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作简介:《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的同时,成功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五十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糅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片断摘录: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此话一点不假。父亲跑到厢房,从房梁上拿下四个葫芦,然后又扛出四根木料,提出绳索,在院子里扎制木筏。我脱了外衣,只穿着裤头背心,帮父亲干活。小狮子撑着伞,为我遮雨。女儿撑着她的小伞,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我示意小狮子为父亲撑伞避雨,但父亲说不用。父亲肩上披着一块塑料布,光着头,雨水与汗水混合,在他的脸上流。像我父亲这种老农民,劳动时全神贯注,下手准确而有力,一点多余的动作都没有。筏子很快就扎制好了。
当我们把筏子抬出去时,河堤上已经热闹非凡。那些消逝了的木船,突然都出现了。与木船同时下了水的,还有几十个木筏,绑在木筏上的,有葫芦,有充足了气的马车内胎,还有白色的泡沫塑料。不知谁家,还弄出了一个大木盆。船只、木筏都用绳索固定在河堤的柳树上。每条胡同里,都有扛着桃篓的人,匆匆地走来。
素材延伸
《呼兰河传》:抬马
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结果抬不起来了,那马的呼吸不大多了。于是人们着了慌,赶快解了马套。从车子把马解下来,以为这回那马毫无担负地就可以站起来了。不料那马还是站不起来。马的脑袋露在泥浆的外边,两个耳朵哆嗦着,眼睛闭着,鼻子往外喷着突突的气。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用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适用主题:乡情;回忆;团结;善良……
片断速写:生活中,总有许多温馨的往事,带给我们温暖的回忆。历史,是整个人类的集体回忆。不同时代的劳动场景,都布满了时代的鲜明烙印。机械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劳动局限于肩扛手抬。为了卖掉桃子,莫言笔下的人们创造了神奇的交通工具——“与木船同时下了水的,还有几十个木筏,绑在木筏上的,有葫芦,有充足了气的马车内胎,还有白色的泡沫塑料。不知谁家,还弄出了一个大木盆。”热火朝天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洋溢着欢乐的情绪。
[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
摆脱世俗束缚 寻找心灵家园]
名作简介:《月亮和六便士》问世后,以情节引人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小说讲述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片断摘录:这件事过去大约五年之后,我决定到巴黎去住一个时期。伦敦我实在待腻了;天天做的事几乎一模一样,使我感到厌烦得要命。我的朋友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平淡无奇,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有时候我们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话。就连他们的桃色事件也都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我们这些人就像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被安排得太有秩序了。我觉得简直太可怕了。我退掉了我的小住房,卖掉为数不多的几件家具,决定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素材延伸:
北大学霸的隐士生活
王青松曾是学霸,曾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的博士考试,却被学校通知不予录取。同时,妻子也曾连续五年评不上讲师。两口子一气之下,走到百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用尽积蓄租下山里2500亩地,于是,和泥筑屋,耕牧种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过起了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的日子,远离世间名利纷争,甚至连儿子都是老王亲自接生。他时常还会把自己山里的无污染的食物送给城里的朋友们吃,让朋友好生羡慕。
适用主题:自然;田园;回归;自我……
片断速写: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将你困在生活这个大牢笼里,挣脱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出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场景,丛林、椰子树、土人、古老风俗,妻子埃塔;在蛮荒乐园里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美无处不在。在那里,常识和道德失去价值,和谐不必刻意维持,人们无需社会规则,一切油然而生。
名作简介: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上个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老麦其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英武彪悍、聪明勇敢;二少爷天生愚钝、憨痴冥鲁。
