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所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我校于1996年开展了生活作文操作体系的研究;2001年,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被列入省“十五” 规划课题,并获得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在“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将生活作文教学升格为生活作文教育;2014年,生活作文教育进一步提升,并总结形成了“感悟体验,以人为文,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
一、革新生活作文的“理念”
涵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以人为本,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而涵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活作文教育,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要求学生“亲近自然,留意生活”, 突出“感悟体验”,赋予“生命意义、生活价值”的新内涵,形成“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写真作文”。促使学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让思想与言语在涵养中同构共生。
1.感悟体验——用生活开掘作文的源泉。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让春天的第一丛新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一束红叶,冬天的一片白雪进入学生的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学生束禹承的习作《秋叶》:“银杏树叶早已经变成了金黄色,一阵秋风拂过,它们像顽皮的孩子挣脱了母亲的怀抱,如一把把小金扇在空中盘旋戏耍,似一只只小黄蝶在风中翩翩飞舞……闹够了,又俏皮地钻入地上的草丛。在透过树隙的阳光照耀下,犹如碎金洒地,金光四溢。”借秋叶巧妙地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人生阅历,拓宽作文的空间,感受生活的快乐。引导学生描绘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写自己亲历的事,“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2.以人为文——用作文搭建沟通的平台。
一方面,我们将作文变成学生与老师、家长交流情感的平台,力求使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能反映出浓浓的生活情趣,表现出向上的生活心态。如学生左沣弈习作《吹着北风看水浒》的开头:“疏朗的树枝中筛下几片阳光,照在方桌上一本厚重的书上,‘水浒传’,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树枝上瑟瑟残叶的剪影在一旁肆意飞舞,刀光剑影,勾勒出一场荡气回肠的纷争,带我步入北宋末年那硝烟弥漫、群雄逐鹿的时代。”结尾语言更富生活情趣:“合上书本,激动的心情难以自抑,北风吹过,早已勾销了对文字的记忆,但篇中英雄们的豪情却像炭火一般,填满了我的胸膛。”另一方面,改变作文教学就是语文课或作文课的事,使作文成为沟通各学科的桥梁,如数学中的数学童话、数学日记,科学中的活动、实验过程……使作文成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科内与科外、人与人之间搭建的沟通载体,提升学生的素养。
3.以文化人——用作文编织育人的摇篮。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将生活作文研究的触角落在“诚信”上,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成为生活的诚实人;在创造生活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心,成为生活的小能人。
二、创新生活作文的“运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改变了以前“指导——写作”的运作方式,从而有效突破作文“瓶颈”。
1.拆“墙”纳“轨”,让作文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
所谓拆“墙”纳“轨”,就是打开房门,让学生自由出入,同时改变教师、家长对作文的价值观念,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作文”。
(1)走进生活。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体验现实中的事与情。比如针对城镇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状况,我校连续十多年强化两个实践活动:一是“生命践旅”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如九龙口、朦胧塔、乔冠华故居、泰山庙、铜马广场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大型企业和现代化的城镇住宅小区、农村集镇,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的气息,感受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生活是一座“语言”宝库,学生应成为宝库的挖掘者。
(2)运用作文。叶圣陶说:“写东西都要有所用。”我们一直突出“用作文”的意识,努力让作文服务于生活。一是写解说词。我们抓住各种契机,让学生当学校的“形象大使”:为自己的教室、自己设计的板报、学校的“创新长廊”等写解说词。二是写广告语。为校园里的草坪和花坛编写“公益广告”,还把优秀的广告语制成“警示”;为县里的推普活动、知名企业的产品写广告词,先后为“森达”皮鞋、“明珠”花炮写过广告词。有的广告语还被企业印在产品的包装纸上。三是写说明书。校园内每学期都要栽上大批的花草树木,为了使全校同学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特征,我们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请花匠师傅讲解它们的品性,然后让他们撰写花草的“说明书”。
2.重“说”强“写”,让生活走进作文,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经验。
(1)在课堂对话中磨炼。作文是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作文”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地挖掘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对话题材,不拘形式,唤醒学生沉睡的表达需要,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例如在课文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对作者文中的描写产生质疑,还有不少学生甚至对课文的中心有不同的观点,对课文的表述持批判的态度,这时我们教师采取“筑渠引水”的方式,承认学生的眼光看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搜集生活中的有力证据,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下来,并且在班组开辟“论坛”,让他们自由“争鸣”。
