、领悟内容的体会过程。
1.1 “深情并茂”读古文
教师通过朗读语气、语调、节奏、重音等反面的变化,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我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时,文章以对话形式展开,让学生们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揣摩人物的性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要读出坚决、严肃、充满期望。2,“孤岂欲卿冶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达了孙权对吕蒙的责备。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要读出孙权现身说法,雨中心长,言辞恳切之感。4,吕蒙才略大有长进是通过哪句话体现出来的?反映了鲁肃当时怎样的心情?(吃惊、赞叹)5,吕蒙的回答带有什么语气?(自豪)。通过人物对话的感情把握,进而明确了文章的主旨一一开卷有益。
1.2 “添枝加叶”读古文
在原文中巧妙的略加点染,于适当处添加一个词语,或是一个短句,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文章情味。例如:《陈太丘与有期》一课,“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喂!)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嘁!)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不对!)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哼!)。”加“喂”字是因为“友人”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嘁”字则是他无信无礼的表现,而元方用“不对”则是表明他明白事理,结尾的“哼”则又可想见小孩子的噘嘴生气。这样,通过添加,学生对文章内容、人物性格就把我差不多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自己创造会根植于大脑深处,历久弥新。
2、“言”——触摸真实文本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有一个是:积累古汉语知识,培养古文语感,即“言”的目标。
2.1 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悟作者的感情和目的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中疏通文意,积累词汇,体悟情感。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初读,复述果实大意;再读,积累词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三读,提出问题,点拨学生深入理解思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体悟带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
2.2 让古词语的语境释义与文学性赏析结合起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汉字的文化花絮。例如:《送东阳马升序》一文中“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刻画出作者借书及时归还的诚信,又与篇首“嗜”字相照应。让学生在品读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趣,意趣、理趣。有时候一个汉字的文化解释还能对文本教学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使文章解读纲举目张。
3、“文”——揣摩创作真谛
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文言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透过古文字去理解古文学,了解我们做过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体改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所以,在处理文言文教学时,要挖据教材的生长点,立足于文本,进行作者、题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的多角度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提升理性认识。
3.1 紧扣字眼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语句。从文眼切入,可准确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并以此为主线展开云教学活动。如《醉翁亭记》
的教学可围绕“乐”字设计:1.寻找含有“乐”字的语句,明确文中所表达的“乐”: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2重点品读描写太守乐的语句,体会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3.由“乐”字探究古人心境:柳宗元“隔黄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通过紧扣“乐”字,可更清晰的了解文章的脉络,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3.2 聚焦问题
问题是文章的纲目,是文本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记》时,就可围绕问题中的“小”“石”“潭”三个词语。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品读理解,感受小石潭的幽寂,体会作者徜徉上水之乐中夹杂的抑郁之情。在比如《童趣》一课,从文题中明确了文章记叙的主要内容是童年趣事,那么,记叙了哪些趣事?(三件)这三件“物外之趣”的童年往事给人以哪些启迪?一一大胆联想,仔细观察,热爱生活。抓住文章题目,从文题入手就能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准确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
3.3 写入手法
古代骚人墨客以自己含蓄的口吻,表达自己的心声,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手法来展现。因而,我们也可以从写法人手,通过它外在的表达形式,揣测其创作目的。例如: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在感受莲花美好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本写“莲”就是在写“人中君子。”“爱恋”即爱君子之德——这是《爱莲说》的主旨。分析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思考三种人生态度的异同,并作出自己的选择。从文章的写法入手,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章内涵和对君子人格的认同感悟。
3.4 比较升华
我们认同古代典籍的博大精深,我们情愿拜倒在文化先贤的“石榴裙”下,我们更愿走进其生活,体会其内心。但由于年代久远,生活的不同,很多思想、做饭我们不能充分理解,为了更好的了解其内心和主张,我们可以在有一定文言文基础上,适度的将古代典籍,不同的篇章加以“类比”或“对比”,从比较中汲取他们认识之精华。运用比较的手法,在类比中抓住共性,在对比中把握本质,就能更好的理解文本、升华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