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4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做大做强“对农广播 ”,是时代赋予广播媒体的新使命,也是地方台转型发展的新机遇。
【关键词】对农广播 地方台机遇挑战
一、“对农广播 ”的内涵与外延
“对农广播 ”是指借助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具有较强亲和力的优势,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政策发布、普及文化、信息传播、典型宣传等作用,为“三农”领域和涉农产业提供信息传播和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对农广播 ”可有效拓展广播媒体发展空间,推进新常态下地方台的转型升级。
“对农广播 ”与“互联网 ”一样,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其外延呈现开放性和动态性,“ ”的对象、内容、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充实拓展。农村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农业产业越现代化,农民素质越提升,“对农广播 ”就越丰富多彩,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对农广播 政策”,彰显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舆论引导的对农宣传优势。对农广播要权威发布并准确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法规,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因地制宜的解读,提高农村群众对党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知晓度,做到家喻户晓、群众明白;设置典型宣传、听众评说、案例解剖、舆论监督等栏目,加大政策监督落实,提升农村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服务水平,真正把好事办好办实、农民直接受益;组织采编人员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与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朋友,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在农村基层贯彻落实的创新举措和特色做法,认真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反映的相关问题和建议。
“对农广播 文化”,放大传播知识、普及技术、引领新风的叠加效应。对农广播要针对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文化场所资源有限等特点,成为农村普及文化、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传播天气预报、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等各类信息,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农业综合收入;通过资讯类新闻信息,让农村群众了解国内外大事,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带头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
“对农广播 民生”,发挥以人为本、为民便民、促农增收的综合效应。对农广播要树立大农业观,节目内容既要覆盖农、林、牧、副、渔,也要包括各种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有关的服务业,全面体现现代农业“接二(第二产业)连三(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全方位服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讲好“三农”故事,关注农村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以及他们的冷暖痛痒和喜怒哀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新阶段背景下,农民是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对农广播可设置空中课堂、创业辅导、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宣传推介等专栏,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农民创新活力创业潜力,打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让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二、“对农广播 ”的瓶颈和对策
从上世纪大众传媒产业化经营开始,各类涉农媒体发展不平衡,且总体趋于低迷。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蓬勃发展,我国传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日益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对农广播大多更是步履维艰。
“对农广播 ”是传统涉农广播媒体的转型升级版,发展活力无限、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1、体制机制因素制约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单一管理体制。对农广播具有强大的公益效能,然而听众主体是农民,他们所处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消费水平有限,从创收角度看广告市场较小,从成本角度看投入产出比反差较大,做大做强对农广播“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广播媒体甚至干脆压缩或砍掉对农广播节目。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以往存在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然而,由于有线电视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投入逐步减少,一些农村边远地区特别是山区广播信号覆盖依然有盲区或信号不稳定;或者由于“重建轻管”,农村广播设施的后期维护人才和经费均短缺,导致信号传输的技术支撑系统陷入瘫痪半瘫痪。而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广播媒体,因为自身经费紧张,难以添置或更新大功率的广播信号发送设备。
3、节目设置“半土半洋”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农村与城市迥异的独特作息规律。一些对农广播的节目时间,通常按照城市居民的作息时间安排,不能培养农村群众的收听习惯;节目内容过多考虑吸引城市广告,大多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洋味”有余“土气”不足,缺乏农村群众需要的实用管用的信息,对“三农”的针对性和服务性较差,有些对农广播频率或节目变成了不成葫芦不成瓢的“两不像”。
4、涉农采编人员短缺
目前,活跃在各类媒体采编一线的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学历高、有激情,新聞敏感强,但大多数人从小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也不太熟悉农村生活,与农民群众难以打成一片,更谈不上乐意从事涉农报道。对农广播现在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时期,如何培养一支“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泥腿子”采编队伍,成为“对农广播 ”未来发展的关键。
做大做强“对农广播 ”,需要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各级对农广播财力、物力、人力、税收等方面的倾斜和优惠。各级广电主管部门也需要强化对农广播的技术支撑和设施维护,保障广播信号落地,信号质量良好,让农村群众随时随地听到广播。对农广播媒体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农广播 ”发展的新路径,练好内功,办出特色,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农民需要。 三、“对农广播 ”的机遇和挑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拥有13.6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18亿,占总人口比重45.23%。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城乡二元格局的巨大差异。
目前,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然而,我国专业的对农广播频率少,且多集中在省级电台,普通市级以下电台少有对农广播频率,也少见农业或对农节目。
另外,我国地形多样,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差异大,农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呈多元化,这些因素导致省级以上对农广播的指导性强,针对性、服务性弱;覆盖面广,贴近性、实用性差。作为新闻媒体末端的市级以下地方台,这些特点恰恰是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开设对农广播频率或涉农节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绿色化,这些都与“三农”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同时,包括广播在内的各类媒体正迎来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广播的信息传递优势,做好“对农广播 ”的文章,延续服务于“三农”的优良传统,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时代赋予广播媒体的新使命,也是地方臺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今年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也为“对农广播 ”如何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指明了方向。作为地方台,开设对农广播或涉农节目,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服务农村发展出发,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提升等方面的宣传;从服务农业产业化出发,加大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新型市场主体等方面的宣传;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加大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方面的宣传,做大做强本土新闻,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做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黄山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对农广播 地方台机遇挑战
