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施工企业带来的大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建筑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与日俱增。本文分析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期为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帮助。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合同中的财务风险
1.不平等条款的添加。合同是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增加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当前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签订“闭口合同”,材料一次性包死。一些业主没有资金争着上项目,这种不平等合同在签订之时就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出现项目承接到手就意味着要发生亏损,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上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将会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使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
2.无工程预付款造成垫资施工的潜规则。部分业主自身实力不足,在合同条款中往往明确无工程预付款,从而造成了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是否愿意垫资施工便成了建设单位选择施工队伍的潜规则。施工企业在将自身资金押到施工项目上还不足以能拿到工程任务的情况下,可能会迫不得已去向银行贷款,用于垫资施工。投入工程施工中的资金,少则几百万元,多的可能上千万元。如果由于业主的种种原因,不能按施工合同中的约定给付施工企业工程款,施工企业必然会陷入债务矛盾的漩涡。
(二)施工企业财务预算力度不够,不利财务风险降低
施工企业在财务预算方面,很多情况下就是只针对最初的项目初期进行预测,之后就没有加以执行控制,及时反馈,并适时进行调整,缺乏预算的考核体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施工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财务预算意识,无形中降低了财务预算在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三)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财务风险
成本控制风险是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这两个方面的总体反映,是对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危险和后果的一种综合性的认识。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管理水平高,成本控制合理,项目的最终结果就会比较理想。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要素:①对构成工程实体的人工、材料、机械等现场工程的直接费用能否严格依照成本计划控制实施;②能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制订出费用开支计划,且对每一个费用项目逐一进行核定;③能否根据项目的规模、施工条件等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案。上述三项要素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工期、设备数量和投入成本的问题,无论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酿起财务风险的可能。施工企业应加强成本控制,减少浪费损失,才能尽可能避免项目的亏损。
(四)工程竣工结算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施工项目竣工后,就要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但是由于业主和设计的原因致使有的单项工程的变更或调概不能及时批复,这样就会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导致资金不能按时收回,影响了资金周转,增加了财务风险;另外在施工的后期阶段,业主资金往往不足,加大了施工企业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的难度,增加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同时,也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工程保修费用,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成本,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
(五)税收征管的财务风险
首先,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施工企业客观上对项目的管理弱化,加上有些地方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没有发票或出现假发票情况,企业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因为项目部在工程结束后已经解散,企业很难对有关合作方人员进行追偿。其次,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便拖欠供应商材料款,款项支付不足,供应商未能及时提供发票入账。最后,由于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如成本少结转或收入少结转,有可能被有关税务机关查出后需补缴税金和罚款,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一)加强合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合同风险不管是属于业主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的,还是施工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都反映了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其隐含的财务风险没有足够的预警,为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施工企业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管理工作。
1.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建立投标项目筛选制度,从投标的源头进行风险控制,保证在项目实施中全面控制财务风险。施工企业投标时,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2.完善合同评审制度。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对合同的风险性要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做到合同“五不签”,即:不合投标程序的合同不签,如项目资金不到位,环保设计不达标或未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批文;未经审查的合同不签;不合法的合同不签;低于成本价的合同不签;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
3.重视“补充协议”。基于自身对工程建设的需要,业主往往对施工合同进行补充或修改,特别是工程量的增减、工程质保金的比例、工程款的拨付、税金缴纳、大型主材的支付等项目。经补充的协议,与施工合同前述条款规定相比有优先适用的原则。施工企业应积极争取运用合同自身具有的保证性条款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把合同签订关,关注“补充协议”。
(二)完善资金管理,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
1.施工企业在资金运作上要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在满足发展需要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第一,市场化运作。施工企业应建立以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运作的内部结算中心,资金管理上明确财务负责人的责任权限等方式,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规定项目部必须按时编报资金使用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和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
2.统筹资金预算。年初施工企业根据新上项目和施工生产需要,遵循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和机关管理预算与项目预算结合的原则,统一编制资金预算计划,指导和调节日常的资金管理工作。项目部不得擅自对外筹资,资金的拨付、调配应由上一级资金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在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机关管理预算与项目预算结合的原则,编制的预算既能保证机关管理层正常经营的开支,又能满足现场施工生产的需要。工程项目资金使用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增强计划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追求闲置资金的增值,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占有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主要原材料和各种辅助材料工具用具,要制定合理的控制定额,严格掌握执行。
