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生活方式,每一代人也有每一代人的说话方式。和青春期最紧密的说话方式就是写作。 “80后”已经老了很久了,无数“90后”一直试图搭建起自己的文字阶梯。他们虽然还没有产生出什么能超越“80后”的轰动效应,但他们一直在努力,也有一些人开始显山露水。
“我们有理由相信‘90后’是一个有别于‘80后’的群体!”这是现在许多人在谈到他们时的态度,也是期望和等待。在这个稍微漫长得有点无聊的暑假,高中版特别介绍几位特别一点的“90后”。他们中有的已开始初具领军人物的模样,看看他们的一些说法,也许能有更多的启示,这也是我们对“90后”的整体鼓励和期待——小的们,加把油,别让大家等待得太!
1993年生。13岁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采中学高二学生,出版有《把梦还我》《坐着看花。站着消逝》《我衰我帅》等。曾经被英国媒体誉为中国最有成就的“90后”作家。被出版界视为“90后”的标志人物。文笔老练,素有“小韩寒”之称。
唐朝从一开始就是幸运的,他的幸运来源于他的写作功力完全超过他的年龄,文学性很强。唐朝的文笔幽默,跟古典文学相结合,有一种自嘲、无奈的味道,也正因如此,他一出道就被很多出版界的大腕看重。在2007年的时候,他就被称为是“90后”中最有实力的作家,时隔三年后,他荣登“90后”最畅销榜首,一枝独秀。
眼下的他也比较困惑,一直看着“80后”的作品长大,唐朝对未来的写作也有点找不到北。他说:“当年韩寒写自己在学校的生活,现在,我也是。”
作品节选
我的名字叫黑
当这世界斑驳,我便出现在各处。
对于一个死人,每个人最感兴趣的便是他死后的一切。
曾经有一个对这极感兴趣的人,在发生一次激烈的战争后,他赶至现场,疯狂地希望能找到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告诉他死后的世界。
而这个人的结局则是:被清理现场的士兵误以为是敌人一刀劈成两半,想必,在此之后他应该找到了答案,人死后会成为两半。
黑色如鲜血般缓缓流连勾勒出古兰经上伊甸园的模样,汇聚于一处,仿佛血滴拼命地从伤口出现,从这一刻起,旁人若是仔细观看便可以发现我黯淡无光地流淌于边缘。
我比光明更胜的是我无处不在,哪怕是最炽烈的阳光之下。不过不用害怕,我并无恶意,哪怕是在一个人跳楼坠地一瞬间眼球被砸得挤压出来在冷硬的地面上涂鸦上一层昏沉的血腥,而让他看不到任何东西,周围都是无穷无尽的漆黑时,我也没有任何讽刺的意味,我只是想知道一个让我这个存活了无数年月的家伙也惘然不知的事情,人死后会看到什么,可直到现在,我也只知道人死前的那一段时间会看到的东西。
如今世界的主人——一种叫做人类的生物眼中,我一直都是最容易引起他们内心深处恐惧与直欲撕裂他们所有过去的伤疤并深入血管的可怕东西。
事实上,我并不是什么东西。
我想我应该是这世上存在最久远、最睿智的“东西”之一,抱歉,我暂时找不到什么好的称呼,况且我并不想用颜色这个词来形容自己, “黑”这种颜色只不过是我睿智及思想精华的九牛一毛。
毋庸置疑,智慧,是一种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却无处不在的东西。这一切无不符合我的特性,这让我倍感欣慰的同时,还有一点惘然无措。
虽然我的智慧包容一切,但也并不能避免我在这世上的另一个争锋相对的存在——白。
很奇怪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我联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白痴,接踵而来的第二个,则是干净,或者是纯洁。
不过无论它如何纯洁,都不能掩饰它的白痴、肤浅,以及我对它的鄙视。
白,它在尘世间还有个名宇,叫做光明。
它总喜欢给人希望、温暖。特别是陷入绝境中的人。但事实上,除了希望、温暖,它便不能再给那些人任何东西,而且,它所给予的温暖实在有限得紧,甚至比不上你的手指在墙上摩擦一下产生的热。
在这种情况下,它所给予的希望、温暖更像是一种讥讽,一种过期的慢效毒药。
最开始的时候我还想,我和白会不会是同胞兄弟,毕竟,从某方面来说,它和我是如此对称,犹如坏和好,邪和正。可当我逐渐了解它的一切,我便开始绞尽脑汁地想将这个该死的想法抹杀,可这场噩梦竟然像是连续剧似的在我无尽漫长的睡梦中一次接一次地出现,我开始想,这应该是我这辈子第一次遇到的和我一样无孔不入的家伙。
好了,说了这么多,即使以我的智慧也难免有些没有头绪。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写一本我的自传吧,就叫《我的名字叫黑》。
访谈
你是怎么看待中国“90后”这个群体的?
