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专业成衣博览会的报告说:“英国寄宿学校和美国私立大学的校园衣着风貌,在这个冷雨频击的秋冬又开始大行其道。”把握这一从历史深处打捞上来的风格也挺简单:去看六七十年代描绘大学生活的欧美电影,并从中汲取特定的灵感。怀旧之风真是越吹越有意味了,曾几何时,象征着保守、平淡,稍稍有些忧郁的校园服饰,竟也成了时尚的象征可以说,是回忆使曾经流行过的事物熠熠生辉。
“寄宿学校”风格之所以再度出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业时代的人们仿佛置身漩涡之中,他们被欲望驱使着向前、向前,身心疲惫是必然的,而“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所蕴含的“远离尘嚣”的感受,正是当今被信息和欲望淹没的人所百般怀想的。高领毛衣上被贯注的“青灯黄卷”情怀,粗节纱线编织的外套上所凝结的清心寡欲的志趣,格子裙与格子帽上所映射的读书郎的恬静气质,大围巾或穗饰披肩上出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读生涯的平静暖意,都是如今的所谓成功阶层所不曾享有的。缺什么才怀念什么,据说,在十年前毕业的学生如愿以偿地挣得大钱以后,他们唯一的意愿就是凭自己那张还算年轻的面孔混进校园里去,在母校依旧破旧拥挤的宿舍区走一走,匍伏在塑胶跑道上谛听自己昔日密集如鼓点的脚步,甚至希望有机会再吃一顿母校曾被自己诅咒过多少回的乏可善陈的饭菜……从这个角度看,“寄宿学校”风格在今天的复苏,是理所应当的。
还有人指出,“寄宿学校”风格的苏醒与它本身的“忧郁感”和“实用性”相关。穿着六七十年代流行过的船式高领毛衣、左右两襟织法不同的粗节纱线开襟衣、开衩苏格兰呢短裙、白色羊毛半截袜,披一条菱格图案大披肩,我们首先感到了什么是从这些单品上挥发出来的薄薄的忧郁感。而这种忧郁既加深了服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当今许多貌似完美的高级成衣所不曾拥有的:忧郁感仿佛是来自天空的叹息,带来了感动自身乃至他人的力量。对校园风格的服装而言,产生此类忧郁的风格也许正是它的本能三毛在回忆她做大学旁听生的生涯时说,少年时的忧郁全然不是长辈们所嗤笑的那种“强说愁”,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前程的迷茫以及不知如何去抵御这种迷惘。可以说,从六七十年代起,“寄宿学校”风格的秋冬装就从款式、色彩和气质上体现了这种“迷惘的力量”。宽绰的线衣、孤独悒郁的高领、仿佛风中之篷的穗饰披肩、大衣及外套上出现的未完成风格,都体现了这种望向未来的情绪特征。迷惘可不是颓废,相反,迷惘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羞怯、优雅和单纯。
说到“寄宿学校”式的毛衣、裙帽和外套,不得不提到它的实用性。一件冬装的实用性常常体现在其保暖意识、洗涤的简便,以及穿着方式的要言不烦。从这三方面的任何一面来说,“寄宿学校”风格的服装都表现出了其他风格所不及的优越性。它用料简朴、原始而实在,安哥拉羊毛缝制的大围巾、苏格兰梭织呢剪裁的短裙、灰色式高领澳毛毛衣,以及土耳其羊毛呢披肩,那种原始而温暖的手感就像无数代学子捧着的小火炉,蕴藏着“心有火种,而向寒处行”的执著。此外,这种多用天然纤维钩织的衣服还保持了洗涤方面的单纯性,这也是数年来流行冬装不多见的特征。曾几何时,那些刷胶进口羽绒衣、高温烫字棉裙,印有荧光带的大衣,弄得不好就让干洗店的老师傅都“栽”了,更不要说自己在家水洗。高档冬装看得穿得洗不得的怪圈流行好几年了,这使得与干洗店打交道怄了一肚子气的人们,怀念起那些可以低温手洗以及经得起干洗剂考验的时装来,怀念起大学时代一面在水汽充沛的水房练歌,一面消消停停就把毛衣和围巾洗了的时光。不刷胶、不印字、不染金银色荧光带……这些看似令“寄宿学校”时装远离时尚而选择粗朴和暗哑,但这种实用性强的暗哑却省了洗涤方面的多少踌躇啊。
