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育教学提倡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的整体和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思考语文教育教学,书写学生生命的丰盈和精彩。
【关键词】语文人 语文教育教学 生命成长 精神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直面人的生命,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语文教育教学提倡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的整体和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满足学生的生命储存,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讲堂”变为“学堂”,寻求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生态氛围,追寻培养学生“既有文化又有修养,既有个性又有品行”的语文课堂。正如顾之川所说,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秉承于漪“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要灌注学生心田,激活思想,激活能力,激活生活,滋润鲜活生命。
(一)疑义相与析,引领见绿洲
让语文课堂成为思考的王国!让多元解读成为可能,让文学作品阅读成为一种创造性、丰富性的欣赏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利用富于启发意味的多种可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郑愁予的《错误》中的“你”是少妇还是年迈的母亲?如果是少妇,那是在等待正常外出的丈夫,还是在等待弃她而去的负心汉?如果是年迈的母亲,那是在等谁归来呢?“我”与“你”是陌路人还是恰巧路过被误认?这首诗是表现寂寞女子的闺怨,还是负心郎对女子的玩弄?是母盼子归,抑或是游侠走四方的豪情?
李商隐的《锦瑟》,是诗人追怀妻子王氏的悼亡诗,还是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是表达对某贵姬忠贞不渝的爱情诗,还是一首爱国诗?
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希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惨淡经营,用七年时间积攒“百宝箱”,就算李甲负心,拥有青春、美貌、金钱的她一定要投水吗?她能否可像琵琶女一样嫁作商人妇或隐姓埋名像白娘子那样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度完一生或干脆独自生存下去?她沉下去的仅仅是百宝箱吗?是人性还是道义?是良心还是社会容不下的其他东西?她的投江是软弱无能还是向那个时代发出抗议的最强音?
学习《六国论》时,苏洵的六国破灭之道“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个理由充分吗?
探索“石钟山”命名的苏轼真正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了吗?
汪曾祺所言“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所谓“高楼文化”是否也有封闭文化的特点?我们如何认识“茶文化”、“服饰文化”、“吃文化”呢?……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我们对文本质疑,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阅读空间。伴随学生之间乃至教师之间讨论、争鸣,进行思想碰撞,把阅读引向深入。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去发现、去生成问题,在探索到答案时会随之而来新问题,这样,让问题带动学生思维飞翔。我坚信:课堂只有开放,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断生成,课堂才有生命力,师生才会共同成长。
(二)真情投入,追寻教学细节的精彩
高中的语文学习客观、冷静、理性,有时是枯燥的,难免隔膜和生涩,因而,在语文课上,我首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袒露在学生面前,明确自己是他们人生旅途上陪伴其走一程的合作者。在教学中除语文知识、能力的规范训练外,留意选择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材料,如诗歌复习、文学作品阅读、语言的实际运用内容的选择上,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的河流,应邀学生复活同构文本精粹,让学生在言语和精神方面获得成长。“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谓“读书切勿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涵泳渗透,关照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流程,认识前人心灵旅行经验。
一个“跪”的动作,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礼节,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却演绎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关系的重要诠释,具备界定人与人之间等级、伦理的特定功能,意味着卑下对尊贵、平民对权势的一种屈从。《阿Q正传》中,阿Q被抓进县城,到得大堂,见了官人“膝关节立即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鲁迅先生用阿Q的“跪”揭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奴性。时间倒退几百年,临刑前的窦娥一次“跪”于刽子手将要行刑时,两次“再跪”于向监斩官诉说“六月飞霜”和“亢旱三年”两桩誓愿。虽然她曾强烈谴责“错勘贤愚”、“不分好歹”的天地,这一“跪”让我们感受到她真实的一面,她所信奉认同的仍是黑暗和残酷的既有的统治秩序、伦理道德,我们看到的是三“跪”之后挥泪与婆婆“哭”别的被其所信仰的东西戕害而无力抗争的悲剧形象。与学生们通过这“科介”的研读,我们领悟到戏剧中“除语言以外的那一部分使作者观念得到充分表现的动作(或行动)”(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语)。
这样阅读,我们是在阅读一种思想,阅读一种人生态度,也是阅读一种文化,我们与学生一道在同文本的碰撞中走进作者心灵,走进自己心灵,将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内化为生命的滋养。
我就这样追寻教学细节的精彩,激活学生思维,在构建积淀序列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库存分门别类,优化积淀的“思维路径”,让丰富在千丝万缕的牵连中散发活跃的光芒,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语言的智慧,这样进行语文学习,激活知识,激活智慧,激活能力,激活生命。
(三)唤醒心灵,激发学生才情与灵性
语文连接着生活,基于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纯正、直觉的趣味和价值判断,我抓住作文教学契机,针对学生关注、思索、探求自我发展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描述自我的成长经历、领悟人生的玄妙哲理、探寻人生的发展方向,这样唤醒学生的心灵,使之在语文课堂、在作文真情的抒写中受到磁化,倾听他们成长时灵魂骨节增高的响声,感受他们用心灵清泉述诸笔端的那花开花落的灿烂,这成长的欢欣、幸福的种子“随风潜入夜”、“春风吹又生”,伴随他们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成为心灵抚慰的按摩器、学业进步的跳板、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语文教育是生命的浸润,语文学习是为满足学生生命储存的需要。理想的语文课堂应由教师的自我表演变为学生的积极探索、由匆匆忙忙的探寻结果变为从从容容的整理过程、由感性的记忆文字变为理性的梳理思维——这也成为我自己的一种追求,当然更需要一种灵性的教学素养,需要保持一种精神态度。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
【关键词】语文人 语文教育教学 生命成长 精神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人学。”教育直面人的生命,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体现对人的生命关怀。语文教育教学提倡与自身、自然、社会、他人的整体和谐,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满足学生的生命储存,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把“讲堂”变为“学堂”,寻求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生态氛围,追寻培养学生“既有文化又有修养,既有个性又有品行”的语文课堂。正如顾之川所说,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
秉承于漪“引导人,教育人,关怀人”的宗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要灌注学生心田,激活思想,激活能力,激活生活,滋润鲜活生命。
(一)疑义相与析,引领见绿洲
让语文课堂成为思考的王国!让多元解读成为可能,让文学作品阅读成为一种创造性、丰富性的欣赏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利用富于启发意味的多种可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如郑愁予的《错误》中的“你”是少妇还是年迈的母亲?如果是少妇,那是在等待正常外出的丈夫,还是在等待弃她而去的负心汉?如果是年迈的母亲,那是在等谁归来呢?“我”与“你”是陌路人还是恰巧路过被误认?这首诗是表现寂寞女子的闺怨,还是负心郎对女子的玩弄?是母盼子归,抑或是游侠走四方的豪情?
