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镇初中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其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各异。如果教师什么都搞“一刀切”,其教学效率必然低下,学生也会学得了无趣味。为了能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都能在学习中取得长足的进步,笔者认为,分层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是从“备课、授课、练习、作业、检测”五个方面实施分层教学的。
1. 备课分层
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备教材、备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在此须强调,备课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排除C层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A层生的高层次要求。同时要注意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及分层练习,选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实现各层次的具体目标。
2. 授课分层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发现应用——点评小结的分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用引导发现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设计简单、中等难度及难度较大的梯度性问题分别让C、B、A层的学生回答,层层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提问时注意维护C层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发B层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A层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得灵活、主动。
3. 练习分层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应更多地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把握好难易度,设计更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享受解题的乐趣。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针对A层生,设计难度较大的题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这样既可发挥他们的潜能,又能让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以免恃才自傲;针对B层生,设计一些中等难度的、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能得出结论的题目,让他们变得更优秀;而对C层生,则设计一些较简单的或一些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题目,努力保护和提升其学习自信心。这样的练习题设计,难、中、易梯度明显,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思维锻炼和能力培养,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例如,笔者在教授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设计了如下三道尺规作图的练习题:
(1) 已知∠ABC,求作:∠A’B’C’,使∠A’B’C’=∠ABC。
(2) 已知∠ABC,求作:∠A’B’C’,使∠A’B’C’=2∠ABC
(3)已知:直线AB及AB外一点P,过点P作直线CD,使CD//AB。
第(1)题是基础题,以模仿例题为主,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2)题以熟练掌握为主,要求A、B层学生完成。第(3)题以灵活为主,综合性较强,解题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要求A层学生完成。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达到自己的具体目标 ,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 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要注重实效性及反馈功能,充分挖掘作业的教育价值。作业的布置也应面向不同的学生,体现层次性,不再是“一刀切”。笔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及拓展题三个类别。
1.必做题属于基础性题目,以巩固基础知识为目的,对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按课程标准的统一的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完成,题型与课堂例题基本相似。
2.选做题在必做题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不只是对课堂例题的简单模仿,在条件或结论上加以变式,以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要求A、B层学生都能完成。
3.拓展题多是研究性或开放性题目,解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及综合能力,有时还需要学生具备逆向思维方能解题。这部分题目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
如:计算(■ 1)■(■-1)■=
如果从公式的正向出发, 很难解答。但从公式的逆向anbn=(ab)n出发,很快便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即:
原式=(■ 1)■(■-1)■(■-1)=(■ 1)(■-1)■(■-1)=(■2-12■(■-1)=■-1
这类题目比较难,一般只有那些成绩拔尖的A层生才能完成。而此类题目对培养A层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有很大帮助。
这样布置作业,照顾了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其能独立地愉快地完成作业,真正体现了作业的实效性。
5. 检测分层(略)
毋庸讳言,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去出题,但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为了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多,这个分层教学,还是值得大家去尝试的。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是从“备课、授课、练习、作业、检测”五个方面实施分层教学的。
1. 备课分层
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认真备教材、备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在此须强调,备课时应重点考虑如何排除C层生的学习障碍,提出对A层生的高层次要求。同时要注意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及分层练习,选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实现各层次的具体目标。
2. 授课分层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常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发现应用——点评小结的分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用引导发现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设计简单、中等难度及难度较大的梯度性问题分别让C、B、A层的学生回答,层层引导,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提问时注意维护C层学生的学习信心,开发B层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A层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学得灵活、主动。
3. 练习分层
教师在设计练习题时应更多地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把握好难易度,设计更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练习中,享受解题的乐趣。
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针对A层生,设计难度较大的题目,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求问题的内在联系与规律,这样既可发挥他们的潜能,又能让其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有不足以免恃才自傲;针对B层生,设计一些中等难度的、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能得出结论的题目,让他们变得更优秀;而对C层生,则设计一些较简单的或一些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题目,努力保护和提升其学习自信心。这样的练习题设计,难、中、易梯度明显,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思维锻炼和能力培养,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例如,笔者在教授利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时,设计了如下三道尺规作图的练习题:
(1) 已知∠ABC,求作:∠A’B’C’,使∠A’B’C’=∠ABC。
(2) 已知∠ABC,求作:∠A’B’C’,使∠A’B’C’=2∠ABC
(3)已知:直线AB及AB外一点P,过点P作直线CD,使CD//AB。
第(1)题是基础题,以模仿例题为主,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2)题以熟练掌握为主,要求A、B层学生完成。第(3)题以灵活为主,综合性较强,解题方法有一定的技巧,要求A层学生完成。这样,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达到自己的具体目标 ,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 作业分层
作业分层要注重实效性及反馈功能,充分挖掘作业的教育价值。作业的布置也应面向不同的学生,体现层次性,不再是“一刀切”。笔者把作业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及拓展题三个类别。
1.必做题属于基础性题目,以巩固基础知识为目的,对所学知识强化训练,按课程标准的统一的要求,学生必须人人完成,题型与课堂例题基本相似。
2.选做题在必做题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不只是对课堂例题的简单模仿,在条件或结论上加以变式,以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要求A、B层学生都能完成。
3.拓展题多是研究性或开放性题目,解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及综合能力,有时还需要学生具备逆向思维方能解题。这部分题目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
如:计算(■ 1)■(■-1)■=
如果从公式的正向出发, 很难解答。但从公式的逆向anbn=(ab)n出发,很快便可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即:
原式=(■ 1)■(■-1)■(■-1)=(■ 1)(■-1)■(■-1)=(■2-12■(■-1)=■-1
这类题目比较难,一般只有那些成绩拔尖的A层生才能完成。而此类题目对培养A层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有很大帮助。
这样布置作业,照顾了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其能独立地愉快地完成作业,真正体现了作业的实效性。
5. 检测分层(略)
毋庸讳言,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去出题,但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为了能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多,这个分层教学,还是值得大家去尝试的。
责任编辑 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