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遭遇泥石流,死里逃生
江觉迟1974年出生在安庆。赴藏前,她在安庆中石化公司负责企业文化工作,生活无忧,满是小资情调。因酷爱旅行,她自驾游去了一次西藏。那个旷远、洁净而神秘的雪域高原,深深地吸引着她。
2005年夏,江觉迟再次入藏,因雨季而一路塌方频繁,她被困在了甘孜州一个山区,九死一生。幸亏当地好心的藏民给她吃的,并带她找到去县城必经的一间客栈。她由此认识了当地寺院的活佛,活佛带她走进了神秘幽深的原始草原。在草原深处,江觉迟遇见很多因雪灾、泥石流、洪水而散落各处的孤儿。这些没有家的孩子,孤苦地游荡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
临分别时,活佛感伤地对江觉迟说,他多年来一直有心想找出草原里散落的孩子,成立一所学校,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江觉迟听了,心里为之一振,内地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而那些孩子连基本生活和教育的权利也难以保障。那一刻,高原深处那些孩子的苦难,已经刻在江觉迟身体里,退不掉了。她决定把自己献给雪域高原,救助这些可怜的孩子。
于是回到安庆后,江觉迟小心翼翼跟父母提出入藏支教的事,80高龄的母亲当即哭了,她舍不得女儿离家那么远,那么久,那里连电都没有通,更别说电话了。而当教师的父亲以前下放农村见过很多贫困孩子,回安庆后,一直资助贫困孩子和孤儿,他非常理解女儿,支持她去遥远的西藏。临行前夜,母亲还在哭,母亲48岁才生下江觉迟。上车那一刻,她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父母的苍老。
就这样,坐火车,转汽车,换拖拉机,搭摩托车,到没有路的地方,再骑两天两夜的马,然后步行大半天翻过大山,江觉迟才来到甘孜州原始的深山草原。
草原确实很美,绵延起伏,一片一片的草地铺到天边,那淡墨色的边际线如同水墨画笔伸到雪山脚下。水洗过一样的蓝天,就像一片弯弯的羽毛,轻轻包围着这片绿色大地。
可江觉迟还来不及细细欣赏就开始搜寻那些孤儿,包括还没有上学的孩子。江觉迟寻访最艰难的一个孩子,是哑巴家的。这天进入雪山下的丛林已近正午,阳光正强烈,突然天空下起太阳雨,急骤猛烈,江觉迟和月光(她的向导)只好在马肚子下方躲了半个小时。奇怪的是雨下完了,太阳反而不见了,云雾升腾,黑压压罩在了峡谷里。天地之间突然发出巨大的轰鸣,一条条白色长龙,腾云驾雾,凌厉地向雪泉上方的丛林冲去。所到之处,切割山体,埋覆丛林。巨大的杉木在顷刻间被打断,推倒,翻滚,埋葬……
这一刻江觉迟完全没有思绪,惊呆了。惊惶中,月光一把抓着江觉迟直往山林深处逃亡,一刻不停,直到听不到一点轰鸣声。也不知跑过多久,浑身骨头像是要散落了。
第三天下午,他们才终于走出来,赶到了哑巴家。可是哑巴根本不信任江觉迟一个汉族女子,生怕她拐卖了他的孩子,嚷嚷着对江觉迟挥手,做着赶江觉迟走的样子。无论江觉迟说什么,怎么解释都没用。一路如此艰险漫长,却落空了,江觉迟悻悻而归,只能下次再来做他的工作。
过了几天,江觉迟再次赶到哑巴家。他开垦的一片地正准备翻耕。江觉迟一直生活在城里,从来没耕过地,就先到哑巴邻居家学习犁地。一个下午过后,满手是血泡。又等了两天,哑巴家准备耕地时,江觉迟已赶着牛耕地来了。哑巴看着她像模像样地犁地,没说什么,只吃惊地张着嘴。就这样,江觉迟努力推着耙。犁地快一半的时候,手上的血泡一个个全磨破了,火烧火燎的疼,她还是装着很有力气和经验的样子继续犁地。她知道,如果不这样,哑巴是不会让她带走孩子的。
突然,哑巴跑过来,一边“呀呀”地叫着一边示意江觉迟停一下,去喝口茶。终于,第二天哑巴让江觉迟带着孩子去学校了。
穿越丛林,驯服“小马驹”
找到一些孩子后,一个废弃的碉楼成为了他们的学校。江觉迟撤掉碉房二楼原有的厕所,把它设在距离教室稍远的地方。孩子们自幼习惯于随处方便,现在要跑路,大半孩子并不乐意。