一、“对农广播 ”的内涵与外延
“对农广播 ”是指借助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具有较强亲和力的优势,充分发挥广播媒体的政策发布、普及文化、信息传播、典型宣传等作用,为“三农”领域和涉农产业提供信息传播和服务平台。在此过程中,“对农广播 ”可有效拓展广播媒体发展空间,推进新常态下地方台的转型升级。
“对农广播 ”与“互联网 ”一样,具有搭建平台、促进共享、提升价值的功能,其外延呈现开放性和动态性,“ ”的对象、内容、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充实拓展。农村经济社会越进步发展,农业产业越现代化,农民素质越提升,“对农广播 ”就越丰富多彩,呈现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对农广播 政策”,彰显党委领导、政府主导、舆论引导的对农宣传优势。对农广播要权威发布并准确解读党和政府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法规,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因地制宜的解读,提高农村群众对党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知晓度,做到家喻户晓、群众明白;设置典型宣传、听众评说、案例解剖、舆论监督等栏目,加大政策监督落实,提升农村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服务水平,真正把好事办好办实、农民直接受益;组织采编人员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深入乡村田间地头,与乡村干部和农民群众面对面、交朋友,及时了解党和政府各项惠农政策在农村基层贯彻落实的创新举措和特色做法,认真听取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反映的相关问题和建议。
“对农广播 文化”,放大传播知识、普及技术、引领新风的叠加效应。对农广播要针对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文化场所资源有限等特点,成为农村普及文化、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传播天气预报、农业实用技术和农产品市场行情等各类信息,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增加农业综合收入;通过资讯类新闻信息,让农村群众了解国内外大事,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带头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
“对农广播 民生”,发挥以人为本、为民便民、促农增收的综合效应。对农广播要树立大农业观,节目内容既要覆盖农、林、牧、副、渔,也要包括各种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有关的服务业,全面体现现代农业“接二(第二产业)连三(第三产业)”的产业属性,全方位服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坚持“平民视角、民生内容、人文叙事”,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讲好“三农”故事,关注农村群众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以及他们的冷暖痛痒和喜怒哀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常态、新阶段背景下,农民是人数最多、潜力最大、需求最旺的重要群体,对农广播可设置空中课堂、创业辅导、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宣传推介等专栏,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民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农民创新活力创业潜力,打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引擎,让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二、“对农广播 ”的瓶颈和对策
从上世纪大众传媒产业化经营开始,各类涉农媒体发展不平衡,且总体趋于低迷。特别是近年来新媒体蓬勃发展,我国传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日益呈现“重城市、轻农村”的趋势,对农广播大多更是步履维艰。
“对农广播 ”是传统涉农广播媒体的转型升级版,发展活力无限、前景十分广阔,但目前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1、体制机制因素制约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单一管理体制。对农广播具有强大的公益效能,然而听众主体是农民,他们所处的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消费水平有限,从创收角度看广告市场较小,从成本角度看投入产出比反差较大,做大做强对农广播“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广播媒体甚至干脆压缩或砍掉对农广播节目。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近年来,国家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村以往存在的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然而,由于有线电视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各地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重电视轻广播”的现象,对农村有线广播的投入逐步减少,一些农村边远地区特别是山区广播信号覆盖依然有盲区或信号不稳定;或者由于“重建轻管”,农村广播设施的后期维护人才和经费均短缺,导致信号传输的技术支撑系统陷入瘫痪半瘫痪。而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广播媒体,因为自身经费紧张,难以添置或更新大功率的广播信号发送设备。
3、节目设置“半土半洋”
“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是农村与城市迥异的独特作息规律。一些对农广播的节目时间,通常按照城市居民的作息时间安排,不能培养农村群众的收听习惯;节目内容过多考虑吸引城市广告,大多与农村实际生活脱节,“洋味”有余“土气”不足,缺乏农村群众需要的实用管用的信息,对“三农”的针对性和服务性较差,有些对农广播频率或节目变成了不成葫芦不成瓢的“两不像”。
4、涉农采编人员短缺
目前,活跃在各类媒体采编一线的大多为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学历高、有激情,新聞敏感强,但大多数人从小娇生惯养,缺少吃苦耐劳精神,也不太熟悉农村生活,与农民群众难以打成一片,更谈不上乐意从事涉农报道。对农广播现在正处于人才“青黄不接”的时期,如何培养一支“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的“泥腿子”采编队伍,成为“对农广播 ”未来发展的关键。
做大做强“对农广播 ”,需要国家有关方面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各级对农广播财力、物力、人力、税收等方面的倾斜和优惠。各级广电主管部门也需要强化对农广播的技术支撑和设施维护,保障广播信号落地,信号质量良好,让农村群众随时随地听到广播。对农广播媒体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对农广播 ”发展的新路径,练好内功,办出特色,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农民需要。 三、“对农广播 ”的机遇和挑战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我国是一个拥有13.6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18亿,占总人口比重45.23%。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城乡二元格局的巨大差异。
目前,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然而,我国专业的对农广播频率少,且多集中在省级电台,普通市级以下电台少有对农广播频率,也少见农业或对农节目。
另外,我国地形多样,气候、水文、土壤等条件差异大,农业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呈多元化,这些因素导致省级以上对农广播的指导性强,针对性、服务性弱;覆盖面广,贴近性、实用性差。作为新闻媒体末端的市级以下地方台,这些特点恰恰是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开设对农广播频率或涉农节目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正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绿色化,这些都与“三农”问题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同时,包括广播在内的各类媒体正迎来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新阶段。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广播的信息传递优势,做好“对农广播 ”的文章,延续服务于“三农”的优良传统,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时代赋予广播媒体的新使命,也是地方臺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今年7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由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这是国家层面首个系统部署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工作的重要文件,也为“对农广播 ”如何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指明了方向。作为地方台,开设对农广播或涉农节目,要立足本地实际,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服务农村发展出发,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提升等方面的宣传;从服务农业产业化出发,加大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新型市场主体等方面的宣传;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加大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及“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方面的宣传,做大做强本土新闻,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做出新贡献。
(作者单位:黄山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