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的水碾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给正在我的视野中消逝的农业事物列一个名单,我会首先写上:水碾。在我看来,水碾就是农业的象征,不仅仅是它与粮食有关,也因为它悠悠缓缓的节奏。粮食与悠闲正是农业的本质和精神。
  水碾在翁台乡作为一种技术被引进,而非本地原住民的技术,但我已无从考证它被引进来的时间了。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被引进与山区水源丰富有关,整个翁台地区海拔在1200米以上,从东南来的水气被几座大山阻断,形成连绵不断的降雨,半数以上山常年笼罩在雾气中,山林间河谷里奔腾的小溪正好被利用来推动水碾。
  没有办法统计整个翁台有几座水碾,因为它在不断地减少,有一些掩在荒林里连老人们也记不起来了。水碾的基本分布规律是这样的,20户以下的寨子,一般有一座,在寨子一二公里的范围内,小溪旁边;20户以上寨子,一般有二到三座:寨子附近有一二座,平时利用,河谷至少有一座,枯水时也不会停下来。甲乙寨子有过三座水碾,每个有水碾之地都以“某某碾子”命名该地,水碾荒废了,地名却保留下来。最远的一座“大坪碾子”在大坪河谷,下山至少一个小时山路,回程则需两个小时以上。去大坪碾子碾粮食时,人们都会带上铝锅或铝饭盒,排队辗了粮食后,煮一顿饭吃方有力气上山。
  我小时候与母亲去过,不用菜光吃白饭也吃得津津有味,河岸中的一种学名虎杖,土名酸汤杆的空心植物,既是酸酸的零食又是变形玩具,碾房旁边就生长着许多这种东西。最近的“大沟碾子”则在离寨子几百米外的小溪边上,现在还留着遗迹:荒草丛生的碾盘,积水的引水沟。这里曾是上一代人的野炊之地,寨子中有牲口病死冻死或摔死,全寨人便在这座碾子中饱餐一顿,大快朵颐。另外一座水碾在“大沟碾子”下面,几百米以外,是荒废得最早的一座,叫“下架碾子”。我在几年前去过那地方,已成了丛林,“见说白杨堪作柱”,碾道竟然完好,直径一米的碾磙扔在一边,我们打算将碾磙抬到不远处做墓碑上的盖石,但太重而放弃了。这座水碾是解放前的乡绅刘本香一家所有,他是远近闻名的鬼师兼风水先生。那时候到这里碾稻谷,总得将一部分白米作为使用费。至于后来公用的水碾,那是集体出工出力建造,不用交出白米,但要定期维修,基本上每两年都要更换水伞。
  所谓水伞,其实就是水轮,木头打制,直径在二米以上,厚度在一米左右,沿上并列着一道道水槽,水冲到木槽里并积满,当积满三个水槽后,水伞便因重心位移而转动,如是反复。水伞的中心轴连杆透过石墙连在窑状石屋中另一个较小的木轮上,木轮再咬合另一个平悬在半空同样大小的木轮,这第三个轮子的中心轴连杆穿过屋顶,以改变方向的承轴转动一根粗大的横木,横木上附着一根小木杆,木杆朝往的一头便是碾磙。水伞转动,通过两次转换便推动碾磙,碾磙嵌在圆环的碾道里,那碾道也是用花岗岩凿成,上宽下窄,刻着一道道浅浅的凹痕,让粮食分布均匀与不致溅出来。从建筑结构来说,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地下部分是石砌并靠着岩石的石屋,用来保护两个齿轮,地上则搭着小木房,有的仅有柱子与屋顶,有的则装上板壁。
  在春夏季节,一槽谷子或包谷只需一二个时辰便可以碾定,秋冬季节便需半天甚至一夜。碾磙吱吱哑哑地响着,转着,守在旁边的主人也不着急,睡睡觉,或回家去做事,到了时候再过来收拾,有顽皮的小孩会趁大人不注意,骑到横木上去转圈,像是骑木马,周游他们想象中的世界。对一个劳动力来说,碾一槽粮食便是一天中的主要的事,别的事干不干都可,反正山中时间是按天算的,不是按小时算。所以碾房会成为公众场所,路过的人也会停下来,与碾粮食的人聊聊收成与天气,吸支烟再走。寨子中的青年则喜欢把碾房当成“会所”。
  柴油碾米机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较大的寨子,代取了水碾,较小的寨子到了90年代末,也渐渐地出现了电动碾米机,电动粉碎机,于是小寨子的水碾便缺乏照料而日渐地破败、被放弃。只有到了那些交通最不方便,或经济最落后,或者靠近河边的寨子,方能看到老水碾仍在不紧不慢地转着,转着……
其他文献
桑珠是县公安局的驾驶员,他对车的熟稔让人惊讶,在河谷与戈壁间行进时如履平地。他经常把吉普车拆得稀哩哗啦,然后洗净零件,修修补补后拼装如新。他没读一天书,藏文汉文一概不识,但能说流利的普通话。他说:“我的母校在山上。”言下之意,他是在山上放羊长大的。那一年到上海接新车,他凭借一本地图,途中几千公里没问一次路,把车呼呼地开回了隆子。可见方位感极强。  桑珠英俊,脸上终日堆着笑,很幸福的样子。他的妻子小
期刊