过了几天,有几个孩子终究是忍受不了江觉迟的约束,逃跑了。当江觉迟发现时,他们已经过了学校前面的河滩,一转眼就进入了丛林。她一急不顾一切地追上去,没几步,她气喘吁吁,紧紧按住心窝。她根本没来得及多想,直接追了进去。然而,对于丛林,孩子们是引路者,而江觉迟是个陌生的闯入者。
江觉迟沿着有路的地方追,没路的地方跨越着也得跑,万一孩子们迷失了怎么办?遇到野兽了那更危险。但是跑着跑着,不知怎的就陷进一片藤条中。荆棘一样的藤条,叶片上冒出细小密集的尖刺,形如仙人掌的绒刺一般,扎进皮肤里与皮肉混为一色,看不见,拔不出,隐痛难当。她浑身就这样被卡在其中,即使轻微地一转身,细小的绒刺也会扑粉一样大片大片扎进皮肉里。她只得举起双手,小心地脱下外衣,包住脸面,护好眼睛,然后抬起脚,迎着刺藤往外挣扎。
因为视线被遮挡,她的挣扎也变得盲目,一步踩空,整个人“咚”地一声,掉进一道暗沟里。她疼痛也来不及顾惜了,赶紧爬起来,却发现攀不上去。她只得朝暗沟上方呼救。
从暗沟爬出来后,江觉迟捂起脸狠狠地淌起泪来。一个孩子垂着头站在她身旁。她不说话让他更为紧张。可她又能说什么呢,刚才是他在暗沟旁把江觉迟拉了上来。她最终只对他说,“你要真想回家,我明天送你回去。”
第二天早饭期间,这孩子躲在房间里愣是不出来。他躺在床榻上,两眼空望着房顶发呆。江觉迟站在屋子中央思索如何安慰他,脸色变得凝重。他却以为这是在生他的气,紧张得把头缩进毛毡里去。等江觉迟掀开毛毡,他的两眼望着她失神。江觉迟的手已经柔和下来,抚摸起这个孩子的脸。
“来,让老师来瞧瞧。嗯,不错,有一张俊俏的脸。眼睛嘛,里面装着多多的智慧。这些智慧呢,要是把它发挥出来,就可以接受多多的知识了。那往后呢,就可以去拉萨,去北京,去遥远的地方了。”
“老师,我,我错了!其实昨天我没有丢下您……”
“老师知道呢!”
“那您还要送我回家吗?”
“唉,孩子,你好好听话老师怎么舍得送你!”
“但是昨天您说……”
“昨天老师是性急了,对不起……往后你好好学习就对了。”
听她这话,孩子立马爬起来了,跑出屋在厨房匆匆吃完糌粑,就下楼早读去了。这孩子到现在仍在学校学习,不再想着逃跑,开始想着要考到外面的中学去了。就这样,江觉迟痛并快乐着,过了一年多。
为了孩子,错过为老父送终
到2007年,学校已经稳定,孩子前后找出来几十个,有的大孩子安排学技术,有的嫁人,有的考上中学了。江觉迟本来想,等学校稳定了,年龄大些的孩子可以帮忙管理一下学校,她则可以回家看望父母,陪陪他们。
可有个孩子让江觉迟伤透脑筋,她一心想把他带出来上学后,再回家看父母。这个孩子很想来学校,他歌唱得特别好。看江觉迟到他家去,他跟在她后面一直唱,嗓子沙哑了还在唱,努力想表现给江觉迟看。可是孩子的家长怎么说都不同意,原因是他已被选定送 往寺院出家。
江觉迟离开他家时,身后传来的歌声让她几乎想跪求他家里放他去学校——“远方的天空是什么样的世界/是祥云铺成的世界/有松石和珊瑚做成的星星/珠宝做成的月亮/远方的大地是什么样的世界/是金丝银丝织成的世界/有黄金和绸缎装饰的大屋/白银筑成的歌台……”
他是如此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江觉迟没能带他到学校,无论她如何恳求他的父母,他们就是不同意。回程的路,从来没有那样漫长,像是大地铺满乳胶,粘住她的脚步。她心力憔悴,捂着脸哭起来。
江觉迟的身体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开始严重贫血,头晕,时常耳鸣,胃疼也常常折磨着她,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咳血丝。她想回家了,想回家休息一段时间。
有一天,江觉迟在上课,忽然发现有三个孩子不见了。她到处找,也找不到。直到晚上九点,三个孩子才灰头土脸地回来。江觉迟已经急得没有气力责备他们了,坐在门槛上。孩子们站在门外,手里拎着一包东西。江觉迟说:“是什么?你们跑哪里去了?”