唐朝: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无论他们的想法怪异也好、难以理解也罢,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所有见解都是具有相当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他们对社会的影响目前还说不清楚,这得等上二三十年。
另外现在“90后”有许多负面信息,在网上一搜, “90后”几乎就已经成了一个与传统道德相悖的代名词,有人以此就断定“90后”的堕落性质,我觉得轻率了一点。其实“90后”在本质上并无什么不同,只是所处的时代不一样。
有人评价你是“90后”中最有成就和才华的作家,但受韩寒和“80后”的影响很重,你如何成为自己,成为“90后”?
唐朝:这我倒不敢当。事实上,后面的人都是读前面的人的书长大的,因此在往后的写作路程中,思维为其所限的也不在少数。越是经典的书,越是成为很多当代读者的壁障,钻研得越透,思想也就被限制得越深,能不能挣脱这种限制,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说每一个写文的人能否超脱并最终站到山巅的重要因素之一。“90后”目前要挣脱的,倒不是“80后”、韩寒等人,而是整个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制约。在信息大爆炸、世界飞速发展的如今,这并非完全是扯淡。
1991年生,满族,天津=中高中学生,12岁开始写作。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50多万字,出版有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散文集《像南瓜,默默成长》、长篇小说《走走停停》。在全国性的征文赛事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四十余次,曾获“全国十佳中学生小作家”和“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
评点:张牧笛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张牧笛的文字却是“90后”中最清纯的。她以一个学生的视角去解剖校园生活,解剖青春的各种快乐。她的文字少了“80后”的浮躁和寂寞,也少了“80后”的那份喧嚣和噪烈。
她能从生活中真正发现属于自己的文字,清纯、灵动、优美、明丽,不故作高深,也不强布愁云,不做成熟状,快乐着快乐,思考着思考。她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开创了“90后”的纯正文风,以温暖的日记体记录校园快乐和烦恼的《走走停停》,就是其文字的代表。
作品节选
蓝色的日葵
25岁,她出了自己的第N部作品集,用了明亮的粉色做封面,书名叫《七月樱花》。
七月是没有樱花的,她知道,别人也知道。不仅中国没有,日本也同样没有。但她是个作家,作家的任务就是把不可能的事情逐一变成可能。从这一点上来说,作家 不仅仅是造字者,还是浪漫的行梦者。这魔法般神奇的身份,她尤为喜欢。
她把其中的一篇《蓝色向日葵》发到了网上,署名“小第”。比起她的笔名朵安,这个名字冷清得连她自己都快忘掉了。
很多人发表了评论。其中一个叫苏米米的写得最特别: “我靠在窗户之前,门之后,看飞鸟衔着光晕追尾般地逃走,取而代之的,是子夜纯净的星光,漫过屋顶,轻轻地咬我的手指,没有痛感,只是温柔。蓝色向日葵应是有的吧,我想象,它一定美得不成样子。”
她笑了,反复琢磨着她的名字,又依着这个名字勾勒起她的模样,是精灵古怪还是优雅沉着’
当晚,她在日记里写道 “忘记了是谁说的,城市就如同火柴盒,满满一盒子茶色的欣喜。我们随意抽出一根火柴划过城市的边缘,都能擦出温暖的火焰。”
