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外国对我国误读、误解、歪曲始终不断,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出于不了解,有的是由于误会,有的是因为多疑,但也有个别国家的某些人完全是心怀叵测,别有用心。对于个别国家的某些人我们无需理会,因为无论我们怎么做,他们总是要对我们污蔑、造谣、丑化、攻击的。但问题在于,对我们不了解和误会的国家似乎越来越多了,那些对我们怀有敌意的个别国家的某些人的胡说八道可以迷惑更多的国家了。
除了别国别人的原因外,恐怕得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而被敌意者利用。我以为有,那就是与这些年我们自己吹嘘“崛起”和张扬“韬光养晦”颇有关系。
“崛起”的说法很容易让别国产生对我们不利的想法,而实际上,像我们这样一个底子很薄,人口太多,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极大的国家,是很难一下子“崛起”的。也许一两个地区、几个城市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突出的发展,但要想使我们整个国家来个“崛起”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年竟有不少同志热衷于“崛起”的说法,甚至把“崛起”挂在嘴上,言必称“崛起”,生怕其他国家不知道。打开电视、收音机,“崛起”之声不绝于耳,打开报刊书籍,“崛起”之词满篇皆是,跃然纸上。结果,使其他国家吃惊不小,弄得人家惴惴不安。你想,像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转眼之间啪地一声崛起了,天晓得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谁对此会不恐怖?特别是那些置身于中国周边的小国,不让他们担心恐怕是不现实的。我在泰国工作过四年,通过四年的观察,我发现小国对大国有一种本能的担忧,无论我们怎么说对他们绝无歹意,他们心里总有些嘀咕,担心终有一天会发生什么对他们不好的事情。记得我们的人祭出“崛起”这个词之初,就连基辛格这样的好朋友都颇为迷惑,见了我们的人要求我们解释所谓“崛起”是何含义。此事系笔者任职纽约期间亲身经历。连美国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我们周边的小国呢。
不错,这些年我们的确有较大发展,也可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用不着沾沾自喜,不需要用容易引起别国误会的“崛起”来吹嘘。如果别人真夸或假夸我们,那是别人的事,不是我们自己吹嘘,怪不得我们。不幸的是,“崛起”这个说法恰恰是我们自己先吹起来的,事实证明效果很不好。实际上,我国外交界的绝大多数同志从一开始就反对“崛起”这个说法,但没有受到重视。
更不应该的是把邓小平同志供内部掌握的“韬光养晦”的思考,大肆张扬出来,而且作为外交方针吵吵得全世界都知道。邓小平同志在内部讲“韬光养晦”没有什么不对,我们确实需要“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但我好像不记得邓小平同志什么时候说过这是我们的外交方针。也许我知道的内部信息太少。外交一直是一种内外有别的工作,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懂的常识,我们今天的人却犯起糊涂。现在又要怪外国人翻译得有问题,歪曲了原意。就是按我们自己的翻译和解释,仍然大有问题。查一查所有中国原有的辞典,“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是很清楚的,把它作为外交方针,无论怎么苦口婆心地去向外国表白,都不可能消除别国的怀疑和警觉。现在我们开始修改辞典,把这个词解释成对别国毫无歹意,但已经来不及了,别国的疑窦早已打开,不大容易再消除了。
这些年还提出“政治家办外交”,好像很正确,但我总觉得还是在政治家领导下,由外交家办外交更好些。古今中外,政治家捅了外交娄子是一直都有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国家总统去视察外国公民被绑架杀害的现场时,竟面带微笑,引起别国不满,在国际上露丑。请看周恩来,他不但是我们的领袖之一,而且是世界公认的外交家,查一查他在外交上的言行,有什么是经不起推敲的吗?他的内部讲话无不细心周密,在外交场合,更是说出话来滴水不漏,连如何翻译成外语他都考虑到了。1950年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就朝鲜战争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严正表明中国立场说:“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对这个“管”字怎么翻译,周恩来事先专门与翻译进行了研究。周恩来之所以能得到包括对手、敌手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尊敬,主要是因为他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恐怕也是与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外交家,考虑问题十分慎密、做事说话十分得体、让人感到诚恳可信大有关系。如果我们现在都能像周恩来那样思考和办外交,恐怕那些常识性的错误就可避免了。
