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体验,以人为文,以文化人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ey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所关注的焦点话题,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为破解这个难题,我校于1996年开展了生活作文操作体系的研究;2001年,生活作文教学研究被列入省“十五” 规划课题,并获得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在“涵养化育,自然天成”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将生活作文教学升格为生活作文教育;2014年,生活作文教育进一步提升,并总结形成了“感悟体验,以人为文,以文化人”的教学理念。
  一、革新生活作文的“理念”
  涵化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以人为本,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无痕教育,而涵化教育理念下的生活作文教育,就是在作文教学中,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要求学生“亲近自然,留意生活”, 突出“感悟体验”,赋予“生命意义、生活价值”的新内涵,形成“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写真作文”。促使学生在表达自我的同时,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让思想与言语在涵养中同构共生。
  1.感悟体验——用生活开掘作文的源泉。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生活中美的瞬间,让春天的第一丛新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一束红叶,冬天的一片白雪进入学生的视野,触及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如学生束禹承的习作《秋叶》:“银杏树叶早已经变成了金黄色,一阵秋风拂过,它们像顽皮的孩子挣脱了母亲的怀抱,如一把把小金扇在空中盘旋戏耍,似一只只小黄蝶在风中翩翩飞舞……闹够了,又俏皮地钻入地上的草丛。在透过树隙的阳光照耀下,犹如碎金洒地,金光四溢。”借秋叶巧妙地抒发自己的心灵感悟。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增加人生阅历,拓宽作文的空间,感受生活的快乐。引导学生描绘生活,写自己感兴趣的事,写自己亲历的事,“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爱生活到爱作文,从爱作文到爱创造。
  2.以人为文——用作文搭建沟通的平台。
  一方面,我们将作文变成学生与老师、家长交流情感的平台,力求使学生作文的字里行间能反映出浓浓的生活情趣,表现出向上的生活心态。如学生左沣弈习作《吹着北风看水浒》的开头:“疏朗的树枝中筛下几片阳光,照在方桌上一本厚重的书上,‘水浒传’,三个烫金大字熠熠生辉。树枝上瑟瑟残叶的剪影在一旁肆意飞舞,刀光剑影,勾勒出一场荡气回肠的纷争,带我步入北宋末年那硝烟弥漫、群雄逐鹿的时代。”结尾语言更富生活情趣:“合上书本,激动的心情难以自抑,北风吹过,早已勾销了对文字的记忆,但篇中英雄们的豪情却像炭火一般,填满了我的胸膛。”另一方面,改变作文教学就是语文课或作文课的事,使作文成为沟通各学科的桥梁,如数学中的数学童话、数学日记,科学中的活动、实验过程……使作文成为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科内与科外、人与人之间搭建的沟通载体,提升学生的素养。
  3.以文化人——用作文编织育人的摇篮。
  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我们将生活作文研究的触角落在“诚信”上,不造假是对作文最起码的要求;有创意,才是作文的关键所在。我们平时引导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开阔视野,积累素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在描绘生活中,写真人,叙实事,表真情,抒实感,成为生活的诚实人;在创造生活中,动手动脑,动眼动心,成为生活的小能人。
  二、创新生活作文的“运作”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们改变了以前“指导——写作”的运作方式,从而有效突破作文“瓶颈”。
  1.拆“墙”纳“轨”,让作文走进生活,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
  所谓拆“墙”纳“轨”,就是打开房门,让学生自由出入,同时改变教师、家长对作文的价值观念,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作文”。
  (1)走进生活。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就必须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物,体验现实中的事与情。比如针对城镇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状况,我校连续十多年强化两个实践活动:一是“生命践旅”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游览家乡风景名胜,如九龙口、朦胧塔、乔冠华故居、泰山庙、铜马广场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带领学生参观大型企业和现代化的城镇住宅小区、农村集镇,让学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现代文明的气息,感受到社会在发展,生活在变化。生活是一座“语言”宝库,学生应成为宝库的挖掘者。
  (2)运用作文。叶圣陶说:“写东西都要有所用。”我们一直突出“用作文”的意识,努力让作文服务于生活。一是写解说词。我们抓住各种契机,让学生当学校的“形象大使”:为自己的教室、自己设计的板报、学校的“创新长廊”等写解说词。二是写广告语。为校园里的草坪和花坛编写“公益广告”,还把优秀的广告语制成“警示”;为县里的推普活动、知名企业的产品写广告词,先后为“森达”皮鞋、“明珠”花炮写过广告词。有的广告语还被企业印在产品的包装纸上。三是写说明书。校园内每学期都要栽上大批的花草树木,为了使全校同学了解这些植物的属性特征,我们先带领学生仔细观察,请花匠师傅讲解它们的品性,然后让他们撰写花草的“说明书”。
  2.重“说”强“写”,让生活走进作文,使学生拥有丰富的经验。
