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统编教材的“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从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的维度提出了单元学习目标,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的建议,为一线教师似乎指明了方向,但从单元学习任务到每节课的教学实施,还需要搭建具体的学习支架并细化成学习任务。尽管每课“学习提示”试图努力为教与学提供较为具体的“微点”任务和操作路径,但实际上依然有不少过于粗线条,难于在课堂落地生根。如何在大单元的整体关照下设计出适切的课时学习任务需要深入思考,亟待解决。
我们以为“学习任务”是若干学习的情境条件综合在一起构成的综合性的世界。实质就是使学生从一种情境到达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帮助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活动和条件。而课时学习任务则是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聚焦以怎样的任务为载体开展1节课的教学活动。它更加侧重微观、具体与可操作,指向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与具体的、特定的、真实的运用环境紧密联系,准确地提出一个具有整合性、结构化的核心学习内容,该内容能让学生有一个持续思考、实践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在整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一、维度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与发展需求。
学生的实际认知与发展需求是设计课时任务的前提与基础。尽管“任务群”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相对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也往往有3—5个,每一课的“学习提示”也努力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路径,但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当下名校与普通高中,城市与农村学校各地各学校的师生的水平状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必然对学习任务进行取舍、调整甚至另行设计。
另外,设置“学习任务群”最本质的愿望是希望学生依据自我需求,在动态的学习任务中,自我生成并获得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就需要对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需要对通过学习任务这一载体的学习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在哪儿,如何从起点到达终点,都需要以生为本,重视具体的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与发展需求同频,才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素养。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和“单元学习任务”的达成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支撑的;具体而言,就是以18个学习任务群为载体来展开的。以语文学科素养为纲的“学习任务群”既是统编教材编书的主线之一,又是“2017年版新课标”突出的创新理念。依据其功能与定位,毫无疑问,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与要求应该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充分体现,而课时学习任务的设计无疑要从“群”出发,从“单元学习任务”达成的角度去思考、认识、设计课时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细化过程要注意围绕核心任务进行,最后回到单元,回归“群”里。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为例,给予说明。
第一节课 任务一:赏析人物形象。阅读两篇小说,品味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谈谈两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的青春各有怎样的特点,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任务二:作者矛盾说《百合花》“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是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美国作家称赞《哦,香雪》表达了“一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请说说这两篇小说感动人心的原因。
第一节课 任务一:赏析物象。结合小說内容,自主完成表格,说说两篇小说中典型物象及其作用。任务二:诗化小说。这两篇小说读起来感觉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美效果,请结合小说的叙事、审美、语言等方面,谈谈你的感受。任务三:小说诗化。从两篇小说中任选一篇,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小说内容。要求运用意象,抒发真情,不少于10行。
从课时学习任务来看,设计者显然是围绕新课标下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来设计的,与“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做简要点评。”同时又兼顾着单元的人文主题的目标要求,“从你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很明显,课时学习任务就是基于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单元学习任务而细化,具体化,切入点更加集中。
(三)基于课文类型的体裁样式
