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中国功夫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
1.1 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李小龙之前,好莱坞未曾涉足过功夫电影领域。到了70年代初期,自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1971年)、《猛龙过江》(1972年)、《精武门》(1972年)等电影在香港上映,香港武打功夫片才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其中《精武门》中的一脚不仅踢开了“东亚病夫”的牌匾,更踢碎了世界对中国人固有的偏见,同时也斩获了极高的票房。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的成功,凭借的是他的真功夫和对中国功夫的热爱。李小龙对中国功夫电影的复苏和发展功不可没。然而李小龙的英年早逝使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再次陷入短暂的低迷时期。
1.2 功夫喜剧片诞生
继李小龙之后,曾做李小龙武打替身的成龙开创了中国功夫电影新风格。成龙出身于元家班,有着京剧功底,其早期的功夫电影一直不温不火,没有自己的风格。之后,成龙在电影中加入了喜剧元素,凭借《醉拳》(1978年)一举成名。自此,成龙开创了中国功夫电影新篇章。随后的《警察故事》系列无疑是中国功夫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力也在此刻达到巅峰。成龙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大展身手,坚持不使用替身,滚楼梯、跳高楼、马路追逐,无疑是用生命拍戏。在成龙夺得金马奖的同时,另一位功夫巨星也开始了他的功夫电影之路,那人便是李连杰。
1.3 中国的武术精神
李连杰早在19岁就出演了其人生中第一部功夫电影《少林寺》,此后便名声大噪。李连杰是武术运动员出身,颇具侠士风范,随后李连杰也选择到好莱坞发展。与此同时,甄子丹的事业此刻正处于低潮。《叶问》的诞生也成就了甄子丹。甄子丹饰演的叶问是一个宽厚谦让,而在国家荣辱面前勇于挑战的武者的形象,影片中更多了些家国情怀。然而《叶问》系列功夫题材电影也画上了句号,中国功夫电影又将迎来新挑战。
1.4 新世纪领军人物
时至今日,中国功夫电影已经逐渐淡出观众视野。吴京的出现,使功夫电影再一次回到观众视野,可以说是新时期功夫电影的佼佼者。吴京带给观众的是以军警为题材的功夫片,也不乏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功夫电影发展至此,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类型电影。
2 制约功夫电影的发展因素
2.1 观众审美疲劳
受题材的局限性,功夫电影内容选择性相比其他电影更窄。早期拍摄设备有限,功夫在镜头中的呈现需要慢动作,观众看了太多相同模式的打斗场面,没有新鲜的表现形式,很难令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功夫电影的几次衰落导致了相关制作体系的低潮,又进一步导致功夫电影的无人问津。功夫电影的信誉依然已被透支。
2.2 特效技术泛滥
运用工业化技术拍摄的特效场面虽在一开始俘获了观众的眼球,可说到底观众选择功夫电影就是想看中国的真功夫,整部影片全靠特效支撑,没有真功夫场面,那么观众便可以有更多选择,而不必非要看功夫电影。同时,电影技术的逐渐成熟也降低了演员的门槛。
2.3 缺少专业演员
在拍摄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每位演员都尽力发挥自己的真功夫。然而,老一辈动作明星身体终究抵不过时间,现如今演员工匠精神缺席,中国功夫电影所展示出来的再也不是真功夫,且不说真刀真枪的打斗场面,但从演员形象来看,也再难见到身材健硕的功夫演员,取而代之的是“排骨”体格的小鲜肉。
3 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策略
3.1 体育产业相结合
伴随科技的发展,短视频行业大放异彩。2022年中国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几年内体育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功夫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支撑,体育产业带动功夫电影发展,是功夫电影发展的基石。
3.2 提升文化软实力
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愈发明显,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会愈发强烈,功夫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应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拥有体育元素又符合观众审美的功夫电影彰顯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将展现出新的生机。
3.3 提高演员专业度
功夫题材电影区别于武侠电影,讲究一招一式的细节,不是专业的功夫演员是无法承担角色要求的。过去的一大批动作明星个个身怀武艺,多数武行出身,都是专业的武术指导。现如今真正的动作明星已然不多,但至少在形体上也要选择身材符合体育审美的演员,而不是一味选用流量明星。
4 结语
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缩影,电影是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载体。功夫与电影的结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功夫题材电影,与中国功夫相关的影视作品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夫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影片,在体育、艺术、经济、社会的层面上,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如今中国功夫电影面对新的机遇,相关制作人及演员唯有保持匠人之心,在创作中精益求精,才能续写中国功夫电影新篇章。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