除了别国别人的原因外,恐怕得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妥而被敌意者利用。我以为有,那就是与这些年我们自己吹嘘“崛起”和张扬“韬光养晦”颇有关系。
“崛起”的说法很容易让别国产生对我们不利的想法,而实际上,像我们这样一个底子很薄,人口太多,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差距极大的国家,是很难一下子“崛起”的。也许一两个地区、几个城市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获得突出的发展,但要想使我们整个国家来个“崛起”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些年竟有不少同志热衷于“崛起”的说法,甚至把“崛起”挂在嘴上,言必称“崛起”,生怕其他国家不知道。打开电视、收音机,“崛起”之声不绝于耳,打开报刊书籍,“崛起”之词满篇皆是,跃然纸上。结果,使其他国家吃惊不小,弄得人家惴惴不安。你想,像中国这样的庞然大物,如果转眼之间啪地一声崛起了,天晓得会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影响。谁对此会不恐怖?特别是那些置身于中国周边的小国,不让他们担心恐怕是不现实的。我在泰国工作过四年,通过四年的观察,我发现小国对大国有一种本能的担忧,无论我们怎么说对他们绝无歹意,他们心里总有些嘀咕,担心终有一天会发生什么对他们不好的事情。记得我们的人祭出“崛起”这个词之初,就连基辛格这样的好朋友都颇为迷惑,见了我们的人要求我们解释所谓“崛起”是何含义。此事系笔者任职纽约期间亲身经历。连美国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我们周边的小国呢。
不错,这些年我们的确有较大发展,也可以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用不着沾沾自喜,不需要用容易引起别国误会的“崛起”来吹嘘。如果别人真夸或假夸我们,那是别人的事,不是我们自己吹嘘,怪不得我们。不幸的是,“崛起”这个说法恰恰是我们自己先吹起来的,事实证明效果很不好。实际上,我国外交界的绝大多数同志从一开始就反对“崛起”这个说法,但没有受到重视。
更不应该的是把邓小平同志供内部掌握的“韬光养晦”的思考,大肆张扬出来,而且作为外交方针吵吵得全世界都知道。邓小平同志在内部讲“韬光养晦”没有什么不对,我们确实需要“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但我好像不记得邓小平同志什么时候说过这是我们的外交方针。也许我知道的内部信息太少。外交一直是一种内外有别的工作,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懂的常识,我们今天的人却犯起糊涂。现在又要怪外国人翻译得有问题,歪曲了原意。就是按我们自己的翻译和解释,仍然大有问题。查一查所有中国原有的辞典,“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是很清楚的,把它作为外交方针,无论怎么苦口婆心地去向外国表白,都不可能消除别国的怀疑和警觉。现在我们开始修改辞典,把这个词解释成对别国毫无歹意,但已经来不及了,别国的疑窦早已打开,不大容易再消除了。
这些年还提出“政治家办外交”,好像很正确,但我总觉得还是在政治家领导下,由外交家办外交更好些。古今中外,政治家捅了外交娄子是一直都有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一个国家总统去视察外国公民被绑架杀害的现场时,竟面带微笑,引起别国不满,在国际上露丑。请看周恩来,他不但是我们的领袖之一,而且是世界公认的外交家,查一查他在外交上的言行,有什么是经不起推敲的吗?他的内部讲话无不细心周密,在外交场合,更是说出话来滴水不漏,连如何翻译成外语他都考虑到了。1950年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就朝鲜战争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严正表明中国立场说:“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对这个“管”字怎么翻译,周恩来事先专门与翻译进行了研究。周恩来之所以能得到包括对手、敌手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普遍尊敬,主要是因为他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恐怕也是与他既是政治家又是外交家,考虑问题十分慎密、做事说话十分得体、让人感到诚恳可信大有关系。如果我们现在都能像周恩来那样思考和办外交,恐怕那些常识性的错误就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