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思维:把握数学知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w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整体思维,指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整体处理教学内容,了解数学知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并灵活地把握各种教学关系的动态平衡,创新地组织教学,实现最优化实施教材和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目标。
  [关键词]整体思维 数学知识 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3-020
  整体思维又称系统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所要学习的知识对象。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所学知识,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一与狭隘,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整体思维,以“昨天”的知识结构作为思维起点,以“今天”的整体关注形成思维建构,以“明天”的展望延伸实现融会贯通。下面,我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简要阐述在整体思维引领下,如何把握数学知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昨天”:“你从哪里来?”——选准教学起点,快速进入“最近发展区”
  1.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2.师(出示以下五个图形):这五个长方形的面积一样,阴影部分的面积谁最大?
  生1:阴影部分的面积好像一样大,因为它们好像都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师:直觉很重要。这位同学的直觉对不对呢?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然后进行验证。请仔细观察,这五个长方形中的阴影部分都是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3.师(板书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在这五个长方形中,哪一个能让你一目了然地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生:第四个。
  师:其余四个长方形可以通过怎样的操作或思考,来验证刚才那位同学的直觉呢?
  生2:可以添线将它分一分。(师根据学生回答添加辅助线,如下图)
  师:很佩服同学们的创造力。经过操作,我们验证了阴影部分的面积都是所在长方形面积的一半。
  4.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在纸中画一笔,画出一个三角形。(学生操作如图{10})
  师:是不是在长方形中画一笔,只能画出这样的三角形呢?(学生经过思考,又画出图{11})
  5.师:我们只要量出哪些数据,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生3:只要量出三角形所在长方形的长和宽,就可以求出三角形的面积。
  师:怎么求?
  生3:长×宽÷2。(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长×宽÷2)
  师:以图⑤为例,长方形的长等于三角形的什么,宽等于三角形的什么?
  生4:长等于三角形的底,宽等于三角形的高。(师更改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
  关于“昨天”的理解
  教学起点是指教师对某一内容教学时所设定的起点。数学教学起点的确定,不能仅仅立足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应着眼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不仅关注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数学思维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教师通常都是想办法引导学生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但追本溯源,平行四边形面积是通过长方形面积推导出来的。因此,我在教学的第一环节时,以长方形的面积为起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寻找三角形与所在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带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二、“今天”:“你来干什么?”——整体关注图形,迅速进入思维顺延区
  1.师: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研究的三角形其实是什么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
  师(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你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操作如图{12} )
  师:这是将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拼在一起,如果将相同的直角边拼在一起,会拼成什么图形呢?(学生思考后操作,如图{13})
  生5:拼成的是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7: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什么,高等于三角形的什么?
  生8: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的高。
  师:那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呢?
  生9: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为什么要除以2呢?
  生10:因为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
  2.师:我们刚才研究的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拼成的长方形也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按角分类,除了直角三角形外,还有什么三角形?   生11:还有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师:请男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一拼,请女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一拼,看看能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动手操作)
  ……
  关于“今天”的建构
  以往以长方形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初步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过程,学生充其量只是表层意义上的学会,并没有通过大量的感性经历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加之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知识的整体建构需要操作经验来支撑。因此,我让学生分组操作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全方位感受各种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殊途同归。学生在将直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中受到启发,学会了动手操作的方法,后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拼摆也就顺理成章,实现了数学思维的顺延。这样全面关注各种三角形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形成相互联系、全面系统的认知脉络。
  布卢姆在《教育过程》中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而一连串不连贯的知识在记忆中仅有短得可怜的寿命。”我们知道,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是逐步进行的,学生对所学新知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孤立的。因此,教师教学时必须将注意点放在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上,引导学生进行整体的思维建构。
  三、“明天”:“你到哪里去?”——展望知识未来,贯通进入拓展延伸区
  1.师(出示下图):将三角形从高的一半处剪开,并把剪开的小三角形旋转拼补,形成了什么图形?
  生12:平行四边形。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生1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师:这时,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什么,高等于三角形的什么?