3.拓宽筹资渠道。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尽量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利用股票和债券方式融资,避免单一的资金筹集模式以分散财务风险。
(三)强化成本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一个重要的财务风险,施工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迅速适应建筑市场的环境变化,包括适应市场的价格要求。因此,施工企业必须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首先,结合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等具体因素,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科学经济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其次,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最后,切实推行责任成本核算。对责任成本按照:指标分解———指标控制———指标考核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层层分解到队部、班组、个人。对于各项分解费用的节超要奖罚分明,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责任成本分解的过程不仅是增收节支而且也是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的过程。
(四)及时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控制竣工结算的风险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环节。在工程后期,大多数建设项目资金紧张,若不能及时结算,业主则不会再拨付工程款,拖延的时间越长,外欠款的风险也越大。所以施工企业一旦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就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加速竣工工程款的回收。同时做好工程可能出现的索赔事项准备,尽量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和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对规避财务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工程保修期内,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实际工程量,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根据实际情况,项目部可委派专人或由就近施工的人员代管,尽量节约开支,降低财务风险。
(五)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应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参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及时准确捕捉财务风险的信号,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不断地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找出影响施工项目财务风险因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规范和改进资金使用的授权和审批制度,控制财务风险。施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缺陷,但迫切需要规范和改进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授权审批方面。施工企业在具体的项目施工建设中给予了项目经理相当大的职权,让他们能自主决定项目的分包队伍、施工方案、项目成本支出等,这就有可能给施工企业的财务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对此,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理的授权审批进行强化及规范。比如,对于大宗材料采购、分包单位结算、大型设备租赁、大宗资金支出,要经过民主协商,不能仅由项目经理一人决定。未经合法授权,不可随意审批资金支出,一定情况下还要经过上级审批才能生效。从财务内部控制角度,规范施工企业的财务相关行为,控制财务风险。
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施工企业公司对财务的管控力度。施工企业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比如,建立项目财务分析监测系统,公司财务部门对施工项目的现金流量、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应收账款、存货监测、负债能力等财务状况进行实时分析,有效监测。通过对主要财务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市场风险监测系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施工项目适用税收政策等的变化趋势进行辨识和分析,进行风险防范。建立项目管理监测系统,针对可能引起施工项目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进行长期监控。
作者简介:何敬峰(1977-),男,汉族,研究方向:财会。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控制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合同中的财务风险
1.不平等条款的添加。合同是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天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增加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由于当前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签订“闭口合同”,材料一次性包死。一些业主没有资金争着上项目,这种不平等合同在签订之时就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出现项目承接到手就意味着要发生亏损,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施工企业在合同管理上切不可掉以轻心,否则将会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巨大的损失,使企业陷入被动的局面。
2.无工程预付款造成垫资施工的潜规则。部分业主自身实力不足,在合同条款中往往明确无工程预付款,从而造成了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是否愿意垫资施工便成了建设单位选择施工队伍的潜规则。施工企业在将自身资金押到施工项目上还不足以能拿到工程任务的情况下,可能会迫不得已去向银行贷款,用于垫资施工。投入工程施工中的资金,少则几百万元,多的可能上千万元。如果由于业主的种种原因,不能按施工合同中的约定给付施工企业工程款,施工企业必然会陷入债务矛盾的漩涡。
(二)施工企业财务预算力度不够,不利财务风险降低
施工企业在财务预算方面,很多情况下就是只针对最初的项目初期进行预测,之后就没有加以执行控制,及时反馈,并适时进行调整,缺乏预算的考核体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施工企业管理者及员工的财务预算意识,无形中降低了财务预算在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
(三)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财务风险
成本控制风险是某种可预见的危险情况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这两个方面的总体反映,是对提高成本情况的发生所带来的危险和后果的一种综合性的认识。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施工管理水平高,成本控制合理,项目的最终结果就会比较理想。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成本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要素:①对构成工程实体的人工、材料、机械等现场工程的直接费用能否严格依照成本计划控制实施;②能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制订出费用开支计划,且对每一个费用项目逐一进行核定;③能否根据项目的规模、施工条件等制定出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案。上述三项要素直接关系到施工企业的工期、设备数量和投入成本的问题,无论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有酿起财务风险的可能。施工企业应加强成本控制,减少浪费损失,才能尽可能避免项目的亏损。
(四)工程竣工结算的财务风险
一般而言,施工项目竣工后,就要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但是由于业主和设计的原因致使有的单项工程的变更或调概不能及时批复,这样就会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导致资金不能按时收回,影响了资金周转,增加了财务风险;另外在施工的后期阶段,业主资金往往不足,加大了施工企业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的难度,增加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同时,也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增加工程保修费用,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成本,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
