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丰富的教育经验离不开教育智慧的开发利用,但教育经验并不等于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在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要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就必须高度关注教育智慧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 教育实效性 教育智慧 开发利用
教育是双边活动,对于教师而言,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动性,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智慧来提升教育经验。教育智慧的开发利用是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实效性与教育智慧的涵义及关系
教育“实效性”简而言之就是提高教育效果,即解决有效性的问题。教育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在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
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教育的实践语言,是教师对教育情境即刻的投入。它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身心能够保持瞬间的、积极的一致行动。这种积极的状态在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就必须高度关注教育智慧的开发利用。
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提出“教师的教育智能”这一类似的概念,并认为具有教育智能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的标志,它既是诸方面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实现综合的结果,又是教师长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创造所付出的心血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能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智能使教师的工作呈现出自如的状态、和谐的美,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一种享受。[1]
二、从教育智慧的构成和特点入手,分析当前教师教育智慧存在的问题
教育智慧是由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判断和教育技巧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情境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教育情感是指教师向学生的多种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倾向的反映,包括:教育道德感、责任心、同情心,以及乐观、幽默、坦诚、公正、开放、自信、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个性品质。优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情感往往与持久的耐心和执着的恒心相联系,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一次次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教育体验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理解与“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构建师生相互信任的平台,形成理想的师生关系,自然也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判断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思维能力、机智应变等多方面的表现。教育技巧包含一定的技术和不拘泥于技术条件的想象、独具匠心的创造。充分掌握了教育技巧的教师,不仅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而且善于运用各种技术条件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来发现和创造教育时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这些因素都是动态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存在以下的问题。
1.缺乏明确认识,教育智慧只是零散、粗浅的教育经验。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能“急中生智”解决某些问题,“急中生智”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育经验累积的结果。但这些“急中生智”只是零散、粗浅的教育经验,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2.教育智慧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效率,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和课本内容,而且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需要,淹没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的火花、生命的灵动。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技巧并灵活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恰当地选择某种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是不能以一种统一的规范来要求的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教师的个性色彩。在教师的教育智慧中凝聚着个性化的师爱或教育爱。“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2]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挖掘学生的特长,根据这种发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3.教育智慧停留在被动应对突发状况阶段,没有发挥其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用自己的智慧、情感进行教学,不仅要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和开启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去实施教学而又不游离在规定的教学结果之外。教师在追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积累教育智慧、对自身进行认识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能发展自身的教育智慧,而这些教育智慧也能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
三、开发利用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实效性”提升
1.教育反思总结——教师智慧成长的沃土。
实践反思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即:实践 反思=教师成长。教师在反思中的主动者地位,对其提高专业智慧,尤其是一种实践型的智慧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理想型教师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很多,如撰写反思日记、教学后记等,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他人相互交换、共同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这对提高教师群体教学和促进教育研究都极为有利。“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3]教师不断地在经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也必将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和实现理想型教师塑造的愿望。
2.教育研究分析——教师提升教育智慧的途径。
教育经验不是智慧,但却可以为教育智慧的形成提供相应的土壤。只有教师通过教育研究,才能使教育经验上升到教育智慧。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也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随着教师研究的深入,对教育现象的分析也越来越透彻,对教育的预见性也会增强,教师所能发挥的创造性也越大,而这些对成为一名高效的教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使教师必然要走上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教育研究就是途径之一。教师有着天然的研究场所和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又为其成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可以使自己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地位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而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最佳的实验室,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教育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3.终身学习开发——教师丰富其智慧内容的基石。
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显示,教师的成长是不断地学习与反思后的结果。不断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学识,而且丰富了教育的智慧。所谓的“术业有专攻”,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这也是教育智慧形成的基础。从教师作为个体的角度而言,教师必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只有教师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智慧的支撑。
教师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在其丰富学识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是教师反思与感悟的结果并应该成为教师终身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素养的有机结合与综合体现。它生长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又运用于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育智慧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它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教师必须用丰富的教学智慧来提升教育经验,开发利用教育智慧,以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实验,1998,(1).
[2]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7,(2).