(2)在练笔场景中感悟。《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身临其境,获得写作材料,激活思维,写出感受。如学生杨洋习作《养蚕记》:“外婆家院子里有一个黑色的大棚,我推门进去一看,呀!满地都是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它们正在美美地啃食桑叶。我伸手抓起一条蚕,它好像还舍不得嘴边的桑叶,爪子紧紧地抓在桑叶上。我把小蚕放在手心里,它在我的手心轻轻地爬,痒丝丝的……”小作者以连续观察方式记录了自己养蚕的经历,叙事详实,细节格外传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蚕的喜爱之情。读来让人如同亲历,富于感染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能书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小学生的生活其实也并不枯燥,如果能让他们自由表达,写作的材料就会如泉水那样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头脑中冒出来。 3.联“思”系“想”,让作文走进创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标准,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认同、内化生活,从而走向创造。在我校的“生活作文”训练中,“联想作文”显示出勃勃生机。
(1)听声联想,为作文创设“空间”。凭借各种音响,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重构生活,产生表达欲望。我们借助录音机从自然界中,从光盘碟片中,从现实生活中采撷各种声响。通过一定的线索,将这些音响有机联系在一起,编辑成一段段“声音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由声及文,重构生活画面,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字。我们先后开设过多种“听声联想”作文课,如低年级的“马路上的声音”说写课,中年级的“运动场上的‘交响曲’”的练习,高年级的 “听音乐作文”,这些训练为学生的作文拓展了空间,让学生听得痛快,想得自由,写得舒畅。
(2)添画联想,为作文装点“色彩”。给学生最基本的图形,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涂抹色彩,再动笔写出创作意图。集看、思、画、评、议、演于一体,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画什么,由学生自己商量;怎样画,由学生自己安排;表现意愿,大家可各抒己见,从而给了每个人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小组中,画、评、演、议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愿的机会。我校的生活作文实验课《合作添画赛》、《商标展评会》走出了全省,走向了全国。
在创新上述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刷新了生活作文的教学模式,形成“引入生活,激趣定标——再现生活,引导练说——描述生活,指导拟稿——体味生活,评议修改——丰富生活,涵化生命”五步模式,提出具体要求,让作文教学更具生活味,学生作文更具灵动性。
三、更新生活作文的“走向”
新一轮作文教育研究,其意义在于使学生能真实流露对生活的感悟,使作文成为交际、关注社会的基石,为学生人生打好底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努力培养“有敬、有执、有容”的阳光少年。
针对新教育理念下的“生活作文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
——促进学生适切发展。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能留住精彩的瞬间,获得适切的发展。
——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文笔的“源头”、“活水”。
——倡导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文化的韵味,让文化时刻滋养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品质。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教育无痕的理念,为生活作文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只有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独特的角度去观察、聆听、思考、感受,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心灵里驻扎,作文才会插上飞翔的翅膀,才会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进而实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东校区
编辑 张晓楠
一、革新生活作文的“理念”
涵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以人为本,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而涵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活作文教育,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要求学生“亲近自然,留意生活”, 突出“感悟体验”,赋予“生命意义、生活价值”的新内涵,形成“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写真作文”。促使学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让思想与言语在涵养中同构共生。
1.感悟体验——用生活开掘作文的源泉。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让春天的第一丛新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一束红叶,冬天的一片白雪进入学生的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学生束禹承的习作《秋叶》:“银杏树叶早已经变成了金黄色,一阵秋风拂过,它们像顽皮的孩子挣脱了母亲的怀抱,如一把把小金扇在空中盘旋戏耍,似一只只小黄蝶在风中翩翩飞舞……闹够了,又俏皮地钻入地上的草丛。在透过树隙的阳光照耀下,犹如碎金洒地,金光四溢。”借秋叶巧妙地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人生阅历,拓宽作文的空间,感受生活的快乐。引导学生描绘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写自己亲历的事,“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2.以人为文——用作文搭建沟通的平台。
一方面,我们将作文变成学生与老师、家长交流情感的平台,力求使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能反映出浓浓的生活情趣,表现出向上的生活心态。如学生左沣弈习作《吹着北风看水浒》的开头:“疏朗的树枝中筛下几片阳光,照在方桌上一本厚重的书上,‘水浒传’,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树枝上瑟瑟残叶的剪影在一旁肆意飞舞,刀光剑影,勾勒出一场荡气回肠的纷争,带我步入北宋末年那硝烟弥漫、群雄逐鹿的时代。”结尾语言更富生活情趣:“合上书本,激动的心情难以自抑,北风吹过,早已勾销了对文字的记忆,但篇中英雄们的豪情却像炭火一般,填满了我的胸膛。”另一方面,改变作文教学就是语文课或作文课的事,使作文成为沟通各学科的桥梁,如数学中的数学童话、数学日记,科学中的活动、实验过程……使作文成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科内与科外、人与人之间搭建的沟通载体,提升学生的素养。
3.以文化人——用作文编织育人的摇篮。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将生活作文研究的触角落在“诚信”上,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成为生活的诚实人;在创造生活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心,成为生活的小能人。
二、创新生活作文的“运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改变了以前“指导——写作”的运作方式,从而有效突破作文“瓶颈”。
1.拆“墙”纳“轨”,让作文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