麦其土司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建议改种麦子。是年内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鸦片供过于求,价格大跌,无人问津,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大批饥民投奔到麦其麾下,在古老封闭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雏型。
二少爷回到麦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欢呼,但在欢迎的盛会上,却有大少爷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毒的眼光。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腥风血雨又悄然拉开了帷幕。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纷争、仇杀消弥了一个旧的世界,终于尘埃落定。
片断摘录:父亲突然动了感情,紧紧抓住我的手臂:“儿子,你知道我到这里来干什么吗?我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秋天一到,你就跟我回去吧。我一死,你就是麦其土司了。”
我想说点什么,但他卻捂住了我的嘴,说:“不要对我说你不想当土司,也不要对我说你是傻子。”父亲跟我说话时,塔娜就在她屋子里唱歌。歌声在夜空下传到很远的地方。父亲听了一阵,突然问我:“当上土司后,你想干什么?”我用脑子想啊想啊,却想不出当上土司该干什么。我的脸上出现了茫然的神情。是啊,过去我只想当土司,却没想过当上土司要干什么。对我来说,当土司并没有什么意思。奇怪的是,我还是想当土司。我想,当土司肯定会有些我不知道的好处,不然,我怎么也会这么想当?父亲说:“好处就是你知道的那些了,余下的,就是晚上睡不着觉,连自己的儿子也要提防。”
素材延伸:
哲学家的清醒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是另一种情况。身为宫廷重臣,他不但不拒绝,而且享尽荣华富贵。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内心十分清醒,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把命运女神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我同它们保持很宽的距离,使她可以随时把它们取走,而不必从我身上强行剥走。”他说到做到,后来官场失意,权财尽失,乃至性命不保,始终泰然自若。
适用主题:清醒;贪欲;节制;智慧;淡定……
片断速写:智者安贫乐道,不追求也不积聚物质。有一些智者出身富贵,为了精神的自由而主动放弃物质,比如古代的阿那克萨戈拉和现代的维特根斯坦。
麦其土司的傻瓜儿子意识到了物质所能带来的快乐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他没有领悟到快乐的真谛是精神。因此,智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因为看清了物质的快乐的有限,最少的物质就能使他们满足;另一方面,因为渴望无限的精神的快乐,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们满足。
(编辑:李跃)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五十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糅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
片断摘录: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此话一点不假。父亲跑到厢房,从房梁上拿下四个葫芦,然后又扛出四根木料,提出绳索,在院子里扎制木筏。我脱了外衣,只穿着裤头背心,帮父亲干活。小狮子撑着伞,为我遮雨。女儿撑着她的小伞,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我示意小狮子为父亲撑伞避雨,但父亲说不用。父亲肩上披着一块塑料布,光着头,雨水与汗水混合,在他的脸上流。像我父亲这种老农民,劳动时全神贯注,下手准确而有力,一点多余的动作都没有。筏子很快就扎制好了。
当我们把筏子抬出去时,河堤上已经热闹非凡。那些消逝了的木船,突然都出现了。与木船同时下了水的,还有几十个木筏,绑在木筏上的,有葫芦,有充足了气的马车内胎,还有白色的泡沫塑料。不知谁家,还弄出了一个大木盆。船只、木筏都用绳索固定在河堤的柳树上。每条胡同里,都有扛着桃篓的人,匆匆地走来。
素材延伸
《呼兰河传》:抬马
车夫从泥坑爬出来,弄得和个小鬼似的,满脸泥污,而后再从泥中往外挖掘他的马,不料那马已经倒在泥污之中了,這时候有些过路的人,也就走上前来,帮忙施救。结果抬不起来了,那马的呼吸不大多了。于是人们着了慌,赶快解了马套。从车子把马解下来,以为这回那马毫无担负地就可以站起来了。不料那马还是站不起来。马的脑袋露在泥浆的外边,两个耳朵哆嗦着,眼睛闭着,鼻子往外喷着突突的气。看了这样可怜的景象,附近的人们跑回家去,取了绳索,拿了绞锥。用绳子把马捆了起来,用绞锥从下边掘着。人们喊着号令,好像造房子或是架桥梁似的,把马抬出来了。
适用主题:乡情;回忆;团结;善良……
片断速写:生活中,总有许多温馨的往事,带给我们温暖的回忆。历史,是整个人类的集体回忆。不同时代的劳动场景,都布满了时代的鲜明烙印。机械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劳动局限于肩扛手抬。为了卖掉桃子,莫言笔下的人们创造了神奇的交通工具——“与木船同时下了水的,还有几十个木筏,绑在木筏上的,有葫芦,有充足了气的马车内胎,还有白色的泡沫塑料。不知谁家,还弄出了一个大木盆。”热火朝天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洋溢着欢乐的情绪。
