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幼儿健康丰富生活的保障,是幼儿的人格形成、发展的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此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论重在通过分析游戏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以此来促进社会、家庭及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游戏的重视。为幼儿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游戏 幼儿教育
所谓游戏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由此可见让幼儿快乐的成长必须要重视幼儿的游戏生活。它包含了主动参与、身体和心理的愉悦两个方面。柏拉图也认为: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由此也可获知游戏伴随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一般理解为幼儿的“玩”和“游戏”教学,前者对游戏的参与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而后者一般是在教师、家长为促进幼儿的某方面的发展而制定的规则限制中进行的。但是即便是后者也必须要以引导幼儿出自内在动机来参与,否则就失去了游戏的意义变味成了“教学”。总之幼儿游戏必须在获得快乐的身体、心理的感受为主,达到大人的某种目标为次。
一、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参与到各种游戏活动中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协调能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活动更加协调还能提高孩子感知觉动作技能的发展,更能有利于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适应能力和应激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活动和观察感知能力等。为了孩子将来全面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在幼儿阶段的游戏过程。我们最不应忽视的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事情。例如:1、2岁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模仿大人去做翻动书页、试图拧开瓶盖等一些有意义的动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3岁左右幼儿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大,这时作为父母更应该积极的创设条件让孩子充分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协调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眼与手的协调,同时也包括身体、四肢等方面的协调。如喜欢蹦跳游戏的孩子在尽情的跳跃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跌倒等情况的发生,但是蹦跳的活动确实提高了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幼儿经常在户外、在阳光下、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心情舒畅,天天锻炼着基本动作,促进其动作的灵活、协调,促进大肌肉、小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已经习得的协调动作的练习和运用,使幼儿不断掌握了新的技能。爬攀登架、跳跃等,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练习和活动。
二、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健康发展
度过了婴儿期的“懵懂”进入到幼儿期的孩子每天都在联想和游戏中度过,当幼儿处在游戏中并逐步的进入到游戏角色中之后会模仿和学习大人们的各种举动,如:4岁的“妈妈”在喂过了宝宝后轻拍宝宝让其打嗝,很显然这是在模仿妈妈喂自己之后的动作。更加“复杂”的游戏也常常被孩子们玩的不亦悦乎,用椅子当火车则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各种游戏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老师等和一些想象中的角色也是孩子们经常扮演和想象的,如:我们看到孩子在追逐中跑闹着,这时他们是想象出在躲避一个“怪兽”的追踪。
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获得探索、体验、了解他周围环境的机会。年龄的增长让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然后能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运用知识时又会有所发现让已有的知识更加牢固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周而复始之后幼儿就会得到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思维方法。如:一次和父母去邮局邮寄东西的经历在他今后的游戏中出现,这就足以表明他记住了和父母去邮局的过程。假如父母、老师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的智力就会有所提高增长更多的知识。
在和伙伴们一起扮“老师”、“医生”、“邮递员”、“厨师”等类型的游戏中,孩子的智力程度得到提高,充分的理解了社会的分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够在和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间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无疑这些游戏都会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必须要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团结协作与竞争是并存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幼儿早期阶段所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在父母的照顾和引导下进行的,即便有一些可能还会是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多的幼儿游戏过程都会有很多的小伙伴的共同参与才能进行,如:“过家家”、“开火车”等。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妙的事情,如:自己在墙角哭鼻子,了解原因或许就会是“谁谁不和他玩”、“某某或者自己打人、破坏东西等”。出现了此类情况的幼儿一般都会被其他伙伴在游戏中“抛弃”。此类孩子在和伙伴的交往中往往会遭到排斥或者观察到其他的惹事的孩子遭到排斥,然后逐步的形成了一种与人交往的本领,在今后的成长中养成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孤僻的性格不利于人生的发展,长此以往会因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向父母、老师及伙伴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而任其发展,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的让孩子多参与到游戏中去提高其于他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思维
人人都是具备创造力的。创造力的大小和有无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有创造力的人定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价值,所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至关重要。幼儿时期孩子创造力思维的培养基本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的,无强制的外在目的,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幼儿各方面发展尚不完善,缺乏生活经验,创造想象仍处在萌芽阶段。但是当他逐步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生活知识之后一般都能够有所发现并进行带有创造性的活动,如:游戏中缺少杯子,那么孩子们很快能够通过用外形相似的其他玩具进行替代。再如:在“过家家”游戏中会用沙子代替佐料进行“烹饪”这正是因为孩子们发现了沙子和佐料在颜色和形状中的相似性。
