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注射剂的应用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治疗破伤风,给药途径仅限于臀部肌肉注射,不得静注或静滴。冻干制剂可用无菌的注射用水溶解。用于预防破伤风,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每次250IU,如创面感染严重则剂量加倍,用于治疗破伤风每次3000~6000IU。使用中若发现浑浊、沉淀、异物、过期均不得使用。同时使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自动免疫,但注射部位和用具宜分开。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仅限于肌肉注射,不宜静脉注射,冻干制剂可用无菌的注射用水溶解,根据指示的单位数加入注射用水,成为1ml含100U的溶液。用于预防乙型肝炎,儿童或成人同量每次100U,必要时可间隔3~4周注射1次,用于母婴阻断,可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100U,间隔1、2、6个月分别注射乙型肝炎益菌30μg。使用中如发现浑浊、沉淀、异物均不得使用,安瓶打开后宜1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的抗体,蛋白质含量为16%。用于预防麻疹,可在与麻疹患者接触后的7天内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0.05~0.1ml或5岁以下儿童注射1.5~3.0ml,6岁以上儿童最大量为每次6ml,注射1次其预防效果维持2~4周;用于传染性肝炎,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05~0.1ml,或儿童注射1.5~3ml,注射1次可预防效果维持1~1.5个月,但若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仅限于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微量沉淀,但可搅匀,如出现浑浊、异物、搅不开的沉淀不得使用,安瓶打开后宜一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胸腺肽:可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注射时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胸腺发育不良症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1mg/kg,进行长期替代治疗;用于乙型肝炎每次5~10mg,连续3~6个月;用于全身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胸腺肽注射前或再次注射时需做皮肤敏感试验,以免引起过敏,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2岁以下儿童慎用。
青霉素:用藥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24小时内未曾应用过青霉素者,必须做青霉素敏感性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对青霉素有过敏性休克史禁用,有哮喘、枯草热者史禁用。依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青霉素的血浆半衰期较短,疗效与给药方法、时间间隔直接相关,最有效的给药方法为肌肉注射每6小时1次,以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混合使用,否则后者失去疗效。红霉素、四环素、磺胺药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性,不宜联合用药。
红霉素:静滴时先溶于注射用水10ml中,再稀释于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红霉素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但浓度一般不太高,另可大量进入乳汁中,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红霉素在酸性溶液中其效价可降低15%,不宜与pH<6.0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宜在注射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或维生素C注射液有助于稳定;静注或静滴时有较强的刺激性,可致局部血管疼痛、红肿、静脉炎,故药液浓度以0.1%为宜,并注意勿使药液渗透血管外侧,对药液渗出处尽快注射透明质酸酶或血管扩张药以帮助吸收。
静滴速度的控制
不同药的滴速不一样,如高渗透氯化钠注射液、含钾药、升压药的滴速宜慢;而治疗脑出血、颅内高压时,滴速应快,一般要求在15~30分钟滴完20%甘露酸注射液250ml,否则起不到降颅内压的作用;患严重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者,尽量不宜静滴,以免加重心肺负担,非用不可时,应谨慎缓慢小滴滴注,同时密切观察心、肺、肾功能。儿童和老年人、心肾功能较差的人必须慢滴,否则会因短时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引起严重脱水而出现休克者,静滴速度要快,如有必要可同时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容量,使病情好转;脑血栓常用药的渗透压较高,输入体内后,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快速增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因此滴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成人40~60滴/分较安全,但最佳滴速应根据用药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和药物性质来控制,患者不宜自行调整滴速。
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主要用于治疗破伤风,给药途径仅限于臀部肌肉注射,不得静注或静滴。冻干制剂可用无菌的注射用水溶解。用于预防破伤风,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每次250IU,如创面感染严重则剂量加倍,用于治疗破伤风每次3000~6000IU。使用中若发现浑浊、沉淀、异物、过期均不得使用。同时使用破伤风类毒素进行自动免疫,但注射部位和用具宜分开。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仅限于肌肉注射,不宜静脉注射,冻干制剂可用无菌的注射用水溶解,根据指示的单位数加入注射用水,成为1ml含100U的溶液。用于预防乙型肝炎,儿童或成人同量每次100U,必要时可间隔3~4周注射1次,用于母婴阻断,可在婴儿出生24小时内100U,间隔1、2、6个月分别注射乙型肝炎益菌30μg。使用中如发现浑浊、沉淀、异物均不得使用,安瓶打开后宜1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人血丙种球蛋白:含有大量的抗体,蛋白质含量为16%。用于预防麻疹,可在与麻疹患者接触后的7天内注射,每千克体重注射0.05~0.1ml或5岁以下儿童注射1.5~3.0ml,6岁以上儿童最大量为每次6ml,注射1次其预防效果维持2~4周;用于传染性肝炎,可按每千克体重注射0.05~0.1ml,或儿童注射1.5~3ml,注射1次可预防效果维持1~1.5个月,但若与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提高疗效。仅限于肌肉注射。丙种球蛋白可有微量沉淀,但可搅匀,如出现浑浊、异物、搅不开的沉淀不得使用,安瓶打开后宜一次注射完毕,不得分次使用。
胸腺肽:可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注射时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用于胸腺发育不良症幼儿,每日每千克体重1mg/kg,进行长期替代治疗;用于乙型肝炎每次5~10mg,连续3~6个月;用于全身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胸腺肽注射前或再次注射时需做皮肤敏感试验,以免引起过敏,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12岁以下儿童慎用。
青霉素:用藥前一定要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对24小时内未曾应用过青霉素者,必须做青霉素敏感性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对青霉素有过敏性休克史禁用,有哮喘、枯草热者史禁用。依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青霉素的血浆半衰期较短,疗效与给药方法、时间间隔直接相关,最有效的给药方法为肌肉注射每6小时1次,以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不宜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混合使用,否则后者失去疗效。红霉素、四环素、磺胺药可干扰青霉素的杀菌性,不宜联合用药。
红霉素:静滴时先溶于注射用水10ml中,再稀释于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红霉素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循环,但浓度一般不太高,另可大量进入乳汁中,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红霉素在酸性溶液中其效价可降低15%,不宜与pH<6.0的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宜在注射液中加入5%碳酸氢钠或维生素C注射液有助于稳定;静注或静滴时有较强的刺激性,可致局部血管疼痛、红肿、静脉炎,故药液浓度以0.1%为宜,并注意勿使药液渗透血管外侧,对药液渗出处尽快注射透明质酸酶或血管扩张药以帮助吸收。
静滴速度的控制
不同药的滴速不一样,如高渗透氯化钠注射液、含钾药、升压药的滴速宜慢;而治疗脑出血、颅内高压时,滴速应快,一般要求在15~30分钟滴完20%甘露酸注射液250ml,否则起不到降颅内压的作用;患严重心肺疾病和肾功能不全者,尽量不宜静滴,以免加重心肺负担,非用不可时,应谨慎缓慢小滴滴注,同时密切观察心、肺、肾功能。儿童和老年人、心肾功能较差的人必须慢滴,否则会因短时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心脏负担过重从而导致心力衰竭。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引起严重脱水而出现休克者,静滴速度要快,如有必要可同时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容量,使病情好转;脑血栓常用药的渗透压较高,输入体内后,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快速增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甚至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等症,因此滴速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一般来说,成人40~60滴/分较安全,但最佳滴速应根据用药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情和药物性质来控制,患者不宜自行调整滴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