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斯本,这座拥有135年历史的滑雪小镇,深受福布斯富豪榜上几十位富豪的垂青。与美国科罗拉多州任何一个雪场一样,这里拥有适合不同水平滑雪者的雪道、便利的交通、豪华酒店、名牌商铺、数不清的画廊和精美的食物。而且,更让人意外的是它对环境保护的持续关注。
从阿斯本皮特金郡机场出来,汽车行驶在平整的公路上,路边积雪尚厚,河水由阳光协助劈开一条路,欢快响亮地流动。一座雪山挨着另一座雪山,连绵不绝。“上周刚下过一场雪。”开车来接我的The Little Nell酒店的员工维森特介绍。时值三月,阳光正好,空气虽清冽但带些暖意。当阳面山的赤红色土地裸露毕现时,我们已进入坐落于罗尔福克山谷(Roaring ForkValley)的阿斯本小镇。
喧嚣的罗尔福克山谷最早居住的是科罗拉多犹特族印第安人。1879年夏天,矿工们涌入开采银矿。随后的五年内,阿斯本聚集了两万多居民,其中有矿工、律师、商人甚至法官。阿斯本人也迅速积累了财富。1890年《休曼法案》出台,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的银子,原本繁荣的阿斯本开始衰落。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离开,十室九空,阿斯本的人口由高峰期的1.6万人跌至1930年的700人,仍在本地生活的人,冬季便搬进Jercome酒店,因为酒店租金比在自家烧柴更为便宜,另外,大家可以相互安慰,度过困苦时期。滑雪在阿斯本萌芽,却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未能蓬勃发展。二战时,美军以阿斯本的雪山为基地进行雪地军事演习。战事结束后,一群曾在此受训的士兵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下房子。1947年,阿斯本滑雪公司开始投资兴建雪场。
如今的小镇为棋盘式格局,规模不大。既有粉红色的维多利亚尖顶房子,也有黑白色的平房,红砖黑顶的教堂,看来当地政府并没有对房子外观做诸多限制,各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主街上的砖红色建筑是小镇最古老的Jerome酒店,维森特指给我看。远远地,门卫站在酒店门口,戴礼帽、穿燕尾服,旁边的J-Bar是阿斯本最古老的酒吧。“在美国禁酒时代,J-Bar出售的奶昔里添加了酒精,因此客人云集。”维森特向我透露这个小秘密。
The Little Nell酒店紧挨阿斯本山雪场缆车,属于典型的滑进滑出酒店。我抵达时,大堂吧的壁炉已燃起篝火,借以抵御寒冷。到了下午四点,疲惫却兴奋的客人从雪场归来,放好雪具,加入酒店举办的户外派对。喝酒、吃烤肉、聊天,直至阳光逐渐消失在阿斯本山的一端,明亮的天空渐变为靛蓝色,最后暮霭沉沉。
雪地征程
第二天一早,向导鲁本(Reuben)带我们奔赴阿斯本山雪场(Aspen Mountain)。阿斯本山是小镇的第一个滑雪场,在7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北美地形最变幻莫测的雪场之一。“如果赶上下大雪,它给人的感觉像是个一夜情人,而大多数时候,更像你挚爱忠实的伴侣。你在雪道上滑行次数越多,感觉则越好。不过,对于初次接触阿斯本山的人,它多少会让人心生胆怯。”鲁本解释。鲁本今年20岁出头,曾在南京学习过中文。我们搭乘的Lift One最早出现于1947年,曾是世界上最长的缆车。过去,缆车从山下到山上需要45分钟,但现在只需要17分钟。迎面的山坡分布着一个个雪包,几乎是垂直的。“这就是猫跳道,适合练小回转。”鲁本解释。几个滑雪者流畅地下滑,快速左转右转,动作轻盈漂亮。“许多滑雪者,一旦认定阿斯本山,则绝对不会舍近求远去雪堆山(Snowmass)。像情侣相处,虽有些波折,但只要耐心地磨合,感情会更加稳固。”鲁本继续发表本地人的看法。
