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小孩”陈丹青,做一个好玩儿的人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liuyaq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圣》
  《牧羊女》
  《洗发女》
  《康巴汉子》
  没头脑也高兴
  1981年,在中央美院任教的陈丹青因《西藏组画》一举成名,被视为中国最有才情的青年画家。盛名之下,伴随而来的是频繁的拜访、邀约讲学,陈丹青深为这些纷扰所苦,决定携妻带女“逃亡”海外。得知爱将想离职,美院领导纷纷登门劝阻。苦口婆心的油画系主任在N次碰壁后,顿足叹道:“陈丹青,你连前途都不要了,真是个糊涂的老小孩啊!”这句话刚好被年仅两岁的女儿夜谭听了去,她奶声奶气地跟着念:“老——小——孩!”一旁的妻子黄素宁激动得不得了:此前女儿一直没学会说话,没想到一出口就字正腔圆,帮着人家把老爸给骂了!之后,“老小孩”就成了陈丹青在家里的固定称谓。
  有点坏的好小孩
  陈丹青最喜欢鲁迅。他盛赞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孝顺、善良、心软。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
  其实陈丹青也是这样一个好玩的人,爱骂人,也心软。但在很多人眼里,这个小孩活脱脱就是从《皇帝的新装》里走出的恶魔,不知让多少“皇帝”下不来台。
  某年度精英颁奖礼,主办方请他在一份倡议书上签名,这种事原有些形式主义的成分在,他并不敷衍,认真看了半天,提笔五个大字:“倡议什么呢?”这股孩子气的拧巴劲儿,大概是打娘胎里就带出来的。1978年,陈丹青投考“文革”后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究生时,他在外语考卷上写下“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即交卷,离开考场。结果,那年陈丹青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被录取。时间过去二十余年,中央美院招硕士时,却对英语和政治两科限定严格,导致陈丹青看中的优秀人才无一上榜。四年招不到一个硕士生,陈丹青慨然奔走,始终无果,便于2003年愤而离职。他的这一行为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但站在风眼里的陈丹青仍然梗着脖子坚持自己的坚持:“我顶喜欢尼采一句话:‘服从?No!领导?No!Never!’”也恰是从这件事起,许多青年学子有了“陈丹青情结”,因為大家从小孩般的举动中,看到了真实的光芒。
  陈丹青最喜欢15世纪的意大利画家卡帕其奥,曾为欣赏他的三幅油画原作,在威尼斯美术馆驻守了好几天。遗憾的是,馆内明令禁止对画作拍照,这让他实在心痒难当。离开威尼斯的前两天,陈丹青终于忍不住出手了!经过一番踩点、测量、戴墨镜穿风衣……花的心思比《偷天换日》里肖恩·康纳利还多,硬是给他用数码相机偷拍回了模模糊糊的几张照片,还得瑟地贴在了新浪博客上。网友见照片质量差得让人同情,一问,原来老先生还没学会使用卡片机上的“微距”功能;再问为何不直接翻拍画册就好、非得去人家馆里玩偷拍,陈丹青得瑟地留言:“好玩儿,我乐意。”
  “好玩”的人生
  1993年陈丹青回国探亲,第一件事就是想在上海街头吃碗阳春面,却怎么都没找到,心里胃里顿时没着没落。幸亏有善解人意的老板娘喔哟一笑:现在没人吃阳春面啦,刚从外国回来吧?好,今天专门为你做一碗!这一碗故乡的阳春面,陈丹青吃得差点流汨。回纽约后不久,陈丹青又对阳春面害起了相思病,他特地跑去华人开的超市配齐了面条、作料,又请亲戚从上海山高水远寄来了正宗的老酸菜,在家对着不知从哪翻出的旧菜谱开始捣鼓,对着油乎乎的菜谱看上了瘾,不知过了多久,猛然间只听到嘀嘀一响,头顶像冲淋浴似的浇了个透湿——原来锅里下面条的水都烧干了,惊动了厨房的烟火报警器,给陈丹青来了场雷阵雨。
  2004年,女儿陈夜谭突然迷上了摄影。向来视数码产品为洪水猛兽的他坐不住了,为了不做“相机白痴”,他偷偷跑去买了两台单反,一台佳能、一台索尼——导购小姐告诉他这两台机器各有优长,一般人很难取舍。一回到家陈丹青就把相机给拆了:他想亲自揭开两家著名单反制造商的商业秘密。结果,由于他惊人的破坏力,崭新的索尼相机直接见了马克思,另一台佳能在维修部足足呆了小半年才被修好。
  作为一个“文化人”,陈丹青一有空闲,见书就翻,有电视就看。他自谦说是想向年轻人靠拢,其实都是好奇心使然。不管《还珠格格》还是《非诚勿扰》,他都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能从这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节目中总结出自己的个人心得。
  对一切美的事物,包括美人,陈丹青也都有着火烧连营般的好奇心。有一次,他从上海飞北京,真的遇到一次艳遇。“后侧面那么好看,简直‘专业’美人!眉眼鼻梁,笔笔中锋,像王羲之的字,极姿媚的……”为了接近美人,陈丹青把空姐送来的水攒在他的小桌上,想等美人醒了后递过去,借以搭讪。还摸出圆珠笔,趁没人注意,飞快勾勒起美人的模样来,“简直像是作案”。但直到飞机停稳,灯光大亮,“活活看她走掉,一句话没讲……”后来,在一个杂志封面上,陈丹青才知道那个美人是范冰冰,这段艳遇一时被朋友们引为笑谈。
