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县,一个极其诡异的“温床”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cat_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209年,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运转到第13个年头。表面上看去,整个帝国简直就是一个大工地,人声鼎沸,一派繁忙之象。
  近百万人奋战在长城工地上,他们是军人加民夫。40万人奋战在地上宫殿(阿房宫)工地上,30万人奋战在地下宫殿(秦陵)工地上,他们是囚犯加贫民。还有50万秦军镇守岭南……帝国上下,两百余万人如蝼蚁般异地迁徙,迢迢遥途,何等壮观。
  表象之下,往往掩藏着暗流。

“县城”到“都城”的乱世转身


  是年七月,雨季来临,整个帝国成为一片泽国。一支特殊部队因大雨困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他们是开赴渔阳(今北京密云)戍边的“壮丁”。“失期当斩”,面对严苛的秦法规定,面临死刑威胁的900名壮丁十分紧张,乱作一团。
  900双眼睛无助地望着他们的屯长(戍守队伍的小头目),那位名叫陈胜的“小头目”处变不惊,似乎早有应对之策,继而口出惊人之语:“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些浅显的道理,很快便说服了在死亡边缘恐慌的“间左”贫民。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诘问,更具煽动性,他们眼前,只有“华山一条路”了。
  简单明了的政治动员,外加事先准备好的“奉天承运”(早已藏在鱼腹中的帛书),众人便心悦诚服地跟着陈胜、吴广一起举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就这样不经意问点燃了星星之火。
  事隔千年,明万历年间政治家郭正域做出精彩点评:“自古乱亡之祸,不起于四夷,而起于小民。秦之强盛,兼并六国,卒之扰乱天下者,非六国也,乃陈胜、吴广一二小民也。”
  从大泽乡举事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陈胜、吴广率部一连攻克钰、掷、苦柘、谯等城池,短短十多天时间,部队从900人滚雪球般不断壮大,达到兵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步卒数万人。
  这里需要交代一些背景。以耕战为策的大秦帝国,实行全方位军事化管理。帝国军队的编制,均以郡为基本单位组建独立的军团。郡是军政合一的军事行政机构,郡守称将军,全面统领一郡之军政和民政。郡守下面设有一名或者数名都尉,作为副将专门负责军务,郡军团由郡所辖各县的县军组成。县也是军政合一的军事行政机构,征兵的基本单位。县军征发集结后,由全面负责一县军政的县令长,或者专门负责县军务的县尉统领,组成县分军团,编入郡军团中。
  帝国有重大军事行动时,以郡军为单位,集结数个或者数十个郡军团作战,战争结束后各归其地解散。
  大泽乡起义最初只是帝国屯戍兵的兵变,但当陈胜、吴广夺取了部队领导权后,九百人的屯戍兵迅速按照帝国的军制重新组织起来。他们将原本相当于县军规模的部队扩大编制为郡兵军团,以陈胜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开始进攻所在的郡县。
  仅仅二十多天时间,起义军便热热闹闹打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要地一一距大泽乡二百五十多公里开外的陈县。

  陈县是陈胜军攻下的第一座郡治大城,治所在地是今天的河南淮阳。此地交通南北,贯通东西,西周春秋时期,陈是陈国的国都,战国时成为楚国的领土,战国末年曾短暂做过楚国的首都,秦灭楚以后设置陈郡,将郡治设在陈县。
  由于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陈县成为陈胜军首先夺取的最大目标。
  攻下陈县后,陈胜召集三老、豪杰商量下一步行动。三老即当地有文化的人,主管地方教化工作。豪杰亦是由士绅组成的地方精英。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有了三老、豪杰的认可,“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以张楚为国号,意在取“张大楚国”之意,也显示作为楚国人,陈胜复国之决心。
  《史记》三次提到“张楚”,这一说法在考古发现中也得以证实。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星占·土星行度表》中,有“张楚”纪元的确凿记载。为了与别的“楚王”区分,史家称陈胜为“陈王”。
  有了国号,应该有国都。陈胜便定都于陈县。在“大楚兴,陈胜王”的旗帜之下,陈县瞬间成了天下的反秦中心。张楚政权建立后,陈胜起义军与秦王朝间的斗争也有了质的改变。
  由于有了王国政权,由屯戌兵引发的兵变就变成了国家之间的对抗,以复兴的楚国对抗暴虐的秦国。有了张楚的旗帜,天下响应,人心归之如流,关东各国各地各阶层各等人士,或远道来归,亲赴陈胜麾下,或就地起兵,呼應张楚的大旗。
  极为吊诡的是,陈胜最终没能走出陈县。他在此定立国都,号为张楚,却又在这里折戟沉沙,命丧于此。