李商隐的《锦瑟》,是诗人追怀妻子王氏的悼亡诗,还是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是表达对某贵姬忠贞不渝的爱情诗,还是一首爱国诗?
杜十娘“久有从良之志”,希望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她惨淡经营,用七年时间积攒“百宝箱”,就算李甲负心,拥有青春、美貌、金钱的她一定要投水吗?她能否可像琵琶女一样嫁作商人妇或隐姓埋名像白娘子那样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度完一生或干脆独自生存下去?她沉下去的仅仅是百宝箱吗?是人性还是道义?是良心还是社会容不下的其他东西?她的投江是软弱无能还是向那个时代发出抗议的最强音?
学习《六国论》时,苏洵的六国破灭之道“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个理由充分吗?
探索“石钟山”命名的苏轼真正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缘由了吗?
汪曾祺所言“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现代社会,高楼林立,所谓“高楼文化”是否也有封闭文化的特点?我们如何认识“茶文化”、“服饰文化”、“吃文化”呢?……
罗曼·罗兰说:“从来就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我们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读到自己,读出问题。
我们对文本质疑,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拓展阅读空间。伴随学生之间乃至教师之间讨论、争鸣,进行思想碰撞,把阅读引向深入。哈佛大学有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去发现、去生成问题,在探索到答案时会随之而来新问题,这样,让问题带动学生思维飞翔。我坚信:课堂只有开放,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断生成,课堂才有生命力,师生才会共同成长。
(二)真情投入,追寻教学细节的精彩
高中的语文学习客观、冷静、理性,有时是枯燥的,难免隔膜和生涩,因而,在语文课上,我首先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袒露在学生面前,明确自己是他们人生旅途上陪伴其走一程的合作者。在教学中除语文知识、能力的规范训练外,留意选择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材料,如诗歌复习、文学作品阅读、语言的实际运用内容的选择上,引领学生徜徉在语言的河流,应邀学生复活同构文本精粹,让学生在言语和精神方面获得成长。“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谓“读书切勿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涵泳渗透,关照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理流程,认识前人心灵旅行经验。
一个“跪”的动作,在中国古代是一种礼节,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却演绎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关系的重要诠释,具备界定人与人之间等级、伦理的特定功能,意味着卑下对尊贵、平民对权势的一种屈从。《阿Q正传》中,阿Q被抓进县城,到得大堂,见了官人“膝关节立即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了下去了”,鲁迅先生用阿Q的“跪”揭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奴性。时间倒退几百年,临刑前的窦娥一次“跪”于刽子手将要行刑时,两次“再跪”于向监斩官诉说“六月飞霜”和“亢旱三年”两桩誓愿。虽然她曾强烈谴责“错勘贤愚”、“不分好歹”的天地,这一“跪”让我们感受到她真实的一面,她所信奉认同的仍是黑暗和残酷的既有的统治秩序、伦理道德,我们看到的是三“跪”之后挥泪与婆婆“哭”别的被其所信仰的东西戕害而无力抗争的悲剧形象。与学生们通过这“科介”的研读,我们领悟到戏剧中“除语言以外的那一部分使作者观念得到充分表现的动作(或行动)”(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语)。
这样阅读,我们是在阅读一种思想,阅读一种人生态度,也是阅读一种文化,我们与学生一道在同文本的碰撞中走进作者心灵,走进自己心灵,将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内化为生命的滋养。
我就这样追寻教学细节的精彩,激活学生思维,在构建积淀序列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库存分门别类,优化积淀的“思维路径”,让丰富在千丝万缕的牵连中散发活跃的光芒,在综合的基础上形成语言的智慧,这样进行语文学习,激活知识,激活智慧,激活能力,激活生命。
(三)唤醒心灵,激发学生才情与灵性
语文连接着生活,基于自己对于语文教育纯正、直觉的趣味和价值判断,我抓住作文教学契机,针对学生关注、思索、探求自我发展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描述自我的成长经历、领悟人生的玄妙哲理、探寻人生的发展方向,这样唤醒学生的心灵,使之在语文课堂、在作文真情的抒写中受到磁化,倾听他们成长时灵魂骨节增高的响声,感受他们用心灵清泉述诸笔端的那花开花落的灿烂,这成长的欢欣、幸福的种子“随风潜入夜”、“春风吹又生”,伴随他们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成为心灵抚慰的按摩器、学业进步的跳板、事业成功的奠基石。
语文教育是生命的浸润,语文学习是为满足学生生命储存的需要。理想的语文课堂应由教师的自我表演变为学生的积极探索、由匆匆忙忙的探寻结果变为从从容容的整理过程、由感性的记忆文字变为理性的梳理思维——这也成为我自己的一种追求,当然更需要一种灵性的教学素养,需要保持一种精神态度。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阳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