未了,她想了想,又补上一句 “宝贝,我想你。”
周末,她约了苏米米在咖啡店见面。电话那边的声音怯生生的,既不精灵古怪也不优雅沉着,超乎想象的柔弱,还有,闪烁着慌乱。她反复问她,我怎么才能认出你呢?她想了想说,我会穿一件大红色的外衣,领口有软软的白色的绒毛,我的头发很长,但一些时间总是会不乖地上翘,还有,明天是我的幸运日,我会戴上我的幸运戒指。
咖啡店不远,三站公车的距离。一路听着MP3。是Jolin的《骑士精神》。她红色的外衣呈现着火辣辣的热烈。在她推门进去的时候,有一个人恰好要出来。短暂凝视之后,像电影特写一样,两个人的脸被拉近放大了。
他怅然地笑了一下,说 “嗨,小第。”她突然很想哭,她想她的眼睛一定红了。而此时黄昏的天空,也被云霞染红了。咖啡屋的门在旋转,那些曾经熟悉的东西,忽而出现,忽而消失。
她也笑了笑,轻声说 “嗨,锦年。”然后沉默,等待他转身离开。
“小第。”经过她身边时,他忽然俯下身来,轻轻咬了一下她的耳朵,一声低低的呻吟后,他走远了。
她僵硬地摸了一下耳朵,手指沾染了血腥的味道。他忘了她的左耳从来都是戴着耳坠的,那锋利的东西刺破了他的嘴唇,并穿过微薄的疼痛,给她留下长长的一段尖锐。这感觉,多像记忆。
她呆呆地站了一会儿,蹲下来哭了。如果此时GiGi在,她一定会靠过来,握住她的手说:“小第,别哭。小第,别哭……”除了GiGi,谁还会这么说呢?
莫名地,没有找到苏米米。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一个染了绿头发的小女孩,穿一件宽大的男式毛衣,就很想走过去问: “你是苏米米吗7”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她知道GiGi会笑她,笑她总是这么想当然。
十年前,小第15岁,锦年16,GiGi也是15岁。
GiGi是小第和锦年所在的学校里最有钱人家的孩子,由于还有一半的外国血统,所以,上至校长下至老师,对她,从来都是另眼相看。GiGi可以不穿校服,可以留长发并且把过肩的头发挑染成胡萝卜一样的红色,最过分的,她还可以时不时地搬来一大堆稀奇古怪的道具庆祝什么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甚至是情人节。小弟一直这么认为,那些日子,因为有了GlGi,而天天天蓝。
小第去过GiGi家,富丽堂皇,宛如宫殿。她有各式各样新潮的衣服,特别是像18世纪英国贵族穿的那种古典的拖地长裙。小弟曾经花了一个钟头来穿上它,得意地在镜子面前走来走去,几次险些被自己绊倒。那样繁复好看的花纹,层层叠叠的褶皱,还有领口袖口长长垂下的雪白的丝带,都美得像是奇迹。
第一次春游的时候,小第穿了一条白色的网球裙,挽着GiGi的手,笑容温暖怡人,如人间四月天。GiGi反手来搭她的肩,她眯起眼睛,像只狡黠的猫,依靠着GiGi而过活。桃花树下,一个男孩子为她们拍了一张相片。醉人的花香里,她们第一次谈到爱情。她们的笑,宛如婴儿般纯净。
回去之后,小第写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篇正式文章《天使与猫》。她想象当一个天使爱上一只没有翅膀的猫时,她会不会为它放弃整个天堂。猫没有语言,但它每一次温柔的注视都会让天使幸福。是的,她相信会是这样。
时间很快地流过去。17岁那年,小第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一位著名的作家为她作序,其中写道:“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最有才气最具作家潜质的女孩子。”GiGi看到后夸张地大叫着: ”天,这么多个‘最’,作家不会是爱上你了吧?”一场恶斗之后,GiG_开始认真地看她的文字。特别是那篇《天使与猫》,题记里,小弟写了这样一句话:献给GiGi及我们曾共同拥有的一切。