在穿着方式的要言不烦方面,“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可以说是贡献了立体裁剪和删繁就简的精华貌似外套的斗篷、类似休闲服的一字领蝙蝠袖毛衣、粗纱节编织的气孔状大毛衣……都像深色的泉水一样,既覆盖了人体,又使人体的美得到张扬。绝大多数“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都没有钮扣,它们要么选择套头式样,要么就用一枚简单的回形针固定住前襟。质地精良、外型简单而有书卷气的回形针,既像音符,又像一个简单的哲学符号,出现在此类风格的时装上,比钻石胸针的效果更好。灰紫色、绿色、灰蓝色乃至浅金色的回形针,是书房里最简单的文具,现在它们成了这类实用性和怀旧感兼顾的时装上的点睛之笔,甚至连大围巾和穗饰披肩也以回形针来固定。这种朴素的实用,折射出《简·爱》时代才有的自律、自尊和智慧之光。
一个相对而言浮躁了许多时代的“寄宿学校”风格时装开始流行,它摈却了浮华,倡导一种自律、娴雅、理性的仪态,这种仪态有时看上去还带有远离尘嚣之感,以及先哲们眉宇间凝结的那种忧郁之色,忧患之情。这种服装事实上成为了我们精神领域的补钙剂而在此之前出现的众多以哗众取宠为特征的流行,却像剥蚀性很强的草酸一样,令我们缺钙。
“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令我们回忆起往昔那些目标单纯的岁月,物质方面的享受十分简单,脸上却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笑意。是的,那是一段自给自足的岁月,在我们生命之河的源头……公布的这类风格的服装,只是助我们溯源而上,前去寻根。
编辑 寒雨
“寄宿学校”风格之所以再度出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工业时代的人们仿佛置身漩涡之中,他们被欲望驱使着向前、向前,身心疲惫是必然的,而“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所蕴含的“远离尘嚣”的感受,正是当今被信息和欲望淹没的人所百般怀想的。高领毛衣上被贯注的“青灯黄卷”情怀,粗节纱线编织的外套上所凝结的清心寡欲的志趣,格子裙与格子帽上所映射的读书郎的恬静气质,大围巾或穗饰披肩上出现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读生涯的平静暖意,都是如今的所谓成功阶层所不曾享有的。缺什么才怀念什么,据说,在十年前毕业的学生如愿以偿地挣得大钱以后,他们唯一的意愿就是凭自己那张还算年轻的面孔混进校园里去,在母校依旧破旧拥挤的宿舍区走一走,匍伏在塑胶跑道上谛听自己昔日密集如鼓点的脚步,甚至希望有机会再吃一顿母校曾被自己诅咒过多少回的乏可善陈的饭菜……从这个角度看,“寄宿学校”风格在今天的复苏,是理所应当的。