[3][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关键词: 教育实效性 教育智慧 开发利用
教育是双边活动,对于教师而言,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动性,教师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智慧来提升教育经验。教育智慧的开发利用是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实效性与教育智慧的涵义及关系
教育“实效性”简而言之就是提高教育效果,即解决有效性的问题。教育智慧是教师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意识、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在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与行动的能力。
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教育的实践语言,是教师对教育情境即刻的投入。它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身心能够保持瞬间的、积极的一致行动。这种积极的状态在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就必须高度关注教育智慧的开发利用。
叶澜教授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提出“教师的教育智能”这一类似的概念,并认为具有教育智能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的标志,它既是诸方面专业要求在教师身上实现综合的结果,又是教师长期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实践,不断反思、探索、创造所付出的心血的结晶。教师的教育智能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能力。教师的教育智能使教师的工作呈现出自如的状态、和谐的美,进入到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而且是一种享受。[1]
二、从教育智慧的构成和特点入手,分析当前教师教育智慧存在的问题
教育智慧是由教育情感、教育体验、教育判断和教育技巧构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情境性、复杂性和实践性。
教育情感是指教师向学生的多种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倾向的反映,包括:教育道德感、责任心、同情心,以及乐观、幽默、坦诚、公正、开放、自信、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个性品质。优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情感往往与持久的耐心和执着的恒心相联系,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一次次寻找最佳的教育时机。教育体验是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理解与“感同身受”,在此基础上构建师生相互信任的平台,形成理想的师生关系,自然也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判断是教师的教育知识、思维能力、机智应变等多方面的表现。教育技巧包含一定的技术和不拘泥于技术条件的想象、独具匠心的创造。充分掌握了教育技巧的教师,不仅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而且善于运用各种技术条件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来发现和创造教育时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这些因素都是动态的,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常存在以下的问题。
1.缺乏明确认识,教育智慧只是零散、粗浅的教育经验。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能“急中生智”解决某些问题,“急中生智”是教师教育智慧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育经验累积的结果。但这些“急中生智”只是零散、粗浅的教育经验,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
2.教育智慧只关注教师的教学效率,而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全面体现课程标准和课本内容,而且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忽略学生的思想情感发展需要,淹没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想的火花、生命的灵动。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技巧并灵活运用,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恰当地选择某种教学策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是不能以一种统一的规范来要求的一门艺术,它充满了教师的个性色彩。在教师的教育智慧中凝聚着个性化的师爱或教育爱。“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2]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等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挖掘学生的特长,根据这种发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
3.教育智慧停留在被动应对突发状况阶段,没有发挥其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上的积极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用自己的智慧、情感进行教学,不仅要有计划系统地传授知识,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用自己的智慧引导和开启学生的思路,用自己的情感引发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特长去实施教学而又不游离在规定的教学结果之外。教师在追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积累教育智慧、对自身进行认识和创新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能发展自身的教育智慧,而这些教育智慧也能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动力。
三、开发利用教育智慧,促进教育“实效性”提升
1.教育反思总结——教师智慧成长的沃土。
实践反思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教师教育的基本模式。即:实践 反思=教师成长。教师在反思中的主动者地位,对其提高专业智慧,尤其是一种实践型的智慧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反思是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工具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理想型教师的一种方式。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很多,如撰写反思日记、教学后记等,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他人相互交换、共同分析,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这对提高教师群体教学和促进教育研究都极为有利。“教育经验的实质,也就在于教师每一年都要有些新的发现,而在这种发现新事物的志向中,也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力”。[3]教师不断地在经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创造,也必将促进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道路和实现理想型教师塑造的愿望。
2.教育研究分析——教师提升教育智慧的途径。
教育经验不是智慧,但却可以为教育智慧的形成提供相应的土壤。只有教师通过教育研究,才能使教育经验上升到教育智慧。教师教学中的创造性也为教师参与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随着教师研究的深入,对教育现象的分析也越来越透彻,对教育的预见性也会增强,教师所能发挥的创造性也越大,而这些对成为一名高效的教师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其必然性和可行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使教师必然要走上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教育研究就是途径之一。教师有着天然的研究场所和最直接的研究对象,又为其成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在研究中,教师可以使自己拥有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和改善教育实践,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育科学本身的特点,以及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实践者的地位也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教室,而教室是检验教育理论的最佳的实验室,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正是教育科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给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3.终身学习开发——教师丰富其智慧内容的基石。
优秀教师成长的经历显示,教师的成长是不断地学习与反思后的结果。不断的学习不仅丰富了教师的学识,而且丰富了教育的智慧。所谓的“术业有专攻”,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对学术、专业有专门的研究,这也是教育智慧形成的基础。从教师作为个体的角度而言,教师必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只有教师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才能得到源源不断的智慧的支撑。
教师的教育智慧,应该是教师在其丰富学识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是教师反思与感悟的结果并应该成为教师终身发展的动力源泉。教育智慧是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方面素养的有机结合与综合体现。它生长于教师的教育实践之中,又运用于教师的教育实践。
教育智慧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作为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它渗透、内化于包括师生教育活动及教育目的、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管理在内的教育的一切方面。由于教师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中,教师必须用丰富的教学智慧来提升教育经验,开发利用教育智慧,以强化提高教师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实验,1998,(1).
[2]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7,(2).
[3][4][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