  (1)在课堂对话中磨炼。作文是交流的工具。在“生活作文”的实践中,我们充分地挖掘语文课堂上的交流对话题材,不拘形式,唤醒学生沉睡的表达需要,使学生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例如在课文教学中,经常有学生对作者文中的描写产生质疑,还有不少学生甚至对课文的中心有不同的观点,对课文的表述持批判的态度,这时我们教师采取“筑渠引水”的方式,承认学生的眼光看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搜集生活中的有力证据,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下来,并且在班组开辟“论坛”,让他们自由“争鸣”。
  (2)在练笔场景中感悟。《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身临其境,获得写作材料,激活思维,写出感受。如学生杨洋习作《养蚕记》:“外婆家院子里有一个黑色的大棚,我推门进去一看,呀!满地都是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它们正在美美地啃食桑叶。我伸手抓起一条蚕,它好像还舍不得嘴边的桑叶,爪子紧紧地抓在桑叶上。我把小蚕放在手心里,它在我的手心轻轻地爬,痒丝丝的……”小作者以连续观察方式记录了自己养蚕的经历,叙事详实,细节格外传神,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蚕的喜爱之情。读来让人如同亲历,富于感染力。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什么样的生活,就能书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小学生的生活其实也并不枯燥,如果能让他们自由表达,写作的材料就会如泉水那样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头脑中冒出来。   3.联“思”系“想”,让作文走进创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指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机。作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课程不仅有知识和技能标准,还增加了体验性目标,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认同、内化生活,从而走向创造。在我校的“生活作文”训练中,“联想作文”显示出勃勃生机。
  (1)听声联想,为作文创设“空间”。凭借各种音响,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重构生活,产生表达欲望。我们借助录音机从自然界中,从光盘碟片中,从现实生活中采撷各种声响。通过一定的线索,将这些音响有机联系在一起,编辑成一段段“声音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由声及文,重构生活画面,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字。我们先后开设过多种“听声联想”作文课,如低年级的“马路上的声音”说写课,中年级的“运动场上的‘交响曲’”的练习,高年级的 “听音乐作文”,这些训练为学生的作文拓展了空间,让学生听得痛快,想得自由,写得舒畅。
  (2)添画联想,为作文装点“色彩”。给学生最基本的图形,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涂抹色彩,再动笔写出创作意图。集看、思、画、评、议、演于一体,综合性强、实践性高。画什么,由学生自己商量;怎样画,由学生自己安排;表现意愿,大家可各抒己见,从而给了每个人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小组中,画、评、演、议各有分工,每个人都有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愿的机会。我校的生活作文实验课《合作添画赛》、《商标展评会》走出了全省,走向了全国。
  在创新上述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我们刷新了生活作文的教学模式,形成“引入生活,激趣定标——再现生活,引导练说——描述生活,指导拟稿——体味生活,评议修改——丰富生活,涵化生命”五步模式,提出具体要求,让作文教学更具生活味,学生作文更具灵动性。
  三、更新生活作文的“走向”
  新一轮作文教育研究,其意义在于使学生能真实流露对生活的感悟,使作文成为交际、关注社会的基石,为学生人生打好底色,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丰富多彩,努力培养“有敬、有执、有容”的阳光少年。
  针对新教育理念下的“生活作文教育”,我们一直在思考:
  ——促进学生适切发展。张扬孩子的个性,让孩子能留住精彩的瞬间,获得适切的发展。
  ——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挥洒文笔的“源头”、“活水”。
  ——倡导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让学生的生活充满文化的韵味,让文化时刻滋养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品质。
  ——追求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教育无痕的理念,为生活作文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体验是作文的生命。只有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独特的角度去观察、聆听、思考、感受,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们心灵里驻扎,作文才会插上飞翔的翅膀,才会有自然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有真切的灵性的语言流淌,进而实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实验小学东校区
  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我参加了榆林市“名师大篷车”科研送教下乡活动。记得刚接到通知的那段时间,我就一直在琢磨该上哪一课呢,该怎样体现生本教育理念和民主、公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反复翻阅教材,最后确定上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采用先学、后教
期刊