所谓拆“墙”纳“轨”,就是打开房门,让学生自由出入,同时改变教师、家长对作文的价值观念,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作文”。
(1)走进生活。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体验现实中的事与情。比如针对城镇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状况,我校连续十多年强化两个实践活动:一是“生命践旅”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如九龙口、朦胧塔、乔冠华故居、泰山庙、铜马广场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大型企业和现代化的城镇住宅小区、农村集镇,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的气息,感受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生活是一座“语言”宝库,学生应成为宝库的挖掘者。
(2)运用作文。叶圣陶说:“写东西都要有所用。”我们一直突出“用作文”的意识,努力让作文服务于生活。一是写解说词。我们抓住各种契机,让学生当学校的“形象大使”:为自己的教室、自己设计的板报、学校的“创新长廊”等写解说词。二是写广告语。为校园里的草坪和花坛编写“公益广告”,还把优秀的广告语制成“警示”;为县里的推普活动、知名企业的产品写广告词,先后为“森达”皮鞋、“明珠”花炮写过广告词。有的广告语还被企业印在产品的包装纸上。三是写说明书。校园内每学期都要栽上大批的花草树木,为了使全校同学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特征,我们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请花匠师傅讲解它们的品性,然后让他们撰写花草的“说明书”。
2.重“说”强“写”,让生活走进作文,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经验。
(1)在课堂对话中磨炼。作文是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作文”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地挖掘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对话题材,不拘形式,唤醒学生沉睡的表达需要,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例如在课文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对作者文中的描写产生质疑,还有不少学生甚至对课文的中心有不同的观点,对课文的表述持批判的态度,这时我们教师采取“筑渠引水”的方式,承认学生的眼光看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搜集生活中的有力证据,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下来,并且在班组开辟“论坛”,让他们自由“争鸣”。
(2)在练笔场景中感悟。《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身临其境,获得写作材料,激活思维,写出感受。如学生杨洋习作《养蚕记》:“外婆家院子里有一个黑色的大棚,我推门进去一看,呀!满地都是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它们正在美美地啃食桑叶。我伸手抓起一条蚕,它好像还舍不得嘴边的桑叶,爪子紧紧地抓在桑叶上。我把小蚕放在手心里,它在我的手心轻轻地爬,痒丝丝的……”小作者以连续观察方式记录了自己养蚕的经历,叙事详实,细节格外传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蚕的喜爱之情。读来让人如同亲历,富于感染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能书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小学生的生活其实也并不枯燥,如果能让他们自由表达,写作的材料就会如泉水那样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头脑中冒出来。 3.联“思”系“想”,让作文走进创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标准,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认同、内化生活,从而走向创造。在我校的“生活作文”训练中,“联想作文”显示出勃勃生机。
(1)听声联想,为作文创设“空间”。凭借各种音响,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重构生活,产生表达欲望。我们借助录音机从自然界中,从光盘碟片中,从现实生活中采撷各种声响。通过一定的线索,将这些音响有机联系在一起,编辑成一段段“声音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由声及文,重构生活画面,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字。我们先后开设过多种“听声联想”作文课,如低年级的“马路上的声音”说写课,中年级的“运动场上的‘交响曲’”的练习,高年级的 “听音乐作文”,这些训练为学生的作文拓展了空间,让学生听得痛快,想得自由,写得舒畅。
(2)添画联想,为作文装点“色彩”。给学生最基本的图形,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涂抹色彩,再动笔写出创作意图。集看、思、画、评、议、演于一体,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画什么,由学生自己商量;怎样画,由学生自己安排;表现意愿,大家可各抒己见,从而给了每个人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小组中,画、评、演、议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愿的机会。我校的生活作文实验课《合作添画赛》、《商标展评会》走出了全省,走向了全国。
在创新上述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刷新了生活作文的教学模式,形成“引入生活,激趣定标——再现生活,引导练说——描述生活,指导拟稿——体味生活,评议修改——丰富生活,涵化生命”五步模式,提出具体要求,让作文教学更具生活味,学生作文更具灵动性。
三、更新生活作文的“走向”
新一轮作文教育研究,其意义在于使学生能真实流露对生活的感悟,使作文成为交际、关注社会的基石,为学生人生打好底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努力培养“有敬、有执、有容”的阳光少年。
针对新教育理念下的“生活作文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
——促进学生适切发展。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能留住精彩的瞬间,获得适切的发展。
——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文笔的“源头”、“活水”。
——倡导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文化的韵味,让文化时刻滋养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品质。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教育无痕的理念,为生活作文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只有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独特的角度去观察、聆听、思考、感受,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心灵里驻扎,作文才会插上飞翔的翅膀,才会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进而实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东校区
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