在缆车终点,滑雪者迫不及待地摆好姿势,准备开滑。而从Sundeck的露台上看出去,教堂峰(Cathedral Peak)和海丹峰(Haydan Peak)高度相差无几,近处,厚厚的积雪勾勒出起伏的曲线,两行浅浅的蹄印点缀其上。
阿斯本共有四座雪山,除了阿斯本山、雪堆山外,还有阿斯本高地(Aspen Highlands)和奶油山(Buttermilk)。
对于专业滑雪者来说,挑战最大,也最漂亮的,莫过于阿斯本高地的高地碗(Highland Bowl)。在阿斯本滑雪公司工作的梅根,早上喜欢背着雪板在高地碗滑一圈,然后回办公室上班,“就像早上一定要喝杯咖啡一样。”挑战者们从阿斯本高地山下坐缆车上至罗格峰(Loge Peak),然后等待压雪车接他们至更高的地方,再背着雪板沿着窄窄的步道上爬。路的右手边被管理人员用绳子拦住,并标注“没有标识的地方存在危险”。抵达最高的高地峰(Highland Peak)峰顶后,滑雪者穿上雪板,从正面左侧或背面的雪道下滑。远远地,白雪上几个小点很快消失不见。“二十几分钟到底。”鲁本告诉我他的战绩。阿斯本高地的乐趣,除了高地碗外,雪道旁有林木环绕,你完全有机会穿行在林间,而耳畔只有雪板在雪地上摩擦的声音。“Cloud9”是位于阿斯本高地半山腰的一间餐厅,如果是个瑞士人前来,他会很高兴在自己的故土之外,吃到如此正宗的奶酪火锅和腌肉。
如果说,阿斯本山和高地雪场激发了你不屈的斗志,雪堆山则会让你充分感受到趣味。排队时,摩肩接踵的场景让人一时产生身在国内的幻觉,但当你坐上缆车后,郁闷之气顿时化为乌有,刚才和你亲密接触的单板小子也早已没了踪影。在山顶的野雪上小试一把,虽然折了个跟头,但有种大撒欢儿的感觉。等驶入半山的单板公园的半管后,紧张的情绪随着自如地滑行得到缓解。
将四个雪场联系在一起的,并非只有缆车通票,还有一种被称为“Power of Four”的运动。这项运动始于2013年,参加比赛者背着雪板从雪堆山的山脚开始,攀登到山顶,踩上雪板,滑行至相连的奶油山山下,接下来是阿斯本高地,最后是阿斯本山。
我们在Limelight Hotel遇到的科利斯·克拉格(Chris Klug)刚从阿斯本高地回来。他身份多重,曾是三次冬奥会冠军得主,做过肝脏移植手术,还是克拉格基金的创始人。近几年,他更是成为Power of Four的追逐者。“参加Power of Four时,我经常在想,下一步该怎么滑?如果摔倒了,怎么保持能量满满地滑至山底?肌肉痉挛最为糟糕,你不得不赶紧停下来,但如果你刚好驰骋在一个45度的坡上,则根本无法停下来”。40公里的路程(含爬坡),垂直海拔3,300米,他用了不到十小时。“伴着星辰从雪堆村出发,到终点后,天儿几乎全黑了”。 阿斯本的夏天远比冬天更为热闹。山地自行车、漂流、玩滑翔伞,这些在我们看来很酷的运动,对于像鲁本这样的本地青年如同“家常便饭”。“夏天,熊和狐狸经常在镇上出没。”Power of Four的参与者切斯·迪龙告诉我。他从丹佛搬到这儿来工作,原因之一是他爷爷出生在阿斯本,更重要的是他热爱滑雪。小镇很可爱,时常有熊出没。“有一天,我看到了九只熊,它们在垃圾箱旁翻东西吃。还有一次,一只熊打破玻璃跑进我家里,打开冰箱拿冰激凌吃,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但它们不伤人”。迪龙所遭遇的似乎与优胜美地的“熊出没请注意”完全不同。“这里还有山羊、猞猁和麋鹿,狐狸是红色的,非常漂亮”。