学习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情、任务群与单元任务的要求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所学课文的文体思维、体裁样式等内在的要求。统编教材的编写者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请看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相关表述:《沁园春·长沙》: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体会这首词的精妙之处;《百合花》:揣摩人物的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学习演讲词,要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还可以设想……氛围,揣摩演讲者的……想象其表情与肢体语言。《我与地坛》:本单元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雷雨》作者是如何设置尖锐复杂的冲突……要细加揣摩戏剧的潜台词。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辨体”依然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课时任务的设计依然要依据教材呈现的文体特征。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的阅读方式与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就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和通讯、演讲、书信、调查报告等实用性文章的阅读方式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文体背后是阅读思维的差异性。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就必须“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文体不同,学法各异,学习任务设计的切入点就自然不同。
从统编教材每一课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来看,每一课或者“一群文”的教学还得围绕四大核心素养与12项具体的课程目标展开,课时学习任务的设计还是必须基于所学文章的体裁思维等特点,切不可被新教材的单元组文方式与编排结构所混淆,也不可被每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所迷惑,不可过于架空拔高或者泛化语文的学习内容。 二、策略
设计课时学习任务时,对于大单元的学习任务,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完全摒弃,搁置一边。从单元到课时,是整体到局部,关系不可偏废。可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一)增补与删减
教学是努力让学生从现有发展区达到最近发展区。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学校间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提示”是无法兼顾所有学情的,并不是适宜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班级的。因此,依据不同的学情,对其学习任务要进行适当的增补或者删减。
1.删减。对于设计没有考虑学情与实际教学现状,过于繁琐和繁重,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完成的,或者任务与单元写作的指导不完全匹配的个别单元学习任务则是需要删除的。比如《沁园春·长沙》的单元学习任务:“查找……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的《毛泽东自传》,了解……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的主旨的理解”便是如此,应该删除。
2.增补。达成任务过程中,基于学习需要,有时为学生增补相关的情境或者异类资源,在异同对比中促进学生体悟诗歌内涵。比如,要切实领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除了增加相关的背景资料,还可补充古代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独立”的形象,在对比中凸显伟人胸怀与壮志。任务如下:
“炼字”向来受到诗人重视。因为经诗人反复推敲的词语能够最生动形象地描摹事务、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请仔细体悟《沁园春·长沙》“独立”一词与下面诗句塑造的形象有何不同?在比较中你有何收获?①年年今日强登高,独立南峰北向号。②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③…④……⑤三更独立看花月,惟欠子规啼一声。
还有就是提供同质的文本,群文阅读强化作家创作特点。要真正深入把握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丰富内涵,体味意象,感受力量,仅凭诗歌与几个简短的注解是不可能有深刻感悟的,除增加诗人经历、本诗创作背景外,拓展同质文本昌耀的《高车》《良宵》就是必然的选择,这样一组诗歌的阅读有可能真正把握“昌耀体”的风格与作品独特的生命力量。任务如下:
班级微信公众号要推送一篇介绍诗人昌耀的文章,由“识人”“诗歌三首”“创作特点”“我向大家推荐《……》”四个板块组成。请大家结合学案提供的诗人的资料,阅读作者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高车》《良宵》三首小诗,任选一首,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你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与情感的抒发的整体把握,并写出你这样绘画的理由。或者写一段鉴赏性文字,阐述其给你的触动。课后结合大家的创作,完成微信公众号的推文。
(二)内引与外联
内引铺垫。内引铺垫外联对比应该成为课时任务设计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
1.内引铺垫,搭建路径
指的是借助学生学过的相关教材与旧知(主要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作为新知学习的情境铺垫与学习路径的起点。任务设计时着眼于学习内容的纵横联结,先学与导学高度融合,帮助学生找到新知旧知之间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寻到学习新知的路径。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同一作家的初高中作品的对接设计任务。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体会炼字选词的精妙与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则可以从初中的《沁园春·雪》入手,回顾旧知,铺垫台阶,唤醒记忆,设计课时学习任务。
