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团队列名法,是围绕所研究的问题,以团队合作、群策群力为核心,以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解决问题方案间的比较,对选出的最佳方案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完善,力求找到更符合实际,更注重问题解决质量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其重点在于引导学员在找准研讨主题之后,始终围绕该主题进行研讨,而其难点则在于主持人的提炼与概括以及最终的提炼与总结水平。由于其在党校干部培训中是一个新鲜事物,仍有许多地方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团队列名法;互动式教学;干部教育培训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具体实践中,单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讲,留给教学对象思考、提问和交流的时间仅仅是一堂课的很小一部分,微不足道。这种缺乏互动与交流的方式方法,也许适合知识的讲授,但却不适合教学对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在党校的教学培训中,这种现象仍普遍存在。而“团队列名法”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在吸纳了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融合。
一、团队列名法的含义及特征
团队列名法,顾名思义,是指围绕所研究的问题,以团队合作、群策群力为核心,以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之间的比较,对选出的最佳方案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完善,力求找到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注重问题解决质量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概括来说,它有这样的几个特征:
第一,互动性。它属于互动教学法中的一种,突出的是互动,频繁的多环节互动,通过互动过程中思维的不断碰撞,进而将思维中的线索放大,将潜在的更佳方案进行挖掘,从而达到致和合、精致与完整的状态。简单说,其中的互动至少有这样三层:一是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二是团队内部学员之间的互动;三是团队与团队的互动。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互动,有助于多角度的剖析问题,深刻的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应对之策。
第二,开放性。团队列名法的开放性主要源于其鼓励和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并致力于充分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这一切都决定于其追求互动与开放的理念,这种方法认为,只有让学员充分的展示自己思维的全过程和具体细节,才能产生大家互相启发、互为补充甚至互相借鉴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局限在某一块或处在某一种模糊的状态,一旦得到其他方面的启示,则有可能将最有生命力的想法与思路启发出来、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这种启发与表达,又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激起思维的碰撞,引出更加具有爆发力与突破性的观念与思路。
第三,竞争性。通过团队的方式,将同一个问题交给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包括其对该问题的观点、思路与对策,等等)。这种引入竞争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从外在层面给各个团队成员以压力。在同一问题上大显身手、甚至争荣誉、比思路的干劲与表现,是这一竞争机制所依赖的基础之一。它有利于将学员良好的精神面貌激发出来,有利于促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实践思维的运用与拓展,更有利于与其日常工作相结合。竞争,便有优劣,竞争,便有高低。在这种优劣高低的比较中,学员的思维水平会有所锻炼和提升。
第四,深入性。团队列名法,针对同一问题,将学员分为不同团队的方法本身就决定了要对同一问题进行咀嚼和深挖。不仅如此,在经历了不同团队针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之后,主持人要将其中的最佳方案拎出来,利用“四步眼镜法”进一步进行挖掘,从而对方案优上添优。这些环节的设置与运用,有利于进一步将所探讨的问题引向深入,而问题的探讨,解决的关键在于思考的是否透彻、深入,只有足夠透彻和深入,才能从根源上找到破解的方法与对策。团队列名法运用多个环节对学员的思维深处进行挖掘与开发,有利于将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引向深入与具体。
第四,多样性与融合性。团队列名法,融了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它运用了三个工具:一是团队列名法。二是头脑风暴法。三是四副眼镜法:万花镜、墨镜、望远镜和放大镜。万花镜要求主体从肯定、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墨镜要求主体从质疑、否定的角度思考问题;望远镜要求主体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放大镜要求主体从操作与执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工具的交叉立体使用,有利于学员比较准确的找到最需要讨论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员积极性,引导大家尽可能多的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从而提高研讨问题的宽度和深度,甚至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用到工作中去。
二、团队列名法的实践介绍与描述
这里将郑州市委党校2013年3月12日在接受省委党校团队列名法教学团队培训中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简要的介绍,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该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
此次团队列名法培训会所研讨的主题是“河南省在推进‘两不三新’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讨的目的是“找准河南在推进‘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研讨时间两个半小时(实践证明,该实践对于多个环节的互动与讨论来讲,仍显不足)。在具体实施阶段,第一步是引论,主要是主持人介绍下选题的意义与研讨的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为什么研讨该问题,二是怎么样研讨该问题。第二步,进行分组。由于当天参与的教师热情很高,人数较多,最终分成了四个组,每组至少十五人左右。分组之后,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然后分别到一个教室,围绕讨论主题,进行研讨。在分组过程中,主持人为团队中的教师,然后组内推选出一位组长,一位记录员。组长是学员召集人,带头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代表小组向全班解释说明本组讨论的成果。记录员的职责主要是用关键词记录大家的观点。第三步,研讨阶段。要围绕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首先由主持人宣布研讨规则,这主要是为了提升大家积极性的同时,确保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提升研讨质量,不跑偏、不过于纠结某一方面。