矿坑里的金丝雀
在The Little Nell酒店的Element餐厅,我遇到了阿斯本滑雪公司负责持续发展经营的常务董事奥登山德勒。他曾攀登过北美最高峰迪纳利峰(Denali),于冬天泛舟穿越大峡谷,也曾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变暖的创新者”。
在许多环保主义者看来,一个奢华的滑雪小镇提及环保显得有些虚伪:造雪机每天都在耗费巨大的能源;一座常住人口不足七千的小镇居然拥有自己的机场;富人和名流会搭乘私人飞机前来度假;奢华酒店里拥有冒着热气的泳池。“最好是关门大吉。”有的环保主义者提出这样的主张。奥登对这种武断的想法并不赞同,经营者更不赞同。就气候而言,阿斯本可喻为“矿坑里的金丝雀”,由于地处特殊的高山环境,它比美国其他地区更早出现变化和反应,连海滨城市也不及它明显。未来,只要观察阿斯本,美国其他地区或许就能明白自己的命运,然后懂得如何趋吉避凶。
阿斯本滑雪公司的CEO O'Donnell说:“我们更为担心的是长期利益。”当地政府更是清楚地意识到因环境变化而导致雪季缩短。他们并不希望一百年后的冬天,只有高高的山顶上堆积着白雪。2005年,阿斯本推出《金山雀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截至2015年,小镇100%市政用电来自可再生能源。像雪堆山的Cirque缆车用的是风电。除了对房屋征税外,小镇已经建造了大量的员工宿舍和极佳的公共运输系统。像The Little Nell酒店,虽然不希望日光灯这种节能但丑陋的灯具出现在房间内,但他们为了节省食材的运输费用,在罗尔福克山谷建造了自己的农场。自己饲养动物、制作奶酪、种植蔬菜,除了供给酒店外,在本地市场你还能见到他们出售的牛肉。
阿斯本人希望外来游客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态举措。夏季,有很多专家带着你了解山里的一草一木。冬季,同样也有。为此,我报名参加了由ACES(Aspen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组织的雪鞋之旅。
在阿斯本山的Sundeck餐厅外,我找到了向导艾略特(Elliot),他正守着一堆雪鞋等待我们的到来。艾略特大学刚毕业,目前在ACES任职,由于熟悉地理、动物和雪山,被公司雇用在阿斯本山和雪堆山做向导。除了我和摄影师朱利安,同行还有一位来自纽约的女士、一对瑞典年轻夫妇和澳大利亚的一位老先生。离开Sundeck,我们先在雪道上走,稍稍适应后,来到非雪道区,沿着前人走过的痕迹,一脚深一脚浅地走着,步伐越来越放松。在一排针叶树旁,艾略特给我们讲解了两种外观看起来相似的高山树木,了解如何根据树叶及香味进行区分。他还告诉我们,田鼠喜欢躲在雪表面,因为疏松,食物很容易获得。然后指着雪上留下的两行整齐的痕迹,描述狐狸是如何行进的;山雀在不同的季节如何觅取食物;为了解释雪崩发生的原因,他用铁锹对着厚厚的积雪向下深挖了半米,并指着不同的雪层说:“上层比较紧密,但下层雪形状像水晶,雪质比较松。”
与艾略特道别,我们滑到山下,步行前往ACES。研究中心于1968年由Elizabeth Paepeke创建,同时,她将自己位于哈莱姆(Hallam)湖畔的私有土地捐赠给研究中心。除本职研究工作外,工作人员还要负责培养人们对环境的责任感,保护和修复被破坏的自然平衡。哈莱姆湖本身也值得一逛,湖畔的生态系统丰富,包括林地、草地、水池和湿地,三角叶杨湖里还居住着许多本地的捕食鸟。据了解,夏季太阳落山前,狐狸、熊和鹿都会来到湖边觅食。我们沿着湖走一会儿,再回到研究中心,看看他们救助回来的动物。在后院的小屋内,ACES的大明星——一只猫头鹰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我们。
