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共享单车崩盘,哈啰出行“独自美丽”?
哈啰出行成立于2016年9月,在共享单车行业算是后进者。与当年的头部企业摩拜和ofo在大城市努力扩张的打法有所不同的是,哈啰出行采取的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的策略,在二三四线城市发力,当然这也是因为当时一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市场已经严重饱和,实在没有让哈啰出行进入的空间了。
当时的哈啰出行在其他头部共享单车品牌的激战中确实是名不见经传,可是谁能想到后来最厉害的几家都没能挺到最后,反而是看上去更加本分的哈啰出行,因为没有加入共享单车的大战反而笑到了最后。
而在2018年3月,阿里巴巴又正式投资了哈啰出行。有这样的“大佬”撑腰,哈啰出行底气更足,大胆地迈开了扩张的步伐,顺利进入全国320个城市。截至发稿前,哈啰单车的用户数量高达4 500万。而在哈啰出行的招股书中,单车也无疑是支柱业务,2020年,哈啰出行的收入为55.03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增长了21.1%,占当期总营收的91%。此外,哈啰出行还在不断开拓共享单车之外的新业务。包括共享电单车、顺风车,还试水了社区团购、本地生活服务以及跑腿等业务。
能在共享单车企业纷纷倒闭之后还继续存活,并且能走到即将上市的地步,哈啰出行确实不容小觑。如今的哈啰出行看上去在共享单车市场中真的是无敌手了:摩拜投身美团,ofo“跑路”之后,哈啰单车似乎更是一枝独秀,现在又即将成为首家即将登陆资本市场的共享单车品牌,还真有点“独孤求败”的感觉。
然而成了共享单车行业的“独行侠”,日子就真的好过了吗?其实不然,因为看似风生水起的哈啰出行,最大的症结依然是盈利方面的困境。
哈啰出行的招股书中披露,共享单车业务的营收之所以能够增长,得益于“共享电单车投放量增加以及服务费率的增加”。说白了,就是哈啰单车营收增长是因为共享电单车投放得多了,而且共享单车也涨价了:从以前的30分钟收费1.5元人民币,变为15分钟收费1.5元人民币,而共享电单车在部分地区也有涨价,这些都使得共享单车业务的毛利率从2019年的6.4%升至2020年的6.7%。但是现在哈啰出行最大的营收来源却也不那么稳固。即使毛利率有所增长,即使单车业务涨价,2020年哈啰出行净亏损仍达到了11.3亿元人民币,同比收窄近25%。哈啰出行拓展的那些新业务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這些业务都是那种短期之内无法得到明显资金回报的类型。
在本地生活业务方面,哈啰出行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去年6月,哈啰出行在山东切入社区团购赛道,开团数量最多时超过1 000个。但是哈啰出行无法在社区团购中做到盈亏平衡,而且这个赛道中又有拼多多、美团等巨头进入,最终哈啰出行顶不住猛烈的攻势而选择了退出。
从2018~2020年,哈啰出行的销售费用分别为0.9亿元人民币、2.68亿元人民币与3.65亿元人民币,费用增速分别为197.78%、36.19%,明显超过哈啰出行这几年销售收入的增速。
这是因为共享单车本就是可替代性强的业务,一旦一个平台涨价,消费者就可以选择另一个平台,或者选择其他的交通出行方式。而想要进行扩张,哈啰出行自身的积累也还远未能达到那个程度,更何况哈啰出行扩张的全是巨头们早已深耕多年且激烈竞争的领域,投入成本高,面临压力大。从实际情况来看,哈啰出行在这些新领域也确实没能激起太多水花。
可见哈啰出行的生存之路磕磕绊绊难以为继,在这种处境之下,上市融资可能就成了一种最佳的救急之法,只是从长远来看,这也并非一劳永逸的法子。
有钱也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哈啰出行确实需要融资来作为强心剂,然而成功上市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其实就算是成功上市,哈啰出行也依然要面临棘手的合规问题。
要知道,共享单车是一门需要投放规模的生意,所以即使共享单车第一股归属哈啰出行,即使哈啰出行從幸存者成为“行业巨头”,却也依然逃不开这个问题。
如今很多城市对共享单车的总量都有所限制,共享电单车更是要做牌照登记,并且安装GPS系统,还要用户实名注册。而一些省市出于对城市管理等因素的考虑,还不鼓励共享电单车进入。
可见即使哈啰出行能够通过上市得到大量资金,也只是能解一时之困。想要长久生存,哈啰出行还是要找到一个稳妥的盈利之道。综上所述,哈啰出行若想要真正做出优异的成绩,在行业中站稳脚跟,大概还要经历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