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友汪自鹏是汪怡记茶叶公司老总,业茶40年,品茶鉴茶水准一流,年前刚退休,任公司顾问,天天上班。接班人梁靖,“70后”,在汪总20多年言传身教下,颇得业茶精髓。
每年清明一过,新茶上市,汪总和小梁就开始忙活了,他们亲赴皖浙茶园品鉴新茶,与茶农定价,由茶农把新茶押运沪上,然后结账。这是茶叶行业古老传统,都是数十年老朋友老客户,完全凭信用交易,茶叶品质、数量、价格以及保鲜程度事先谈妥,交货一丝不苟,与眼下缺乏诚信商誉的市场环境相比,令人赞叹。
今年初夏,汪总小梁去歙县收茶,邀我同行,线路是上海-歙县-屯溪-新安江古村绵潭-深渡-富阳。我的任务是到歙县档案局查阅“汪怡记”在屯溪创业的史料。
汪总是歙县望族,祖辈在嘉兴、上海经商,虽生于沪上,但在新安江畔绵潭古村留有老宅,这次就是到绵潭验收黄山毛峰新茶。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商、徽茶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徽州文化和京剧故乡。
新安江纵贯全县,下游就是富春江和钱塘江,是徽商连接苏州、杭州、上海的黄金通道。
初夏清晨,阳光明媚,清澈江水在绿树成荫的碧峰中蜿蜒,袅袅晨雾在峰峦间飘渺,两岸白墙黛瓦的徽派古村落错落有致,一叶叶扁舟漂浮水面,渔夫斗笠蓑衣撒网捕鱼,景色绝佳。唐朝大诗人李白赞曰:“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这里的景观是灵动的山水画长卷,中国著名的“新安画派”大师黄宾虹是歙县人,其创作灵感的源头就在新安江。从歙县县城到深渡镇,山间公路与新安江平行,绵延百里,被命名为“新安江山水画廊”,非常形象贴切,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车在鲜活立体的画卷中穿行,这种绝妙意境,非亲临难以想象。
一路饱览山水画卷后,我们来到绵潭村。南宋理宗年间(1225年)汪氏从江西婺源迁来此定居,清代汪启淑在朝任职,以“绵潭”为村名,沿用至今。
汪总在村里辈份颇高,他的族侄汪建华是年逾五旬的老茶农,在江对岸三源村有茶园和仓库,我们遂摆渡过江,山间小路步行2千米,到三源古村。
村口陡峭的山坡上,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茶田除草。汪建华非常感慨:“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一群老人,农活都是他们在干。新茶上市,200元一天的采茶工都找不到,我妈86岁,还要背着背篓上山采茶。”
村里明清老宅连绵,古意盎然,略显寂静落寞。
每年清明谷雨,这里的茶农选摘 “黄山种”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由于新茶芽尖锋芒白毫披身,遂命名为“黄山毛峰”。
汪建华在三源开设小卖部,加工的新茶都堆放在厢房内。他拖出一大包,打开后汪总抓一小把,仔细翻看深嗅,问道:“一共多少?”
汪建华叹口气:“百年未遇腊月奇寒,茶树都冻坏了,加上立春后连绵阴雨,新茶减产,往年万余斤产量,今年只有一千多斤。”他用煮沸的山泉泡了几杯放桌上,又舀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茶叶蛋:“都是山上土鸡生的,当茶食很香。”
汪总举起玻璃杯看新茶汤色,淡黄微绿清澈见底,雾气结顶,轻啜一口,滋味醇甘浓郁,有一股独特的枇杷清香,韵味深长,“这茶我们全要了。”他与汪建华谈了一个价格:“你尽快托运到我们公司仓库,运费算我们的。另外,炒青有吗?”
“有十几斤。”
“我老母亲90多了,再好的龙井都不喝,就喜欢老家的炒青,全部做小包装,付现金。”
汪建华立即与太太包茶称茶,很快弄妥。
午餐很丰盛,新安土鸡菌菇汤、扁尖咸肉、新安江白丝鱼、山溪虾、徽帮臭豆腐、自种蚕豆、山芋粉丝煲、拌黄瓜、红烧昂刺鱼、自磨豆腐。由于汪太太用不惯液化气灶,所有菜肴都是用柴灶烧的,炒菜的油是自种油菜籽刚榨的,清香浓郁。
这是一顿睽别已久非常纯正的山村风味。
我们继续聊茶。汪建华很感慨:“这里的茶园都是陡坡零星土地见缝插针,一小块一小块的,完全不用农药化肥,带有很浓的野茶风味,另外,枇杷是这里特产,我们的茶田里都间种枇杷,形成独特风味。就是采摘太麻烦,零工请不到,只好自己上山。亏得汪总小梁与我们几十年老交情,识货朋友,否则这茶卖给谁呢?”