(五)税收征管的财务风险
首先,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施工企业客观上对项目的管理弱化,加上有些地方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没有发票或出现假发票情况,企业面临较大的税务风险。因为项目部在工程结束后已经解散,企业很难对有关合作方人员进行追偿。其次,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便拖欠供应商材料款,款项支付不足,供应商未能及时提供发票入账。最后,由于会计核算的不规范,如成本少结转或收入少结转,有可能被有关税务机关查出后需补缴税金和罚款,给企业带来损失。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一)加强合同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合同风险不管是属于业主的风险转嫁给施工企业的,还是施工企业自身因素造成的,都反映了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对其隐含的财务风险没有足够的预警,为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施工企业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管理工作。
1.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建立投标项目筛选制度,从投标的源头进行风险控制,保证在项目实施中全面控制财务风险。施工企业投标时,应当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立投标风险评估机制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2.完善合同评审制度。合同签订前,企业各相关部门对合同的风险性要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把合同隐患消灭在评审阶段。做到合同“五不签”,即:不合投标程序的合同不签,如项目资金不到位,环保设计不达标或未取得有关主管部门批文;未经审查的合同不签;不合法的合同不签;低于成本价的合同不签;显失公平的合同不签。
3.重视“补充协议”。基于自身对工程建设的需要,业主往往对施工合同进行补充或修改,特别是工程量的增减、工程质保金的比例、工程款的拨付、税金缴纳、大型主材的支付等项目。经补充的协议,与施工合同前述条款规定相比有优先适用的原则。施工企业应积极争取运用合同自身具有的保证性条款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把合同签订关,关注“补充协议”。
(二)完善资金管理,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
1.施工企业在资金运作上要实行统一调配,集中管理,在满足发展需要基础上充分发挥资金规模优势。第一,市场化运作。施工企业应建立以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运作的内部结算中心,资金管理上明确财务负责人的责任权限等方式,统一管理,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原则。规定项目部必须按时编报资金使用计划,严格审批制度,遵循以收定支和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
2.统筹资金预算。年初施工企业根据新上项目和施工生产需要,遵循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和机关管理预算与项目预算结合的原则,统一编制资金预算计划,指导和调节日常的资金管理工作。项目部不得擅自对外筹资,资金的拨付、调配应由上一级资金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在资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坚持全局性、系统性的原则,机关管理预算与项目预算结合的原则,编制的预算既能保证机关管理层正常经营的开支,又能满足现场施工生产的需要。工程项目资金使用应严格执行项目资金需求预算,增强计划性,减少资金浪费和损失;在保障项目施工正常进行的前提下,要追求闲置资金的增值,努力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和占有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主要原材料和各种辅助材料工具用具,要制定合理的控制定额,严格掌握执行。
3.拓宽筹资渠道。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尽量拓宽融资渠道,比如利用股票和债券方式融资,避免单一的资金筹集模式以分散财务风险。
(三)强化成本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成本风险是施工企业一个重要的财务风险,施工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迅速适应建筑市场的环境变化,包括适应市场的价格要求。因此,施工企业必须不断降低工程成本,提高项目成本管理水平。首先,结合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等具体因素,优化施工组织设计,制定科学经济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其次,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间接费用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最后,切实推行责任成本核算。对责任成本按照:指标分解———指标控制———指标考核三个环节进行分解,层层分解到队部、班组、个人。对于各项分解费用的节超要奖罚分明,真正体现责权利的统一,责任成本分解的过程不仅是增收节支而且也是逐步逐级降低财务风险的过程。
(四)及时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控制竣工结算的风险
建设工程竣工结算是施工企业所承包的工程按照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所规定的施工内容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后,向业主办理工程价款结算的环节。在工程后期,大多数建设项目资金紧张,若不能及时结算,业主则不会再拨付工程款,拖延的时间越长,外欠款的风险也越大。所以施工企业一旦按照图纸要求完成施工后,就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按照施工合同规定的时间办理决算送审。对于设计变更部分或因业主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场地原因而发生的材料倒运费等费用要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确保取得足额结算收入,加速竣工工程款的回收。同时做好工程可能出现的索赔事项准备,尽量减少施工企业前期投入的资源损失和资金的占用,加快资金周转,对规避财务风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工程保修期内,工程项目部应根据实际工程量,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保修计划,以此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根据实际情况,项目部可委派专人或由就近施工的人员代管,尽量节约开支,降低财务风险。
(五)加强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风险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企业应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参与经济决策和经济活动分析的能力,及时准确捕捉财务风险的信号,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范和规避。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不断地增强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及时找出影响施工项目财务风险因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才能降低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规范和改进资金使用的授权和审批制度,控制财务风险。施工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缺陷,但迫切需要规范和改进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授权审批方面。施工企业在具体的项目施工建设中给予了项目经理相当大的职权,让他们能自主决定项目的分包队伍、施工方案、项目成本支出等,这就有可能给施工企业的财务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对此,施工企业应对项目经理的授权审批进行强化及规范。比如,对于大宗材料采购、分包单位结算、大型设备租赁、大宗资金支出,要经过民主协商,不能仅由项目经理一人决定。未经合法授权,不可随意审批资金支出,一定情况下还要经过上级审批才能生效。从财务内部控制角度,规范施工企业的财务相关行为,控制财务风险。
3.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加强施工企业公司对财务的管控力度。施工企业应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比如,建立项目财务分析监测系统,公司财务部门对施工项目的现金流量、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应收账款、存货监测、负债能力等财务状况进行实时分析,有效监测。通过对主要财务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市场风险监测系统,对市场的价格变化、国家宏观政策调整、施工项目适用税收政策等的变化趋势进行辨识和分析,进行风险防范。建立项目管理监测系统,针对可能引起施工项目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进行长期监控。
作者简介:何敬峰(1977-),男,汉族,研究方向:财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