GiGi高兴地扔下手中的零食,揽着小第的脖子,一连转了好几圈,又看着扉页上的字发呆 “小第,你说我们都共同拥有着什么?”小第想了想,平静地笑着。说:“一切。”
锦年是在高二的尾巴上出现的。关于他,大家只知道他因病休学一年,再来时,已比小第她们大了一岁。关于他的身世,学校里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有说他的父母是知名的印象派画家,有说他母亲和一个外国人私奔了,还有的说他父母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遭遇了飞机失事。
只有小第知道,因为在某个黄昏,锦年曾紧挨着她坐在篮球架下,告诉她,他的父母早在他六岁那年就出车祸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他说那天正好在下雪,他一个人坐在天桥上,看着车辆流光溢彩地驶过,然后哭了整整一夜,此后再没有了眼泪。
他燃起一支烟,却并不吸,只是夹在手里,静静地,像一个男人一样凝视,或是沉默。
小第从没有这样心痛过,为了一起不相关的事故。
锦年漂亮的脸上写满半孩子半成人的追忆和哲思。他忽然转过身来,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咬了一下小第的耳朵,然后倔强地抬起头来,一字一顿地说: “小第,和我交往吧。”小第被惊起,矜持又幸福地沉默了片刻,笑了,说 “好。”锦年的目光中流过一股暖色,是那种阳光汇集起来的暖色。
幸福的秘密是很难被守住的,它需要好友共享。
高三没有毕业,GiGi去了加拿大。在机场,她最后一次给小第打了电话。天在下雨,电话里的噪音让她的声音失真、模糊又断断续续。她说: “小第,我没有爱情,只有你。”
小第的哭泣疼痛而隐忍,如同一朵暗夜里的雏菊。
她打电话给锦年,说: “分手吧,别问我为什么……”当然不可能不问,但她,可以不答。缄默像水一样覆没了所有的记忆。原谅我,锦年,失去你,我失去的是爱:失去GiGi,我失去的是爱的能力。
后来,她收到GiGi寄来的相片,穿着复古的长裙,还是那样的繁复累人,一袭被染黄的长发,像华丽的丝缎。她真的是个天使,而天使,总是要离开的。
小第开始写自己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总是喜欢夸张不入流的衣服,染发,还有开心地傻笑,而男主角,喜欢俯下身来咬女孩子的耳朵。女孩子叫G,男孩子叫年。
而她自己,小第,被一个叫苏米米的女孩子拉进了另一个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只有,只有一大片深蓝色的向日葵。
“我们有理由相信‘90后’是一个有别于‘80后’的群体!”这是现在许多人在谈到他们时的态度,也是期望和等待。在这个稍微漫长得有点无聊的暑假,高中版特别介绍几位特别一点的“90后”。他们中有的已开始初具领军人物的模样,看看他们的一些说法,也许能有更多的启示,这也是我们对“90后”的整体鼓励和期待——小的们,加把油,别让大家等待得太!
1993年生。13岁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采中学高二学生,出版有《把梦还我》《坐着看花。站着消逝》《我衰我帅》等。曾经被英国媒体誉为中国最有成就的“90后”作家。被出版界视为“90后”的标志人物。文笔老练,素有“小韩寒”之称。
唐朝从一开始就是幸运的,他的幸运来源于他的写作功力完全超过他的年龄,文学性很强。唐朝的文笔幽默,跟古典文学相结合,有一种自嘲、无奈的味道,也正因如此,他一出道就被很多出版界的大腕看重。在2007年的时候,他就被称为是“90后”中最有实力的作家,时隔三年后,他荣登“90后”最畅销榜首,一枝独秀。