他们显得很委屈。一问让江觉迟特别难过,她伏在门上淌泪。原来,孩子们听说有一种树根能治贫血,就跑到山里面寻找这种东西去了。但其实找回来的都不是那种树根,他们挖错了。
后来身体缓和一点的时候,江觉迟再次去那个喜欢唱歌的孩子家里,还带去了录音机。她希望能把他唱的歌录回去,让喇嘛听听,或许可以打动喇嘛,让喇嘛去跟他家说不用这个孩子出家了。
在江觉迟录完歌回来的时候,喇嘛捎信过来,说她家里打来电话,她父亲病重不行了。一路万里浑浑噩噩,江觉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她扑向父亲。他的身体还是温热的,她请求医生赶紧抢救,她总觉得父亲只是暂时休克,他的眼睛还睁着,还看着她呢,怎么可能会走了呢?她就这么一直闹着要医生抢救,直到母亲和姐姐要把她拉走,抱着她一起哭,她才意识到什么。江觉迟走到父亲面前,“爸,我回来了。”她心一阵绞痛,什么都说不出来了,突然失声了,张着嘴也喘不过气来。
母亲和姐姐跑过来扶起江觉迟时,她喉咙里才发出声音。“爸,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抚下父亲的眼睛,他就这么永远地闭上了。
找寻,为高原孩子点灯的人
办完父亲的后事,江觉迟在家陪了母亲两个月,之后她又回到遥远的藏区。孩子们以为她再也不回去了,一些调皮的孩子以为她是再不愿教他们了。那个会唱歌的孩子终究也没能带出来,给他录的歌成了永远的纪念,至今藏在江觉迟的箱底。他成为了江觉迟永远的痛。
2008年开始,江觉迟开始频繁晕倒,胃疼,明显咳血,肌肉一碰到就钻心地疼。这年底,她不得不回老家修养,检查身体时,她的贫血、胃病等毛病让医生震惊:“你还能在那样的环境活着?”
江觉迟此时已在高原深处找出了一百多个失散的孩子,而她却再不能留在高原了,她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了。2008年后她只能两地跑,上高原找孩子、教孩子,下平原修养、治病。如此反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如以前那么多了,实在想念得不行时,她就拿出日记本看看。厚厚的日记,是她在山区草原上,每晚在昏黄的酥油灯下记录下来的,60多万字,记录了几年和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曾经在一片草原又一片草原骑马寻访孩子的艰难,每想起来,她就泪流满面。
她和孩子们生死相依,快乐又如此纠结。她想把日记写成书,让死去的父亲看看她都做了什么,给父亲一个交代。那些天晚上,她一边流泪一边整理着,写啊写,不知怎的就写到了天亮……
2010年8月,《酥油》由北京磨铁图书公司策划,甘肃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刚上草原时,藏区的牧民都希望江觉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女子”,吃酥油、会骑马,和他们的女子一样。可是5年来,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她几乎都学会了,身体却终究不行了。
江觉迟希望能找到另一个愿意成为“酥油女子”的人,愿意照顾和教育那些孤儿。江觉迟要让她知道草原上真实的一切,以及他们的困难、艰辛以及迷茫,甚至是某种深深的失落。
江觉迟1974年出生在安庆。赴藏前,她在安庆中石化公司负责企业文化工作,生活无忧,满是小资情调。因酷爱旅行,她自驾游去了一次西藏。那个旷远、洁净而神秘的雪域高原,深深地吸引着她。