另一种则是基于不同作家但体裁相似文章的对接来设计学习任务。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根据“学习提示”中“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进行报道的”和“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草拟优秀新闻评选标准”等要求,助力学生识别新闻体裁应该是该单元的第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2.外聯对比,提升思维
它是基于统编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设计的课时学习任务,有利促进
学习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提升习得的效度。
统编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在苏教版中则是“强虏灰飞烟灭”“人间如梦”;统编教材《阿房宫赋》中的“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在苏教版里则是“不知东西”;《师说》中的“其为惑也”在统编教材的注释翻译为“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而苏教版的注释里翻译成“它们作为疑惑”。诸如此类,均可以从修辞的运用、语境词意的辨析、话题的转换、文章的韵律、形象的塑造、篇章的结构等方面设计与单元任务相匹配的课时学习任务。
(三)聚合与拉长
当前,课时学习任务的设计主要是对单元任务的简单分解,“先学后教,教随学定”“以生为本”等受到认可的教学理念似乎又被摒弃。如何根据预学情况设计出与单元学习任务匹配的课时任务,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聚合与拉长的方式。
1.聚合同类,纲举目张
简单地说就是“归类”合并同类项。针对学生先学后提出的各种零散、表浅、琐碎的疑问,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进行调整取舍,整合出“举一纲而万目张”的任务,让这样的任务成为课堂导学的内容与学生聚焦思维的活动载体。学生在《荷塘月色》先学后提出了10多处质疑,如果堂课就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教学,你问我答,蜻蜓点水,零散、杂乱。研究学生的质疑,我发现这些问题都指向了“情”“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理解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本来就是“单元任务”之一。据此,我整合学生的质疑问题,设计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抵达作品的现场;任务二:沉思作者的心绪。
2.拉长延伸,加深体验
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理解不深,浮于表象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搭建任务支架,创设情景,使问题向前延伸,以便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到思维的支点;向后拓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我们来看《我与地坛》的“学习提示”的第三段:
……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水般的行文里,表达真挚感情的。
毫无疑问,该“学习提示”是指向“阅读与鉴赏”的语文活动。到底如何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清明静水般的行文里”真正体悟“诚挚感情”呢?搭建的学习任务支架拉长延伸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体验过程。学生的情感提升找到了促发点,内化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的不是僵硬的灌输,而是有着情感的互动,有着真实的感悟。
郑玉涛,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高级教师。
我们以为“学习任务”是若干学习的情境条件综合在一起构成的综合性的世界。实质就是使学生从一种情境到达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帮助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活动和条件。而课时学习任务则是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或学习活动,聚焦以怎样的任务为载体开展1节课的教学活动。它更加侧重微观、具体与可操作,指向的学习任务的设计是与具体的、特定的、真实的运用环境紧密联系,准确地提出一个具有整合性、结构化的核心学习内容,该内容能让学生有一个持续思考、实践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在整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一、维度
(一)基于学生的实际认知与发展需求。
学生的实际认知与发展需求是设计课时任务的前提与基础。尽管“任务群”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相对明确,“单元学习任务”也往往有3—5个,每一课的“学习提示”也努力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路径,但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当下名校与普通高中,城市与农村学校各地各学校的师生的水平状况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必然对学习任务进行取舍、调整甚至另行设计。
另外,设置“学习任务群”最本质的愿望是希望学生依据自我需求,在动态的学习任务中,自我生成并获得个性发展。因此,教师设计学习任务时就需要对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结构以及能力水平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判断,需要对通过学习任务这一载体的学习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在哪儿,如何从起点到达终点,都需要以生为本,重视具体的学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学生内在的学习愿望与发展需求同频,才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经历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构建知识体系,形成素养。