眼下的他也比较困惑,一直看着“80后”的作品长大,唐朝对未来的写作也有点找不到北。他说:“当年韩寒写自己在学校的生活,现在,我也是。”
作品节选
我的名字叫黑
当这世界斑驳,我便出现在各处。
对于一个死人,每个人最感兴趣的便是他死后的一切。
曾经有一个对这极感兴趣的人,在发生一次激烈的战争后,他赶至现场,疯狂地希望能找到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告诉他死后的世界。
而这个人的结局则是:被清理现场的士兵误以为是敌人一刀劈成两半,想必,在此之后他应该找到了答案,人死后会成为两半。
黑色如鲜血般缓缓流连勾勒出古兰经上伊甸园的模样,汇聚于一处,仿佛血滴拼命地从伤口出现,从这一刻起,旁人若是仔细观看便可以发现我黯淡无光地流淌于边缘。
我比光明更胜的是我无处不在,哪怕是最炽烈的阳光之下。不过不用害怕,我并无恶意,哪怕是在一个人跳楼坠地一瞬间眼球被砸得挤压出来在冷硬的地面上涂鸦上一层昏沉的血腥,而让他看不到任何东西,周围都是无穷无尽的漆黑时,我也没有任何讽刺的意味,我只是想知道一个让我这个存活了无数年月的家伙也惘然不知的事情,人死后会看到什么,可直到现在,我也只知道人死前的那一段时间会看到的东西。
如今世界的主人——一种叫做人类的生物眼中,我一直都是最容易引起他们内心深处恐惧与直欲撕裂他们所有过去的伤疤并深入血管的可怕东西。
事实上,我并不是什么东西。
我想我应该是这世上存在最久远、最睿智的“东西”之一,抱歉,我暂时找不到什么好的称呼,况且我并不想用颜色这个词来形容自己, “黑”这种颜色只不过是我睿智及思想精华的九牛一毛。
毋庸置疑,智慧,是一种虚无缥缈、若隐若现、却无处不在的东西。这一切无不符合我的特性,这让我倍感欣慰的同时,还有一点惘然无措。
虽然我的智慧包容一切,但也并不能避免我在这世上的另一个争锋相对的存在——白。
很奇怪的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我联想到的第一个词语是白痴,接踵而来的第二个,则是干净,或者是纯洁。
不过无论它如何纯洁,都不能掩饰它的白痴、肤浅,以及我对它的鄙视。
白,它在尘世间还有个名宇,叫做光明。
它总喜欢给人希望、温暖。特别是陷入绝境中的人。但事实上,除了希望、温暖,它便不能再给那些人任何东西,而且,它所给予的温暖实在有限得紧,甚至比不上你的手指在墙上摩擦一下产生的热。
在这种情况下,它所给予的希望、温暖更像是一种讥讽,一种过期的慢效毒药。
最开始的时候我还想,我和白会不会是同胞兄弟,毕竟,从某方面来说,它和我是如此对称,犹如坏和好,邪和正。可当我逐渐了解它的一切,我便开始绞尽脑汁地想将这个该死的想法抹杀,可这场噩梦竟然像是连续剧似的在我无尽漫长的睡梦中一次接一次地出现,我开始想,这应该是我这辈子第一次遇到的和我一样无孔不入的家伙。
好了,说了这么多,即使以我的智慧也难免有些没有头绪。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写一本我的自传吧,就叫《我的名字叫黑》。
访谈
你是怎么看待中国“90后”这个群体的?
唐朝: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无论他们的想法怪异也好、难以理解也罢,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所有见解都是具有相当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是他们对社会的影响目前还说不清楚,这得等上二三十年。
另外现在“90后”有许多负面信息,在网上一搜, “90后”几乎就已经成了一个与传统道德相悖的代名词,有人以此就断定“90后”的堕落性质,我觉得轻率了一点。其实“90后”在本质上并无什么不同,只是所处的时代不一样。
有人评价你是“90后”中最有成就和才华的作家,但受韩寒和“80后”的影响很重,你如何成为自己,成为“90后”?