2005年夏,江觉迟再次入藏,因雨季而一路塌方频繁,她被困在了甘孜州一个山区,九死一生。幸亏当地好心的藏民给她吃的,并带她找到去县城必经的一间客栈。她由此认识了当地寺院的活佛,活佛带她走进了神秘幽深的原始草原。在草原深处,江觉迟遇见很多因雪灾、泥石流、洪水而散落各处的孤儿。这些没有家的孩子,孤苦地游荡在危机四伏的丛林中。
临分别时,活佛感伤地对江觉迟说,他多年来一直有心想找出草原里散落的孩子,成立一所学校,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江觉迟听了,心里为之一振,内地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而那些孩子连基本生活和教育的权利也难以保障。那一刻,高原深处那些孩子的苦难,已经刻在江觉迟身体里,退不掉了。她决定把自己献给雪域高原,救助这些可怜的孩子。
于是回到安庆后,江觉迟小心翼翼跟父母提出入藏支教的事,80高龄的母亲当即哭了,她舍不得女儿离家那么远,那么久,那里连电都没有通,更别说电话了。而当教师的父亲以前下放农村见过很多贫困孩子,回安庆后,一直资助贫困孩子和孤儿,他非常理解女儿,支持她去遥远的西藏。临行前夜,母亲还在哭,母亲48岁才生下江觉迟。上车那一刻,她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父母的苍老。
就这样,坐火车,转汽车,换拖拉机,搭摩托车,到没有路的地方,再骑两天两夜的马,然后步行大半天翻过大山,江觉迟才来到甘孜州原始的深山草原。
草原确实很美,绵延起伏,一片一片的草地铺到天边,那淡墨色的边际线如同水墨画笔伸到雪山脚下。水洗过一样的蓝天,就像一片弯弯的羽毛,轻轻包围着这片绿色大地。
可江觉迟还来不及细细欣赏就开始搜寻那些孤儿,包括还没有上学的孩子。江觉迟寻访最艰难的一个孩子,是哑巴家的。这天进入雪山下的丛林已近正午,阳光正强烈,突然天空下起太阳雨,急骤猛烈,江觉迟和月光(她的向导)只好在马肚子下方躲了半个小时。奇怪的是雨下完了,太阳反而不见了,云雾升腾,黑压压罩在了峡谷里。天地之间突然发出巨大的轰鸣,一条条白色长龙,腾云驾雾,凌厉地向雪泉上方的丛林冲去。所到之处,切割山体,埋覆丛林。巨大的杉木在顷刻间被打断,推倒,翻滚,埋葬……
这一刻江觉迟完全没有思绪,惊呆了。惊惶中,月光一把抓着江觉迟直往山林深处逃亡,一刻不停,直到听不到一点轰鸣声。也不知跑过多久,浑身骨头像是要散落了。
第三天下午,他们才终于走出来,赶到了哑巴家。可是哑巴根本不信任江觉迟一个汉族女子,生怕她拐卖了他的孩子,嚷嚷着对江觉迟挥手,做着赶江觉迟走的样子。无论江觉迟说什么,怎么解释都没用。一路如此艰险漫长,却落空了,江觉迟悻悻而归,只能下次再来做他的工作。
过了几天,江觉迟再次赶到哑巴家。他开垦的一片地正准备翻耕。江觉迟一直生活在城里,从来没耕过地,就先到哑巴邻居家学习犁地。一个下午过后,满手是血泡。又等了两天,哑巴家准备耕地时,江觉迟已赶着牛耕地来了。哑巴看着她像模像样地犁地,没说什么,只吃惊地张着嘴。就这样,江觉迟努力推着耙。犁地快一半的时候,手上的血泡一个个全磨破了,火烧火燎的疼,她还是装着很有力气和经验的样子继续犁地。她知道,如果不这样,哑巴是不会让她带走孩子的。
突然,哑巴跑过来,一边“呀呀”地叫着一边示意江觉迟停一下,去喝口茶。终于,第二天哑巴让江觉迟带着孩子去学校了。
穿越丛林,驯服“小马驹”
找到一些孩子后,一个废弃的碉楼成为了他们的学校。江觉迟撤掉碉房二楼原有的厕所,把它设在距离教室稍远的地方。孩子们自幼习惯于随处方便,现在要跑路,大半孩子并不乐意。
