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制战车与乾隆爷的冰床
满满和小弟找到一根窦条(六号的铅丝),小进也把他们家的破椅子拿来了,要做冰车。这样我们毡子房队的就有战车了,和后海北岸孩子们打冰球,能有个五六成的胜算。正高兴呢,二牛来了,他可是我们的头儿:“别吵,别吵,谁家的椅子?”
“小进他们家的。”
“找打呢!”
“我妈同意了,反正椅子腿儿也断了,修也修不好。”
“拿来我瞧瞧。”
二牛拿着断了腿儿的椅子,端详了半天:“这大椅子面,宽绰,柞实,这要是做个大冰车,一下我就能把北岸的小勇撞出三个跟头去。”
“哈哈……”
“来,拆了!”
孩子们一哄而散,有回家拿钉子榔头的,有回家烧铁筷子的,还有更狠的,拿来一把真正的木工大锯。
做东西难,拆东西那可快着呢!一眨眼的工夫,二牛就把椅子给拆了。去掉腿的椅子面儿有点要散架,二牛还真成,把四边儿的望板拆下来,重新钉钉子,再用细铁丝一捆,甭提多结实了!他在椅子面儿的前帮、后帮上各烧了两个眼儿,两头部弯了个小钩的窦条往椅子眼儿里一钩,拿榔头把它钉结实了。再用小钉子靠着窦条钉一半,再一弯头固定住。椅子面儿的后排,钉了四根大钉子,一抬屁股就能当煞车用,大功告成了。
这可是咱毡子房的第一辆冰车呀,绝不亚于当年乾隆爷的大冰床。他老人家那个虽然以黄缎为幄,如轿式然,以八人推挽之,罽帱貂座,可他那个是冰上阅操时,乘坐的轿子一样的特制“冰床”。彼车虽然造得非常华丽,还可以用之代轿,但哪比得了咱这个,咱这可是“战车”!
冰车碾出战车嬉,
木棒扫把无战旗,
两只叉棒驱坐骑,
貂垫换成破棉絮。
(改乾隆爷诗)
这可不是我瞎吹,咱有史为凭。“一番风雪一番凉,徒步行人渐履霜。诗思不须驴子背,沿河处处有冰床。”(嘉庆诗人得硕亭,京都竹枝词《草珠一串》)
不过,咱得说句公道话,乾隆爷的冰床也有他的优势。清乾隆十六年的“三九”头日,正值乾隆生母圣孝太后的花甲寿辰。太后常住西郊畅春园,进宫庆寿,路途遥远,气候恶劣,难免受寒。乾隆想出个主意,先用生有炉火的“暖冰床”载乘其母沿长河冰道行抵高梁桥,再换乘万寿大轿入城进宫,新奇而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想象得出,圣孝太后乘坐的那种“暖冰床”,其雍容华贵之状决不会比乾隆御制的“厨帱貂座”有所逊色。人生三性,孝为先嘛!不过到了我们这儿,可就是“胜”为先了。
冰车败给了新式武器
到了河边儿,我们就开始叫板:“嗨,北岸的,来着!”手里挥舞着拆下来的椅子腿儿,从家里带来的木棍儿,这可是冰球杆儿。小进捡来两块红砖头,往冰面儿上一摆:“这是我们的大门!你们的呢?”
北岸的孩子也不示弱,一双棉手套往冰面儿上一扔:“在这儿呢!”
还是二牛有心计,从兜里掏出一颗溜圆的鹅卵石往冰面上一扔:“开球啦!”
我们大喊着,手里挥舞着椅子腿儿和大木棍直冲上去。大家劈来砍去,打得鹅卵石在冰面上滴溜溜地转。二牛架着冰车(没办法,他比我们大几岁,这尝鲜儿的事,谁能跟他争呀),飞快地滑到对方的球门前,我看准了机会,抡圆了就是一棍子,二牛用冰车把球拦住,跟着也抡圆了一冰镩子,球打着转儿直射对方球门。
“好!一比零!”
多不容易呀,北岸的太厉害了,一冬天了就没破过他们的大门!
