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来源 :小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dyaq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她看来,一个完整的文明是虚实两全的,人只有虚实两全才会拥有完整的人格。我们被物质化的实给奴役了,我们需找回丢失了的心能和体能这个虚。
  
   采写/《小康》 记者郭芳
  
  没有一个人不是矛盾的复合体。廖晓义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在于她身上的矛盾冲突更为剧烈。理性和感性都那么极端,她理性思考中国环保的出路,而这样的理性却又建立于其对自然万物极度感性之上。
  当然她不太乐意承认自己的极端,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不过在为天地做该做的事。但在外人看来,她的所思和所行近乎偏执,她企图以宗教信仰般的偏执向欲望奴役中的人们推行她的另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以拯救被人类摧残的地球。
  


  她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误解了环保,环保不是污染治理或生态建设,而是节约。节约是最大的环保,所以她提出了绿色生活的概念。
  在欲望之都,绿色生活是一种断妄念的生活。断妄念的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妄念呢?
  她依然说,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在她看来,这个问题不解决,环保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中国的环境是一个机会
  
  截稿前的最后一天,给廖晓义打电话的时候,她人已经在成都了。她正在关注灾区重建中的环保问题。
  其实,她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环保人士。她与环保结缘,始于她与四川大学老同事之间那场已经变得著名的关于环境问题的争论。
  关于环境问题,她的同事很悲观。她还记得那位同事写的一篇论文名字叫《改造与适应是人与自然的两种基本关系》,谈到适应也是人和自然的另一种基本关系。那时候的廖晓义相信,在市场经济技术下,所有问题都会被解决,不必担心。
   她还想尽可能地去说服她的同事。“理论上说市场有调节的能力,如果市场有紧缺了就会发出信号来解决问题。”为了说服对方,她开始去查阅资料。“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整个社会科学院没有一份关于环境的报纸。”刚好她看到了徐刚的《伐木者醒来》,让她有点震撼。
  原来环境问题已经那么严重!
  从那时候起,廖晓义开始做工业化下的环境代价,此前她在研究工业化。后来,她将这个阶段形容为她的现代化崇拜阶段。
  1993年,廖晓义带着孩子与她远在美国读博士的先生会合。她成为了北卡罗莱纳州州立大学国际环境政治专业的一名访问学者。
  在此期间,她奔走于美国各地继续拍摄环保题材的专题片,并接触到了许多美国民间环保组织。她的第二个阶段的思想也从这里开始蜕变,此后,她努力从西方国家的经验中寻求中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
  这是一段极其宝贵的经历,她因此获得了国际视野,并在国际环保舞台上长袖善舞。
  2000年,廖晓义荣获素有“欧洲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国际环境大奖“苏菲奖”;2001年 ,获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从这时候起,廖晓义和她的环保工作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国内外的主流媒体多次报导,也引起了一些世界首脑人物的关注,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挪威首相邦德维克、英国副首相普雷斯科特等等。她因此有机会与他们一起交流和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廖晓义经常回忆起的是她与克林顿夫妇的见面。
  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廖晓义应邀作为中国民间环保人士代表参加了总统的圆桌会议。
  在见克林顿之前,她先见了希拉里。
  那是一个全国妇联主持的交流会,退场的时候,希拉里接近了人群,走到廖晓义的面前,廖晓义突然对她说:“下个星期,我要见你的丈夫”。
  “希拉里一听,眼睛睁得特别大,问为什么。”廖晓义于是抓住机会介绍了她的环保组织。希拉里很高兴,说她和克林顿都很关心环境问题。那一次,她们聊得很开心。
  之后,她去桂林见了克林顿。见面的时候,廖晓义被安排坐在克林顿的身边,但发言是从圆桌的另一边开始的,于是就成了最后。眼看就没有时间了,廖晓义开始抢话头,目的是要引起克林顿的注意。
  她对克林顿说:我们那个组织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人不要重复你们美国人的生活方式。美国比起欧洲和日本来,说得太多做得太少。中国的环境是一个机会,如果你不想放弃政治和环境,你就必须采取行动。
  廖晓义说完,周围的人热烈鼓掌。克林顿坦陈:他们的国会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回去之后一定会把廖的话告诉他们,而且还希望她去国会作演讲。
  在那样的场合,廖晓义的话总是犀利的。而犀利让她轻易地成为了主角。
  他们评价她说:你总是一个场合的明星。
  她说,她是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明星。这个明星的称号得益于她的乡土立场和中国视角。
  “还是祖先给的。”
  
