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小学体育课程正在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小学体育教学水平的进步,同时也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很多教师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留下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小学体育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进入了一个瓶颈期。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本文从活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动力和完善课堂评价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进行讨论,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这是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种特征也使得小学生的纪律性比较差,不容易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会采用过于严厉的态度,结果是课堂纪律得以保持,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身心参与程度并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甚至还会有所下降。换言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并不在于对学生施加更多的束缚,而是让学生乐于充分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爱上体育课。
一、活化师生关系
上文提到的教师采取过于严厉的教学态度的一个主要后果,是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天性的发挥,而这显然是与学生的主观意愿相悖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恶化师生关系。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口服心不服”,教师一旦放松限制就故态复萌,于是又继续加强约束,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感,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体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可以是轻松和谐的,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通过自己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生动有趣,其效果要比单纯强调纪律好得多。
例如,学生在体育课上肯定要进行各种基础锻炼,比如折返跑、跳绳,以锻炼其身体协调性、增强下肢力量等。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大都是一个旁观者,很少参与进去。没有教师的示范,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明白这些锻炼项目的目的所在。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这些锻炼。比如与学生进行折返跑比赛,让学生看到自身与教师之间的差距;或者为学生表演一些花式跳绳技巧,给基础锻炼添加更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增强自身能力,向教师学习。
二、激发学生动力
除了活泼好动之外,小学生的另一个特征是好胜心比较强,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在大家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体育课堂上的竞争因素。当然,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项目上都表现得出类拔萃。而一些表现不好的项目,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比较强的受挫感。因此,在利用竞争激发学生动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维护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例如接力赛跑。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已经能够进行较长距离的接力赛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先组织一个短距离的接力赛,在这项比赛中爆发力较强的学生表现抢眼;然后再拉长距离,结果在长距离的接力赛中,一些此前表现不佳的学生,因为耐力较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种对比就足以向学生证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想要表现出更多的优秀之处,就要时刻保持一个虚心的态度,加强锻炼,向其他同学学习。为了进一步提升效果,教师应经常变换竞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带去新鲜感。
三、完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被教师所忽略。很多教师惯于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是体育考试的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什么样的变化、取得了多大程度的进步,考试是很难较好地反映出来的。这种几乎完全以结果论英雄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完善课堂评价,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争取每节课都能对学生做出一次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例如,某个爆发力比较弱的学生,经过长期的针对性教学,终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在本节体育课的短跑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进一步提振学生的信心,让他感受到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而不能留待“以后再说”。相反,一名耐力比较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骄傲自满情绪,近段时间没有认真练习,结果在某节课的长跑练习中被很多同学超过。教师不能让他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这只不过是一次“意外”,所以要直截了当的指出他存在的问题,督促他改正。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作用远不只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简单,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赋予其优秀的运动智慧,对学生未来的人生成长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一些困难。教师要勇于面对这些困难,同时也要具有灵活解决问题的智慧与手段,加强学生在教學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努力,真正发挥出小学体育课程的巨大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坚.小学体育有效性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8(32):158-159.
[2]陆秋,苏祝捷,高钺.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0(01):52-55.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这是体育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种特征也使得小学生的纪律性比较差,不容易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有的教师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会采用过于严厉的态度,结果是课堂纪律得以保持,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身心参与程度并不能得到明显的提升,甚至还会有所下降。换言之,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重点并不在于对学生施加更多的束缚,而是让学生乐于充分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真正爱上体育课。
一、活化师生关系
上文提到的教师采取过于严厉的教学态度的一个主要后果,是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天性的发挥,而这显然是与学生的主观意愿相悖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恶化师生关系。教师会发现有的学生总是“口服心不服”,教师一旦放松限制就故态复萌,于是又继续加强约束,引起学生更大的反感,变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体育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可以是轻松和谐的,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通过自己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程的生动有趣,其效果要比单纯强调纪律好得多。
例如,学生在体育课上肯定要进行各种基础锻炼,比如折返跑、跳绳,以锻炼其身体协调性、增强下肢力量等。在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中,教师大都是一个旁观者,很少参与进去。没有教师的示范,很多学生其实并不明白这些锻炼项目的目的所在。所以,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进行这些锻炼。比如与学生进行折返跑比赛,让学生看到自身与教师之间的差距;或者为学生表演一些花式跳绳技巧,给基础锻炼添加更多的趣味性,引导学生主动增强自身能力,向教师学习。
二、激发学生动力
除了活泼好动之外,小学生的另一个特征是好胜心比较强,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够在大家面前展现出自己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增加体育课堂上的竞争因素。当然,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各自擅长的领域不同,不可能在所有项目上都表现得出类拔萃。而一些表现不好的项目,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比较强的受挫感。因此,在利用竞争激发学生动力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维护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精神,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例如接力赛跑。进入小学高年级后,学生已经能够进行较长距离的接力赛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先组织一个短距离的接力赛,在这项比赛中爆发力较强的学生表现抢眼;然后再拉长距离,结果在长距离的接力赛中,一些此前表现不佳的学生,因为耐力较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种对比就足以向学生证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想要表现出更多的优秀之处,就要时刻保持一个虚心的态度,加强锻炼,向其他同学学习。为了进一步提升效果,教师应经常变换竞赛的方式,不断给学生带去新鲜感。
三、完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但在以往的小学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被教师所忽略。很多教师惯于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是体育考试的成绩。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什么样的变化、取得了多大程度的进步,考试是很难较好地反映出来的。这种几乎完全以结果论英雄的评价方式,是不科学的,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完善课堂评价,更多地关注学习的过程,争取每节课都能对学生做出一次评价,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例如,某个爆发力比较弱的学生,经过长期的针对性教学,终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在本节体育课的短跑比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进一步提振学生的信心,让他感受到教师一直在关注着自己,而不能留待“以后再说”。相反,一名耐力比较强的学生,存在一定的骄傲自满情绪,近段时间没有认真练习,结果在某节课的长跑练习中被很多同学超过。教师不能让他存在侥幸心理,觉得这只不过是一次“意外”,所以要直截了当的指出他存在的问题,督促他改正。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作用远不只是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那么简单,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赋予其优秀的运动智慧,对学生未来的人生成长有着非常巨大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性格特征,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着一些困难。教师要勇于面对这些困难,同时也要具有灵活解决问题的智慧与手段,加强学生在教學中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努力,真正发挥出小学体育课程的巨大效果。
参考文献:
[1]章坚.小学体育有效性教学策略浅析[J].学周刊,2018(32):158-159.
[2]陆秋,苏祝捷,高钺.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0(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