  2013年8月,陈丹青登上《时尚先生》封面,他在访谈中再次提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活着就得尽量好玩点儿,“‘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游戏的,豁达的。”
  “老小孩”陈丹青正是用他孩子般的天真、率性和包容,诠释了一个足够“好玩”的人生。
  (司志政摘自《知音·海外版》)
其他文献
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个勤劳的家庭。雷恩是这个家庭中最小的孩子,他只有8岁。每天早上上学前,雷恩的母亲都会用甜美的声音叫醒雷恩和他的哥哥姐姐:“早上好,孩子们。今天会是美好的一天。”  孩子们起床后,就到屋外去做母亲给他们安排的家务活。家务活非常难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做,尤其是雷恩。  在孩子们做家务时,他们的母亲在厨房里给他们准备丰盛的早餐。吃完早餐后,孩子们匆匆赶往学校。放学后,孩子们又匆忙赶回家
期刊
“天哪,你在干什么?”看到小弟弟的行为,我吓坏了,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他坐在卧室的角落里,一只手捧着爸爸那本新书,另一只手拿着钢笔在上面乱画,这本装帧漂亮的书是爸爸的最爱。  正在这个时候,爸爸进来了,弟弟大概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吓得浑身哆嗦,像只可怜的小猫一样畏缩在墙角。我大老远就看到了那本书的扉页被他用钢笔画得乱七八糟。这时,如同惊弓之鸟的小弟弟和我都注视着爸爸的一举一动,十分担心接踵而
期刊
瓦妮莎的微笑:小时候,我最爱在爸爸看电视时给爸爸捶背。那时我常跪坐在爸爸宽大的背脊之后,握紧拳头,双手不停地“飞舞”着,用尽全力给爸爸捶背。爸爸惬意地闭着眼睛,快活地说道:“女儿真乖,女儿长大了!”我的脸上也堆满了快乐。  @楼下:咚咚咚咚,老爸的背变成了你的大鼓,和着欢快的鼓点儿,小鼓手就长大了。  悲歌欢行:什么也不做,静静地待上一小时就够了,因为我爹总喜欢和我吵架,几乎每天都有争执……无论我
期刊
有一天,我在单位很晚还没吃饭,用QQ直抒心意:饿饿饿,曲颈向天歌。一位多少年没怎么联系的女同学慈悲心起,很心疼我下班太晚没饭,说家里还有点剩菜可以接我过去吃。  我心里热乎乎的,但凡人家能这么说,是真没拿你当外人。而且大冬天的,有车接,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我就在路边等啊等啊,女同学怕我寂寞,歪脖子夹着电话要给我讲笑话,我对声音忽远忽近的话筒那边说,你就别聊天了,多危险啊!  她说:“我开得慢,怕你着
期刊
理书理到一本《华氏451度》,是小说,说那个世界里,拥有书是违法的,家里有书一律烧掉。结果舍不得书的人,就纷纷沿着废弃的铁轨逃亡。大家聚在一起,渐渐形成一群怀抱秘密的人。他们彼此约定,每个人负责一字不漏地完全记住一本书,靠这样,都已经被烧掉的书,保留给将来的人。  于是,在那里的废墟之间,你看到《诗经》围着围巾在火堆旁取暖,《十日谈》在玩跳格子,穿美丽洋装唱着歌的是《仲夏夜之梦》,正在烤鸡腿的是《
期刊
有一回,在中国西宁那百花齐放的公园里,我目睹了让人感慨万千的一幕。  两位相熟的母亲,带了独生子女来逛公园。甲的女儿约莫六岁,乙的儿子看似同龄,但却比女孩略高。两个母亲坐在石椅上闲闲地聊天,孩子便在郁金香灿烂绽放的花圃旁追逐嬉戏。女孩手中拿着一根雕工精美的短棍,快活无比地舞弄着;男孩不甘寂寞,也想耍棍,手中没有,便抢;女孩当然不甘被抢,左闪右避,男孩无法得逞,竟然快速伸手掴了女孩一记耳光,年纪虽小
期刊
纽约在地球上呆了这么多年,如果把它搬到其他星球上去,大胆地想象一下,自由女神还是那尊雕像,帝国大厦还是那座大楼吗?  不久前,美国艺术家尼克雷·莱姆把纽约搬到了太阳系的其他7个行星上。当然,所有的一切都是艺术化的模拟,纽约只存在于图画中。  莱姆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艺术家,他邀请在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工作过的天体生物学家和他一起完成“纽约出逃计划”。在艺术和科学的一场邂逅之后,至少让我们眼前
期刊
很多人有这样的焦虑:做一件事,碰到了障碍,不知下一步怎么办,很怕别人问起自己时,说“不知道”。  柴静的一段经历谈得特别好。汶川地震期间,她去四川做节目,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报道角度。后来,她索性选择跟一对夫妻回他们的老家——杨柳坪。那是一对劫后余 生的夫妻,已在地震中失去了儿子,柴静只是跟着,台里问她要拍什么主题,她回答说“不知道”,可那次,她觉得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她说,生活,会自己长出来。她
期刊
时光悄悄地流逝,也会一并带走生命中的某些往事。也许,在生命中的某个黄昏,会有美丽的郁金香飘落在你的心坎上。  第一次看见小段是在公共汽车上。  她正向窗站着,穿矿黑的棉罩衫、棉白布裤,赤脚穿一双球鞋,手扶着窗,白皙的手指,静静地不言不笑。  我还记得那天下着一点雨,街上很干净,叶子饱含着水,绿得黑亮。  放了学后在她家看书。小段家有阔大的阳台,她教我看城市天际的日落,虾红、鲑红、亚麻黄、芒草黄,由
期刊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三毛《关于读书》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