[威廉· 萨默赛特·毛姆
摆脱世俗束缚 寻找心灵家园]
名作简介:《月亮和六便士》问世后,以情节引人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小说讲述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的行为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情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片断摘录:这件事过去大约五年之后,我决定到巴黎去住一个时期。伦敦我实在待腻了;天天做的事几乎一模一样,使我感到厌烦得要命。我的朋友们过着老一套的生活,平淡无奇,再也引不起我的好奇心了。有时候我们见了面,不待他们开口,我就知道他们要说什么话。就连他们的桃色事件也都是枯燥乏味的老一套。我们这些人就像从终点站到终点站往返行驶的有轨电车,连乘客的数目也能估计个八九不离十。生活被安排得太有秩序了。我觉得简直太可怕了。我退掉了我的小住房,卖掉为数不多的几件家具,决定开始另外一种生活。
素材延伸:
北大学霸的隐士生活
王青松曾是学霸,曾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北大哲学系汤一介教授的博士考试,却被学校通知不予录取。同时,妻子也曾连续五年评不上讲师。两口子一气之下,走到百公里外的大山深处,用尽积蓄租下山里2500亩地,于是,和泥筑屋,耕牧种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他们过起了一切都是自给自足的日子,远离世间名利纷争,甚至连儿子都是老王亲自接生。他时常还会把自己山里的无污染的食物送给城里的朋友们吃,让朋友好生羡慕。
适用主题:自然;田园;回归;自我……
片断速写: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将你困在生活这个大牢笼里,挣脱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了。 思特里克兰德的出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场景,丛林、椰子树、土人、古老风俗,妻子埃塔;在蛮荒乐园里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美无处不在。在那里,常识和道德失去价值,和谐不必刻意维持,人们无需社会规则,一切油然而生。
名作简介:藏族青年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上个世紀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老麦其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英武彪悍、聪明勇敢;二少爷天生愚钝、憨痴冥鲁。
麦其土司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罂粟,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罂粟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建议改种麦子。是年内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鸦片供过于求,价格大跌,无人问津,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大批饥民投奔到麦其麾下,在古老封闭的阿坝地区第一次出现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商业集镇雏型。
二少爷回到麦其土司官寨,受到英雄般的欢呼,但在欢迎的盛会上,却有大少爷那令人不寒而栗的阴毒的眼光。一场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腥风血雨又悄然拉开了帷幕。在解放军进剿国民党残部的隆隆炮声中,麦其家的官寨坍塌了。纷争、仇杀消弥了一个旧的世界,终于尘埃落定。
片断摘录:父亲突然动了感情,紧紧抓住我的手臂:“儿子,你知道我到这里来干什么吗?我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了。秋天一到,你就跟我回去吧。我一死,你就是麦其土司了。”
我想说点什么,但他卻捂住了我的嘴,说:“不要对我说你不想当土司,也不要对我说你是傻子。”父亲跟我说话时,塔娜就在她屋子里唱歌。歌声在夜空下传到很远的地方。父亲听了一阵,突然问我:“当上土司后,你想干什么?”我用脑子想啊想啊,却想不出当上土司该干什么。我的脸上出现了茫然的神情。是啊,过去我只想当土司,却没想过当上土司要干什么。对我来说,当土司并没有什么意思。奇怪的是,我还是想当土司。我想,当土司肯定会有些我不知道的好处,不然,我怎么也会这么想当?父亲说:“好处就是你知道的那些了,余下的,就是晚上睡不着觉,连自己的儿子也要提防。”
素材延伸:
哲学家的清醒
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是另一种情况。身为宫廷重臣,他不但不拒绝,而且享尽荣华富贵。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内心十分清醒,用他的话来说便是:“我把命运女神赐予我的一切——金钱、官位、权势——都搁置在一个地方,我同它们保持很宽的距离,使她可以随时把它们取走,而不必从我身上强行剥走。”他说到做到,后来官场失意,权财尽失,乃至性命不保,始终泰然自若。
适用主题:清醒;贪欲;节制;智慧;淡定……
片断速写:智者安贫乐道,不追求也不积聚物质。有一些智者出身富贵,为了精神的自由而主动放弃物质,比如古代的阿那克萨戈拉和现代的维特根斯坦。
麦其土司的傻瓜儿子意识到了物质所能带来的快乐是十分有限的,但是他没有领悟到快乐的真谛是精神。因此,智者的共同特点是:一方面,因为看清了物质的快乐的有限,最少的物质就能使他们满足;另一方面,因为渴望无限的精神的快乐,再多的物质也不能使他们满足。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