(二)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和“单元学习任务”的达成目标。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支撑的;具体而言,就是以18个学习任务群为载体来展开的。以语文学科素养为纲的“学习任务群”既是统编教材编书的主线之一,又是“2017年版新课标”突出的创新理念。依据其功能与定位,毫无疑问,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与要求应该在单元学习任务中充分体现,而课时学习任务的设计无疑要从“群”出发,从“单元学习任务”达成的角度去思考、认识、设计课时学习任务,对“单元学习任务”的细化过程要注意围绕核心任务进行,最后回到单元,回归“群”里。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为例,给予说明。
第一节课 任务一:赏析人物形象。阅读两篇小说,品味作品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谈谈两个不同时代的年轻人的青春各有怎样的特点,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任务二:作者矛盾说《百合花》“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是最使我感动的一篇”,美国作家称赞《哦,香雪》表达了“一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到的东西”。请说说这两篇小说感动人心的原因。
第一节课 任务一:赏析物象。结合小說内容,自主完成表格,说说两篇小说中典型物象及其作用。任务二:诗化小说。这两篇小说读起来感觉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美效果,请结合小说的叙事、审美、语言等方面,谈谈你的感受。任务三:小说诗化。从两篇小说中任选一篇,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小说内容。要求运用意象,抒发真情,不少于10行。
从课时学习任务来看,设计者显然是围绕新课标下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来设计的,与“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欣赏小说的描写艺术,从两篇小说中各选择一两个感人的片段,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并做简要点评。”同时又兼顾着单元的人文主题的目标要求,“从你最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很明显,课时学习任务就是基于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单元学习任务而细化,具体化,切入点更加集中。
(三)基于课文类型的体裁样式
学习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情、任务群与单元任务的要求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所学课文的文体思维、体裁样式等内在的要求。统编教材的编写者显然是注意到了这一点。请看教材的“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的相关表述:《沁园春·长沙》: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体会这首词的精妙之处;《百合花》:揣摩人物的活动,分析典型的细节描写;《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学习演讲词,要从演讲的目的、场合和对象等方面把握其针对性。还可以设想……氛围,揣摩演讲者的……想象其表情与肢体语言。《我与地坛》:本单元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景与情是怎样完美融合在一起的。《雷雨》作者是如何设置尖锐复杂的冲突……要细加揣摩戏剧的潜台词。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辨体”依然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义。课时任务的设计依然要依据教材呈现的文体特征。
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文学作品和实用文章的阅读方式与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就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作品和通讯、演讲、书信、调查报告等实用性文章的阅读方式方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不同文体背后是阅读思维的差异性。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就必须“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文体不同,学法各异,学习任务设计的切入点就自然不同。
从统编教材每一课的“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来看,每一课或者“一群文”的教学还得围绕四大核心素养与12项具体的课程目标展开,课时学习任务的设计还是必须基于所学文章的体裁思维等特点,切不可被新教材的单元组文方式与编排结构所混淆,也不可被每一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所迷惑,不可过于架空拔高或者泛化语文的学习内容。 二、策略
设计课时学习任务时,对于大单元的学习任务,我们既不能照抄照搬,也不能完全摒弃,搁置一边。从单元到课时,是整体到局部,关系不可偏废。可从以下几个策略入手:
(一)增补与删减
教学是努力让学生从现有发展区达到最近发展区。目前,教育的现状是学校间的生源水平参差不齐,每个“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学习提示”是无法兼顾所有学情的,并不是适宜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班级的。因此,依据不同的学情,对其学习任务要进行适当的增补或者删减。