过了几天,有几个孩子终究是忍受不了江觉迟的约束,逃跑了。当江觉迟发现时,他们已经过了学校前面的河滩,一转眼就进入了丛林。她一急不顾一切地追上去,没几步,她气喘吁吁,紧紧按住心窝。她根本没来得及多想,直接追了进去。然而,对于丛林,孩子们是引路者,而江觉迟是个陌生的闯入者。
江觉迟沿着有路的地方追,没路的地方跨越着也得跑,万一孩子们迷失了怎么办?遇到野兽了那更危险。但是跑着跑着,不知怎的就陷进一片藤条中。荆棘一样的藤条,叶片上冒出细小密集的尖刺,形如仙人掌的绒刺一般,扎进皮肤里与皮肉混为一色,看不见,拔不出,隐痛难当。她浑身就这样被卡在其中,即使轻微地一转身,细小的绒刺也会扑粉一样大片大片扎进皮肉里。她只得举起双手,小心地脱下外衣,包住脸面,护好眼睛,然后抬起脚,迎着刺藤往外挣扎。
因为视线被遮挡,她的挣扎也变得盲目,一步踩空,整个人“咚”地一声,掉进一道暗沟里。她疼痛也来不及顾惜了,赶紧爬起来,却发现攀不上去。她只得朝暗沟上方呼救。
从暗沟爬出来后,江觉迟捂起脸狠狠地淌起泪来。一个孩子垂着头站在她身旁。她不说话让他更为紧张。可她又能说什么呢,刚才是他在暗沟旁把江觉迟拉了上来。她最终只对他说,“你要真想回家,我明天送你回去。”
第二天早饭期间,这孩子躲在房间里愣是不出来。他躺在床榻上,两眼空望着房顶发呆。江觉迟站在屋子中央思索如何安慰他,脸色变得凝重。他却以为这是在生他的气,紧张得把头缩进毛毡里去。等江觉迟掀开毛毡,他的两眼望着她失神。江觉迟的手已经柔和下来,抚摸起这个孩子的脸。
“来,让老师来瞧瞧。嗯,不错,有一张俊俏的脸。眼睛嘛,里面装着多多的智慧。这些智慧呢,要是把它发挥出来,就可以接受多多的知识了。那往后呢,就可以去拉萨,去北京,去遥远的地方了。”
“老师,我,我错了!其实昨天我没有丢下您……”
“老师知道呢!”
“那您还要送我回家吗?”
“唉,孩子,你好好听话老师怎么舍得送你!”
“但是昨天您说……”
“昨天老师是性急了,对不起……往后你好好学习就对了。”
听她这话,孩子立马爬起来了,跑出屋在厨房匆匆吃完糌粑,就下楼早读去了。这孩子到现在仍在学校学习,不再想着逃跑,开始想着要考到外面的中学去了。就这样,江觉迟痛并快乐着,过了一年多。
为了孩子,错过为老父送终
到2007年,学校已经稳定,孩子前后找出来几十个,有的大孩子安排学技术,有的嫁人,有的考上中学了。江觉迟本来想,等学校稳定了,年龄大些的孩子可以帮忙管理一下学校,她则可以回家看望父母,陪陪他们。
可有个孩子让江觉迟伤透脑筋,她一心想把他带出来上学后,再回家看父母。这个孩子很想来学校,他歌唱得特别好。看江觉迟到他家去,他跟在她后面一直唱,嗓子沙哑了还在唱,努力想表现给江觉迟看。可是孩子的家长怎么说都不同意,原因是他已被选定送 往寺院出家。
江觉迟离开他家时,身后传来的歌声让她几乎想跪求他家里放他去学校——“远方的天空是什么样的世界/是祥云铺成的世界/有松石和珊瑚做成的星星/珠宝做成的月亮/远方的大地是什么样的世界/是金丝银丝织成的世界/有黄金和绸缎装饰的大屋/白银筑成的歌台……”
他是如此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江觉迟没能带他到学校,无论她如何恳求他的父母,他们就是不同意。回程的路,从来没有那样漫长,像是大地铺满乳胶,粘住她的脚步。她心力憔悴,捂着脸哭起来。
江觉迟的身体开始一日不如一日,开始严重贫血,头晕,时常耳鸣,胃疼也常常折磨着她,过了一段时间,她开始咳血丝。她想回家了,想回家休息一段时间。
有一天,江觉迟在上课,忽然发现有三个孩子不见了。她到处找,也找不到。直到晚上九点,三个孩子才灰头土脸地回来。江觉迟已经急得没有气力责备他们了,坐在门槛上。孩子们站在门外,手里拎着一包东西。江觉迟说:“是什么?你们跑哪里去了?”