  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绕了一大圈,廖晓义发现真正解决生态和谐之道的东西应该在中国。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环保被西方理解为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两个方面,但廖晓义则认为应把绿色生活视为环保的第三领域,而中国的乡土文化为这种生活提供了可能。
  她将绿色生活理念朝着乡土文化深入。
  自2004年始,廖晓义将镜头由介绍国际环保经验转向以乡土文化来保护乡野环境,拍摄以传统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纪录片“天知道”。 她行走了中国西南、西北、中原和江西的不少山林、城镇和村庄,寻访了民间的文人、艺人和草根代表,寻找儒、道、释、中医和中国传统艺术等乡土文化的精神资源。
  “乡土文化中有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彼此之间的亲情,身体和自然不可隔离的养生方式,气脉血脉人脉,只有守住这些东西,环境才有救。” 廖晓义说,环保其实很简单,就是顺应自然,万物一体。从减少自然消耗来讲,就是节俭。
  搞环保这么些年,走了一个大圈,她回到乡土中。有学者说,西方人是吃了智慧树的果实,中国人是吃了生命树的果实,如果这两种力量能够结合起来,将会是神的力量。廖晓义很赞同,西方文化就是缺少安身立命的东西,而乡土恰恰提供这些东西。
  近些年,廖晓义一直试图将西方的生态哲学与中国的生命哲学和生存哲学相融合,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留给现代环保的精神资源。廖晓义关于环保的思考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有了她那句正在变得流行的话,“坚守是必要的,选择是应该的,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她认为,对技术要有认识,有选择。“不是说我们都不用石油,而是尽可能地用大众交通。这样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二氧化碳的排放。”她说很多东西都不是极端的,包括电脑在内的很多高科技的产品可以用,但要有选择,不能是无选择的。
  另一个是坚守。她认为,对现代技术的完全不选择,对传统文化的完全不坚守,那是有问题的,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然后,像布道者一样,她执着地向人们宣讲:少一些物质的欲望,多一些精神的富足,另一种生活是可能的。
  有人说她极端,她很不乐意,“我们不极端。你们一直把人搞成是经济人,把经济当成唯一的目标,难道你们不极端吗?13亿人民都在搞经济,一小撮人搞环保怎么了?因为你们更极端,你们太极端了。”
  “你认为自己可以改变些什么吗?”
  “我从不认为自己能改变些什么,人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尤其在大自然面前。”
  “你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我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她说环保是她的生命。
其他文献
2006年下半年后,文坛开始鬼哭狼嚎。继《鬼吹灯》吹响了“魔鬼进行曲”之后,《盗墓笔记》、《盗墓之王》、《盗墓者》、《墓诀》、《西双版纳铜甲尸》、《茅山后裔》急步跟进,不仅在网络上,而且在图书市场上疯狂走俏。  盗墓文学的流行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它综合了诸多流行文学的元素,比如:  奇观展示:专门选择偏远、边陲地区神奇神秘的自然环境作为故事背景,如新疆楼兰,陕西秦岭,大兴安岭地下要塞等读者很少甚至不
期刊
2008年6月4日,对所有的智能卡厂商来说都将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这一天,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智能卡博览会将在中国举行。此次展会是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权威性、规模最大、参展商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智能卡专业展会。  15年!从1993年中国金卡工程建立,中国的智能卡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实现了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电信、金融、社会保障、公安、税务、交通、公共事业、卫生、石油石化……  40亿!40亿张智能
期刊