我们欢呼呀!跳脚儿呀!那个高兴就别提了,原子弹爆炸那天都没跳那么高。这场面让我想起有个叫杨米人的安徽诗人曾写的一首《都门竹枝词》:
金鳌玉蛛画图开,猎猎风声卷地回。冻合琉璃明似镜,万人围看“战”冰来。
在琉璃般光亮明净的冰面上,我们穿梭往来,行走如飞。岸边儿上大爷大妈们看得那个乐和呀!那时这项运动还不太普及,人们视为奇观,在寒风中看这帮傻小子大棉袄都脱了,满脑袋冒热气,比太液池乾隆爷的阵场还热闹。
突然,北岸的队伍里多了一位,上下罗纹的海蓝色运动衣——不是半件是一身儿;脚底下一双冰球鞋——不是花样刀,是真正的球刀;手里提着一根球杆——不是木头棍儿,是真正带拐弯的冰球杆。老远地滑过来,快到跟前的时候,抬起一条腿靠在另外一条腿上——金鸡独立,然后一拧身,单脚来了个煞车,冰面上立刻一道白碴。
天呢!我认出来了,他是新搬来的印尼华侨,国际上的帝国主义势力排华,他们家被迫迁到国内来了。祖国人民欢迎他们,在北京给他们安了家,可我就纳闷儿,我们也是祖国人民呀,你干吗加入他们那拨儿呀?
这下没法打了,怎么追得上穿冰鞋滑冰刀的?二牛拼着命杵冰车,也只能吃到人家跳出来的冰碴。我干脆蹲在门前死守,小华侨更气人,在你门前晃来晃去,只等你一挪动重心,准从你裆底下把球捅进去!
早点里省出自制冰鞋
当天晚上,我刷的碗,我扫的地,我倒的垃圾,然后搂着我妈的脖子:“妈,给我买双冰鞋吧!”
“什么?
“冰鞋,滑冰的鞋。”
“呸!买冰棍都得咬牙跺脚的,还冰鞋呢,做功课去!”
那天晚上,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失眠。
我家三兄弟,二哥跟我关系最好,我们俩睡一张大床,他隔着被窝踢了我一脚,给我出了一个好主意:把早点钱省下来买冰鞋!6分钱一个火烧,3分钱一个油饼,每天早点费1毛钱,把油饼省了就有4分钱了!
打那儿开始,第三节课,我就得拼命地喝凉水,饿呀!一个火烧哪顶得到中午呀?
好不容易攒了30多张毛票,70多个钢镚儿,“地安门委托行有双旧冰刀,4块6!走!”
哥儿仨一路小跑,奔了地安门委托行,一副锈黑锈黑、电镀早掉没影儿的旧冰刀到手了。虽然是花样的,不是冰球的,但却是硬碰硬的冰刀呀!
冰刀是到手了,可是没有鞋呀!
“再来!”
二哥这一句话,虽然就俩字儿,可自打那天起,我天天第一节课后就奔教室门口的水管子。饿呀!可是比起每天晚上拿着油石磨冰刀的那个乐来,这算什么呀!
又是一个月下来,哥儿仨硬是人人拍出3块钱来。我们居然,我只能用“居然”这两个字来形容,从地安门委托行买回一双踢足球的“拐子”来。
当天晚上,应该说连夜,我们就把“拐子”的鞋钉给拔下来了,当然损失是惨重的——二哥的手上打出血泡,我的左手划破了,大哥最苯,俩手划了好几道血口子。二哥把着“拐子”和冰刀,我和大哥轮番上阵,一只脚上就是十个钉,大冬天的居然满脖子汗流,第二天拿铅笔的手都是抖的。 我真佩服二哥的馊招儿,用现在的话说,那叫创意!一副旧冰刀和一双“拐子”,我们的冰鞋诞生啦!高兴呀,二哥脱了大棉窝就试穿冰鞋,可是刚往地上一站,就听他一声惨叫,一屁股就坐到地上了。原来所有的螺丝钉穿透鞋底,露出个个小尖尖在鞋壳篓儿里。深更半夜,三个半大的孩子,笑得满地打滚。
新“大阅冰鞋”
毡子房的有冰鞋啦!东煤厂的孩子们知道了,西河沿儿的知道了,大翔凤的知道了,就连后海北岸的也知道了!大家都期盼着武器装备相当的两队孩子一场恶战!北岸队的,打头儿的还是那位穿球刀的,后边一排三辆冰车,再后边四人一队,站了两排,手里舞动着棍棒,严阵以待。那阵仗儿,让我想起当年朝廷的例行典制,叫做“大阅冰鞋”。每年严冬“三九”的第六天,清朝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建筑于什刹海前海中心的九龙演武厅内,检阅八旗滑冰队声势浩大的会操表演。
原来,清朝的军队除了马、步、炮等兵种外,还有一支专门善于冰上作战的“特种部队”,名叫“八旗冰鞋营”。清初,该冰鞋营在黑龙江萨哈连拉一带的战役中奏捷,士气大振。清廷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同时也为了适应和鼓舞民间的溜冰娱乐,这才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大阅冰鞋”典礼。晚清诗人吴士鉴在其《清宫词·冰嬉诗自注》中形象地记述了当时“阅冰式”的盛况:每岁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所以习武行赏。御前侍卫率八旗兵队,奔驰迅捷如飞,张弓挟矢,分树五色旗,以为次第。景象极为壮观。
我们这边,也是一辆大号冰车领头儿,后边四人一排站了三排。您瞧,虽然没有军旗招展,但也是棍棒飞扬,旗鼓相当呀!就差穿冰鞋的了,可谁都没抢,二哥发话了:“你先来!”
