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卫风·氓》是《诗经》重要的一篇,开创了“弃妇诗”的先河。文本中对男女主人公的称谓变化了多次,梳理文本中的这些变化,我们不仅能看到女主人公的外在经历,发掘出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感情流变,亦能反观“氓”的行径,发现文本三重同构的特质,这对启迪我们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文本,提高鉴赏能力,不无裨益。
日常交际中,我们用不同的称谓指代不同的对象,指称自己和他人;同时,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也用称谓来表达感情,比如谦敬辞“鄙人”“您”等的使用。文学作品也常用称谓指代不同的对象,表达情感。在240字的《诗经·卫风·氓》文本中,关于称谓的词语共出现了28次(字),直接作为第一、二人称代词出现的称谓如“我”“子”“尔”“自”等共有14处,类似于称谓的词语如“氓”“复关”“士”“女”“妇”“兄弟”“总角”等也有14处。这些词语除了文本的第三章的“士”“女”统称男人女人,第五章“兄弟”明确指称第三人称,第六章“总角”指主人公两人小时候外,其他22处均为对男主人公和对女主人公指称的不同表达。这些称谓的组合与变化,和文本内容相互照应,形成了三重同构的特质。
一、对男主公称谓的变化
文本中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共有14处。文本的第一章,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4次,其中“氓”1次,“子”3次。“氓”,通常指民、平民、百姓等。段玉裁在注解《说文解字》时,提出“按此则氓与民小别也”“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而“氓”大约是外来户,“故字从民亡”的看法。晚近学者在论及“氓”的内涵时,看法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周代文献中的“氓”不含逃亡、流徙之义,也有人认为氓没有资格住在聚居区的郊内,财产少,地位低。若取其共性,“氓”肯定不是对男性的敬称。从文本语境来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是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较早的会面,还没有约定婚姻;结合后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人大约是幼时玩伴,知根知底;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文本没有证据表明二人感情是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从“将子无怒”“尔卜尔筮”等语看来,二人婚姻的达成有男主公刻意运作的可能,故而将“氓”认定为男子的鄙称,算是持平之论。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在文本第一次出现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氓”时,足见女主人公对男主公并不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在男子“谋”“媒”婚姻后,即使过程不顺利,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也改变了,她称呼对方为“子”。《说文解字》认为“子”是象形,“人以为偁”;从公侯伯子男的五种爵位出发,也有人将子认为是男子的敬称。结合这两种理解,对男主人公賦以“子”的称谓,褒扬程度必然是高于“氓”的,这个转变,也恰恰是女主人公对男子认同,二人感情的升温。
文本的第二章,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6次,其中“复关”3次,“尔”3次。首先是“复关”出现了3次。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复关”的释义可以概括为城池等6种,语文教科书注解的“复关,卫国的一个地方”也在其中。这6种释义都围绕男主人公本人展开,且大约都能归结于男主人公本人。给倾注极大情感的人、物起别名爱称,是心理学上的惯例,语言学上的常象。在男主人公去准备婚姻所需时,文本中女主人公用“复关”指称男主人公,符合其焦虑、期盼的心理。紧接着,“尔卜尔筮”“以尔车来”,连用了三个“尔”,是相对普通的称谓。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可以理解是因为财物结下芥蒂,那么,为什么“尔卜尔筮”要从“复关”转向“尔”呢?称谓转变何其迅速!结合文本语境,“子无良媒”“将子无怒”,我们可以探知男主人公在获得女主人公的芳心时,是采用了一些手段的,那么在主人公回忆整个爱情、婚姻的过程时,“卜”“筮”的结果是不是“体无咎言”就值得深思了。对“卜”“筮”结果的反思,对“贿迁”的反思,让女主人公冷静下来,梳理自己恋爱的过往,她将得出自己的结论:“无与士耽”。