他们显得很委屈。一问让江觉迟特别难过,她伏在门上淌泪。原来,孩子们听说有一种树根能治贫血,就跑到山里面寻找这种东西去了。但其实找回来的都不是那种树根,他们挖错了。
后来身体缓和一点的时候,江觉迟再次去那个喜欢唱歌的孩子家里,还带去了录音机。她希望能把他唱的歌录回去,让喇嘛听听,或许可以打动喇嘛,让喇嘛去跟他家说不用这个孩子出家了。
在江觉迟录完歌回来的时候,喇嘛捎信过来,说她家里打来电话,她父亲病重不行了。一路万里浑浑噩噩,江觉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她扑向父亲。他的身体还是温热的,她请求医生赶紧抢救,她总觉得父亲只是暂时休克,他的眼睛还睁着,还看着她呢,怎么可能会走了呢?她就这么一直闹着要医生抢救,直到母亲和姐姐要把她拉走,抱着她一起哭,她才意识到什么。江觉迟走到父亲面前,“爸,我回来了。”她心一阵绞痛,什么都说不出来了,突然失声了,张着嘴也喘不过气来。
母亲和姐姐跑过来扶起江觉迟时,她喉咙里才发出声音。“爸,我回来了,我回来了。”她一边说,一边用手抚下父亲的眼睛,他就这么永远地闭上了。
找寻,为高原孩子点灯的人
办完父亲的后事,江觉迟在家陪了母亲两个月,之后她又回到遥远的藏区。孩子们以为她再也不回去了,一些调皮的孩子以为她是再不愿教他们了。那个会唱歌的孩子终究也没能带出来,给他录的歌成了永远的纪念,至今藏在江觉迟的箱底。他成为了江觉迟永远的痛。
2008年开始,江觉迟开始频繁晕倒,胃疼,明显咳血,肌肉一碰到就钻心地疼。这年底,她不得不回老家修养,检查身体时,她的贫血、胃病等毛病让医生震惊:“你还能在那样的环境活着?”
江觉迟此时已在高原深处找出了一百多个失散的孩子,而她却再不能留在高原了,她的身体已经承受不了了。2008年后她只能两地跑,上高原找孩子、教孩子,下平原修养、治病。如此反复。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不如以前那么多了,实在想念得不行时,她就拿出日记本看看。厚厚的日记,是她在山区草原上,每晚在昏黄的酥油灯下记录下来的,60多万字,记录了几年和孩子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曾经在一片草原又一片草原骑马寻访孩子的艰难,每想起来,她就泪流满面。
她和孩子们生死相依,快乐又如此纠结。她想把日记写成书,让死去的父亲看看她都做了什么,给父亲一个交代。那些天晚上,她一边流泪一边整理着,写啊写,不知怎的就写到了天亮……
2010年8月,《酥油》由北京磨铁图书公司策划,甘肃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刚上草原时,藏区的牧民都希望江觉迟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酥油女子”,吃酥油、会骑马,和他们的女子一样。可是5年来,藏民的一切生活方式她几乎都学会了,身体却终究不行了。
江觉迟希望能找到另一个愿意成为“酥油女子”的人,愿意照顾和教育那些孤儿。江觉迟要让她知道草原上真实的一切,以及他们的困难、艰辛以及迷茫,甚至是某种深深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