还有人指出,“寄宿学校”风格的苏醒与它本身的“忧郁感”和“实用性”相关。穿着六七十年代流行过的船式高领毛衣、左右两襟织法不同的粗节纱线开襟衣、开衩苏格兰呢短裙、白色羊毛半截袜,披一条菱格图案大披肩,我们首先感到了什么是从这些单品上挥发出来的薄薄的忧郁感。而这种忧郁既加深了服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也是当今许多貌似完美的高级成衣所不曾拥有的:忧郁感仿佛是来自天空的叹息,带来了感动自身乃至他人的力量。对校园风格的服装而言,产生此类忧郁的风格也许正是它的本能三毛在回忆她做大学旁听生的生涯时说,少年时的忧郁全然不是长辈们所嗤笑的那种“强说愁”,而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前程的迷茫以及不知如何去抵御这种迷惘。可以说,从六七十年代起,“寄宿学校”风格的秋冬装就从款式、色彩和气质上体现了这种“迷惘的力量”。宽绰的线衣、孤独悒郁的高领、仿佛风中之篷的穗饰披肩、大衣及外套上出现的未完成风格,都体现了这种望向未来的情绪特征。迷惘可不是颓废,相反,迷惘体现出一定程度的羞怯、优雅和单纯。
说到“寄宿学校”式的毛衣、裙帽和外套,不得不提到它的实用性。一件冬装的实用性常常体现在其保暖意识、洗涤的简便,以及穿着方式的要言不烦。从这三方面的任何一面来说,“寄宿学校”风格的服装都表现出了其他风格所不及的优越性。它用料简朴、原始而实在,安哥拉羊毛缝制的大围巾、苏格兰梭织呢剪裁的短裙、灰色式高领澳毛毛衣,以及土耳其羊毛呢披肩,那种原始而温暖的手感就像无数代学子捧着的小火炉,蕴藏着“心有火种,而向寒处行”的执著。此外,这种多用天然纤维钩织的衣服还保持了洗涤方面的单纯性,这也是数年来流行冬装不多见的特征。曾几何时,那些刷胶进口羽绒衣、高温烫字棉裙,印有荧光带的大衣,弄得不好就让干洗店的老师傅都“栽”了,更不要说自己在家水洗。高档冬装看得穿得洗不得的怪圈流行好几年了,这使得与干洗店打交道怄了一肚子气的人们,怀念起那些可以低温手洗以及经得起干洗剂考验的时装来,怀念起大学时代一面在水汽充沛的水房练歌,一面消消停停就把毛衣和围巾洗了的时光。不刷胶、不印字、不染金银色荧光带……这些看似令“寄宿学校”时装远离时尚而选择粗朴和暗哑,但这种实用性强的暗哑却省了洗涤方面的多少踌躇啊。
在穿着方式的要言不烦方面,“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可以说是贡献了立体裁剪和删繁就简的精华貌似外套的斗篷、类似休闲服的一字领蝙蝠袖毛衣、粗纱节编织的气孔状大毛衣……都像深色的泉水一样,既覆盖了人体,又使人体的美得到张扬。绝大多数“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都没有钮扣,它们要么选择套头式样,要么就用一枚简单的回形针固定住前襟。质地精良、外型简单而有书卷气的回形针,既像音符,又像一个简单的哲学符号,出现在此类风格的时装上,比钻石胸针的效果更好。灰紫色、绿色、灰蓝色乃至浅金色的回形针,是书房里最简单的文具,现在它们成了这类实用性和怀旧感兼顾的时装上的点睛之笔,甚至连大围巾和穗饰披肩也以回形针来固定。这种朴素的实用,折射出《简·爱》时代才有的自律、自尊和智慧之光。
一个相对而言浮躁了许多时代的“寄宿学校”风格时装开始流行,它摈却了浮华,倡导一种自律、娴雅、理性的仪态,这种仪态有时看上去还带有远离尘嚣之感,以及先哲们眉宇间凝结的那种忧郁之色,忧患之情。这种服装事实上成为了我们精神领域的补钙剂而在此之前出现的众多以哗众取宠为特征的流行,却像剥蚀性很强的草酸一样,令我们缺钙。
“寄宿学校”风格的时装令我们回忆起往昔那些目标单纯的岁月,物质方面的享受十分简单,脸上却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笑意。是的,那是一段自给自足的岁月,在我们生命之河的源头……公布的这类风格的服装,只是助我们溯源而上,前去寻根。
编辑 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