1.删减。对于设计没有考虑学情与实际教学现状,过于繁琐和繁重,绝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完成的,或者任务与单元写作的指导不完全匹配的个别单元学习任务则是需要删除的。比如《沁园春·长沙》的单元学习任务:“查找……写作背景资料,建议阅读埃德加的《毛泽东自传》,了解……革命经历,加深对这首词的主旨的理解”便是如此,应该删除。
2.增补。达成任务过程中,基于学习需要,有时为学生增补相关的情境或者异类资源,在异同对比中促进学生体悟诗歌内涵。比如,要切实领略《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除了增加相关的背景资料,还可补充古代诗词中抒情主人公“独立”的形象,在对比中凸显伟人胸怀与壮志。任务如下:
“炼字”向来受到诗人重视。因为经诗人反复推敲的词语能够最生动形象地描摹事务、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请仔细体悟《沁园春·长沙》“独立”一词与下面诗句塑造的形象有何不同?在比较中你有何收获?①年年今日强登高,独立南峰北向号。②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③…④……⑤三更独立看花月,惟欠子规啼一声。
还有就是提供同质的文本,群文阅读强化作家创作特点。要真正深入把握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的丰富内涵,体味意象,感受力量,仅凭诗歌与几个简短的注解是不可能有深刻感悟的,除增加诗人经历、本诗创作背景外,拓展同质文本昌耀的《高车》《良宵》就是必然的选择,这样一组诗歌的阅读有可能真正把握“昌耀体”的风格与作品独特的生命力量。任务如下:
班级微信公众号要推送一篇介绍诗人昌耀的文章,由“识人”“诗歌三首”“创作特点”“我向大家推荐《……》”四个板块组成。请大家结合学案提供的诗人的资料,阅读作者的《峨日朵雪峰之侧》《高车》《良宵》三首小诗,任选一首,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你对诗歌意象的选择与情感的抒发的整体把握,并写出你这样绘画的理由。或者写一段鉴赏性文字,阐述其给你的触动。课后结合大家的创作,完成微信公众号的推文。
(二)内引与外联
内引铺垫。内引铺垫外联对比应该成为课时任务设计的行之有效的常规方法。
1.内引铺垫,搭建路径
指的是借助学生学过的相关教材与旧知(主要以人教版的初中教材)作为新知学习的情境铺垫与学习路径的起点。任务设计时着眼于学习内容的纵横联结,先学与导学高度融合,帮助学生找到新知旧知之间的联系点,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寻到学习新知的路径。其方式有两种,一是根据同一作家的初高中作品的对接设计任务。比如,学习《沁园春·长沙》,“体会炼字选词的精妙与通过意象来欣赏诗歌”则可以从初中的《沁园春·雪》入手,回顾旧知,铺垫台阶,唤醒记忆,设计课时学习任务。
另一种则是基于不同作家但体裁相似文章的对接来设计学习任务。比如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学习,根据“学习提示”中“了解通讯报道的一般特点”“关注作者如何通过……进行报道的”和“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草拟优秀新闻评选标准”等要求,助力学生识别新闻体裁应该是该单元的第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
2.外聯对比,提升思维
它是基于统编教材与苏教版教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设计的课时学习任务,有利促进
学习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提升习得的效度。
统编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樯橹灰飞烟灭”“人生如梦”在苏教版中则是“强虏灰飞烟灭”“人间如梦”;统编教材《阿房宫赋》中的“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在苏教版里则是“不知东西”;《师说》中的“其为惑也”在统编教材的注释翻译为“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而苏教版的注释里翻译成“它们作为疑惑”。诸如此类,均可以从修辞的运用、语境词意的辨析、话题的转换、文章的韵律、形象的塑造、篇章的结构等方面设计与单元任务相匹配的课时学习任务。
(三)聚合与拉长
当前,课时学习任务的设计主要是对单元任务的简单分解,“先学后教,教随学定”“以生为本”等受到认可的教学理念似乎又被摒弃。如何根据预学情况设计出与单元学习任务匹配的课时任务,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聚合与拉长的方式。
1.聚合同类,纲举目张
简单地说就是“归类”合并同类项。针对学生先学后提出的各种零散、表浅、琐碎的疑问,设计学习任务时应进行调整取舍,整合出“举一纲而万目张”的任务,让这样的任务成为课堂导学的内容与学生聚焦思维的活动载体。学生在《荷塘月色》先学后提出了10多处质疑,如果堂课就围绕这些问题开展教学,你问我答,蜻蜓点水,零散、杂乱。研究学生的质疑,我发现这些问题都指向了“情”“景”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理解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本来就是“单元任务”之一。据此,我整合学生的质疑问题,设计两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抵达作品的现场;任务二:沉思作者的心绪。
2.拉长延伸,加深体验
在课堂活动中,对学生理解不深,浮于表象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搭建任务支架,创设情景,使问题向前延伸,以便给学生的思维活动找到思维的支点;向后拓展,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深化的过程。我们来看《我与地坛》的“学习提示”的第三段:
……史铁生的思考发自内心深处,执着而坦诚,这正是这篇散文的感人之处。注意欣赏文章是如何在清明如水般的行文里,表达真挚感情的。
毫无疑问,该“学习提示”是指向“阅读与鉴赏”的语文活动。到底如何设计任务引导学生“在清明静水般的行文里”真正体悟“诚挚感情”呢?搭建的学习任务支架拉长延伸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对母爱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体验过程。学生的情感提升找到了促发点,内化也就水到渠成。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的不是僵硬的灌输,而是有着情感的互动,有着真实的感悟。
郑玉涛,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