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开放性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灌输的旧模式,为学生设计学习语文的新环境,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前提下,把图书馆、阅览室、电教室以及电台、电视台,甚至社会各个场所开辟为学生的第二课堂,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开展对中外名著的阅读和评价、对古典诗词的阅读和欣赏、对当前文学热点的思考和讨论,对影视文学的观赏和评论、对课本文章的改编(如改编课本剧)、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各种文学样式的探求和创作,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含理解、分析及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分析观察能力。为此,我们进行了几方面的有益尝试。
一、开放性名著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我们不断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名著,传承数百年,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积淀着悠久的古老文明,学生若浅尝辄止,往往难以深入领会,何况又是对其中片段的阅读,更是难以读懂,它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尤其是对文本的细微处研读,更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名著的魅力。优秀的现当代及外国文学作品,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向学生推介优秀篇目,并指导他们写好读书笔记和鉴赏小论文。除教师指导阅读外,还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帮助和监督学生阅读。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和业余时间让学生集体或单独阅读了四大名著、余秋雨文集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开放性作文教学
1.作文教学的最大难度就是学生懒于写作,谈写色变,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前提。(1)鼓励学生“说”。从高一入学开始,坚持课前“说”作文。起初说见闻,说清自己认为有趣的经历——学会观察;再说清对此事的看法、观点——学会思考;进而联系自己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对社会的认知——学会联想;最后学习使用比较精当的语言——学会表达。(2)坚持写周记,畅所欲言。鼓励学生从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人手,用自己喜欢的文体写最喜欢的事,甚至鼓励学生摘录优秀的文章,大胆借鉴,增加积累。周记的写作一举三得: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
2.创新写作模式。正值花季雨季的青少年,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渴望理解、友情和赏识,他们特别需要用笔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展示自己的风采。但学生之所以谈“写”色变,视写作为畏途,除了应试作文的种种束缚外,还有传统的教学方式、评价模式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制约。而这些问题,亟待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取代,我们尝试的网络作文便是一种创新的写作模式。
三、文学社大语文活动课
文学也是人学,起着培育、滋润人的心灵的作用。我们组建了“文学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学生只有在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中,他的潜能和智慧方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文学社的创建为学生营造了一片大展风采的广阔天地,从酝酿到建立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
我们主要采用了三种形式:
1.课前合作式——互补互助。课前三分钟“才艺展示”是以“文学社”为单位,以“周”为周期,以竞赛为机制进行的。每周由一个文学社团来展示,其他社团参评。这种“文学社才艺展示”需要社员间的合作,而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2.课上主题式——共享共进。在“文学社大语文活动课”中,我们力求营造一种“交流情境”。这种在课堂上的“交流情境”,是以“主题”的形式加以创设的。在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我们共同确立一个主题,或涉及情感、人生,或者只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然后以文学社为单位分头准备,每一期主题交流都有一个主办文学社负责筹划内容、设计形式、安排步骤、准备电教设备、主持课堂。
3.课下交流式——心心相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应该是相融的,师生交流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正是这种人格的相通、精神的交往、心灵的共鸣,使我们理解了教育的真正内涵。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交融,是学生生命在教师辛勤浇灌下的成长和升华。
四、课本剧改编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听、说、读、写、演。“演”就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戏剧篇目分角色演出,或是自己动手改编教材中的小说,品味作品语言,从而深入体会课文的精髓。学生自己动手,锻炼了多种才能。为此,我们专门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展示。另外,还利用军训和学农时间,进行课本剧表演。
总之,语文教学博大精深,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应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练就过硬的教学内功,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祖国语言的未来建设者。
一、开放性名著阅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我们不断深化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名著,传承数百年,具有深厚的内涵意蕴,积淀着悠久的古老文明,学生若浅尝辄止,往往难以深入领会,何况又是对其中片段的阅读,更是难以读懂,它需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去一而再、再而三地理解和体验。尤其是对文本的细微处研读,更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领略名著的魅力。优秀的现当代及外国文学作品,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我们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向学生推介优秀篇目,并指导他们写好读书笔记和鉴赏小论文。除教师指导阅读外,还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帮助和监督学生阅读。我们在高一、高二年级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和业余时间让学生集体或单独阅读了四大名著、余秋雨文集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开放性作文教学
1.作文教学的最大难度就是学生懒于写作,谈写色变,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前提。(1)鼓励学生“说”。从高一入学开始,坚持课前“说”作文。起初说见闻,说清自己认为有趣的经历——学会观察;再说清对此事的看法、观点——学会思考;进而联系自己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对社会的认知——学会联想;最后学习使用比较精当的语言——学会表达。(2)坚持写周记,畅所欲言。鼓励学生从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人手,用自己喜欢的文体写最喜欢的事,甚至鼓励学生摘录优秀的文章,大胆借鉴,增加积累。周记的写作一举三得:培养写作兴趣,积累写作素材,锻炼写作能力。
2.创新写作模式。正值花季雨季的青少年,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渴望理解、友情和赏识,他们特别需要用笔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展示自己的风采。但学生之所以谈“写”色变,视写作为畏途,除了应试作文的种种束缚外,还有传统的教学方式、评价模式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制约。而这些问题,亟待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取代,我们尝试的网络作文便是一种创新的写作模式。
三、文学社大语文活动课
文学也是人学,起着培育、滋润人的心灵的作用。我们组建了“文学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学生只有在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中,他的潜能和智慧方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文学社的创建为学生营造了一片大展风采的广阔天地,从酝酿到建立完全是由学生自主进行的。
我们主要采用了三种形式:
1.课前合作式——互补互助。课前三分钟“才艺展示”是以“文学社”为单位,以“周”为周期,以竞赛为机制进行的。每周由一个文学社团来展示,其他社团参评。这种“文学社才艺展示”需要社员间的合作,而合作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个学生都在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2.课上主题式——共享共进。在“文学社大语文活动课”中,我们力求营造一种“交流情境”。这种在课堂上的“交流情境”,是以“主题”的形式加以创设的。在每周的一个固定时间,我们共同确立一个主题,或涉及情感、人生,或者只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然后以文学社为单位分头准备,每一期主题交流都有一个主办文学社负责筹划内容、设计形式、安排步骤、准备电教设备、主持课堂。
3.课下交流式——心心相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应该是相融的,师生交流的本质就是教师人格精神在教育情景中的相遇。正是这种人格的相通、精神的交往、心灵的共鸣,使我们理解了教育的真正内涵。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师生双方情感的交融,是学生生命在教师辛勤浇灌下的成长和升华。
四、课本剧改编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听、说、读、写、演。“演”就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戏剧篇目分角色演出,或是自己动手改编教材中的小说,品味作品语言,从而深入体会课文的精髓。学生自己动手,锻炼了多种才能。为此,我们专门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充分展示。另外,还利用军训和学农时间,进行课本剧表演。
总之,语文教学博大精深,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应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练就过硬的教学内功,将学生培养成为熟练掌握祖国语言的未来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