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做良相,就做良医。”在中国,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一句老话。可是,良相与良医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却很少有人解释清楚。记者在与北京大道堂中医养生研究院院长、西藏大道堂养生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逢军教授的多次交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教授,我了解到您在从事中医养生工作以前,曾在军队服役24年,是军队系统军事法律顾问的创始人,曾任全军总法律顾问,当年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人物。可是您却弃政从医,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运用中医中药解决了诸多现代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您还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有口皆碑的中医养生方法,这说起来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您认为自己能准确把握中医精髓并成功付诸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逢军(以下简称刘):这不能算是奇迹,这些是做中医的本分。做中医并不难,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只要是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学会中医。可是,做良医却很难,需要较高的悟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有了这种思维方法,做臣相或者行医,就像熟练的司机驾驶不同的汽车而已。中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张仲景,原是东汉时期的太守,半路出家却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据记载,近代的一些名医也多是半路出家。这些足以证明,中医最后取胜的关键在于哲学水平的高低。我虽然也受过中医的高等学历教育,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中国哲学中阴阳辨证的思维方法。
记:您所研究的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是什么?您曾撰写《中国龙文化养生之道》一书,能具体讲一下“龙文化”的含义吗?
刘:龙文化来源于道家文化,它是以轩辕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华先哲集民族智慧形成的聪慧学、宇宙整体观学说,是一门科学,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应用价值。将它用于外,可以齐家治国;用于内,可以修身养性。古今真正懂中国龙文化的人,皆能运用此学说修身处世,宠辱不惊。我研究龙文化学,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养生、事业和家庭。您所说的这部书是养生部分,包括理论和实践问题。以龙文化为核心的养生学,就是源于道家学说的中医养生学,不同于西方的养生。它着眼于三大平衡,即人与天地的平衡,人的心态平衡,人的脏腑平衡。
记:中国龙文化养生学和西方养生理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举个例子说,中医和西医对脏腑的认识有所不同。西医讲的内脏是狭义的,比如心脏就是指心脏这个脏器;而中医却不同,把每一脏看作一个系统,比如心的概念是以心脏为主的心经循环网络,上至头皮,下至脚掌。其他脏腑也是如此。所以中医调养注重整体平衡,绝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
中医的思维方法是“删繁就简”,治病求本。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复杂的事物应寻找简捷的途径。五脏好比五条河,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如果哪条河水流不畅,淤堵到一定程度,那么就像这条河里部分水黑了,部分水臭了,或霉变了,等等。从西医的角度看,把每一部分的问题归类为一种疾病,分得越具体,病的种类就越多;而中医的思维却不同,采取开闸放水、疏通河道的方式,荡涤一切浊物。治百病在于通,通则祛病。中医养生把握住五脏,使人体的五大河流保持畅通,是以最简单的手段保证了人体这一最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转。
此外,在营养学方面,中医的思想体系和西医学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讲药食同源,注重食物的五性五味,讲究通过对不同个体辨证食疗来调理人体脏腑平衡。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一位营养学专家介绍说,她研究螺旋藻已经多年了,认为螺旋藻营养非常丰富、全面,自己每天都坚持吃。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说,从中医角度讲,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平五性,螺旋藻是凉性食品,适合于热性体质的人食用,如果是手脚不温的寒性体质者长期食用,会加剧寒凝,甚至导致颜面青黑。我刚说到这里,在座的专家都笑了,因为那位营养学专家面色青黑,异于常人。这虽然是个特例,但也说明了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不同。
记:平衡是宇宙正常运行的自然法则,而中医的灵魂就是平衡论。中医是如何运用平衡论来治病和抗衰老的呢?
刘:在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小孩子生下100天,家人要为其庆祝一下,要“过百岁”。到底为什么呢?现代医学揭开了谜底:“人的红细胞大约3个多月更换一次。”小孩子生下100天,在母体中生成的“他(她)”已经消失了,靠后天吃食已形成了一个新的“自我”。这是一件幸事,所以要庆祝,“过百岁”也预示着人要活100岁。人生要达到这个目标,体内必须平衡。中医的作用就是在人体内部建立一个“风调雨顺”的平衡环境,使新生长出的细胞健壮,取代病态的、畸形的细胞,从而推迟衰老,保持健康的体魄。我曾经调理过某公司老总的严重甲亢。他常年靠激素维持,体态虚胖。经我调理3个多月以后,其眼球外突的情况基本恢复正常。他很奇怪地问我:“你给我治甲亢,为什么我的鼻窦炎好了,胃病好了,过敏症也好了?”实际上,我从未单独考虑他甲亢的症状,只把甲亢看作是一棵韭菜中的一片叶子,我把韭菜根铲掉了,所有叶子就自行消亡了。这就是中医平衡论的原理。
记: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但很抽象,很多初学者会感到非常困惑,您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中医阴阳学说的意义吗?