其次,澄清问题。即对每条意见进行评论,如有不清楚的,可以请提出意见的人进一步解释,说明含义。接着,进行集体决策。每个人根据自己认为重要的程度,选择3个问题,选择最多的即为集体意见。然后进入实质研讨阶段。第四部,共享阶段。这主要由各小组汇报研讨情况,然后用“四副眼镜法”对班级讨论结果进行评判。第五步,总结。即由主持人对班级研讨进行评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班级研讨做出正面评价,二是指出研讨中存在的不足,三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团队列名法;互动式教学;干部教育培训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我们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具体实践中,单从教学时间的分配来讲,留给教学对象思考、提问和交流的时间仅仅是一堂课的很小一部分,微不足道。这种缺乏互动与交流的方式方法,也许适合知识的讲授,但却不适合教学对象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在党校的教学培训中,这种现象仍普遍存在。而“团队列名法”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此类问题,在吸纳了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融合。
一、团队列名法的含义及特征
团队列名法,顾名思义,是指围绕所研究的问题,以团队合作、群策群力为核心,以团队内部以及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互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之间的比较,对选出的最佳方案进行进一步加工和完善,力求找到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注重问题解决质量的方案的一种教学方法。概括来说,它有这样的几个特征:
第一,互动性。它属于互动教学法中的一种,突出的是互动,频繁的多环节互动,通过互动过程中思维的不断碰撞,进而将思维中的线索放大,将潜在的更佳方案进行挖掘,从而达到致和合、精致与完整的状态。简单说,其中的互动至少有这样三层:一是教师与学员的互动;二是团队内部学员之间的互动;三是团队与团队的互动。这样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互动,有助于多角度的剖析问题,深刻的挖掘问题存在的根源及应对之策。
第二,开放性。团队列名法的开放性主要源于其鼓励和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并致力于充分调动培训对象的积极性。这一切都决定于其追求互动与开放的理念,这种方法认为,只有让学员充分的展示自己思维的全过程和具体细节,才能产生大家互相启发、互为补充甚至互相借鉴的效果。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局限在某一块或处在某一种模糊的状态,一旦得到其他方面的启示,则有可能将最有生命力的想法与思路启发出来、表达出来,然后通过这种启发与表达,又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激起思维的碰撞,引出更加具有爆发力与突破性的观念与思路。
第三,竞争性。通过团队的方式,将同一个问题交给不同的小组,由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并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具体包括其对该问题的观点、思路与对策,等等)。这种引入竞争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员的积极性,有利于从外在层面给各个团队成员以压力。在同一问题上大显身手、甚至争荣誉、比思路的干劲与表现,是这一竞争机制所依赖的基础之一。它有利于将学员良好的精神面貌激发出来,有利于促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实践思维的运用与拓展,更有利于与其日常工作相结合。竞争,便有优劣,竞争,便有高低。在这种优劣高低的比较中,学员的思维水平会有所锻炼和提升。
第四,深入性。团队列名法,针对同一问题,将学员分为不同团队的方法本身就决定了要对同一问题进行咀嚼和深挖。不仅如此,在经历了不同团队针对同一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之后,主持人要将其中的最佳方案拎出来,利用“四步眼镜法”进一步进行挖掘,从而对方案优上添优。这些环节的设置与运用,有利于进一步将所探讨的问题引向深入,而问题的探讨,解决的关键在于思考的是否透彻、深入,只有足夠透彻和深入,才能从根源上找到破解的方法与对策。团队列名法运用多个环节对学员的思维深处进行挖掘与开发,有利于将问题的探讨与解决引向深入与具体。
第四,多样性与融合性。团队列名法,融了多种互动式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它运用了三个工具:一是团队列名法。二是头脑风暴法。三是四副眼镜法:万花镜、墨镜、望远镜和放大镜。万花镜要求主体从肯定、积极的角度思考问题;墨镜要求主体从质疑、否定的角度思考问题;望远镜要求主体从宏观、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放大镜要求主体从操作与执行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工具的交叉立体使用,有利于学员比较准确的找到最需要讨论的问题,有利于调动学员积极性,引导大家尽可能多的运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从而提高研讨问题的宽度和深度,甚至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应用到工作中去。
二、团队列名法的实践介绍与描述
这里将郑州市委党校2013年3月12日在接受省委党校团队列名法教学团队培训中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简要的介绍,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对该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
此次团队列名法培训会所研讨的主题是“河南省在推进‘两不三新’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讨的目的是“找准河南在推进‘两不三新’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研讨时间两个半小时(实践证明,该实践对于多个环节的互动与讨论来讲,仍显不足)。在具体实施阶段,第一步是引论,主要是主持人介绍下选题的意义与研讨的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为什么研讨该问题,二是怎么样研讨该问题。第二步,进行分组。由于当天参与的教师热情很高,人数较多,最终分成了四个组,每组至少十五人左右。分组之后,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团队。然后分别到一个教室,围绕讨论主题,进行研讨。在分组过程中,主持人为团队中的教师,然后组内推选出一位组长,一位记录员。组长是学员召集人,带头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并代表小组向全班解释说明本组讨论的成果。记录员的职责主要是用关键词记录大家的观点。第三步,研讨阶段。要围绕问题和对策展开讨论。首先由主持人宣布研讨规则,这主要是为了提升大家积极性的同时,确保在有限的研讨时间内,提升研讨质量,不跑偏、不过于纠结某一方面。其次,澄清问题。即对每条意见进行评论,如有不清楚的,可以请提出意见的人进一步解释,说明含义。接着,进行集体决策。每个人根据自己认为重要的程度,选择3个问题,选择最多的即为集体意见。然后进入实质研讨阶段。第四部,共享阶段。这主要由各小组汇报研讨情况,然后用“四副眼镜法”对班级讨论结果进行评判。第五步,总结。即由主持人对班级研讨进行评价。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班级研讨做出正面评价,二是指出研讨中存在的不足,三是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