多味艺术
“有哪个滑雪小镇会像阿斯本一样拥有两份本地报纸、一个公共电台、一家电影院、一间独立书店和数不清的艺术画廊?”迪龙继续陪我参观。忽略数不清的奢侈品商店,画廊是这座小镇的另一个主角。小镇上,画廊挨着画廊,许多艺术家离开原本生活的西好莱坞或纽约的切尔西和SOHO来到这里和自然相处,绘制出新的作品。不管你的品味有多独特,在这里均能找到“知己”。
小镇最醒目的,是距离The Little Nell两街之隔的阿斯本艺术博物馆。夜幕初上,室内的灯光被一个个木头格子切割,与天空正逐渐隐退的蓝构织成一幅温暖的画面。这座于2014年8月9日开业的新艺术博物馆,最初只是计划将旧阿斯本艺术博物馆由发电厂原址搬迁至紧挨皮特金郡图书馆的公共用地,但无人赞成。后来在2011年,海曼大街(Hyman Avenue)和春天大街(Sprig Street)的拐角处的一块私有土地被博物馆拿下,由日本建筑师坂茂进行设计,后来他曾因此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走进博物馆,坂茂的喜好充分展现,自然光和新型材料被充分运用。早晨,阳光穿过朝东的外墙和玻璃窗洒进室内。正如他所说的,如果想追求舒适,自然光和穿堂风最为重要。坂茂从未遗忘自己钟情的纸,博物馆的墙面、工作台和天花板均采用纸板材料,环保经济。另外,灰色混凝土和白色油漆也被大量使用。
展览甚至吸引了丹佛市的人专程前往。内部共有六个艺术空间,陈列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蔡国强的作品也曾在此展览过。“你看到什么便是什么。”博物馆的讲解人员看我对着墙上的画作发呆,过来启发我。从楼上转至楼下,艺术家将金纽约源超市几十年前的销售票据放大摆到了墙上,如此异想天开的想法同样被接受。讲座、乐队演奏、免费的艺术课程和电影更是丰富了阿斯本人的艺术生活。他们喜欢待在屋顶的咖啡屋,雪山因为距离过近,像坐在电影院看《冰山快车》,雪的冷冽扑面而来。
从阿斯本皮特金郡机场出来,汽车行驶在平整的公路上,路边积雪尚厚,河水由阳光协助劈开一条路,欢快响亮地流动。一座雪山挨着另一座雪山,连绵不绝。“上周刚下过一场雪。”开车来接我的The Little Nell酒店的员工维森特介绍。时值三月,阳光正好,空气虽清冽但带些暖意。当阳面山的赤红色土地裸露毕现时,我们已进入坐落于罗尔福克山谷(Roaring ForkValley)的阿斯本小镇。
喧嚣的罗尔福克山谷最早居住的是科罗拉多犹特族印第安人。1879年夏天,矿工们涌入开采银矿。随后的五年内,阿斯本聚集了两万多居民,其中有矿工、律师、商人甚至法官。阿斯本人也迅速积累了财富。1890年《休曼法案》出台,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每月购买450万盎司的银子,原本繁荣的阿斯本开始衰落。失去工作机会的人离开,十室九空,阿斯本的人口由高峰期的1.6万人跌至1930年的700人,仍在本地生活的人,冬季便搬进Jercome酒店,因为酒店租金比在自家烧柴更为便宜,另外,大家可以相互安慰,度过困苦时期。滑雪在阿斯本萌芽,却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而未能蓬勃发展。二战时,美军以阿斯本的雪山为基地进行雪地军事演习。战事结束后,一群曾在此受训的士兵以非常便宜的价格买下房子。1947年,阿斯本滑雪公司开始投资兴建雪场。