汪总说:“汪怡记的传统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里的毛峰与外面大众茶叶有明显区别,上海老茶客一喝就知道,清明前后就会来公司预约的,所以我年年都来三源。”
“汪总,今年的严寒造成减产,明年会好的。今年枇杷绝收,明年来尝新。”
边吃边聊,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汪建华开三轮摩托在陡峭山路蹒跚穿行,送我们到新安江边渡船码头,结束了这次新安问茶之旅。
每年清明一过,新茶上市,汪总和小梁就开始忙活了,他们亲赴皖浙茶园品鉴新茶,与茶农定价,由茶农把新茶押运沪上,然后结账。这是茶叶行业古老传统,都是数十年老朋友老客户,完全凭信用交易,茶叶品质、数量、价格以及保鲜程度事先谈妥,交货一丝不苟,与眼下缺乏诚信商誉的市场环境相比,令人赞叹。
今年初夏,汪总小梁去歙县收茶,邀我同行,线路是上海-歙县-屯溪-新安江古村绵潭-深渡-富阳。我的任务是到歙县档案局查阅“汪怡记”在屯溪创业的史料。
汪总是歙县望族,祖辈在嘉兴、上海经商,虽生于沪上,但在新安江畔绵潭古村留有老宅,这次就是到绵潭验收黄山毛峰新茶。
歙县地处皖南山区,北倚黄山,东邻杭州,南接千岛湖,是古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商、徽茶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徽州文化和京剧故乡。
新安江纵贯全县,下游就是富春江和钱塘江,是徽商连接苏州、杭州、上海的黄金通道。
初夏清晨,阳光明媚,清澈江水在绿树成荫的碧峰中蜿蜒,袅袅晨雾在峰峦间飘渺,两岸白墙黛瓦的徽派古村落错落有致,一叶叶扁舟漂浮水面,渔夫斗笠蓑衣撒网捕鱼,景色绝佳。唐朝大诗人李白赞曰:“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这里的景观是灵动的山水画长卷,中国著名的“新安画派”大师黄宾虹是歙县人,其创作灵感的源头就在新安江。从歙县县城到深渡镇,山间公路与新安江平行,绵延百里,被命名为“新安江山水画廊”,非常形象贴切,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车在鲜活立体的画卷中穿行,这种绝妙意境,非亲临难以想象。
一路饱览山水画卷后,我们来到绵潭村。南宋理宗年间(1225年)汪氏从江西婺源迁来此定居,清代汪启淑在朝任职,以“绵潭”为村名,沿用至今。
汪总在村里辈份颇高,他的族侄汪建华是年逾五旬的老茶农,在江对岸三源村有茶园和仓库,我们遂摆渡过江,山间小路步行2千米,到三源古村。
村口陡峭的山坡上,年逾古稀的老太太在茶田除草。汪建华非常感慨:“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下一群老人,农活都是他们在干。新茶上市,200元一天的采茶工都找不到,我妈86岁,还要背着背篓上山采茶。”
村里明清老宅连绵,古意盎然,略显寂静落寞。
每年清明谷雨,这里的茶农选摘 “黄山种”嫩芽,手工炒制,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由于新茶芽尖锋芒白毫披身,遂命名为“黄山毛峰”。
汪建华在三源开设小卖部,加工的新茶都堆放在厢房内。他拖出一大包,打开后汪总抓一小把,仔细翻看深嗅,问道:“一共多少?”
汪建华叹口气:“百年未遇腊月奇寒,茶树都冻坏了,加上立春后连绵阴雨,新茶减产,往年万余斤产量,今年只有一千多斤。”他用煮沸的山泉泡了几杯放桌上,又舀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茶叶蛋:“都是山上土鸡生的,当茶食很香。”
汪总举起玻璃杯看新茶汤色,淡黄微绿清澈见底,雾气结顶,轻啜一口,滋味醇甘浓郁,有一股独特的枇杷清香,韵味深长,“这茶我们全要了。”他与汪建华谈了一个价格:“你尽快托运到我们公司仓库,运费算我们的。另外,炒青有吗?”
“有十几斤。”
“我老母亲90多了,再好的龙井都不喝,就喜欢老家的炒青,全部做小包装,付现金。”
汪建华立即与太太包茶称茶,很快弄妥。
午餐很丰盛,新安土鸡菌菇汤、扁尖咸肉、新安江白丝鱼、山溪虾、徽帮臭豆腐、自种蚕豆、山芋粉丝煲、拌黄瓜、红烧昂刺鱼、自磨豆腐。由于汪太太用不惯液化气灶,所有菜肴都是用柴灶烧的,炒菜的油是自种油菜籽刚榨的,清香浓郁。
这是一顿睽别已久非常纯正的山村风味。
我们继续聊茶。汪建华很感慨:“这里的茶园都是陡坡零星土地见缝插针,一小块一小块的,完全不用农药化肥,带有很浓的野茶风味,另外,枇杷是这里特产,我们的茶田里都间种枇杷,形成独特风味。就是采摘太麻烦,零工请不到,只好自己上山。亏得汪总小梁与我们几十年老交情,识货朋友,否则这茶卖给谁呢?”
汪总说:“汪怡记的传统是做一些与众不同的特色产品,这里的毛峰与外面大众茶叶有明显区别,上海老茶客一喝就知道,清明前后就会来公司预约的,所以我年年都来三源。”
“汪总,今年的严寒造成减产,明年会好的。今年枇杷绝收,明年来尝新。”
边吃边聊,两个多小时很快过去。汪建华开三轮摩托在陡峭山路蹒跚穿行,送我们到新安江边渡船码头,结束了这次新安问茶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