我这个高兴,怎么没人跟我争呀!二哥帮着垫鞋垫,大哥帮着系鞋带,终于结结实实地穿好了,刚要大呼:“开战!”话音未落,贴着冰面,一个狗吃屎就蹿出去了。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听到冰面上一阵哄笑。
“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我挣扎着想站起来,俩字儿——休想!那个印尼华侨滑到我面前,伸出手来拉我。我拉着他的手刚往起一站,脚底下就打滑,两只脚紧例腾,还是没站住,又仰面朝天地躺下了。再来!两脚往后一滑,扑通就给人家跪下了。不行,我非得站起来!右脚用花样刀的前齿狠狠地钉在冰面上,左脚轻轻稳住,摇晃着站起来,一把抱住刚直起腰来的印尼华侨,绝不放手!
再抬头一看,冰面上就我一个人是站着的,二十几个孩子,全笑翻在冰面上了。
正是“后海冰上南北争,足踏铁刀履坚冰。不是本人不争气,怎耐冰鞋不听令。”嗨!
编辑/王文娜
满满和小弟找到一根窦条(六号的铅丝),小进也把他们家的破椅子拿来了,要做冰车。这样我们毡子房队的就有战车了,和后海北岸孩子们打冰球,能有个五六成的胜算。正高兴呢,二牛来了,他可是我们的头儿:“别吵,别吵,谁家的椅子?”
“小进他们家的。”
“找打呢!”
“我妈同意了,反正椅子腿儿也断了,修也修不好。”
“拿来我瞧瞧。”
二牛拿着断了腿儿的椅子,端详了半天:“这大椅子面,宽绰,柞实,这要是做个大冰车,一下我就能把北岸的小勇撞出三个跟头去。”
“哈哈……”
“来,拆了!”
孩子们一哄而散,有回家拿钉子榔头的,有回家烧铁筷子的,还有更狠的,拿来一把真正的木工大锯。
做东西难,拆东西那可快着呢!一眨眼的工夫,二牛就把椅子给拆了。去掉腿的椅子面儿有点要散架,二牛还真成,把四边儿的望板拆下来,重新钉钉子,再用细铁丝一捆,甭提多结实了!他在椅子面儿的前帮、后帮上各烧了两个眼儿,两头部弯了个小钩的窦条往椅子眼儿里一钩,拿榔头把它钉结实了。再用小钉子靠着窦条钉一半,再一弯头固定住。椅子面儿的后排,钉了四根大钉子,一抬屁股就能当煞车用,大功告成了。
这可是咱毡子房的第一辆冰车呀,绝不亚于当年乾隆爷的大冰床。他老人家那个虽然以黄缎为幄,如轿式然,以八人推挽之,罽帱貂座,可他那个是冰上阅操时,乘坐的轿子一样的特制“冰床”。彼车虽然造得非常华丽,还可以用之代轿,但哪比得了咱这个,咱这可是“战车”!