幼儿的游戏过程是复杂的,游戏种类是多样的。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游戏中让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识。本文主要从游戏对身体协调能力、智力健康发展、团结协作精神、创造力思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但是如何在保证游戏不会变味的情况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涉”则是人们接下来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游戏 幼儿教育
所谓游戏在《辞海》中被定义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由此可见让幼儿快乐的成长必须要重视幼儿的游戏生活。它包含了主动参与、身体和心理的愉悦两个方面。柏拉图也认为: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由此也可获知游戏伴随幼儿成长的重要性。我们现在一般理解为幼儿的“玩”和“游戏”教学,前者对游戏的参与拥有很大的自由度,而后者一般是在教师、家长为促进幼儿的某方面的发展而制定的规则限制中进行的。但是即便是后者也必须要以引导幼儿出自内在动机来参与,否则就失去了游戏的意义变味成了“教学”。总之幼儿游戏必须在获得快乐的身体、心理的感受为主,达到大人的某种目标为次。
一、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参与到各种游戏活动中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善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协调能力。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身体活动更加协调还能提高孩子感知觉动作技能的发展,更能有利于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适应能力和应激能力、提高孩子的智力活动和观察感知能力等。为了孩子将来全面的发展必须要重视在幼儿阶段的游戏过程。我们最不应忽视的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事情。例如:1、2岁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模仿大人去做翻动书页、试图拧开瓶盖等一些有意义的动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3岁左右幼儿的好奇心会越来越大,这时作为父母更应该积极的创设条件让孩子充分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协调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眼与手的协调,同时也包括身体、四肢等方面的协调。如喜欢蹦跳游戏的孩子在尽情的跳跃的过程中可能会有跌倒等情况的发生,但是蹦跳的活动确实提高了幼儿的身体协调能力。幼儿经常在户外、在阳光下、在新鲜空气中活动,心情舒畅,天天锻炼着基本动作,促进其动作的灵活、协调,促进大肌肉、小肌肉运动的控制能力。通过对已经习得的协调动作的练习和运用,使幼儿不断掌握了新的技能。爬攀登架、跳跃等,为幼儿提供了许多必要的动作练习和活动。
二、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智力健康发展
度过了婴儿期的“懵懂”进入到幼儿期的孩子每天都在联想和游戏中度过,当幼儿处在游戏中并逐步的进入到游戏角色中之后会模仿和学习大人们的各种举动,如:4岁的“妈妈”在喂过了宝宝后轻拍宝宝让其打嗝,很显然这是在模仿妈妈喂自己之后的动作。更加“复杂”的游戏也常常被孩子们玩的不亦悦乎,用椅子当火车则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各种游戏角色如:爸爸、妈妈、医生、老师等和一些想象中的角色也是孩子们经常扮演和想象的,如:我们看到孩子在追逐中跑闹着,这时他们是想象出在躲避一个“怪兽”的追踪。
在游戏的过程中得以获得探索、体验、了解他周围环境的机会。年龄的增长让他们的知识逐渐丰富然后能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运用知识时又会有所发现让已有的知识更加牢固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知识,周而复始之后幼儿就会得到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思维方法。如:一次和父母去邮局邮寄东西的经历在他今后的游戏中出现,这就足以表明他记住了和父母去邮局的过程。假如父母、老师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的智力就会有所提高增长更多的知识。
在和伙伴们一起扮“老师”、“医生”、“邮递员”、“厨师”等类型的游戏中,孩子的智力程度得到提高,充分的理解了社会的分工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够在和不同角色的社会成员间交往所需要的知识。无疑这些游戏都会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游戏能够培养幼儿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都知道现在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而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必须要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团结协作与竞争是并存于社会交往过程中的。幼儿早期阶段所进行的游戏一般都是在父母的照顾和引导下进行的,即便有一些可能还会是一个人在某种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大多的幼儿游戏过程都会有很多的小伙伴的共同参与才能进行,如:“过家家”、“开火车”等。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妙的事情,如:自己在墙角哭鼻子,了解原因或许就会是“谁谁不和他玩”、“某某或者自己打人、破坏东西等”。出现了此类情况的幼儿一般都会被其他伙伴在游戏中“抛弃”。此类孩子在和伙伴的交往中往往会遭到排斥或者观察到其他的惹事的孩子遭到排斥,然后逐步的形成了一种与人交往的本领,在今后的成长中养成与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孤僻的性格不利于人生的发展,长此以往会因为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而向父母、老师及伙伴关闭心灵之窗。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而任其发展,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的让孩子多参与到游戏中去提高其于他人的团结协作精神。
四、游戏能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思维
人人都是具备创造力的。创造力的大小和有无有赖于创造性思维,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有创造力的人定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价值,所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思维至关重要。幼儿时期孩子创造力思维的培养基本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游戏是幼儿自主探索的活动,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发展的,无强制的外在目的,利于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
幼儿各方面发展尚不完善,缺乏生活经验,创造想象仍处在萌芽阶段。但是当他逐步的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生活知识之后一般都能够有所发现并进行带有创造性的活动,如:游戏中缺少杯子,那么孩子们很快能够通过用外形相似的其他玩具进行替代。再如:在“过家家”游戏中会用沙子代替佐料进行“烹饪”这正是因为孩子们发现了沙子和佐料在颜色和形状中的相似性。
幼儿的游戏过程是复杂的,游戏种类是多样的。在游戏中得到快乐,在游戏中获得知识,在游戏中让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识。本文主要从游戏对身体协调能力、智力健康发展、团结协作精神、创造力思维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论述。但是如何在保证游戏不会变味的情况下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涉”则是人们接下来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