唐朝:这我倒不敢当。事实上,后面的人都是读前面的人的书长大的,因此在往后的写作路程中,思维为其所限的也不在少数。越是经典的书,越是成为很多当代读者的壁障,钻研得越透,思想也就被限制得越深,能不能挣脱这种限制,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说每一个写文的人能否超脱并最终站到山巅的重要因素之一。“90后”目前要挣脱的,倒不是“80后”、韩寒等人,而是整个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的制约。在信息大爆炸、世界飞速发展的如今,这并非完全是扯淡。
1991年生,满族,天津=中高中学生,12岁开始写作。已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50多万字,出版有诗集《看不见的风在吹》、散文集《像南瓜,默默成长》、长篇小说《走走停停》。在全国性的征文赛事中获特等奖、一等奖四十余次,曾获“全国十佳中学生小作家”和“全国十佳文学少年”称号、
评点:张牧笛的出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张牧笛的文字却是“90后”中最清纯的。她以一个学生的视角去解剖校园生活,解剖青春的各种快乐。她的文字少了“80后”的浮躁和寂寞,也少了“80后”的那份喧嚣和噪烈。
她能从生活中真正发现属于自己的文字,清纯、灵动、优美、明丽,不故作高深,也不强布愁云,不做成熟状,快乐着快乐,思考着思考。她的富有诗意的语言,开创了“90后”的纯正文风,以温暖的日记体记录校园快乐和烦恼的《走走停停》,就是其文字的代表。
作品节选
蓝色的日葵
25岁,她出了自己的第N部作品集,用了明亮的粉色做封面,书名叫《七月樱花》。
七月是没有樱花的,她知道,别人也知道。不仅中国没有,日本也同样没有。但她是个作家,作家的任务就是把不可能的事情逐一变成可能。从这一点上来说,作家 不仅仅是造字者,还是浪漫的行梦者。这魔法般神奇的身份,她尤为喜欢。
她把其中的一篇《蓝色向日葵》发到了网上,署名“小第”。比起她的笔名朵安,这个名字冷清得连她自己都快忘掉了。
很多人发表了评论。其中一个叫苏米米的写得最特别: “我靠在窗户之前,门之后,看飞鸟衔着光晕追尾般地逃走,取而代之的,是子夜纯净的星光,漫过屋顶,轻轻地咬我的手指,没有痛感,只是温柔。蓝色向日葵应是有的吧,我想象,它一定美得不成样子。”
她笑了,反复琢磨着她的名字,又依着这个名字勾勒起她的模样,是精灵古怪还是优雅沉着’
当晚,她在日记里写道 “忘记了是谁说的,城市就如同火柴盒,满满一盒子茶色的欣喜。我们随意抽出一根火柴划过城市的边缘,都能擦出温暖的火焰。”
未了,她想了想,又补上一句 “宝贝,我想你。”
周末,她约了苏米米在咖啡店见面。电话那边的声音怯生生的,既不精灵古怪也不优雅沉着,超乎想象的柔弱,还有,闪烁着慌乱。她反复问她,我怎么才能认出你呢?她想了想说,我会穿一件大红色的外衣,领口有软软的白色的绒毛,我的头发很长,但一些时间总是会不乖地上翘,还有,明天是我的幸运日,我会戴上我的幸运戒指。
咖啡店不远,三站公车的距离。一路听着MP3。是Jolin的《骑士精神》。她红色的外衣呈现着火辣辣的热烈。在她推门进去的时候,有一个人恰好要出来。短暂凝视之后,像电影特写一样,两个人的脸被拉近放大了。
他怅然地笑了一下,说 “嗨,小第。”她突然很想哭,她想她的眼睛一定红了。而此时黄昏的天空,也被云霞染红了。咖啡屋的门在旋转,那些曾经熟悉的东西,忽而出现,忽而消失。
她也笑了笑,轻声说 “嗨,锦年。”然后沉默,等待他转身离开。
“小第。”经过她身边时,他忽然俯下身来,轻轻咬了一下她的耳朵,一声低低的呻吟后,他走远了。
她僵硬地摸了一下耳朵,手指沾染了血腥的味道。他忘了她的左耳从来都是戴着耳坠的,那锋利的东西刺破了他的嘴唇,并穿过微薄的疼痛,给她留下长长的一段尖锐。这感觉,多像记忆。
她呆呆地站了一会儿,蹲下来哭了。如果此时GiGi在,她一定会靠过来,握住她的手说:“小第,别哭。小第,别哭……”除了GiGi,谁还会这么说呢?
