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新科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shiaijiuj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中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如何能渗透德育教育是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德育的因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从而渗透道德教育,提高觉悟。
  关键词:中学语文;新课标;德育教育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培养人的素质,也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品德的教育,决不是政治这门学科就能办到的,它必须是各学科的综合教育。而语文学科中德育的渗透那更是必不可少。因此语文教师应抓住课本中好的素材,时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中学语文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着便利的条例。
  第一,政治课则会直接告诉你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是丑,什么是美,什么是恶,什么是善,而语文课就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是间接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品味,去体会错与对、恶与善、丑与美,对学生进行的是潜移默化的无声的教育,这种影响是长久的,能伴随人的一生,这是其它学科达不到的。
  第二,语文学科自身也具有它的特点,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语文课文中的记叙、抒情、描写。议论性的语言以及小说中的正面形象、反面形象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素材,语文可以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所以说语文课本中的品德教育形象生动,富有变化,学生容易接受,从而避免了单一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受到了美的启迪。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听故事、写作的过程中,时时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学生无形中得到美的熏陶。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既要使学生理解主要内容,领会词句意思,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也要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德育教育,并使两者互相渗透,相得益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了解背景,激发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叶圣陶《语文论》中说道:“读古书阅读它而要得到真切了解,必须明了古人所处的环境和抱负。”因人的所作所为是在一定时空和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没有具体历史地看问题,就难以看出人物的优秀品质,那么也就难以从人物形象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如:《詹天佑》中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要想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做,就应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清王朝面临全面崩溃,帝国主义列强肆意瓜分中国,再加上清朝政府的黑暗统治,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发展十分困难。就在社会背景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这种为国为民甘心担风险的杰出的爱国精神,学生就自然而然领悟到了,油然产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对詹天佑爱国的伟大形象的崇敬之情,从而产生教育感染作用。
  二、品味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以情施教,要求教师在以振奋的情绪,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陶冶其情感的同时,也要情感化地处理教学内容,从而积极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要把握德育大纲,熟练《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白各学段各年级的德育任务,理清各段各级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从宏观上具备驾驭语文教材德育因素的能力,才能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进行渗透。老师备课时要多角度思考,在备教材的同时要备德育目标,根据课文实际寻找二者渗透的最佳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可能是开篇导语,通过导语使学生具备理解课文的感情基础,使教学事半功倍。有的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它们也是很好的德育素材,要让学生了解。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一个感人的故事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种哲理的智慧可以改变千万人的命运。”我们也要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如学习《登上地球之颠》这篇课文时,中国登山健儿们书写世界登山史的新记录的故事,正是教师向学生进行意志品质、团结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教育的好时机。文学作品中的任物形象也有很好的品德示范作用;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就是一个爱国主义好榜样;《音乐巨人贝多芬》能激发学生追求自己的理想,与苦难和困难作不屈不挠的斗争。对于有的文章,可在分析教材这一环节诱导学生去发现真知,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规范。如:《俭以养德》这样的议论文,只要把文章分析透了,学生就明白了节俭的意义,德育教育就渗透在里面了。还有一些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学习时教师可以问问,中国石拱桥历史如此悠久,结构如此坚固,说明了什么?自然就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总之,中学语文教材中可作为德育教育素材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完全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文与道”的统一与共进。
  三、深化情感,渗透德育教育
  道德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典型形象来促进的,因此,我们应凭借文字挖掘其形象的深层——形象的灵魂,来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如学习《同志的信任》时,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鲁迅的任务形象。“白色恐怖”严重,环境极其险恶,而鲁迅先生却完成了同志的嘱咐,足见先生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也足见方志敏同志具有“革命的眼力”。当学生理解了人物形象后,再引导挖掘深层,他为什么会有这样表现?人物的外表是受人物内心支配的。是什么力量使他面对严重局势,不顾个人安危,这是由于他坚定的信念和对事业必胜的信心。当学生理解了人物的内心后。自然而然的对书中的人物产生敬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树立好的品德的重要性,注意今后良好品德的培养形成。
  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们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小学生是富有热情的,他们的感情最真挚,最容易受到感染和熏陶。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德育的因素,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从而渗透道德教育,提高觉悟。
其他文献
一、发挥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
期刊
一般而言,道德社会化可以理解为道德主体将特定社会所肯定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 ,形成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高职生道德社会化则是高职生在与社会的道德互动中,通过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过程。特定社会总是希望把高职生培养 成为符合其主导价值观,能实现其道德目标的一代公民。因此 ,道德社会化问题是高职生社会化的核心问题 。  一、 当前高职生道德社会化
期刊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如何引导学生创新求异,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当今教育的主题。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特点愈发突出的现代社会中,创新正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繁荣的动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希望在于全民族创新素质的提高,音乐以其声音铸造语言,音乐的想象是人类艺术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宝库。多年来,在音乐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寻求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期刊
目前,我国二级以上医院的检验科大都可分为血液、生化、免疫、微生物、体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实验室,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个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开展的检验项目部分已实现了全自动或半自动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能相互协作。伴随国家《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实施,笔者就新形势下医院检验科的建设管理谈谈科室主任的管理方法。  一、技术人员管理 
期刊
摘 要: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保证工程进度,应该惯穿于项目施工的全过程,本文就安全意识、规章制度、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教育培训和应急救援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关键词:安全管理;制度;危险源  安全管理是企业在施工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很重要的管理工作。目前,随着我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实施,安全事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可忽视的是重大、特别重大事故还是常有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在施工项目中仍然呈上升的趋势
期刊
摘 要:人才是企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科学管理人才、高效激发其潜能,对于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就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建筑施工企业人才管理工作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加强改进;施工企业;人才管理;方法探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市场的深刻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演变为人才之间的竞争。不可否认,合理的人才流动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程改革过程中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让学生发挥自己潜能、表现自己才能的舞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发挥好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作用呢?本文就合作问题的设计和合作学习的时机进行了肤浅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问题设计;实际;适时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
期刊
区域活动中宽松愉悦的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满足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但笔者在实际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常流于形式,盲目借鉴,表面上开展得红红火火,却没有真正体味到区域活动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区域活动概念的深层理解是教师组织指导区域活动的前提条件。  一、区域活动的四种主要观点  目前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理解,从教师、幼儿两个维度出发,可分为:  1、从教师的角度理解,区
期刊
一、存在问题  1、教学条件差,方法单一  幼儿园经济条件差是幼儿园教学水平无法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教师的工资待遇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幼儿园环境条件简陋,活动空间狭小,限制幼儿的活动范围,降低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乐器的缺失,导致音乐活动课的死板呆滞,知识通过影像资料传播,失去音乐活动课为幼儿代来的快乐及美的享受。教师在音乐活动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老旧单一。从调查结果看,教师多数选择传统
期刊
一、学好课本知识  (一)学语文该学些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写作指导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