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院校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从职业岗位中归纳整理出典型的工作任务,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教学体系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以课程学时和教学规律为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并实施了课程的教学改革。该课程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张蕾(1982-),女,四川自贡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讲师;魏龙(197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09-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23-02
一、行业分析与课程现状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先行产业。根据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高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电源结构的主力仍将是火力发电,这意味着社会需要大量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高技能型和高应用型人才。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是能源类的主干专业,通过对其他相关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中删减了部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增加了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课程的增删仍以学科体系为依据,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联系不够紧密,定位不清。此外,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繁、难、旧等弊病,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培养不够重视。[1]
“锅炉设备及运行”是高职院校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注重庞杂难懂的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脱轨,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就业时不具备优势。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现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和研究,在各学习领域以项目驱动的形式进行设计,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既掌握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的工作原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电厂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检修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学习领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基准学时所构成的课题单元。以行动为导向,通过行动来学习是学习领域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思想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2]
1.“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设计
(1)教学情境设计。在“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中,学生实现了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2)课程设计思路。基于职业岗位需求设计“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其内容设置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项目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融合了学历和职业资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考核也应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
2.“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实施
(1)整体教学方案。“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设置见表1,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案体现了技能为主、能力为本,理论、实践结合,技能、态度和情感融合的课程思想和高等职业教育特征。[3]
本课程先以“某型锅炉经济指标的计算”作为课程专项训练项目,让学生具备计算和分析电厂锅炉经济指标的能力;然后分别用“某型煤粉炉在仿真软件上的模拟运行”和“某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仿真软件上的模拟运行”作为课程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仿真软件上模拟完成某型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启动、运行、停炉和事故处理等操作,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2)单元设计方案。“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单元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思想,可以按每次课2课时或4课时实施。每一单元可以是一个子项目的部分或全部,视教学内容不同可在专业教室(提供教学模型和多媒体保障)、仿真机房或两者交叉进行。在专业教室上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在仿真机房上课如表2示例,每一次模拟操作,都有相应的评分表,对各组同学的操作进行打分和评价。
(3)考核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应用于考核环节的宗旨是使学生成为考核的主体,主动迎接考试而不是被动服从考试。表3所示的考核方案,是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考核的重点贯穿于各个项目的任务之中,即在“学中考”,在“考中学”。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效果和体会
“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问卷调查表反馈信息表明,教学一体化、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改革注重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在课堂上应用的分组教学能突出培养自己的团体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改革实施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通过与该课程相等难度的期末试卷对学生的测试,热动1021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成绩比热动0921班有了一定的提高:不及格率由15.6%下降到了12.8%;最低分上涨了6.5分。该课程的综合考评成绩,热动0921班的平均分79.9分,不及格率9.4%;热动1021班的平均分82分,无不及格者。
在2012年5月举行的专业招聘会上,学生面对企业招聘人员提出的锅炉方面的专业问题,基本上都能正确地回答,对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各系统、各设备和部分操作知识非常熟悉,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一些优秀的学生还同时得到了几家单位的赏识,供不应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改革为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的改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提供了实践经验;也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面向电厂实际工作过程,以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操作为主线的“锅炉设备及运行”教材也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黎宾,莫小群.基于工作过程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2]吴铁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2,(3).
[3]姜锡伦.“电厂锅炉运行”课程开发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责任编辑:李杰)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张蕾(1982-),女,四川自贡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讲师;魏龙(1972-),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技术系,教授。(江苏 南京 2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研项目(项目编号:2009-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2-0123-02
一、行业分析与课程现状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先行产业。根据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比重高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电源结构的主力仍将是火力发电,这意味着社会需要大量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高技能型和高应用型人才。
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是能源类的主干专业,通过对其他相关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近几年各高职院校进行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中删减了部分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的课程,增加了与生产实际相关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但课程的增删仍以学科体系为依据,学习内容与职业行动联系不够紧密,定位不清。此外,大部分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繁、难、旧等弊病,对学生的职业基本素质(如创新精神、应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业能力等)培养不够重视。[1]
“锅炉设备及运行”是高职院校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该课程同样存在上述问题,注重庞杂难懂的理论教学,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脱轨,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就业时不具备优势。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现状,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和研究,在各学习领域以项目驱动的形式进行设计,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既掌握电厂锅炉设备及系统的工作原理,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为毕业后从事电厂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检修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
学习领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以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为导向,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基准学时所构成的课题单元。以行动为导向,通过行动来学习是学习领域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目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思想是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进行系统开发,即根据职业工作内容,分析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并转化为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再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2]
1.“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设计
(1)教学情境设计。在“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中,学生实现了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真实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2)课程设计思路。基于职业岗位需求设计“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其内容设置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课程项目的选取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原则,融合了学历和职业资格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职业能力,考核也应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结果。
2.“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实施
(1)整体教学方案。“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相对完整的项目化教学内容体系设置见表1,该课程的整体教学方案体现了技能为主、能力为本,理论、实践结合,技能、态度和情感融合的课程思想和高等职业教育特征。[3]
本课程先以“某型锅炉经济指标的计算”作为课程专项训练项目,让学生具备计算和分析电厂锅炉经济指标的能力;然后分别用“某型煤粉炉在仿真软件上的模拟运行”和“某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仿真软件上的模拟运行”作为课程综合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仿真软件上模拟完成某型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启动、运行、停炉和事故处理等操作,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
(2)单元设计方案。“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单元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思想,可以按每次课2课时或4课时实施。每一单元可以是一个子项目的部分或全部,视教学内容不同可在专业教室(提供教学模型和多媒体保障)、仿真机房或两者交叉进行。在专业教室上课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等。在仿真机房上课如表2示例,每一次模拟操作,都有相应的评分表,对各组同学的操作进行打分和评价。
(3)考核方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应用于考核环节的宗旨是使学生成为考核的主体,主动迎接考试而不是被动服从考试。表3所示的考核方案,是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作为主要评价标准,将考核的重点贯穿于各个项目的任务之中,即在“学中考”,在“考中学”。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效果和体会
“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的问卷调查表反馈信息表明,教学一体化、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更适合学生学习;该课程的改革注重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在课堂上应用的分组教学能突出培养自己的团体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改革实施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通过与该课程相等难度的期末试卷对学生的测试,热动1021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成绩比热动0921班有了一定的提高:不及格率由15.6%下降到了12.8%;最低分上涨了6.5分。该课程的综合考评成绩,热动0921班的平均分79.9分,不及格率9.4%;热动1021班的平均分82分,无不及格者。
在2012年5月举行的专业招聘会上,学生面对企业招聘人员提出的锅炉方面的专业问题,基本上都能正确地回答,对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各系统、各设备和部分操作知识非常熟悉,得到了企业的一致好评,一些优秀的学生还同时得到了几家单位的赏识,供不应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锅炉设备及运行”课程改革为学院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其它专业课程的改革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提供了实践经验;也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面向电厂实际工作过程,以煤粉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操作为主线的“锅炉设备及运行”教材也为国内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黎宾,莫小群.基于工作过程的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2]吴铁军.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12,(3).
[3]姜锡伦.“电厂锅炉运行”课程开发方案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1).
(责任编辑: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