莫名地,没有找到苏米米。回家的路上,她看到一个染了绿头发的小女孩,穿一件宽大的男式毛衣,就很想走过去问: “你是苏米米吗7”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她知道GiGi会笑她,笑她总是这么想当然。
十年前,小第15岁,锦年16,GiGi也是15岁。
GiGi是小第和锦年所在的学校里最有钱人家的孩子,由于还有一半的外国血统,所以,上至校长下至老师,对她,从来都是另眼相看。GiGi可以不穿校服,可以留长发并且把过肩的头发挑染成胡萝卜一样的红色,最过分的,她还可以时不时地搬来一大堆稀奇古怪的道具庆祝什么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甚至是情人节。小弟一直这么认为,那些日子,因为有了GlGi,而天天天蓝。
小第去过GiGi家,富丽堂皇,宛如宫殿。她有各式各样新潮的衣服,特别是像18世纪英国贵族穿的那种古典的拖地长裙。小弟曾经花了一个钟头来穿上它,得意地在镜子面前走来走去,几次险些被自己绊倒。那样繁复好看的花纹,层层叠叠的褶皱,还有领口袖口长长垂下的雪白的丝带,都美得像是奇迹。
第一次春游的时候,小第穿了一条白色的网球裙,挽着GiGi的手,笑容温暖怡人,如人间四月天。GiGi反手来搭她的肩,她眯起眼睛,像只狡黠的猫,依靠着GiGi而过活。桃花树下,一个男孩子为她们拍了一张相片。醉人的花香里,她们第一次谈到爱情。她们的笑,宛如婴儿般纯净。
回去之后,小第写了人生当中的第一篇正式文章《天使与猫》。她想象当一个天使爱上一只没有翅膀的猫时,她会不会为它放弃整个天堂。猫没有语言,但它每一次温柔的注视都会让天使幸福。是的,她相信会是这样。
时间很快地流过去。17岁那年,小第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一位著名的作家为她作序,其中写道:“这是我见过的最漂亮最有才气最具作家潜质的女孩子。”GiGi看到后夸张地大叫着: ”天,这么多个‘最’,作家不会是爱上你了吧?”一场恶斗之后,GiG_开始认真地看她的文字。特别是那篇《天使与猫》,题记里,小弟写了这样一句话:献给GiGi及我们曾共同拥有的一切。
GiGi高兴地扔下手中的零食,揽着小第的脖子,一连转了好几圈,又看着扉页上的字发呆 “小第,你说我们都共同拥有着什么?”小第想了想,平静地笑着。说:“一切。”
锦年是在高二的尾巴上出现的。关于他,大家只知道他因病休学一年,再来时,已比小第她们大了一岁。关于他的身世,学校里流传着不同的说法,有说他的父母是知名的印象派画家,有说他母亲和一个外国人私奔了,还有的说他父母到国外进行文化交流,遭遇了飞机失事。
只有小第知道,因为在某个黄昏,锦年曾紧挨着她坐在篮球架下,告诉她,他的父母早在他六岁那年就出车祸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他说那天正好在下雪,他一个人坐在天桥上,看着车辆流光溢彩地驶过,然后哭了整整一夜,此后再没有了眼泪。
他燃起一支烟,却并不吸,只是夹在手里,静静地,像一个男人一样凝视,或是沉默。
小第从没有这样心痛过,为了一起不相关的事故。
锦年漂亮的脸上写满半孩子半成人的追忆和哲思。他忽然转过身来,轻轻地、小心翼翼地咬了一下小第的耳朵,然后倔强地抬起头来,一字一顿地说: “小第,和我交往吧。”小第被惊起,矜持又幸福地沉默了片刻,笑了,说 “好。”锦年的目光中流过一股暖色,是那种阳光汇集起来的暖色。
幸福的秘密是很难被守住的,它需要好友共享。
高三没有毕业,GiGi去了加拿大。在机场,她最后一次给小第打了电话。天在下雨,电话里的噪音让她的声音失真、模糊又断断续续。她说: “小第,我没有爱情,只有你。”
小第的哭泣疼痛而隐忍,如同一朵暗夜里的雏菊。
她打电话给锦年,说: “分手吧,别问我为什么……”当然不可能不问,但她,可以不答。缄默像水一样覆没了所有的记忆。原谅我,锦年,失去你,我失去的是爱:失去GiGi,我失去的是爱的能力。
后来,她收到GiGi寄来的相片,穿着复古的长裙,还是那样的繁复累人,一袭被染黄的长发,像华丽的丝缎。她真的是个天使,而天使,总是要离开的。
小第开始写自己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角总是喜欢夸张不入流的衣服,染发,还有开心地傻笑,而男主角,喜欢俯下身来咬女孩子的耳朵。女孩子叫G,男孩子叫年。
而她自己,小第,被一个叫苏米米的女孩子拉进了另一个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只有,只有一大片深蓝色的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