反秦潮流的涌动之地


  陈县这个地方,从战国末年以来,就一直是反秦潮流最炽热的地方。先秦历史学家李开元甚至认为,大秦从“王国”进入“帝国”之后,反秦的暗流,始终聚集在陈县一带涌动。
  魏国的游侠名士张耳和陈馀,被秦政府通缉后,首先想到的是逃亡至陈县潜伏下来。张良离开韩国,开始反秦串连时,他长期停留的地方,也是陈县。
  与陈胜一道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吴广,出身于陈县近邻的阳夏县。九百名首事的戍卒中,陈县附近的人不在少数。
  “亡秦必楚”。在以陈县为中心的反秦战争中,有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不容忘记,他们都是楚人。一位是楚国公子昌平君,他长期居留在秦国,被秦政府派遣到陈县主持当地军政工作。另一位是项羽的祖父项燕,身为楚国抗秦大将,对秦有着天然的仇视。
  项燕最大的功劳,便是策动昌平君反秦成功。严格意义上讲,对于陈县这种如此重要地位的城池,派一个有楚人背景的人管理,本身就是秦帝国人事安排上的一种大意与失策。   正是昌平君与项燕的有效互动,秦军将领李信所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在陈县铩羽而归,避免了楚国早早灭亡的命运。
  行文至此,一个问题出来了:为什么说陈县承载着楚国对秦国的世仇?
  相传很久以前,陈县是太昊伏羲氏和神农氏两大太古之神的首都。春秋时,这里是周王室分封的陈国,当时的陈国是跟齐国不相上下的一大诸侯国。后来,楚国把陈国给灭了,这里就成了陈县。战国末年,陈县成为楚国的旧都。再后来,秦国灭楚……
  作为一统天下的帝国,秦国承载了六国各族太多的家仇国恨,而陈县就是其中的见证者。例如,韩国被秦灭亡后,被俘的韩王就阴差阳错地被安置到已是秦地的陈县。仅仅过了6年,韩国旧都新郑便爆发大规模反秦叛乱,因韩王住在离新郑不远的陈县,最终又引发了以陈县为中心的大暴乱,加之陈县又是楚国的旧都,继而祸起萧墙,暴乱在楚国再度大规模蔓延,导致秦楚之间新的战争。
  陈县这根引线,真的是一点就燃,一燃就呈燎原之势。
  秦帝国虽然统一了六国,但此起彼伏的“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看得见的“乱”由看不见的“乱”引发,秦帝国表面实现了天下一统,某种程度上讲,六国人的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萌发复燃的火焰。
  无疑,这是最为危险的。
  有名的例证,便是后来助刘邦建立汉朝,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的张良。
  张良正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他毕生最大的使命,便是“复仇”。为此他制定了周密的“复仇计划”,并在陈县这个特殊的边缘地带,结交了不少反秦的豪侠英雄。在变卖家产、仗义疏财后,张良最终寻得一名叫仓海君的武士,在秦始皇第三次巡游的路上执行他的行剌计划。
  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但劫后重生的张良从此名声大振。

