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共有学生600余人,其中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数有400多,占了70%。因之前所受教育的差距,学生的总体素质不强,科学素养尤其是动手操作的实验能力普遍存在问题。学生对实验感兴趣,喜欢动手,但仅有极少数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合理地开展实验,得出结论,更多的是违反原则的胡乱操作,更有甚者,破坏了实验器材,搅乱了课堂秩序。
一、紧扣环节,增强实验能力
1、有“的”放矢。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什么目的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摩擦力的秘密》一课,这类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说成:“为了研究……”。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学生会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确指向,积极去探究科学道理。
2、“步步为营”。学生实验是否能够行之有效,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的操作。学生喜欢动手,但对于自身科学素养不高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忘了纪律,忘了正确的操作步骤……最终导致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步步为营,需要细致、谨慎的指导。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去灌输、去讲解、去示范、演示,又会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间一长,学生就又失去了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运用各种办法让他们明确究竟该如何操作。
(1)自由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其余学生讨论补充,如《小车的运动》中,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该怎么一步步地去做等。大家共同讨论研究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对于接下来即将进行的实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2)学生演示。在讨论结束之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观察后再讨论应该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从而使得自己进行实验时不会犯与之相同的错误。
(3)教师演示。对于实验中较重要的某一环节,特别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来演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热起来了》一课时,在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并设计出实验内容之后,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电子温度计来测量室温及包裹在毛巾中的书本内页的温度,就成了重中之重。
3、“面面俱到”。这里的“面面俱到”指的是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受、认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知如何去发现、研究、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
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全面观察。教材中提到,观察的方式其中之一是用眼看: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
4、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是实验开展的终极目标,判断一个实验是否成功,就在于能否收集到准确的数据,继而得出结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可以以“现象→结论”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学生实验教学中紧扣“明确目的”、“细化操作”、“多向观察”“合理结论”这四个要素,就能更好的培养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促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实验能力,提升实验水平。
二、结合实验,提升科学素质
在增强实验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学生喜欢实验,喜欢动手操作,但不少学生在实验中体现出的“喜欢”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乱动甚至是妄动,是违反了科学原则的表现。因此,尽快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实验自己设计。老子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必须能够自己设计实验,不能总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实验操作方案。每一个探究性实验,应该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进行实验。
2、实验严谨操作。不少实验的开展需要仪器的操作,在开展实验之前,教师必须把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变成规范化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牢记,保证实验成功和实验安全。教师要讲清实验步骤,提出具体要求,更要特别注重巡视,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酒精灯是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3、结论自己总结。不少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完成实验的操作之后,往往呈现的状态是仅仅能够发现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但并不能够很好地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进行准确的表述,形成概念、结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进行总结、介绍,有可能会导致他们没能很好的记住或掌握某一科学知识。因此,实验结束后,结论的出示,需要由他们自己来表达清楚,让在场的所有学生都能准确了解。
总之,作为一名任教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科学老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创新与总结,从每一次的实验入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时刻准备着”,教学生方法,促学生进步,努力为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勤奋工作。
【作者单位: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 江苏】
一、紧扣环节,增强实验能力
1、有“的”放矢。通俗地说,就是明确为了什么目的做这个实验。根据实验目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实验分成两类:一类是验证性实验,如《摩擦力的秘密》一课,这类实验的实验目的可以说成:“为了研究……”。明确实验目的以后,学生会在以下的操作中明确指向,积极去探究科学道理。
2、“步步为营”。学生实验是否能够行之有效,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的操作。学生喜欢动手,但对于自身科学素养不高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忘了纪律,忘了正确的操作步骤……最终导致实验失败。这就需要步步为营,需要细致、谨慎的指导。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去灌输、去讲解、去示范、演示,又会遏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间一长,学生就又失去了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可以运用各种办法让他们明确究竟该如何操作。
(1)自由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指名学生说出,其余学生讨论补充,如《小车的运动》中,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了证明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该怎么一步步地去做等。大家共同讨论研究的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对于接下来即将进行的实验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集中注意力的作用。
(2)学生演示。在讨论结束之后,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其余学生观察后再讨论应该改进的地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这一实验过程印象深刻,从而使得自己进行实验时不会犯与之相同的错误。
(3)教师演示。对于实验中较重要的某一环节,特别是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来演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热起来了》一课时,在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并设计出实验内容之后,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电子温度计来测量室温及包裹在毛巾中的书本内页的温度,就成了重中之重。
3、“面面俱到”。这里的“面面俱到”指的是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感受、认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特性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知如何去发现、研究、探索,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去帮助。
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全面观察。教材中提到,观察的方式其中之一是用眼看: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
4、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这是实验开展的终极目标,判断一个实验是否成功,就在于能否收集到准确的数据,继而得出结论。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具体形象为主,教师可以以“现象→结论”的模式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在学生实验教学中紧扣“明确目的”、“细化操作”、“多向观察”“合理结论”这四个要素,就能更好的培养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促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实验能力,提升实验水平。
二、结合实验,提升科学素质
在增强实验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学生喜欢实验,喜欢动手操作,但不少学生在实验中体现出的“喜欢”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乱动甚至是妄动,是违反了科学原则的表现。因此,尽快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是非常重要的。
1、实验自己设计。老子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必须能够自己设计实验,不能总依赖于教师提供的实验操作方案。每一个探究性实验,应该用学生自己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案进行实验。
2、实验严谨操作。不少实验的开展需要仪器的操作,在开展实验之前,教师必须把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变成规范化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牢记,保证实验成功和实验安全。教师要讲清实验步骤,提出具体要求,更要特别注重巡视,加强对学生个别指导。酒精灯是实验中经常用到的仪器,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3、结论自己总结。不少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完成实验的操作之后,往往呈现的状态是仅仅能够发现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但并不能够很好地对自然事物的属性和规律进行准确的表述,形成概念、结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进行总结、介绍,有可能会导致他们没能很好的记住或掌握某一科学知识。因此,实验结束后,结论的出示,需要由他们自己来表达清楚,让在场的所有学生都能准确了解。
总之,作为一名任教外来务工子女学生的科学老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反思,创新与总结,从每一次的实验入手,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时刻准备着”,教学生方法,促学生进步,努力为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勤奋工作。
【作者单位:南京市朝天宫民族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