如今的小镇为棋盘式格局,规模不大。既有粉红色的维多利亚尖顶房子,也有黑白色的平房,红砖黑顶的教堂,看来当地政府并没有对房子外观做诸多限制,各家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建。主街上的砖红色建筑是小镇最古老的Jerome酒店,维森特指给我看。远远地,门卫站在酒店门口,戴礼帽、穿燕尾服,旁边的J-Bar是阿斯本最古老的酒吧。“在美国禁酒时代,J-Bar出售的奶昔里添加了酒精,因此客人云集。”维森特向我透露这个小秘密。
The Little Nell酒店紧挨阿斯本山雪场缆车,属于典型的滑进滑出酒店。我抵达时,大堂吧的壁炉已燃起篝火,借以抵御寒冷。到了下午四点,疲惫却兴奋的客人从雪场归来,放好雪具,加入酒店举办的户外派对。喝酒、吃烤肉、聊天,直至阳光逐渐消失在阿斯本山的一端,明亮的天空渐变为靛蓝色,最后暮霭沉沉。
雪地征程
第二天一早,向导鲁本(Reuben)带我们奔赴阿斯本山雪场(Aspen Mountain)。阿斯本山是小镇的第一个滑雪场,在7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北美地形最变幻莫测的雪场之一。“如果赶上下大雪,它给人的感觉像是个一夜情人,而大多数时候,更像你挚爱忠实的伴侣。你在雪道上滑行次数越多,感觉则越好。不过,对于初次接触阿斯本山的人,它多少会让人心生胆怯。”鲁本解释。鲁本今年20岁出头,曾在南京学习过中文。我们搭乘的Lift One最早出现于1947年,曾是世界上最长的缆车。过去,缆车从山下到山上需要45分钟,但现在只需要17分钟。迎面的山坡分布着一个个雪包,几乎是垂直的。“这就是猫跳道,适合练小回转。”鲁本解释。几个滑雪者流畅地下滑,快速左转右转,动作轻盈漂亮。“许多滑雪者,一旦认定阿斯本山,则绝对不会舍近求远去雪堆山(Snowmass)。像情侣相处,虽有些波折,但只要耐心地磨合,感情会更加稳固。”鲁本继续发表本地人的看法。
在缆车终点,滑雪者迫不及待地摆好姿势,准备开滑。而从Sundeck的露台上看出去,教堂峰(Cathedral Peak)和海丹峰(Haydan Peak)高度相差无几,近处,厚厚的积雪勾勒出起伏的曲线,两行浅浅的蹄印点缀其上。
阿斯本共有四座雪山,除了阿斯本山、雪堆山外,还有阿斯本高地(Aspen Highlands)和奶油山(Buttermilk)。
对于专业滑雪者来说,挑战最大,也最漂亮的,莫过于阿斯本高地的高地碗(Highland Bowl)。在阿斯本滑雪公司工作的梅根,早上喜欢背着雪板在高地碗滑一圈,然后回办公室上班,“就像早上一定要喝杯咖啡一样。”挑战者们从阿斯本高地山下坐缆车上至罗格峰(Loge Peak),然后等待压雪车接他们至更高的地方,再背着雪板沿着窄窄的步道上爬。路的右手边被管理人员用绳子拦住,并标注“没有标识的地方存在危险”。抵达最高的高地峰(Highland Peak)峰顶后,滑雪者穿上雪板,从正面左侧或背面的雪道下滑。远远地,白雪上几个小点很快消失不见。“二十几分钟到底。”鲁本告诉我他的战绩。阿斯本高地的乐趣,除了高地碗外,雪道旁有林木环绕,你完全有机会穿行在林间,而耳畔只有雪板在雪地上摩擦的声音。“Cloud9”是位于阿斯本高地半山腰的一间餐厅,如果是个瑞士人前来,他会很高兴在自己的故土之外,吃到如此正宗的奶酪火锅和腌肉。
如果说,阿斯本山和高地雪场激发了你不屈的斗志,雪堆山则会让你充分感受到趣味。排队时,摩肩接踵的场景让人一时产生身在国内的幻觉,但当你坐上缆车后,郁闷之气顿时化为乌有,刚才和你亲密接触的单板小子也早已没了踪影。在山顶的野雪上小试一把,虽然折了个跟头,但有种大撒欢儿的感觉。等驶入半山的单板公园的半管后,紧张的情绪随着自如地滑行得到缓解。
