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jian1983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201 1年,历史可追溯到1960年成立的山东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政治经济学教研组.学院学科底蕴深厚、平台特色明显.1985年开始(与山东大学联合)招收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准设立全国第一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其他文献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于6月26日至27日在长春召开了2021年学术年会暨"百年中国共产党与百年中国文艺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中,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经验,在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和百年中国文艺历程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期刊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以来,中国政府始终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使社会治理体制在发展变革中日益完善,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强劲的创新动力.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对中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变迁历程进行系统梳理,对经验及教训进行全面总结、深刻反思,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议题.不断深化对这一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分析社会治理体制变迁背后的制度逻辑,而且有利于深入阐释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动阻力机制,从而为新时代建设共有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
老旧社区治理是推进基层治理重心下沉的重要场域和治理情境.现有研究表明,通过嵌入性治理分析框架,能够为老旧社区治理创新提供一个具有理论解释力和实践适切性的分析视角.以北京市HC社区治理经验为例,其治理机制的创新可以归纳为政治嵌入与助推机制的有效结合,即以政治嵌入为前提,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多中心治理、协商治理、精细化治理为助推机制,并以文化嵌入机制为保障,打造社区共同体.
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主体应为一般主体,行为人主观方面应为过失,行为的认定应运用类型分析法,围绕"拒绝执行"进行判定;该罪的危害结果包括造成他人疑似感染,其因果关系的认定应遵循危险的制造与实现的过程.对疫情防控失职行为的处罚是对监督过失责任的认可.监督过失虽脱胎于危惧感说,但与新过失论更具有理论一致性.对于非专门从事传染病防治的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的疫情防控失职行为,应认定为监督过失型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在表象关系层面,监督过失型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认定与传染病防治失职罪并不冲突;在内在行为层面,监督过
产品创新依赖于供应链中各层级的技术水平,因此本文构建了一个两级供应链模型,将市场需求和下游投资环境两个消费者市场因素作为输入变量,建立博弈模型.在此模型中,下游企业选择不同水平的上游技术,上游技术的领导者决定其定价策略.研究发现,技术潜力和技术回报两个重要驱动要素影响着上游技术能否成功研发及应用,以及能否成为最终产品的组成部分销售给下游企业,即技术潜力是消费者市场需求的上游技术水平的度量标准,技术回报则是上游研发者是否能够得到和其技术水平相匹配的回报.研究还发现,消费者市场因素能够影响这两个驱动要素,若在
随着我国基金市场的快速发展,基金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本文从投资风格的角度建立了三维空间模型,基于DGTW模型测算了基金的业绩,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我国2004年第3季度至2019年第4季度的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样本探究基金竞争对基金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过去一年基金的收益率超过竞争对手越多,其未来半年的平均超额收益越高;总体来看,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刻画基金竞争的激烈程度,回归结果都表明,基金竞争会抑制基金业绩的提升,该结论在变换收益基准模型、粒度检验等多重检验下都是稳健的.这说明对其他基金策略的模仿会使得
农业生产率是经济史等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现有研究虽然从生产要素、经营方式和种植作物选择等方面对生产率进行了探讨,但从生产组织形式的角度进行的考察则存在明显的不足.本文利用20世纪30年代东北地区的农户级微观农业调查数据,结合经济学理论,对生产组织形式如何影响生产率以及决定农户生产组织形式选择的因素问题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发现:在生产率方面,对于大豆、高粱、玉米、小米、小麦这5种当时东北地区最主要的农作物以及农户所有农作物的总产值,定额合约佃农的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均与自耕农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分成合约
在1960—1990年代的美国中国学领域,利皮特等马克思主义学者,马若孟、罗斯基等新自由主义学者,和以黄宗智为代表的实体主义学者围绕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展开激烈的学术争论,形成了一大批重要而又彼此针锋相对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Modern China和Republican China等重要学术期刊上的专题讨论,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由于这些论著是被独立分散译介到国内的,在不熟悉相关论争背景的情况下,读者很难了解论著产生的语境、暗含信息和作者的真实意图.本文以其中两次主要的学术争论为切入点,试图就三大学派学者的
身体作为一个哲学文化概念,不仅观照文学写作,更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多方面的承载意义.在国内的女性主义研究领域,虽然近些年来身体写作的热度有所下降,但是它依然值得关注、总结和反思.从当代身体美学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在物质范畴细化、窄化和泛化之间不停游移转变,注重感性和理性、身体和心灵的弥合.本文通过梳理东西方世界对身体美学的建构和认知,重审身体写作的美学方法,重估身体哲学的性别意义,拓展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边界,延展泛化身体美学的作用主体和审美经验的适应面,以突出身体美学的综合性引导价值.
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主观心理和认知直接影响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具有辨识我者与他者、凝聚情感和力量的功能,以及维护统治和巩固政权的政治认同意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人民在近代屈辱中觉醒的民族意识,则蕴含着更大的时空范围、更具有超越性的政治共同体理念.它通过激活历史资源唤醒了中华民族对于悲惨处境和奋斗历程的历史记忆,从而在古今历史的对比中强化政治认同;通过挖掘文化资源推动了政治认同客体的迁移,从而在超越民族、宗教、职业、价值观等因素形成的认知分歧中促进政治认同.总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激发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