刘:我从一个角度解释一下,人们更容易体会中医阴阳学说的价值。人体通道是由大小粗细不一的管道组成的,人体所需的物质必须在这些管道里畅通无阻地循环。其循环系统分为物质和动力两部分,中医称为阴阳,如血为阴,气为阳,血是有形的物质,气是无形的动力。二者合一,贯穿于人体内外。气血保持正常的流速和流量,人方能健康长寿。中医对人体生命学的研究是深邃的,在很多方面甚至是超前的。
记: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对很多人来说更是陌生的字眼,甚至很多中医师也把握不好其要旨,但您却将它运用到中医养生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您认为,对普通人来说,能很好地掌握它吗?
刘:从养生的角度,适当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非常有必要。子午流注是中医先哲摸索出的天人合一的规律,即人的12条经络随着12个时辰的变化而兴衰。在经络旺时调病、服药事半功倍,可治一些顽症。举个例子说,亥时(21点~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用药百脉皆通。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有益。又比如,子时(23点~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才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反之,气色青白,易生胆囊炎、结石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学习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不难,可惜现代人对其有所认识或能做到的却很少。
记:确实,长年以来,中医犹如象牙塔上的一颗明珠,令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您在传播中医文化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终于独辟蹊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去年5月和10月,您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术指导中心委托,举办了全国首期和第二期养生师培训班,能谈一下具体情况及未来的规划吗?
刘:养生师是一个新的职业,它是古代医圣和药圣的理想和心愿。《黄帝内经》是一部绝世之作,几千年来为华夏儿女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东汉张仲景当官的时候不忘百姓疾苦,经常在大堂上给老百姓看病,所以现在的医院、药店称作“堂”,如“同仁堂”、“大道堂”等;唐代孙思邈写了《千金方》,把这个“方”无私地交给了人民大众……古代医圣的心愿就是把中医还给老百姓。今天,我们正在把他们的愿望变为现实。去年我们培训了800多名养生师,今年5月,我们将举办第三期养生师培训。
造就一支让政府满意、百姓欢迎的养生师队伍,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也是善事。但是,做养生师并非人人适合。古训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养生师要有良医大德,要有悲悯之心、感恩之心、欢喜之心和平静之心;要牢记:人命大如天,医术大如天。
我认为,中国人应自信起来,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她可以给予我们健康的身心、清晰的哲思。每当我伴随着她走出国门时,一些境外的高官富贾对我表示敬重,她使我获得了中国人在世界上应有的荣耀与尊严。我相信,在21世纪,中国龙文化养生之道会显示出其世界性的无穷魅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人类养生保健的主导地位。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教授,我了解到您在从事中医养生工作以前,曾在军队服役24年,是军队系统军事法律顾问的创始人,曾任全军总法律顾问,当年也是新闻媒体关注的人物。可是您却弃政从医,并在短短的十几年间运用中医中药解决了诸多现代医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您还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有口皆碑的中医养生方法,这说起来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您认为自己能准确把握中医精髓并成功付诸实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逢军(以下简称刘):这不能算是奇迹,这些是做中医的本分。做中医并不难,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秀才学医,如笼中捉鸡”,只要是识文断字的人都可以学会中医。可是,做良医却很难,需要较高的悟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有了这种思维方法,做臣相或者行医,就像熟练的司机驾驶不同的汽车而已。中医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张仲景,原是东汉时期的太守,半路出家却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据记载,近代的一些名医也多是半路出家。这些足以证明,中医最后取胜的关键在于哲学水平的高低。我虽然也受过中医的高等学历教育,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中国哲学中阴阳辨证的思维方法。
记:您所研究的中国哲学的思想体系是什么?您曾撰写《中国龙文化养生之道》一书,能具体讲一下“龙文化”的含义吗?
刘:龙文化来源于道家文化,它是以轩辕黄帝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华先哲集民族智慧形成的聪慧学、宇宙整体观学说,是一门科学,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应用价值。将它用于外,可以齐家治国;用于内,可以修身养性。古今真正懂中国龙文化的人,皆能运用此学说修身处世,宠辱不惊。我研究龙文化学,主要涉及三个部分:养生、事业和家庭。您所说的这部书是养生部分,包括理论和实践问题。以龙文化为核心的养生学,就是源于道家学说的中医养生学,不同于西方的养生。它着眼于三大平衡,即人与天地的平衡,人的心态平衡,人的脏腑平衡。
记:中国龙文化养生学和西方养生理念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刘:举个例子说,中医和西医对脏腑的认识有所不同。西医讲的内脏是狭义的,比如心脏就是指心脏这个脏器;而中医却不同,把每一脏看作一个系统,比如心的概念是以心脏为主的心经循环网络,上至头皮,下至脚掌。其他脏腑也是如此。所以中医调养注重整体平衡,绝不就事论事,以偏概全。
中医的思维方法是“删繁就简”,治病求本。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复杂的事物应寻找简捷的途径。五脏好比五条河,各自独立又相互交叉。如果哪条河水流不畅,淤堵到一定程度,那么就像这条河里部分水黑了,部分水臭了,或霉变了,等等。从西医的角度看,把每一部分的问题归类为一种疾病,分得越具体,病的种类就越多;而中医的思维却不同,采取开闸放水、疏通河道的方式,荡涤一切浊物。治百病在于通,通则祛病。中医养生把握住五脏,使人体的五大河流保持畅通,是以最简单的手段保证了人体这一最复杂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转。
此外,在营养学方面,中医的思想体系和西医学也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医讲药食同源,注重食物的五性五味,讲究通过对不同个体辨证食疗来调理人体脏腑平衡。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一位营养学专家介绍说,她研究螺旋藻已经多年了,认为螺旋藻营养非常丰富、全面,自己每天都坚持吃。到我发言的时候,我说,从中医角度讲,食物分为寒、热、温、凉、平五性,螺旋藻是凉性食品,适合于热性体质的人食用,如果是手脚不温的寒性体质者长期食用,会加剧寒凝,甚至导致颜面青黑。我刚说到这里,在座的专家都笑了,因为那位营养学专家面色青黑,异于常人。这虽然是个特例,但也说明了中西医思维方式的不同。
记:平衡是宇宙正常运行的自然法则,而中医的灵魂就是平衡论。中医是如何运用平衡论来治病和抗衰老的呢?