陈县与沛县的彼此呼应


  陈县跟沛县很相似。
  陈县与沛县,都是两个当局在管理上鞭长莫及的偏远地区,这样的三不管地带,为反秦斗争提供了最好的温床。
  汉高祖刘邦就是沛县人,他的成长与发迹,都是以此为基础。可以说,正是沛县这个特殊之地,繁育并成就了一个“汉高祖”。
  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诸多大战都发生在这里,著名的有楚汉彭城之战、垓下之战和秦晋淝水之战。
  战场出英雄,英雄出帝王。秦末叛乱纷起,楚汉相争持续,其中心地区就在淮泗一带,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多出生于这里。一千六百多年后,在元末群雄中崛起的另一位英雄,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他的祖籍也在沛县。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历代帝王将相中,只有两个农民皇帝,都出在沛县。
  这看似偶然,某种程度上讲,也算必然。
  却说,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刻,刘邦与日落西山的项羽,也竟然在小小的陈县遭遇,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一段难以挥去的色彩。
  原来,汉四年(公元前202年)八月,以骁勇著称的灌婴大破项羽的楚军,并一举拿下楚国都彭城。项羽所辖的楚国大片土地易主。
  项羽知道大势已去,遂拿俘虏的刘邦父亲刘太公威胁,强迫刘邦议和。为此,两人还留下一段经典的对白,让后人不断咀嚼一一
  项羽:“如果你再不出来,我就煮了你父亲。”
  刘邦:“当年我们同时受命楚怀王时,已经结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煮你父亲,别忘了给我一碗汤。”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听了刘邦的话后,项羽气得七窍生烟。
  话虽这样说,但刘邦为救父亲也用缓兵之计,同意议和。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
  白纸黑字。项羽本以为可解当下之急,当他率十万楚军向楚地撤退时,没想到刘邦又追来了。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楚兵罢食尽,此天亡楚之时也。”张良向刘邦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追击。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召集韓信和彭越的大军,一起追击项羽,楚汉两军在垓下进行了一场殊死决战。
  此战的经典意义在于,不仅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也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节节败退之后,项羽所能做的,只能是疲于逃亡、奔命。
  就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陈县映入了项羽的眼帘。这座中原地区兵家必争的战略之城,正是项羽心中向南退守的一个理想之地。
  项羽在这里集结了剩余兵力,死死守住陈县,并以此为根据地,作人生最后的决战。
  没曾想刘邦没有给他时间,项羽率疲惫之师到陈县不到两日,就与紧迫不舍的刘邦大军发生了遭遇战。
  这里无疑是项羽的又一个伤心之地,惨败已是在所难免,丢了陈县也在情理之中。更让他沮丧的是手下的几员大将又降了刘邦,诸如灵常、陈公利等,这都是他多年过命的兄弟。真是大难将至,各自奔命。
  陈县,无论是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还是战火纷飞的秦汉时期,都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而现在,项羽也在这里遇到了他此生最为重要的敌人……
其他文献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后攻陷香港。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等数百名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随之身陷险境。中共南方局、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以及东江抗日游击队等各方精心组织。开展了一场千里大营救。著名导演许鞍华拍摄的《明月几时有》和今年上映的《香港大营救》,均改编自此事件。  第一批被营救脱险的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到达东江抗日根据地  首先需要交代一下,这些当时的文化界大佬怎
期刊
魏晋时期,凡是做官升职,都要请客。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请客永远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古人都是在家设宴,那可够忙活十天半月了。但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都是小事一樁,请客最关键的东西有没有,才是客人关注的重点。
期刊
千年“对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在李白《赠孟浩然》诗中,孟浩然是一个甘愿放弃荣华富贵而迷恋梅花的高士。他喜欢梅花,一生为梅花写了至少9首诗。这个数据比起陆游的梅花诗来当然是不足为道的,但要注意孟浩然所处的历史和时代环境的特殊性:那是牡丹王霸李唐的时代。在《早梅》里,他借少妇之口,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园中
期刊
元末明初,女真叶赫部迁徙到吉林省时赫河流域,他们是海西女真的一支,与努尔哈赤鏖战多年,最终兵败城破,被迫迁往建州,编入八旗。这场战争最终决定了女真王权的归属,叶赫以纳喇(即纳兰)为姓,清朝名臣明珠、词人纳兰性德均是时赫后人。“海西四部”曾结成联盟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在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之乱”后,康熙皇帝亲率皇太子和大学士明珠一行前往东北,东出山海关,渡辽河至
期刊
作为白宫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法国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世纪60年代的美法关系,改变了普通美国人和法国人对彼此国家的看法,也为自己赢得了媒体的赞誉和更多粉丝。  1960年,约翰·F·肯尼迪被民主党提名为总统候选人。大选之前,法国一家电视台对肯尼迪及其妻子杰奎琳·肯尼迪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杰奎琳说着一口流利的法语,对法国文化如数家珍。记者注意到杰奎琳的娘家姓氏是布维耶(bouvier)
期刊
唐代幕府制度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大批文士入幕为僚,幕府创作也随之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高适、岑参、杜甫、韩愈、杜牧、李商隐等,都是非常典型的幕府诗人。“自古诗人皆入蜀”,唐代入幕蜀中的诗人,可谓幕府诗人中的蜀漂群体,更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绚烂风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废除州、郡制,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开元年间置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分为剑南西川节度使
期刊
没有到过威尼斯的人,无法想象威尼斯的美;到过威尼斯的人,无法忘却威尼斯的美。这座浮在水上的城市,有着古老精美的建筑,也有着令人担忧的未来。威尼斯的街巷,像层层叠叠的书架  没有到过威尼斯的人,无法想象威尼斯的美;到过威尼斯的人,无法忘却威尼斯的美。  脚下的河,河中的船,映在亚得里亚海的天空下,熠熠发光。在苍茫的烟水暮霭中,广场上高耸尖削的钟塔、圣马可大教堂壮丽的圆顶、执政官宫殿那有如缀着蕾丝边的
期刊
第一艘萬吨级远洋货轮下水,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第一台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试制成功,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道建成,第一个万门程控电话开通,第一座高能加速器一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新中国第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国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探索历程,以及中国人民用勤劳双手开创美好生活的热情。每创造一个“新中国第一”,就砌起一级台阶,支撑我们一步一个
期刊
吴启雷:教师,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东方财经频道书画节目主讲人。著有《江山北望:岳飞和岳家军》《画中有话》《琢墨》等宋史、美术史作品。  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者,岳飞手书的“还我河山”存抗战时期激发起无数国人的爱国热情,不过这幅书法作品以及其他挂于岳飞名下的《前后出师表》等书迹,其真伪性还有待考证。  岳飞是宋史中有名的政治、军事人物,历代史学研究对于岳飞的关注当然都是集中在政治史与军事史上。至
期刊
“青春一去永不重逢,海角天涯无影无踪,断无消息,石榴殷红,却偏是昨夜魂萦旧梦。”她是让你魅惑沉醉,如玫瑰般浓烈纯粹的绝代妖姬。她是白光,银海音波里曾经耀眼的那道光。她是史永芬,“就让我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事情吧”的传奇明星。  第一次接触到白光这个名字,是在张艺谋执导的老上海题材的电影《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巩俐扮演的歌女唱着当年白光的名曲《假正经》:“假正经,假正经,你的眼睛早已经在溜过来,又溜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