文本的第六章,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1次,“尔”。其中“及尔偕老”,这是女主人公曾经的打算,芳心有一系,情有所归,是她的誓言与承诺。当回顾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女主人公平静甚至心灰意冷,“尔”,是一种告别与放弃:经历“三年”,女主人公回归理性,结束二人婚姻关系,心绪归于平静。
梳理文本中对男主人公称谓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之分为四组,且分布在男女主人公婚恋的四个阶段,这期间称谓的变动也恰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观感的变化。第一组,无关爱情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有“总角”,其中“氓”“总角”是二人小时候,彼此相识,相处融洽;长大成人,“氓”向女主人公求爱,“氓”的使用标志着女主人公对男主公认同度较低。第二组,恋爱热恋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是“子”“复关”:从“氓”到“子”是质的飞跃,生命中有交集的两个人,开始一段甜蜜的爱情,而“复关”的使用,更是女主人公“耽”溺爱情的明证。第三组,婚姻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是“尔”“士”:从爱情进入婚姻,彼此更加坦诚,“尔”的使用是平常称谓,是婚姻的平静期;“士”的使用是重要转变,代表着男主人公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也恰是其心变的阶段。第四组,分手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是“尔”:从“士”再变为类似陌生人、他人的“尔”,是女主人公痛下决心的体现,既然对方不念过往,感伤之余,就此告别。称谓变迁的环形结构,也恰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从爱到无爱的情感结构,二者具有同构性。
二、对女主公称谓的变化
文本中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共有8处。文本的第一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2次,均为“我”;文本的第二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1次,亦为“我”。“我”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施身自谓也”,《尚书》中已经在用“我”指称自己或己方了。这三处的“我”,相对于男主人公而存在,是爱情的主体,即使后来“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但在爱情中,“我”情系于“复关”,“耽”于爱情,随之悲喜,不见“复关”时“泣涕涟涟”,会面“复关”时“载笑载言”。“我”是女主人公对自己的称谓。
文本的第五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2次,分别为“妇”和“自”。“妇”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是对女子持帚劳作的会意;在文本中,称呼自己为“妇”,是女主人公劳作的体现。“妇”守妇德,“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妇”的长期辛劳是有成效的,“言既遂矣”,家庭境遇改变,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上升,荣登“士”列,心愿满足。但是,“妇”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至于暴矣”,故而即使在“静”“思”之下,她也“躬自悼矣”,为“自”感到不值。结合“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推测当时的爱恋与婚姻,未必获得了家庭的支持,那么女主人公对“自”反思,颇有懊丧自己咎由自取的意味。 文本的第六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1次,为“我”。在离开男主人公后,女主人公反思自己的爱恋婚姻经历,对男主人公有了清醒的认识,正是因为自己在爱情中的毫无保留,“及尔偕老”,忠于誓言,结果落得“老使我怨”。“我”在这里回归到了自我。尽管有“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没有底线的态度却也未必是她的取向。故而,在结束婚姻状态后的反思中,女主人公对“反”了的男主人公绝望、放弃,“亦已焉哉”,彼此丢开手,就此打住。
