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消除学困生的消极自我观念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mantou_37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之间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良,并不一定是他们在智力发展上存在缺陷,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缺乏对学习起动力、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的良好非智力品质所致。其中,他们心理上存在消极的自我观念是造成学习成绩不良的主要原因。
  什么是“自我观念”?就是指学生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能力或价值所持有的感觉、态度和评价。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屡遭挫折,使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了“失败情结”,并因此出现了严重的自卑感。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别人功课好,可我(指学困生自己)什么也不行,我是一个不走运的人,我的命运就是这样……这种痛苦日积月累,沉重地压在心头,无情地束缚着(他们的)灵魂。”其结果往往使她们在心里上形成“低人一等”、“根本不是学习的材料”的消极自我观念,对成功缺乏或丧失信心。在学习上表现出没有热情,兴趣不浓,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学习不能持久,懒散怠惰。
  有鉴于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学困生消极自我观念的矫正引导,要善于运用各种形式,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尊自信,以促进学习成绩与自我观念良性循环的形成和巩固。
  第一,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消除学困生情感障碍。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因而时常受到教师的批评、训斥,甚至惩罚,由此造成他们内心存在着敏感、戒心和敌意。他们往往主观地认为教师轻视和厌弃他们,而与教师存在着心理隔阂甚至是对抗,并因此而关闭了教师通达他们心灵的门户。因此,要做好学困生消极自我观念的矫正工作,教师首先必须消除他们心理上的认知和情感障碍,给他们倾注更多的爱心。讲求民主,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怀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可敬,以赢得他们的尊重、热爱和拥护,使他们的心扉向老师敞开,亲其师,信其道。
  第二,教师要运用积极归因,转变差生自我认识。什么是积极归因?就是指以调动差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为目的,从内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对他们的学习结果做出激励性的推论、解释和评价。归因心理研究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结果(如考试或测试成绩)的原因有外界环境和主观条件两个方面,其中既有稳定性较差的因素(如主观努力、运气和疾病),又有稳定性较强的因素(如个体能力、教材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困生或学困生对自身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评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态度、信心和行为表现。呈现出越是把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和任务难度,他们对自己获得成功的期望值、觉察到的自己完成任务的胜任度和行为的坚持性越低。因此,在差生消极自我观念的矫正中,教师要注意克服能力和任务难度的归因,善于发挥积极归因的激励和调节功能,尽量从内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对他们的成绩不良做出积极归因评价。这样既可以避免对差生自尊和人格的伤害,对自己又体现了教师对它们的尊重、信任和期待,使他们从中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努力方向,从而有助于改变他们的消极自我认识,逐步树立自尊和自信。
  第三,教师要利用成功体验,提高学困生动机水平。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的经验可以使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提高抱负水平和成就动机,淡化挫折带来的心理打击。因此,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善于隐蔽意图,从放低要求、提高成绩、调动差生学习积极性出发,有意图地根据它们的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为他們的成功创设条件和机会。例如,利用他们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的、估计他们经过努力能够正确作答的问题或练习等,让他们正确作答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从中体验通过自身努力赢得成功的喜悦和自豪。这样,通过不断的强化,不仅可以消除他们心理上的消极防御机制,密切师生关系,而且有助于激发他们不断奋发向上的意愿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逐步提高动机水平。
  第四,教师要借助心理补偿,克服学困生自卑自弃。所谓心理补偿,是指人们在心理失衡时,利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掩盖或抵消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以维持自身心理的平衡。心理学研究表明,补偿是弥补自卑心理的最好武器,可以给自卑意识强烈的人提供成功的精神力量,从中获得自尊自信自爱。为此,教师,一方面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困生并非样样都差,不少学困生聪颖,活动力、组织力、号召力强,在体音美上有特长;另一方面,在矫正工作中,要善于寻找、发现并利用他们的优势,并在各项活动中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使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隐到现,让他们从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由此引导他们逐步改变消极的自我认识,并迁移到学习上来,以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善于区别对待,强化个别教育引导。造成学困生形成消极自我观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矫正引导中,教师要具体对象具体分析,善于根据不同对象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智力发展存在缺陷的差生,要注意运用古今中外勤奋成才的具体生动事例,使他们明确并深信“勤能补拙”的道理;对于因体质虚弱、经常生病影响正常学习而造成自卑心理的学生,要与家长配合,从治疗疾病、增强体质入手,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对于知识体系上存在缺漏使学习成绩长期跟不上而出现自卑和焦虑的差生,要通过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加强个别辅导和组织发动学生间的互帮互学,逐步树立他们的自信。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于学困生心理上的消极自我观念,要重视并善于正确引导,促使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学习者和能够学习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学习成绩,逐步摆脱“昨天”的阴影,使自尊和自信重新树立起来。
其他文献
中学语文凝聚着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精髓,传承文明、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是中学语文肩负的历史重任。应该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具有先进的思想文化、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礼仪之邦,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孔子把“仁”作为理论道德思想核心,提出“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
期刊
教师要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不平衡性和独特性,在班级管理中要处理好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共同性与个别性的关系,不要用统一模式塑造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把个别化教育与整体教育有机地协调起来,使学生个性得到良性发展。  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要有目标  目标是班集体成员的共同期望和追求,是班集体工作的出发点、评价标尺和班集体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期望的综合反映和国家教育方针和培养
期刊
活动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页例1。  活动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要栽这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让学生探究发现一条线上植树问题(两端都种)
期刊
教师要对“教师职业的生命负责”,不仅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更重要的是教师的理智与情感,将使教师的职业生命绽放出绚烂的光辉。  一、做个有胸襟的老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他们心目中有胸襟的好老师应有着一颗“爱”的心:爱国、爱岗、爱幼儿。因为爱是教师与幼儿沟通的前提,是为幼儿通向成功架设的桥梁;爱,不是施舍,是用一个
期刊
德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主渠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在数学教学之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  一、结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教学是以教学数学知识为主,结合教学过程抓住德育因素有机自然、适时适量地进行渗透。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向学生介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独特的学科,语文教学是一门独特的教学艺术。本文重在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力图在正视高中语文教育中人文教育被忽视的现实基础上,以客观的角度,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明高中语文教学倡导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教育 问题策略  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
期刊
摘 要:数学归纳法是以归纳为基础、以演绎为手段证明结论的一种方法,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的完善结合。为实现以上目标,教学设计基于数学归纳法的源头,基于学生头脑中蕴含的数学归纳法的萌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归纳出数学归纳法,并不断完善和深化,以达到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之目的。  关键词:数学归纳法 原理 过程 命题 步骤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数学归纳法的第一节课。前面学
期刊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发展幼儿各个方面素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实践发现3—5岁的幼儿一般处于情绪情感的不稳定期,且注意力分散,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幼儿入学后,随着其对集体生活的熟悉和生活技能的提高,情绪情感会逐步地趋于稳定并逐渐适应新环境,那么作为老师的我们该如何在此时适时地培养并提高自理能力呢?  有一次,一位家长告诉我一件事:一天,孩子从外面回来要喝水。恰巧凉开水已经没有了,他爸爸就
期刊
思想品德课主要的任务并非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加强道德教育,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全面提高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奠基石。而要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下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
期刊
摘 要:只要班主任老师胸怀一颗爱心,做到细心、耐心、恒心,多采取一些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与学生沟通相处,我们的教育教学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新时期 班级管理 爱心 责任 效果  爱心、童心是做好一名教师的基础,童心体现在教育中便是爱心,特别是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拥有一颗童心特别重要。小學生正处于童年少年阶段,如果你想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你就必须具有一颗童心,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童心和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