我们普遍都喜欢这样的一个上午:晨雾还没完全散尽,清白的阳光,怀着美好希望的眼神,低头时一簇小小的花,有着婴儿般娇嫩的面颊,那淡雅的,带着奶的甜味与芬芳的香气——由于过分羞怯,那种香气好像只是一种香气的开始。音乐就埋没在这样的迷茫情景中,一点风吹过来,便像花香一样四处弥散。  你想在此时听一张令人泫然却又掉不下泪来的唱片吗?Stina Nordenstam(斯蒂娜·罗登斯泰)的《And She Cl
期刊
卡布季诺的名声在外,恐怕连不喝咖啡的都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人们都大概知道,卡布季诺至少是小资的标签,如同浪漫之于巴黎一样。在这么一个舆论基本一边倒的环境下,我这里自然也不敢顶风作案说卡布季诺的坏话。但作为一个真正热爱咖啡,为着卡布季诺好的人,我不忍心见它被人们故意地神化。  我首先就要打击一下小资们信心的是,卡布季诺并不是从浪漫巴黎那里发明出来的,法国人喝得更多的并不是卡布季诺,而是拿铁咖啡。尽管拿
期刊
我是个爱情悲观主义者,也不爱听爱情歌,觉得那些不过是各式各样的无病呻吟。这几天闲得发慌,借几个磁带听听解闷,一听差点就出人命。  第一个听的是郑钧,很酷的封面造型,人却长得不咋地。我总相信难看的人才能把歌唱好,因为心无旁骛,又没办法靠外表赚喝彩,只好努力钻研音乐本身。我相信他差不多唱得不错。  后来,音乐响起……  “我总有种想要为你而死的冲动,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能把你打动……”  歌声绝望,唱得我
期刊
女友水竹开着一家叫“水竹居”的茶艺馆。  星期天下午,我常常坐在水竹居的藤椅翻翻闲书。阳光从半卷的竹帘照进来,那些红木、青花、紫砂的家具器物们,味道古雅。水竹在对面的茶桌上忙碌,为我煮一壶叫做“醉花阴”的茶——几朵茉莉飘在琥珀色的水面上,清香四溢。醉花阴是水竹居的独有。每到秋天,水竹都亲赴临潼,采买回成筐的火晶红柿,趁着未软时逐个剥皮晾晒,待它们通体绛红、外挂白霜,能撕扯出丝丝缕缕的果肉时,就可作
期刊
姐姐出去时轻轻将产房的门关上,我就这样一个人留在里面了。我摸摸自己凸起的肚子,暗暗叹了口气。产房不大,大约有十四平米左右,靠窗户处有一张桌子,上面摆着胶布,绷带,酒精,药棉,还有一些避孕套。开始我还真不知道将这个东西放在那里干什么。另外一张桌子是靠里面的门边放着,上面是碘酒,紫药水,红药水,听诊器,我的病历卡也在上面。一个手术台摆在中间,台上铺了一条白床单,上面微微可以看见一些清洗不去的污渍。我知
期刊
1966年9月2日夜傅雷因不堪政治运动而自杀,与他一同安详赴死的,是其包办婚姻配偶朱梅馥。她原是他家表亲,亲上作亲,早早订下;傅雷留学法国,他是热烈和浪漫的人,自然少不了热烈浪漫的异国情缘,一度想退,却又失了恋,只好作罢。婚后朱照顾傅生活工作、人情交际,朱“菩萨一般”的性情与傅的躁烈脾气形成互补,倒也美满,但这其中仍有插曲,傅又爱上一王姓女子,朱把她当客人当朋友待,傅心烦工作不下去时还打电话叫她来
期刊
很小的时候就被逼着背诵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不知是因为当时年纪小,还是因为逼我背诵的那个语文老师长着一脸的青春疙瘩,反正我虽然能将这段话倒背如流,却对它所表达的理想一点都不感冒。后来,看过一出话剧《保尔·柯察金》,发现奥斯特洛夫斯基精心打磨的这段格言被处理成了保尔的遗言,我毛骨悚然,想戏剧这玩艺儿还真能折腾,竟能如此残忍地让一个垂死的人这样大段大
期刊
杨桥家的驴死了。兽医说这是整个行政村的最后一头驴。许多人突然想起来,有些年头没看到驴了。村里没见过驴的小孩子很多,驴死的消息传出去后,许多小孩子跑几里路来看那头已经剥了一半皮的驴。孩子们围着地上黑皮黑毛的家伙“哇噻、哇噻”地叫着,很吃惊的样子。现在整个行政村,好像只有三四匹马和五六十头牛了,作用不大的骡子,十几年前就绝种了。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每增加一件现代化农具,养牲口的人家就少几户。随着村
期刊
那次,我真的是非常想念他,从单位请了假,飞到了他所在的城市。  我不见他,也只是两个星期而已,虽然每天打电话,却也解不了相思之苦。  “我想你,所以我来了。”  思念真的好象一双翅膀,只两个小时就把我送到了他的眼前。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被他紧紧地搂在怀里,望着他那张黑黑的脸,虽然不着一语,却让我有着莫名的感动。千万里的跋涉,不正是为了见他一面吗?他特意带我去了趟太湖。我们乘船去了蓬莱岛,蓬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