总的看来,女主人公在與男主人公不同的婚恋阶段,对自己的称谓有三组变化。在恋爱中,“我”作为爱情的主体出现,不管是“来即我谋”“匪我愆期”,还是“以我贿迁”“我”是有自我主动性的,甘愿付出,虽然有忧虑牵挂,但也有甜蜜与欢乐,“载笑载言”。在婚姻中,女主人公的称谓最为复杂,从“我”到“女”,再到“妇”,归结为“自”。这也恰是女主人公心路历程的体现,“我”以爱情主体的身份来到男主人公家里,以“女”“妇”自居,融入家庭生活,承担家庭职责,在“士”“反”之后,看穿其“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本性,亲历其“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恶行后,回归“自”己,“躬自悼矣”。最后,女主人公结束了婚姻生活,理性意识占了上风,“我”反思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冷静而客观。这三组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变化,也恰恰构成了环形结构,和对男主人公的称谓相互照应,结合婚恋生活的变迁,形成三重同构的特质。
三、其他称谓
文本中对男女主人公的称谓之外,还有6处其他称谓。文本的第三章,其他称谓出现了4次,分别为“女”2次,“士”2次。《诗经·卫风·氓》的文本内容,是女主人公结束婚恋生活后对自己以往行为的追忆与反思。第三章以比兴的形式写了女主人公的感悟:“无与士耽”。“鸠”食用桑葚过量是否会昏醉并非文本要点,“耽”溺爱情,丧失自我,才值得反思,这大约是女主人公用心所在。比兴之后,文本又将“女”“士”“耽”溺爱情的不同后果来做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但是“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用自己失败的婚恋经历总结、警醒女性:在爱情中,女性是弱势。这未必是女权主义的萌芽,但却让女主人公的个体经历具有了普遍性——自曝其丑,用自己失败的婚姻做提醒,这是广阔胸襟的呈现。照应“士也罔极”“女也不爽”“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品性值得钦佩赞叹。这样,文本内容和女主人公的境界就雄阔起来——是其他陷于爱情女性的参照,是对婚姻弱势群体的警醒,其意义和价值就宏大深厚了。同时,从结构上看,将第三章置于爱情生活之后,婚姻生活之前,是女主人公站在性别角度审视爱情的理性升华,是结合自己的生平遭际对女性提出的爱情忠告,那么,警醒女性走入婚姻生活之前,审视所爱之人真正品行、不要重蹈覆辙的殷殷嘱托,也就不言自明了。
文本的第五章,其他称谓出现了1次,即“兄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有学者认为应当理解为“兄弟不知道自己此次归家是因为被弃,还像往常一样嬉笑迎接自己”,从训诂“咥”字的角度,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结合语境中的社会环境,就很难解释通了。文本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等关于社会环境的诗句。“子”难请“良媒”的原因不难推测,无非是男方家庭贫困、地位低下、“子”貌丑陋、德行太差等原因。除了“子”貌丑陋我们难以找到证据,其他三项,文本均能不证自明。连媒人都不看好的婚姻,估计女主人公的兄弟、家庭也很难中意。结合“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占卜的结果,是“尔”的转述,至于占卜者原话何谓,转述的卜辞是否胡诌,就很难考证了;甚至,男主人公有没有去占卜,都很值得商榷。不被看好的婚姻遭受“咥”“笑”嘲笑,也在情理之中了。另外,即使沿着“笑”的思路,兄弟一番好心安慰,但在“躬自悼矣”的情形下,女主人公误会兄弟的好心为嘲讽,也极具可能性。总之,从女主人公结束婚姻后的反思出发,语境中的迹象表明,在当时社会环境里,这桩婚姻是不被看好的。
文本的第六章,其他称谓出现了1次,即“总角”。总角是儿童时代,男女未成年人的发型。文本中指称早期相识的男女主人公。从“总角”到“氓”,女主人公在爱情之前,对男主人公未必有良好的印象,但从“氓”到“子”,结合“将子无怒”的以退为进,男主人公用心机追求女主人公的情形,却呼之欲出。梳理《诗经·卫风·氓》的文本内容,从“总角”时代的无感,到成年时期“氓”的观感,竟变为“子”与“复关”的深情,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用心可见一斑,那么,后文女主人公冷静反思时的“悼”“怨”“已”等情绪与行动,就在情理之中了。