刘:在中国有一个古老的习俗,小孩子生下100天,家人要为其庆祝一下,要“过百岁”。到底为什么呢?现代医学揭开了谜底:“人的红细胞大约3个多月更换一次。”小孩子生下100天,在母体中生成的“他(她)”已经消失了,靠后天吃食已形成了一个新的“自我”。这是一件幸事,所以要庆祝,“过百岁”也预示着人要活100岁。人生要达到这个目标,体内必须平衡。中医的作用就是在人体内部建立一个“风调雨顺”的平衡环境,使新生长出的细胞健壮,取代病态的、畸形的细胞,从而推迟衰老,保持健康的体魄。我曾经调理过某公司老总的严重甲亢。他常年靠激素维持,体态虚胖。经我调理3个多月以后,其眼球外突的情况基本恢复正常。他很奇怪地问我:“你给我治甲亢,为什么我的鼻窦炎好了,胃病好了,过敏症也好了?”实际上,我从未单独考虑他甲亢的症状,只把甲亢看作是一棵韭菜中的一片叶子,我把韭菜根铲掉了,所有叶子就自行消亡了。这就是中医平衡论的原理。
记:阴阳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但很抽象,很多初学者会感到非常困惑,您能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下中医阴阳学说的意义吗?
刘:我从一个角度解释一下,人们更容易体会中医阴阳学说的价值。人体通道是由大小粗细不一的管道组成的,人体所需的物质必须在这些管道里畅通无阻地循环。其循环系统分为物质和动力两部分,中医称为阴阳,如血为阴,气为阳,血是有形的物质,气是无形的动力。二者合一,贯穿于人体内外。气血保持正常的流速和流量,人方能健康长寿。中医对人体生命学的研究是深邃的,在很多方面甚至是超前的。
记: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对很多人来说更是陌生的字眼,甚至很多中医师也把握不好其要旨,但您却将它运用到中医养生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您认为,对普通人来说,能很好地掌握它吗?
刘:从养生的角度,适当掌握这些基础知识,非常有必要。子午流注是中医先哲摸索出的天人合一的规律,即人的12条经络随着12个时辰的变化而兴衰。在经络旺时调病、服药事半功倍,可治一些顽症。举个例子说,亥时(21点~23点)三焦经最旺。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用药百脉皆通。人如果在亥时睡眠,百脉可休养生息,对身体有益。又比如,子时(23点~1点)胆经最旺。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才能完成代谢。“胆有多清,脑有多清。”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反之,气色青白,易生胆囊炎、结石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学习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不难,可惜现代人对其有所认识或能做到的却很少。
记:确实,长年以来,中医犹如象牙塔上的一颗明珠,令人可望而不可及。而您在传播中医文化的道路上,坚持不懈,终于独辟蹊径,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去年5月和10月,您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技术指导中心委托,举办了全国首期和第二期养生师培训班,能谈一下具体情况及未来的规划吗?
刘:养生师是一个新的职业,它是古代医圣和药圣的理想和心愿。《黄帝内经》是一部绝世之作,几千年来为华夏儿女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东汉张仲景当官的时候不忘百姓疾苦,经常在大堂上给老百姓看病,所以现在的医院、药店称作“堂”,如“同仁堂”、“大道堂”等;唐代孙思邈写了《千金方》,把这个“方”无私地交给了人民大众……古代医圣的心愿就是把中医还给老百姓。今天,我们正在把他们的愿望变为现实。去年我们培训了800多名养生师,今年5月,我们将举办第三期养生师培训。
造就一支让政府满意、百姓欢迎的养生师队伍,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好事,也是善事。但是,做养生师并非人人适合。古训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心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养生师要有良医大德,要有悲悯之心、感恩之心、欢喜之心和平静之心;要牢记:人命大如天,医术大如天。
我认为,中国人应自信起来,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瑰宝,她可以给予我们健康的身心、清晰的哲思。每当我伴随着她走出国门时,一些境外的高官富贾对我表示敬重,她使我获得了中国人在世界上应有的荣耀与尊严。我相信,在21世纪,中国龙文化养生之道会显示出其世界性的无穷魅力,会在不知不觉中取得人类养生保健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