冰车碾出战车嬉,
木棒扫把无战旗,
两只叉棒驱坐骑,
貂垫换成破棉絮。
(改乾隆爷诗)
这可不是我瞎吹,咱有史为凭。“一番风雪一番凉,徒步行人渐履霜。诗思不须驴子背,沿河处处有冰床。”(嘉庆诗人得硕亭,京都竹枝词《草珠一串》)
不过,咱得说句公道话,乾隆爷的冰床也有他的优势。清乾隆十六年的“三九”头日,正值乾隆生母圣孝太后的花甲寿辰。太后常住西郊畅春园,进宫庆寿,路途遥远,气候恶劣,难免受寒。乾隆想出个主意,先用生有炉火的“暖冰床”载乘其母沿长河冰道行抵高梁桥,再换乘万寿大轿入城进宫,新奇而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想象得出,圣孝太后乘坐的那种“暖冰床”,其雍容华贵之状决不会比乾隆御制的“厨帱貂座”有所逊色。人生三性,孝为先嘛!不过到了我们这儿,可就是“胜”为先了。
冰车败给了新式武器
到了河边儿,我们就开始叫板:“嗨,北岸的,来着!”手里挥舞着拆下来的椅子腿儿,从家里带来的木棍儿,这可是冰球杆儿。小进捡来两块红砖头,往冰面儿上一摆:“这是我们的大门!你们的呢?”
北岸的孩子也不示弱,一双棉手套往冰面儿上一扔:“在这儿呢!”
还是二牛有心计,从兜里掏出一颗溜圆的鹅卵石往冰面上一扔:“开球啦!”
我们大喊着,手里挥舞着椅子腿儿和大木棍直冲上去。大家劈来砍去,打得鹅卵石在冰面上滴溜溜地转。二牛架着冰车(没办法,他比我们大几岁,这尝鲜儿的事,谁能跟他争呀),飞快地滑到对方的球门前,我看准了机会,抡圆了就是一棍子,二牛用冰车把球拦住,跟着也抡圆了一冰镩子,球打着转儿直射对方球门。
“好!一比零!”
多不容易呀,北岸的太厉害了,一冬天了就没破过他们的大门!
我们欢呼呀!跳脚儿呀!那个高兴就别提了,原子弹爆炸那天都没跳那么高。这场面让我想起有个叫杨米人的安徽诗人曾写的一首《都门竹枝词》:
金鳌玉蛛画图开,猎猎风声卷地回。冻合琉璃明似镜,万人围看“战”冰来。
在琉璃般光亮明净的冰面上,我们穿梭往来,行走如飞。岸边儿上大爷大妈们看得那个乐和呀!那时这项运动还不太普及,人们视为奇观,在寒风中看这帮傻小子大棉袄都脱了,满脑袋冒热气,比太液池乾隆爷的阵场还热闹。
突然,北岸的队伍里多了一位,上下罗纹的海蓝色运动衣——不是半件是一身儿;脚底下一双冰球鞋——不是花样刀,是真正的球刀;手里提着一根球杆——不是木头棍儿,是真正带拐弯的冰球杆。老远地滑过来,快到跟前的时候,抬起一条腿靠在另外一条腿上——金鸡独立,然后一拧身,单脚来了个煞车,冰面上立刻一道白碴。
天呢!我认出来了,他是新搬来的印尼华侨,国际上的帝国主义势力排华,他们家被迫迁到国内来了。祖国人民欢迎他们,在北京给他们安了家,可我就纳闷儿,我们也是祖国人民呀,你干吗加入他们那拨儿呀?
这下没法打了,怎么追得上穿冰鞋滑冰刀的?二牛拼着命杵冰车,也只能吃到人家跳出来的冰碴。我干脆蹲在门前死守,小华侨更气人,在你门前晃来晃去,只等你一挪动重心,准从你裆底下把球捅进去!
早点里省出自制冰鞋
当天晚上,我刷的碗,我扫的地,我倒的垃圾,然后搂着我妈的脖子:“妈,给我买双冰鞋吧!”
“什么?
“冰鞋,滑冰的鞋。”
“呸!买冰棍都得咬牙跺脚的,还冰鞋呢,做功课去!”
那天晚上,是我这辈子第一次失眠。
我家三兄弟,二哥跟我关系最好,我们俩睡一张大床,他隔着被窝踢了我一脚,给我出了一个好主意:把早点钱省下来买冰鞋!6分钱一个火烧,3分钱一个油饼,每天早点费1毛钱,把油饼省了就有4分钱了!
打那儿开始,第三节课,我就得拼命地喝凉水,饿呀!一个火烧哪顶得到中午呀?