诗歌鉴赏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高举思辨性大旗的语文名家余党绪认为“(诗歌)教学本质上是一个理性的认知活动”,文学理论中感性和理性绝非水火不容,对诗歌内容作理性地梳理和梳理诗歌内容中的理性建构,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诗经·卫风·氓》的文本中,诗歌的情感走向、对男主人公的称谓与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形成三重同构,显然是其感性内容的理性呈现。这种在具体语境中对诗歌内容作理性地梳理,发现其逻辑,揭示其理性建构,诗歌的内部逻辑自然清晰可见;从逻辑与理性再反视诗歌内容,增进理解,则是深化诗歌、举一反三的更好途径了。
注: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课程语境阅读和语境写作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07-006)。
(责编
日常交际中,我们用不同的称谓指代不同的对象,指称自己和他人;同时,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也用称谓来表达感情,比如谦敬辞“鄙人”“您”等的使用。文学作品也常用称谓指代不同的对象,表达情感。在240字的《诗经·卫风·氓》文本中,关于称谓的词语共出现了28次(字),直接作为第一、二人称代词出现的称谓如“我”“子”“尔”“自”等共有14处,类似于称谓的词语如“氓”“复关”“士”“女”“妇”“兄弟”“总角”等也有14处。这些词语除了文本的第三章的“士”“女”统称男人女人,第五章“兄弟”明确指称第三人称,第六章“总角”指主人公两人小时候外,其他22处均为对男主人公和对女主人公指称的不同表达。这些称谓的组合与变化,和文本内容相互照应,形成了三重同构的特质。
一、对男主公称谓的变化
文本中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共有14处。文本的第一章,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4次,其中“氓”1次,“子”3次。“氓”,通常指民、平民、百姓等。段玉裁在注解《说文解字》时,提出“按此则氓与民小别也”“盖自他归往之民则谓之氓”,而“氓”大约是外来户,“故字从民亡”的看法。晚近学者在论及“氓”的内涵时,看法大相径庭。有人认为周代文献中的“氓”不含逃亡、流徙之义,也有人认为氓没有资格住在聚居区的郊内,财产少,地位低。若取其共性,“氓”肯定不是对男性的敬称。从文本语境来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是女主人公和男主人公较早的会面,还没有约定婚姻;结合后文“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两人大约是幼时玩伴,知根知底;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文本没有证据表明二人感情是两小无猜,一见钟情;从“将子无怒”“尔卜尔筮”等语看来,二人婚姻的达成有男主公刻意运作的可能,故而将“氓”认定为男子的鄙称,算是持平之论。因此,我们可以认定,在文本第一次出现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氓”时,足见女主人公对男主公并不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在男子“谋”“媒”婚姻后,即使过程不顺利,女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也改变了,她称呼对方为“子”。《说文解字》认为“子”是象形,“人以为偁”;从公侯伯子男的五种爵位出发,也有人将子认为是男子的敬称。结合这两种理解,对男主人公賦以“子”的称谓,褒扬程度必然是高于“氓”的,这个转变,也恰恰是女主人公对男子认同,二人感情的升温。
文本的第二章,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6次,其中“复关”3次,“尔”3次。首先是“复关”出现了3次。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复关”的释义可以概括为城池等6种,语文教科书注解的“复关,卫国的一个地方”也在其中。这6种释义都围绕男主人公本人展开,且大约都能归结于男主人公本人。给倾注极大情感的人、物起别名爱称,是心理学上的惯例,语言学上的常象。在男主人公去准备婚姻所需时,文本中女主人公用“复关”指称男主人公,符合其焦虑、期盼的心理。紧接着,“尔卜尔筮”“以尔车来”,连用了三个“尔”,是相对普通的称谓。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可以理解是因为财物结下芥蒂,那么,为什么“尔卜尔筮”要从“复关”转向“尔”呢?称谓转变何其迅速!结合文本语境,“子无良媒”“将子无怒”,我们可以探知男主人公在获得女主人公的芳心时,是采用了一些手段的,那么在主人公回忆整个爱情、婚姻的过程时,“卜”“筮”的结果是不是“体无咎言”就值得深思了。对“卜”“筮”结果的反思,对“贿迁”的反思,让女主人公冷静下来,梳理自己恋爱的过往,她将得出自己的结论:“无与士耽”。
