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课改实验使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虽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然而许多貌似优秀的课堂教学,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根源在于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赶时髦、走形式、急功近利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我们思考。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应用题教学则走进了人为编造、纸上谈兵的死胡同,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一应用就闹笑话,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出了“数学味”,几乎都是通过生活实际、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的。大家普遍认为传统的那种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法已经落伍,创设情境才是现在数学教学的主流。这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却往往“变味”,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情境创设不真实,脱离生活实际,属于凭空“创造”;有的情境创设与教学不相关,完全属于生拉硬拽;有的情境创设没有实效性,要花大量时间去渲染,属于绕来绕去才转入正题那种。
二、“合作学习”的误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有的数学教师把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又片面地理解为小组讨论式学习,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我在参加数学教学交流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知识与应用的有效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小组讨论时,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也不是每一节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就知识点与活动的关系而言,知识点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知识点服务的。个人学习、独立思考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此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知识点,无异是本末倒置。可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因为它能充分地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教师的講解也更有声有色。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课件也制作得越来越精美,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快。甚至于有许多教师认为,一堂公开教学课如果不用课件就没体现教学新理念,更有甚者把课件制作水平作为一堂课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依据。孰不知,课件的作用再大,也是体现在辅助教学上面,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使课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课件的特点是形式多样、色彩鲜艳、富有动感,学生们喜闻乐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但课堂上课件使用的过多过滥,学生理性的思考反而少了。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用媒体演示怎么割补,再让学生按照媒体演示的方法动手操作,忽视了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对计算机的使用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注重实效。新技术并不代表先进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取代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取代教具演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那块黑板才是我们教学前沿的主阵地,我们应当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的误区
现在的教师都十分注重优化师生关系,着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空间里参与学习。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答对了即使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教师一律都说“很好”“你真棒”“真聪明”,而那些确实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的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这样的表扬不但起不到真正激励的作用,相反会助长学生浮躁的学风。还有的教师误认为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概视而不见,以至于有位低年级教师提问:“7 8=?”当有位学生回答“是13”时,引得全班学生大笑,这位教师仍微笑着说道:“只差一点点,继续努力!”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而且在课堂上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授课教师对学生会意地笑一笑、点一点头,有时连竖起大拇指这样的鼓励方式学生并不买账,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刺激下,学生才会兴趣高涨。一堂课下来,学生相互攀比谁得到的“奖品”多,甚至有的学生把获取物质奖励当做回答问题的目的,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教育观。
(陇西县教育局教研室)
一、“情境创设”的误区
曾经的数学课,计算教学总是那样的单调枯燥,应用题教学则走进了人为编造、纸上谈兵的死胡同,计量单位和几何形体知识的教学也常常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一应用就闹笑话,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大多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空壳。如今的数学课,“生活味”渐渐浓了起来,有时甚至超出了“数学味”,几乎都是通过生活实际、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题等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的。大家普遍认为传统的那种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方法已经落伍,创设情境才是现在数学教学的主流。这也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教学理念。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创设情境却往往“变味”,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情境创设不真实,脱离生活实际,属于凭空“创造”;有的情境创设与教学不相关,完全属于生拉硬拽;有的情境创设没有实效性,要花大量时间去渲染,属于绕来绕去才转入正题那种。
二、“合作学习”的误区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有的数学教师把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又片面地理解为小组讨论式学习,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的教学中。我在参加数学教学交流活动时,常看见教师们花费大量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一堂课下来,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知识与应用的有效挖掘和共鸣。而且,课堂上教师的随机点拨欠缺,不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小组讨论时,往往出现的情况是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结果,这样的课堂只是让人感觉“热闹得空洞”。从数学知识的特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也不是每一节课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小组合作。就知识点与活动的关系而言,知识点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知识点服务的。个人学习、独立思考有着合作学习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因此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知识点,无异是本末倒置。可见,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的误区
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因为它能充分地增加课堂容量,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直观,教师的講解也更有声有色。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在许多“观摩课”上,学生看看录像、听听音乐、谈谈感想,似乎“有声有色”,热热闹闹,课件也制作得越来越精美,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快。甚至于有许多教师认为,一堂公开教学课如果不用课件就没体现教学新理念,更有甚者把课件制作水平作为一堂课成功与否最重要的依据。孰不知,课件的作用再大,也是体现在辅助教学上面,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使课堂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课”。课件的特点是形式多样、色彩鲜艳、富有动感,学生们喜闻乐见。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但课堂上课件使用的过多过滥,学生理性的思考反而少了。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先用媒体演示怎么割补,再让学生按照媒体演示的方法动手操作,忽视了学生思维探究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对计算机的使用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要注重实效。新技术并不代表先进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取代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取代教具演示,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那块黑板才是我们教学前沿的主阵地,我们应当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评价”的误区
现在的教师都十分注重优化师生关系,着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空间里参与学习。在教学中,只要学生答对了即使是一个极简单的问题,教师一律都说“很好”“你真棒”“真聪明”,而那些确实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的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这样的表扬不但起不到真正激励的作用,相反会助长学生浮躁的学风。还有的教师误认为不能批评学生,批评就是否定,就会刺激学生,影响其上进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甚至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一概视而不见,以至于有位低年级教师提问:“7 8=?”当有位学生回答“是13”时,引得全班学生大笑,这位教师仍微笑着说道:“只差一点点,继续努力!”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而且在课堂上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授课教师对学生会意地笑一笑、点一点头,有时连竖起大拇指这样的鼓励方式学生并不买账,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刺激下,学生才会兴趣高涨。一堂课下来,学生相互攀比谁得到的“奖品”多,甚至有的学生把获取物质奖励当做回答问题的目的,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教育观。
(陇西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