  生14: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底,高等于三角形高的一半。
  师:三角形的面积可以怎么求?
  生15: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2.师:将上面平行四边形中的阴影部分除去,剩下的空白部分是什么图形?
  生:梯形。
  师: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我们可以借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请同学们回去预习一下。
  ……
  关于“明天”的延伸
  从学生的学习角度来看,数学学习应该是思维过程和结果的完整结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通过手、口、脑等感官的协同运作,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的过程。如上述教学中,三角形到平行四边形的转化,立足学生刚刚形成的认知经验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完成对已有知识结构的拓展延伸、优化重组。
  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联系。”如上述教学中关于梯形面积的预习要求,则给学生提供了再次利用已获得的经验方法去寻找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规律的机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索活动中,将好奇心和求知欲转化为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总之,整体思维是指从学习者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来整体处理教学内容,了解数学知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把握教学内容“过去”“现在”和“未来”,灵活地把握各种教学关系的动态平衡,创新地组织教学,实现最优化实施教材和最大化发展学生的目标。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当学生进行有效的整体思维时,得到的是整个经验和情感的支持,调动了思维的主观积极性。可以肯定地讲,具有整体思维风格的人,必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全局意识。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课题引领式教研活动是以教研组研究的课题为基础,以课题研究的一个方面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通过“一立”“二研”“三试”“四议”“五展”“六评”这六个环节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这六个环节还可归纳为“123”,即一立主题、二次上课、三次研讨。“一立”是根据课题确立教研活动的主题;“二研”是由教研组成员自主备课后进行专家引领下的集体研讨;“三试”是主备教师结合备课进行试教;“四议”是针对试教教师上课情况在专
[摘 要]“让学”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取得数学教学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让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66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最先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得学会让学生学”。陶行知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摘 要]学生根据已有的计算学习经验,借助拆分12根磁条,在分析、比较中得出:将12拆成10和2进行计算比较简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通过“数形结合,理解算理”“对比内化,掌握算法”这两个层次,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的竖式算法的学习水到渠成。  [关键词]数形结合 对比内化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4-025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想要让数学课堂“好玩”起来,却常常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日前,看到一个关于聚焦学生认知冲突教学模式探讨的研究专题,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以小学二年级“乘法”的常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深入的反思,并提出崭新的理念指导。  常规课堂教学:  通过复习加法和减法导入新课,新授环节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引入乘法  (1)师(出示例1中的图2):图中有几处有小白兔?每处
[摘 要]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和经验,顺应学生的内在需求,挖掘课堂生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让“教”契合学生的“学”。这样既使数学课堂走向自然、深刻,又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数学成长,凸显数学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内在需求 数学经验 顺应 重构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21  课前我预测,第二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单元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空间问题,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使学生在对空间的把握、图形的探索、立体与平面图形的转化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与思考。  一、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图形的变换”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深化,通过具体实例演示、变化,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简单图形经过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精确、形象地说出了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我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赛课内容是“认识小数”,下面说说数形结合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设置悬念,数形结合解冲突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我在课前做过调查,学生在购物时都见过小数,全班55个学生能认识并准确读出一位小数的有47人。教材例题从小朋友测量课桌长度说起,巩固题从商品价格引入,这是
我们常常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学从哪里出发?是从教材、教师出发,还是从学生出发?答案不言而喻,教学当然要从学生出发。无论是教学素材的使用、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教学问题的设置、教学方式的选择等,都要关注学生、基于学生。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来分析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分类与整理”的教学设计。  一、关注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素材  兴趣可以引发认知需求,激发学习的原动力。“分类与整理”一课,原教材是以气球为学习
        
一、研究背景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三个面向”的观点,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时间向前推进了许多,然而观念的超前性、先进性、指导性,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哲学意蕴。确实,在互联网日渐发达、教学设备日益先进的今天,一切与时俱进的教育变革都有着强大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事实上,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已经累积了丰富的素材资源,要让这些零散的素材资源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