文本的第六章,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1次,“尔”。其中“及尔偕老”,这是女主人公曾经的打算,芳心有一系,情有所归,是她的誓言与承诺。当回顾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女主人公平静甚至心灰意冷,“尔”,是一种告别与放弃:经历“三年”,女主人公回归理性,结束二人婚姻关系,心绪归于平静。
梳理文本中对男主人公称谓的变化,我们可以将之分为四组,且分布在男女主人公婚恋的四个阶段,这期间称谓的变动也恰体现了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观感的变化。第一组,无关爱情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有“总角”,其中“氓”“总角”是二人小时候,彼此相识,相处融洽;长大成人,“氓”向女主人公求爱,“氓”的使用标志着女主人公对男主公认同度较低。第二组,恋爱热恋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是“子”“复关”:从“氓”到“子”是质的飞跃,生命中有交集的两个人,开始一段甜蜜的爱情,而“复关”的使用,更是女主人公“耽”溺爱情的明证。第三组,婚姻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是“尔”“士”:从爱情进入婚姻,彼此更加坦诚,“尔”的使用是平常称谓,是婚姻的平静期;“士”的使用是重要转变,代表着男主人公社会地位的提升,这也恰是其心变的阶段。第四组,分手期,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是“尔”:从“士”再变为类似陌生人、他人的“尔”,是女主人公痛下决心的体现,既然对方不念过往,感伤之余,就此告别。称谓变迁的环形结构,也恰是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从爱到无爱的情感结构,二者具有同构性。
二、对女主公称谓的变化
文本中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共有8处。文本的第一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2次,均为“我”;文本的第二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1次,亦为“我”。“我”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施身自谓也”,《尚书》中已经在用“我”指称自己或己方了。这三处的“我”,相对于男主人公而存在,是爱情的主体,即使后来“我”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但在爱情中,“我”情系于“复关”,“耽”于爱情,随之悲喜,不见“复关”时“泣涕涟涟”,会面“复关”时“载笑载言”。“我”是女主人公对自己的称谓。
文本的第五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2次,分别为“妇”和“自”。“妇”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是对女子持帚劳作的会意;在文本中,称呼自己为“妇”,是女主人公劳作的体现。“妇”守妇德,“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妇”的长期辛劳是有成效的,“言既遂矣”,家庭境遇改变,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上升,荣登“士”列,心愿满足。但是,“妇”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至于暴矣”,故而即使在“静”“思”之下,她也“躬自悼矣”,为“自”感到不值。结合“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推测当时的爱恋与婚姻,未必获得了家庭的支持,那么女主人公对“自”反思,颇有懊丧自己咎由自取的意味。 文本的第六章,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出现了1次,为“我”。在离开男主人公后,女主人公反思自己的爱恋婚姻经历,对男主人公有了清醒的认识,正是因为自己在爱情中的毫无保留,“及尔偕老”,忠于誓言,结果落得“老使我怨”。“我”在这里回归到了自我。尽管有“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没有底线的态度却也未必是她的取向。故而,在结束婚姻状态后的反思中,女主人公对“反”了的男主人公绝望、放弃,“亦已焉哉”,彼此丢开手,就此打住。