1.1 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李小龙之前,好莱坞未曾涉足过功夫电影领域。到了70年代初期,自李小龙主演的《唐山大兄》(1971年)、《猛龙过江》(1972年)、《精武门》(1972年)等电影在香港上映,香港武打功夫片才逐渐走向国际市场。其中《精武门》中的一脚不仅踢开了“东亚病夫”的牌匾,更踢碎了世界对中国人固有的偏见,同时也斩获了极高的票房。李小龙主演的功夫片的成功,凭借的是他的真功夫和对中国功夫的热爱。李小龙对中国功夫电影的复苏和发展功不可没。然而李小龙的英年早逝使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再次陷入短暂的低迷时期。
1.2 功夫喜剧片诞生
继李小龙之后,曾做李小龙武打替身的成龙开创了中国功夫电影新风格。成龙出身于元家班,有着京剧功底,其早期的功夫电影一直不温不火,没有自己的风格。之后,成龙在电影中加入了喜剧元素,凭借《醉拳》(1978年)一举成名。自此,成龙开创了中国功夫电影新篇章。随后的《警察故事》系列无疑是中国功夫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影响力也在此刻达到巅峰。成龙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大展身手,坚持不使用替身,滚楼梯、跳高楼、马路追逐,无疑是用生命拍戏。在成龙夺得金马奖的同时,另一位功夫巨星也开始了他的功夫电影之路,那人便是李连杰。
1.3 中国的武术精神
李连杰早在19岁就出演了其人生中第一部功夫电影《少林寺》,此后便名声大噪。李连杰是武术运动员出身,颇具侠士风范,随后李连杰也选择到好莱坞发展。与此同时,甄子丹的事业此刻正处于低潮。《叶问》的诞生也成就了甄子丹。甄子丹饰演的叶问是一个宽厚谦让,而在国家荣辱面前勇于挑战的武者的形象,影片中更多了些家国情怀。然而《叶问》系列功夫题材电影也画上了句号,中国功夫电影又将迎来新挑战。
1.4 新世纪领军人物
时至今日,中国功夫电影已经逐渐淡出观众视野。吴京的出现,使功夫电影再一次回到观众视野,可以说是新时期功夫电影的佼佼者。吴京带给观众的是以军警为题材的功夫片,也不乏军事题材的电视剧,深受观众好评。功夫电影发展至此,已经不单纯是一种类型电影。
2 制约功夫电影的发展因素
2.1 观众审美疲劳
受题材的局限性,功夫电影内容选择性相比其他电影更窄。早期拍摄设备有限,功夫在镜头中的呈现需要慢动作,观众看了太多相同模式的打斗场面,没有新鲜的表现形式,很难令观众耳目一新。同时,功夫电影的几次衰落导致了相关制作体系的低潮,又进一步导致功夫电影的无人问津。功夫电影的信誉依然已被透支。
2.2 特效技术泛滥
运用工业化技术拍摄的特效场面虽在一开始俘获了观众的眼球,可说到底观众选择功夫电影就是想看中国的真功夫,整部影片全靠特效支撑,没有真功夫场面,那么观众便可以有更多选择,而不必非要看功夫电影。同时,电影技术的逐渐成熟也降低了演员的门槛。
2.3 缺少专业演员
在拍摄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每位演员都尽力发挥自己的真功夫。然而,老一辈动作明星身体终究抵不过时间,现如今演员工匠精神缺席,中国功夫电影所展示出来的再也不是真功夫,且不说真刀真枪的打斗场面,但从演员形象来看,也再难见到身材健硕的功夫演员,取而代之的是“排骨”体格的小鲜肉。
3 中国功夫电影的发展策略
3.1 体育产业相结合
伴随科技的发展,短视频行业大放异彩。2022年中国即将举办冬季奥运会,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未来几年内体育产业将成为朝阳产业,功夫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支撑,体育产业带动功夫电影发展,是功夫电影发展的基石。
3.2 提升文化软实力
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愈发明显,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会愈发强烈,功夫电影中所表现出来的中国文化应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拥有体育元素又符合观众审美的功夫电影彰顯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将展现出新的生机。
3.3 提高演员专业度
功夫题材电影区别于武侠电影,讲究一招一式的细节,不是专业的功夫演员是无法承担角色要求的。过去的一大批动作明星个个身怀武艺,多数武行出身,都是专业的武术指导。现如今真正的动作明星已然不多,但至少在形体上也要选择身材符合体育审美的演员,而不是一味选用流量明星。
4 结语
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缩影,电影是传承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神的载体。功夫与电影的结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功夫题材电影,与中国功夫相关的影视作品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夫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类型影片,在体育、艺术、经济、社会的层面上,都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如今中国功夫电影面对新的机遇,相关制作人及演员唯有保持匠人之心,在创作中精益求精,才能续写中国功夫电影新篇章。
(作者单位:哈尔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