将四个雪场联系在一起的,并非只有缆车通票,还有一种被称为“Power of Four”的运动。这项运动始于2013年,参加比赛者背着雪板从雪堆山的山脚开始,攀登到山顶,踩上雪板,滑行至相连的奶油山山下,接下来是阿斯本高地,最后是阿斯本山。
我们在Limelight Hotel遇到的科利斯·克拉格(Chris Klug)刚从阿斯本高地回来。他身份多重,曾是三次冬奥会冠军得主,做过肝脏移植手术,还是克拉格基金的创始人。近几年,他更是成为Power of Four的追逐者。“参加Power of Four时,我经常在想,下一步该怎么滑?如果摔倒了,怎么保持能量满满地滑至山底?肌肉痉挛最为糟糕,你不得不赶紧停下来,但如果你刚好驰骋在一个45度的坡上,则根本无法停下来”。40公里的路程(含爬坡),垂直海拔3,300米,他用了不到十小时。“伴着星辰从雪堆村出发,到终点后,天儿几乎全黑了”。 阿斯本的夏天远比冬天更为热闹。山地自行车、漂流、玩滑翔伞,这些在我们看来很酷的运动,对于像鲁本这样的本地青年如同“家常便饭”。“夏天,熊和狐狸经常在镇上出没。”Power of Four的参与者切斯·迪龙告诉我。他从丹佛搬到这儿来工作,原因之一是他爷爷出生在阿斯本,更重要的是他热爱滑雪。小镇很可爱,时常有熊出没。“有一天,我看到了九只熊,它们在垃圾箱旁翻东西吃。还有一次,一只熊打破玻璃跑进我家里,打开冰箱拿冰激凌吃,把家里弄得一团糟。但它们不伤人”。迪龙所遭遇的似乎与优胜美地的“熊出没请注意”完全不同。“这里还有山羊、猞猁和麋鹿,狐狸是红色的,非常漂亮”。
矿坑里的金丝雀
在The Little Nell酒店的Element餐厅,我遇到了阿斯本滑雪公司负责持续发展经营的常务董事奥登山德勒。他曾攀登过北美最高峰迪纳利峰(Denali),于冬天泛舟穿越大峡谷,也曾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变暖的创新者”。
在许多环保主义者看来,一个奢华的滑雪小镇提及环保显得有些虚伪:造雪机每天都在耗费巨大的能源;一座常住人口不足七千的小镇居然拥有自己的机场;富人和名流会搭乘私人飞机前来度假;奢华酒店里拥有冒着热气的泳池。“最好是关门大吉。”有的环保主义者提出这样的主张。奥登对这种武断的想法并不赞同,经营者更不赞同。就气候而言,阿斯本可喻为“矿坑里的金丝雀”,由于地处特殊的高山环境,它比美国其他地区更早出现变化和反应,连海滨城市也不及它明显。未来,只要观察阿斯本,美国其他地区或许就能明白自己的命运,然后懂得如何趋吉避凶。
阿斯本滑雪公司的CEO O'Donnell说:“我们更为担心的是长期利益。”当地政府更是清楚地意识到因环境变化而导致雪季缩短。他们并不希望一百年后的冬天,只有高高的山顶上堆积着白雪。2005年,阿斯本推出《金山雀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截至2015年,小镇100%市政用电来自可再生能源。像雪堆山的Cirque缆车用的是风电。除了对房屋征税外,小镇已经建造了大量的员工宿舍和极佳的公共运输系统。像The Little Nell酒店,虽然不希望日光灯这种节能但丑陋的灯具出现在房间内,但他们为了节省食材的运输费用,在罗尔福克山谷建造了自己的农场。自己饲养动物、制作奶酪、种植蔬菜,除了供给酒店外,在本地市场你还能见到他们出售的牛肉。
阿斯本人希望外来游客更好地了解他们的生态举措。夏季,有很多专家带着你了解山里的一草一木。冬季,同样也有。为此,我报名参加了由ACES(Aspen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组织的雪鞋之旅。
