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历经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到了全新的起点。比亚迪新能源汽車把握了国内外的机遇,在国内提倡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产品也出口到英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但是,比亚迪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比亚迪产品出口才能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本文通过分析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出口产品结构、出口规模、出口市场等,发现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出口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贸易壁垒问题、缺乏核心竞争力、售后服务体系不完善、品牌塑造不足等,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从核心竞争力提升、售后服务保障、营造公平出口环境等方面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提出对策。
一、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不断攀升。2013年-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占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比重从2013年的1.36%增加到2016年的49.38%,出口量基本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50%左右。同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登陆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
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问题
(一)产品单一,缺乏核心技术
由于目前比亚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与特斯拉使用的三元锂电池相比续航不足,导致比亚迪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局限在两种纯电动车型,即K9和E6,从而造成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比亚迪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技术,但因为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而丧失了许多核心技术,最终使比亚迪对内受到外资主导型企业的垄断排挤,对外频繁受到知识产权诉讼,难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二) 缺乏国际化运作经验,国际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有2个纯电动车型。但是在国际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与特斯拉、宝马等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相比,缺乏国际化的运作经验,在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获取市场优势。此外,比亚迪的品牌推广方面存在问题。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存在售后市场不足,不利于维护我国的汽车产品形象,比亚迪在巴西的售后服务网点少、人员不足、充电装置无法匹配,曾遭遇车主退车情况。受成本高、经验有限、员工素质、经营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比亚迪在海外售后服务方面的投入相对来说仍然较少,无形之中给企业的信誉和品牌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应对能力不足
由于缺乏出口经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出口中遇到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由于WTO贸易协议自身存在缺陷,不能完全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者制定一系列的歧视性贸易政策。成员国可以自行制定国内标准,为一些国家制定严格复杂的技术标准阻碍其他国家出口提供可乘之机。其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中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管理制度并不完全了解,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前需要进行市场准入强制性认证,因为在国际标准法规上存在差异,在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安全、技术项目上不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和地区,使比亚迪难以将新能源汽车大量的出口。最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本身技术不成熟,汽车产品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自身技术水平低于国际规定,更容易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
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问题对策
(一) 提高技术水平,形成出口核心竞争力
首先,走技术多元化路线,研发形式多样化,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要实行多元化,以便降低风险。加快电池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升级,重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提高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为用户做减法、减少在购买和使用新能源车时的经济压力和障碍。2017年2月比亚迪率先携手首批13家跨界领军企业代表,提出“电动·未来”计划。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互换和重新组装,覆盖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优化他们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全过程体验。
(二)完善国际售后服务体系,塑造国际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首先,加强售后服务人员培训,,加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把售前与售后放在同一水平上同等重视,加大服务的投资力度,把服务搞活,作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一大亮点。其次,为了弥补目前售后服务的短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应当积极跟国内外大规模售后服务公司进行全面合作,由专业国际服务机构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并且通过经验交流、零配件共享,树立起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良好品牌形象。同时,要加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品牌形象与技术融合,把比亚迪积极一面展现给国际市场,使品牌形象充实丰满。最后,加强特色。
(三) 减少贸易壁垒,营造公平出口环境
首先,比亚迪要改变现有的认证方式,根据国际上制定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由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等涉及公众利益方面的技术进行认证,并将认证结果作为出口的必要条件。其次,国家要加快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步伐,提高对美国、日本等国先进技术标准的采标率;建立出口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出台和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向新能源出口企业发布预警信息。最后,国家也可以利用外交手段,例如可以通过与尽可能多的出口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来消除部分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方式,减少新能源汽车出口可能造成贸易壁垒因素,打开出口市场。(作者单位为南阳理工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一、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现状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不断攀升。2013年-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出口量占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比重从2013年的1.36%增加到2016年的49.38%,出口量基本占据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50%左右。同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不断扩大。截止2016年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经登陆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
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问题
(一)产品单一,缺乏核心技术
由于目前比亚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与特斯拉使用的三元锂电池相比续航不足,导致比亚迪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局限在两种纯电动车型,即K9和E6,从而造成了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比亚迪虽然拥有一定的自主技术,但因为自主知识产权意识薄弱而丧失了许多核心技术,最终使比亚迪对内受到外资主导型企业的垄断排挤,对外频繁受到知识产权诉讼,难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二) 缺乏国际化运作经验,国际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到国际市场上的有2个纯电动车型。但是在国际上,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与特斯拉、宝马等成熟的新能源汽车品牌相比,缺乏国际化的运作经验,在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获取市场优势。此外,比亚迪的品牌推广方面存在问题。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急于开拓海外市场,存在售后市场不足,不利于维护我国的汽车产品形象,比亚迪在巴西的售后服务网点少、人员不足、充电装置无法匹配,曾遭遇车主退车情况。受成本高、经验有限、员工素质、经营环境差异等因素影响,比亚迪在海外售后服务方面的投入相对来说仍然较少,无形之中给企业的信誉和品牌造成了负面影响。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应对能力不足
由于缺乏出口经验,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出口中遇到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首先,由于WTO贸易协议自身存在缺陷,不能完全遏制贸易保护主义者制定一系列的歧视性贸易政策。成员国可以自行制定国内标准,为一些国家制定严格复杂的技术标准阻碍其他国家出口提供可乘之机。其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处于初步阶段,对于国外技术贸易壁垒中涉及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管理制度并不完全了解,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前需要进行市场准入强制性认证,因为在国际标准法规上存在差异,在一些要求比较严格的安全、技术项目上不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和地区,使比亚迪难以将新能源汽车大量的出口。最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本身技术不成熟,汽车产品涉及复杂的技术问题,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自身技术水平低于国际规定,更容易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
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问题对策
(一) 提高技术水平,形成出口核心竞争力
首先,走技术多元化路线,研发形式多样化,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要实行多元化,以便降低风险。加快电池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升级,重视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提高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自主创新能力。其次,为用户做减法、减少在购买和使用新能源车时的经济压力和障碍。2017年2月比亚迪率先携手首批13家跨界领军企业代表,提出“电动·未来”计划。通过优势资源的整合、互换和重新组装,覆盖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日常生活场景,优化他们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全过程体验。
(二)完善国际售后服务体系,塑造国际品牌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
首先,加强售后服务人员培训,,加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把售前与售后放在同一水平上同等重视,加大服务的投资力度,把服务搞活,作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一大亮点。其次,为了弥补目前售后服务的短板,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应当积极跟国内外大规模售后服务公司进行全面合作,由专业国际服务机构为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并且通过经验交流、零配件共享,树立起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良好品牌形象。同时,要加强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将品牌形象与技术融合,把比亚迪积极一面展现给国际市场,使品牌形象充实丰满。最后,加强特色。
(三) 减少贸易壁垒,营造公平出口环境
首先,比亚迪要改变现有的认证方式,根据国际上制定认证的标准和程序,由专业化的第三方机构对新能源汽车安全等涉及公众利益方面的技术进行认证,并将认证结果作为出口的必要条件。其次,国家要加快新能源产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步伐,提高对美国、日本等国先进技术标准的采标率;建立出口预警机制,密切关注我国新能源汽车重点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国外某些贸易壁垒的出台和动向,定期或不定期向新能源出口企业发布预警信息。最后,国家也可以利用外交手段,例如可以通过与尽可能多的出口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来消除部分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的方式,减少新能源汽车出口可能造成贸易壁垒因素,打开出口市场。(作者单位为南阳理工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