好不容易攒了30多张毛票,70多个钢镚儿,“地安门委托行有双旧冰刀,4块6!走!”
哥儿仨一路小跑,奔了地安门委托行,一副锈黑锈黑、电镀早掉没影儿的旧冰刀到手了。虽然是花样的,不是冰球的,但却是硬碰硬的冰刀呀!
冰刀是到手了,可是没有鞋呀!
“再来!”
二哥这一句话,虽然就俩字儿,可自打那天起,我天天第一节课后就奔教室门口的水管子。饿呀!可是比起每天晚上拿着油石磨冰刀的那个乐来,这算什么呀!
又是一个月下来,哥儿仨硬是人人拍出3块钱来。我们居然,我只能用“居然”这两个字来形容,从地安门委托行买回一双踢足球的“拐子”来。
当天晚上,应该说连夜,我们就把“拐子”的鞋钉给拔下来了,当然损失是惨重的——二哥的手上打出血泡,我的左手划破了,大哥最苯,俩手划了好几道血口子。二哥把着“拐子”和冰刀,我和大哥轮番上阵,一只脚上就是十个钉,大冬天的居然满脖子汗流,第二天拿铅笔的手都是抖的。 我真佩服二哥的馊招儿,用现在的话说,那叫创意!一副旧冰刀和一双“拐子”,我们的冰鞋诞生啦!高兴呀,二哥脱了大棉窝就试穿冰鞋,可是刚往地上一站,就听他一声惨叫,一屁股就坐到地上了。原来所有的螺丝钉穿透鞋底,露出个个小尖尖在鞋壳篓儿里。深更半夜,三个半大的孩子,笑得满地打滚。
新“大阅冰鞋”
毡子房的有冰鞋啦!东煤厂的孩子们知道了,西河沿儿的知道了,大翔凤的知道了,就连后海北岸的也知道了!大家都期盼着武器装备相当的两队孩子一场恶战!北岸队的,打头儿的还是那位穿球刀的,后边一排三辆冰车,再后边四人一队,站了两排,手里舞动着棍棒,严阵以待。那阵仗儿,让我想起当年朝廷的例行典制,叫做“大阅冰鞋”。每年严冬“三九”的第六天,清朝皇帝率文武百官到建筑于什刹海前海中心的九龙演武厅内,检阅八旗滑冰队声势浩大的会操表演。
原来,清朝的军队除了马、步、炮等兵种外,还有一支专门善于冰上作战的“特种部队”,名叫“八旗冰鞋营”。清初,该冰鞋营在黑龙江萨哈连拉一带的战役中奏捷,士气大振。清廷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同时也为了适应和鼓舞民间的溜冰娱乐,这才举行了一年一度的“大阅冰鞋”典礼。晚清诗人吴士鉴在其《清宫词·冰嬉诗自注》中形象地记述了当时“阅冰式”的盛况:每岁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所以习武行赏。御前侍卫率八旗兵队,奔驰迅捷如飞,张弓挟矢,分树五色旗,以为次第。景象极为壮观。
我们这边,也是一辆大号冰车领头儿,后边四人一排站了三排。您瞧,虽然没有军旗招展,但也是棍棒飞扬,旗鼓相当呀!就差穿冰鞋的了,可谁都没抢,二哥发话了:“你先来!”
我这个高兴,怎么没人跟我争呀!二哥帮着垫鞋垫,大哥帮着系鞋带,终于结结实实地穿好了,刚要大呼:“开战!”话音未落,贴着冰面,一个狗吃屎就蹿出去了。当时我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听到冰面上一阵哄笑。
“跌倒人前成一笑,头南脚北手西东。”我挣扎着想站起来,俩字儿——休想!那个印尼华侨滑到我面前,伸出手来拉我。我拉着他的手刚往起一站,脚底下就打滑,两只脚紧例腾,还是没站住,又仰面朝天地躺下了。再来!两脚往后一滑,扑通就给人家跪下了。不行,我非得站起来!右脚用花样刀的前齿狠狠地钉在冰面上,左脚轻轻稳住,摇晃着站起来,一把抱住刚直起腰来的印尼华侨,绝不放手!
再抬头一看,冰面上就我一个人是站着的,二十几个孩子,全笑翻在冰面上了。
正是“后海冰上南北争,足踏铁刀履坚冰。不是本人不争气,怎耐冰鞋不听令。”嗨!
编辑/王文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