我参加了两届“阳光师训”活动,硕果累累。我认为:参加阳光师训为我们这些在教学上有一点点成绩的人提供了自我成长的舞台,搭建了自身提高的跳板,引导我们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发展的过程,给了我们一个更好、更大的成长机会。另外这一路践行我也结识了其他学科的专家、名人,欣赏了他们高超的教学艺术,对自己提高帮助甚大。这项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在周末,每次我们的对象都不一样,但当自己真的找到大
期刊
“送教下乡”是专门针对某学科教师在课堂实施操作技巧等专业性问题的培训,是最新理念、关键环节等方面的传经送宝,是城乡教师、专家一线之间的重要交流平台,是农村教师快速学习、直接充电的专门窗口。  近年我市送教下乡每学年上学期进行一轮,每县区2-3天,形式有省市教学能手示范课展示、课堂点评、问题交流、专家报告等,对于打破思维桎梏跳出小区域局限,冲击传统理念碰撞灵感火花,发现培养锻炼人才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
期刊
小学生的习作从三年级就正式开始了,学生们对于作文既熟悉又陌生。虽然起步作文要求不是很高,但要乐于书面表达,把内容写清楚,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学生对作文不害怕,敢于动笔,我觉得若是能做到这点,孩子们会更加喜欢我们的母语,学会运用手中的这支笔倾吐真挚的心声,那将是多么幸福、享受的一件事。听了崔栾老师的报告,回想平日的教学方法,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拓宽内容,丰富形式,创设良好的写作
期刊
我们解读新课标后发现对于低年级写话的要求有所降低,教师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多想多说,并把自己所想所说通过文字的形式写下来,这样做能消除孩子对于写话的畏惧,从而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做到“我手写我心”。当然写话的前提是要会说话,由此可见,写话教学和阅读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 。  所谓的“随文写话”就是紧紧跟随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写话训练,就文取材,把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
期刊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点教学的时候,往往是站在与学生对立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学,这对于喜欢自由、追求天性的小学生而言,无疑就是教学的大忌。尽管说教师命令式的教学能够使得学生暂时提高学习成绩,但是这样会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感,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一想到数学学习就是压迫,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需要将对话式的小学数学
期刊
看到“高效课堂”这几个字,我就会去想“什么是课改”“怎么改”。最后,我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探索,逐渐清醒地意识到:路就在脚下。我想,既然大家都在摸索中前进,那么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反思和感悟。  一、不依靠老师  语文课为什么变得枯燥无味?事实上,是我们教学的主导思想存在问题,当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时候,语文课就有趣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当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课堂上
期刊
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亲自表演和示范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维的实验。演示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的开始,通过教师的示范演示,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直观,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而且教师的示范操作为学生提供了模仿的依据,对学生有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通过教师在实验中的一言一行,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增强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
期刊
罗斯福说:“一个好的数学家就相当于一个加强师。”这其实就是对数学思维的最大褒奖。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教育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的数学眼光就是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  一、找到学生的原生态思维  教学片断1:  教师在教学例题前,出示准备题:小宁和小春共有72张邮票,如果小宁和小春同样多,两人的邮票各多少张?学生很快就用72÷2=36(张)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生:72正好是小
期刊
近年来,在三秦大地上,活跃着一支支新颖睿智的队伍,他们大多来自都市,带着满腔热情,带着智慧和真诚,来到乡间,走进大山。  从2011年以来,在陕西省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与领导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省级“名师大篷车”送教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均衡了城乡教育资源。国内首创陕西省“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省级各培训机构累计送教56个县(区),其中省教科所送教36个“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