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幕:人民遭受灾难,解放军赶来救援。  再一次,解放军赶来了;武警官兵赶来了;公安干警、消防战士赶来了;他们是人民子弟兵!  这一次,最多的现代化兵种协同作战;三军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第一线。  这一次,中国空军大规模的集结调动,空运、空降、空投,超越极限。生死置于度外,感天动地。   世界上大概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如中国军队这般出色。灾难中的拯救者,成为中国军人最
期刊
故宫,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厚重历史和古老文明,它与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美国的白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一并被誉为世界五大宫殿。  奥运期间,远隔重洋赶奔北京的五六十万外国朋友,不看看故宫,怎能算来过中国,来过北京呢?    采写、摄影/《小康》记者李漠    从紫禁城到故宫    尽管拆了老城墙,坐在直升机上,方方正正的老北京城还是清晰可见的。故宫,就在城中心,就在有龙脉之说的中轴线上,和
期刊
2008年5月4日,是北大诞生110周年的日子。5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与部分师生座谈。作为北大的掌舵人,许智宏已经执掌北大8年多。时至今日,“世界一流大学”依然困扰着北大,也困扰着许智宏。在大学尚未获得自主权,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不分的情况下,许智宏能做的,或许也很有限。      许智宏,1942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学专业;
期刊
奥运会的开幕式是奥运会的重头戏,那里聚集了张艺谋等一批中国顶级的艺术家,全世界都将期待的目光投向这场史诗般的演出。但是还有比这更让人关心和瞩目的,开幕式上会不会下雨?比赛期间的天气情况如何?随着奥运会会期的临近,气象部门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让这些疑问逐渐清晰起来。     采写/《小康》记者李秀江     八月的北京就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可能大雨倾盆。气象部门尽可能做到的是,在
期刊
孩子,去吧!踏着祥云去天堂,  那里天空有彩虹,  山涧溪水有池塘;  孩子,去吧!披着霞光去天堂,  那里青藤有檀香,  峻石涵洞有果糖;  孩子,去吧!骑着月亮去天堂,  那里林中有蝉鸣,  浪尖海底有鱼翔。  孩子,去吧!带着鲜花去天堂,  那里红墙有花园,  青草绿树有海棠;  孩子,去吧!背着书包去天堂,  那里小鸟游画廊,  海市蜃楼有学堂;  孩子,去吧!牵手一起去天堂,  来世还做
期刊
迈向文明的“第一次”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  数万生命惨遭陨灭,美丽家园变成废墟.这不是神洲第一次遭遇浩劫,也不是炎黄第一次面对噩耗,但是,它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却将留下最为浓重的一笔。因为悲剧中一个个悲壮的“第一次”让我们刻骨铭心。  第一次,举国为黎民百姓的逝去默哀悲悼。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汽笛呜咽,警报齐鸣,九州同悲。我们用全民族的眼泪,为这次
期刊
1958-2008,对于中国而言,这是风云激荡的五十年。中共中央机关刊也走过了不平凡的五十年历程。从《红旗》到《求是》的这五十年里,党刊见证了自身的变动与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与成长,见证了中国的艰难与崛起,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风云的变幻。    采写/《小康》记者王帆郭芳摄影/茧子    2008年7月4日上午10时,在北京沙滩北街2号求是大院内,《求是》杂志社举行了纪念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暨
期刊
北京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堵城”,每天上下班高峰期可怕的车流和拥挤的人群,像“血栓”一样堵在生活在北京的每一个人心里。奥运赛时保证交通安全、准点、可靠、便利的承诺能够完全兑现吗?政府在一直书写着答卷。     采写/《小康》记者李秀江    限行能否提升车速    限制部分车辆上路和分单双号出行是近几届奥运会举办城市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北京也毫不例外地沿用了这个办法。但事实上许多市民在白天还没有感觉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