总的看来,女主人公在與男主人公不同的婚恋阶段,对自己的称谓有三组变化。在恋爱中,“我”作为爱情的主体出现,不管是“来即我谋”“匪我愆期”,还是“以我贿迁”“我”是有自我主动性的,甘愿付出,虽然有忧虑牵挂,但也有甜蜜与欢乐,“载笑载言”。在婚姻中,女主人公的称谓最为复杂,从“我”到“女”,再到“妇”,归结为“自”。这也恰是女主人公心路历程的体现,“我”以爱情主体的身份来到男主人公家里,以“女”“妇”自居,融入家庭生活,承担家庭职责,在“士”“反”之后,看穿其“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本性,亲历其“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恶行后,回归“自”己,“躬自悼矣”。最后,女主人公结束了婚姻生活,理性意识占了上风,“我”反思自己的爱情婚姻生活,冷静而客观。这三组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变化,也恰恰构成了环形结构,和对男主人公的称谓相互照应,结合婚恋生活的变迁,形成三重同构的特质。
三、其他称谓
文本中对男女主人公的称谓之外,还有6处其他称谓。文本的第三章,其他称谓出现了4次,分别为“女”2次,“士”2次。《诗经·卫风·氓》的文本内容,是女主人公结束婚恋生活后对自己以往行为的追忆与反思。第三章以比兴的形式写了女主人公的感悟:“无与士耽”。“鸠”食用桑葚过量是否会昏醉并非文本要点,“耽”溺爱情,丧失自我,才值得反思,这大约是女主人公用心所在。比兴之后,文本又将“女”“士”“耽”溺爱情的不同后果来做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但是“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用自己失败的婚恋经历总结、警醒女性:在爱情中,女性是弱势。这未必是女权主义的萌芽,但却让女主人公的个体经历具有了普遍性——自曝其丑,用自己失败的婚姻做提醒,这是广阔胸襟的呈现。照应“士也罔极”“女也不爽”“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女主人公品性值得钦佩赞叹。这样,文本内容和女主人公的境界就雄阔起来——是其他陷于爱情女性的参照,是对婚姻弱势群体的警醒,其意义和价值就宏大深厚了。同时,从结构上看,将第三章置于爱情生活之后,婚姻生活之前,是女主人公站在性别角度审视爱情的理性升华,是结合自己的生平遭际对女性提出的爱情忠告,那么,警醒女性走入婚姻生活之前,审视所爱之人真正品行、不要重蹈覆辙的殷殷嘱托,也就不言自明了。
文本的第五章,其他称谓出现了1次,即“兄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有学者认为应当理解为“兄弟不知道自己此次归家是因为被弃,还像往常一样嬉笑迎接自己”,从训诂“咥”字的角度,这种理解有一定的道理。但结合语境中的社会环境,就很难解释通了。文本中有“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等关于社会环境的诗句。“子”难请“良媒”的原因不难推测,无非是男方家庭贫困、地位低下、“子”貌丑陋、德行太差等原因。除了“子”貌丑陋我们难以找到证据,其他三项,文本均能不证自明。连媒人都不看好的婚姻,估计女主人公的兄弟、家庭也很难中意。结合“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占卜的结果,是“尔”的转述,至于占卜者原话何谓,转述的卜辞是否胡诌,就很难考证了;甚至,男主人公有没有去占卜,都很值得商榷。不被看好的婚姻遭受“咥”“笑”嘲笑,也在情理之中了。另外,即使沿着“笑”的思路,兄弟一番好心安慰,但在“躬自悼矣”的情形下,女主人公误会兄弟的好心为嘲讽,也极具可能性。总之,从女主人公结束婚姻后的反思出发,语境中的迹象表明,在当时社会环境里,这桩婚姻是不被看好的。
文本的第六章,其他称谓出现了1次,即“总角”。总角是儿童时代,男女未成年人的发型。文本中指称早期相识的男女主人公。从“总角”到“氓”,女主人公在爱情之前,对男主人公未必有良好的印象,但从“氓”到“子”,结合“将子无怒”的以退为进,男主人公用心机追求女主人公的情形,却呼之欲出。梳理《诗经·卫风·氓》的文本内容,从“总角”时代的无感,到成年时期“氓”的观感,竟变为“子”与“复关”的深情,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用心可见一斑,那么,后文女主人公冷静反思时的“悼”“怨”“已”等情绪与行动,就在情理之中了。
诗歌鉴赏是一种理性思维活动。高举思辨性大旗的语文名家余党绪认为“(诗歌)教学本质上是一个理性的认知活动”,文学理论中感性和理性绝非水火不容,对诗歌内容作理性地梳理和梳理诗歌内容中的理性建构,是诗歌教学的应有之义。在《诗经·卫风·氓》的文本中,诗歌的情感走向、对男主人公的称谓与对女主人公的称谓形成三重同构,显然是其感性内容的理性呈现。这种在具体语境中对诗歌内容作理性地梳理,发现其逻辑,揭示其理性建构,诗歌的内部逻辑自然清晰可见;从逻辑与理性再反视诗歌内容,增进理解,则是深化诗歌、举一反三的更好途径了。
注:本文为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高中语文课程语境阅读和语境写作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07-006)。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