在阿斯本山的Sundeck餐厅外,我找到了向导艾略特(Elliot),他正守着一堆雪鞋等待我们的到来。艾略特大学刚毕业,目前在ACES任职,由于熟悉地理、动物和雪山,被公司雇用在阿斯本山和雪堆山做向导。除了我和摄影师朱利安,同行还有一位来自纽约的女士、一对瑞典年轻夫妇和澳大利亚的一位老先生。离开Sundeck,我们先在雪道上走,稍稍适应后,来到非雪道区,沿着前人走过的痕迹,一脚深一脚浅地走着,步伐越来越放松。在一排针叶树旁,艾略特给我们讲解了两种外观看起来相似的高山树木,了解如何根据树叶及香味进行区分。他还告诉我们,田鼠喜欢躲在雪表面,因为疏松,食物很容易获得。然后指着雪上留下的两行整齐的痕迹,描述狐狸是如何行进的;山雀在不同的季节如何觅取食物;为了解释雪崩发生的原因,他用铁锹对着厚厚的积雪向下深挖了半米,并指着不同的雪层说:“上层比较紧密,但下层雪形状像水晶,雪质比较松。”
与艾略特道别,我们滑到山下,步行前往ACES。研究中心于1968年由Elizabeth Paepeke创建,同时,她将自己位于哈莱姆(Hallam)湖畔的私有土地捐赠给研究中心。除本职研究工作外,工作人员还要负责培养人们对环境的责任感,保护和修复被破坏的自然平衡。哈莱姆湖本身也值得一逛,湖畔的生态系统丰富,包括林地、草地、水池和湿地,三角叶杨湖里还居住着许多本地的捕食鸟。据了解,夏季太阳落山前,狐狸、熊和鹿都会来到湖边觅食。我们沿着湖走一会儿,再回到研究中心,看看他们救助回来的动物。在后院的小屋内,ACES的大明星——一只猫头鹰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我们。
多味艺术
“有哪个滑雪小镇会像阿斯本一样拥有两份本地报纸、一个公共电台、一家电影院、一间独立书店和数不清的艺术画廊?”迪龙继续陪我参观。忽略数不清的奢侈品商店,画廊是这座小镇的另一个主角。小镇上,画廊挨着画廊,许多艺术家离开原本生活的西好莱坞或纽约的切尔西和SOHO来到这里和自然相处,绘制出新的作品。不管你的品味有多独特,在这里均能找到“知己”。
小镇最醒目的,是距离The Little Nell两街之隔的阿斯本艺术博物馆。夜幕初上,室内的灯光被一个个木头格子切割,与天空正逐渐隐退的蓝构织成一幅温暖的画面。这座于2014年8月9日开业的新艺术博物馆,最初只是计划将旧阿斯本艺术博物馆由发电厂原址搬迁至紧挨皮特金郡图书馆的公共用地,但无人赞成。后来在2011年,海曼大街(Hyman Avenue)和春天大街(Sprig Street)的拐角处的一块私有土地被博物馆拿下,由日本建筑师坂茂进行设计,后来他曾因此获普利兹克建筑奖。走进博物馆,坂茂的喜好充分展现,自然光和新型材料被充分运用。早晨,阳光穿过朝东的外墙和玻璃窗洒进室内。正如他所说的,如果想追求舒适,自然光和穿堂风最为重要。坂茂从未遗忘自己钟情的纸,博物馆的墙面、工作台和天花板均采用纸板材料,环保经济。另外,灰色混凝土和白色油漆也被大量使用。
展览甚至吸引了丹佛市的人专程前往。内部共有六个艺术空间,陈列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家的作品,蔡国强的作品也曾在此展览过。“你看到什么便是什么。”博物馆的讲解人员看我对着墙上的画作发呆,过来启发我。从楼上转至楼下,艺术家将金纽约源超市几十年前的销售票据放大摆到了墙上,如此异想天开的想法同样被接受。讲座、乐队演奏、免费的艺术课程和电影更是丰富了阿斯本人的艺术生活。他们喜欢待在屋顶的咖啡屋,雪山因为距离过近,像坐在电影院看《冰山快车》,雪的冷冽扑面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