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战略意义。文章基于过程导向围绕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过整合政府社会、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学生家庭四个生态子系统来构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关键词]过程导向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谭建华(1978- ),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a/2013/03/002,课题负责人:谭建华)和2016年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容性研究”(课题编号:GJ16-05Z,课题负责人:谭建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3-0042-04
一、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一)创新和创业的概念
最先提出创新概念的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认为,创新就是在生产体系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更新产品;二是指创造新产品;三是指改变产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这个概念,更为强调思维层面的创造,形成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概念,并将创新的理念应用到所有领域,形成了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
最先提出创业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他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商机的过程,它为商业机会所驱动,需要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现代广义的创业概念更为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主要指通过资源整合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我国在引入国外“创业教育”概念时,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创新主要指的是思维领域的创造,而创业强调的是行动领域的创造;另一方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创业又推动着创新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含义
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环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由学校联合政府、企业和家庭等子系统建立起来的生态体系。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构建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中国整体的制造业水平、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目前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学生家庭等多个生态子系统,这些生态子系统通过过程导向构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见图1)。
(一)政府社会生态子系统——创新创业的引领者
1.政策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政策将会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迫切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转型升级也急需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国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极为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建议》(教办[2010]3号)出台;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随后,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细则,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办[2016]2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的通知》(津教委办[2016]79号)等,使得政策落实到操作层面,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的舆论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普遍较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政府要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宣传,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让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3.整合社会资源,建构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家庭等各方利益,政府需要协调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共同发挥作用。由于政府内部的资源比较分散,包括教育部门、工商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等下属机构,所以各级政府除了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细则外,还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调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提供免费创业场所、免费创业培训、无息贷款、税费减免、人事档案托管、创业专项基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得以落实。
[关键词]过程导向 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谭建华(1978- ),男,江苏泰州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创业教育。(江苏 南京 21002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基于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路径研究”(课题编号:C-a/2013/03/002,课题负责人:谭建华)和2016年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体验式学习的高职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容性研究”(课题编号:GJ16-05Z,课题负责人:谭建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3-0042-04
一、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一)创新和创业的概念
最先提出创新概念的是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认为,创新就是在生产体系中重新组合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更新产品;二是指创造新产品;三是指改变产品。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这个概念,更为强调思维层面的创造,形成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概念,并将创新的理念应用到所有领域,形成了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
最先提出创业概念的是美国学者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他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商机的过程,它为商业机会所驱动,需要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现代广义的创业概念更为强调行动层面的创造,主要指通过资源整合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创新和创业的关系
我国在引入国外“创业教育”概念时,将创新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个概念,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创新主要指的是思维领域的创造,而创业强调的是行动领域的创造;另一方面,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创业又推动着创新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含义
生态系统的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亚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他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和环境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围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由学校联合政府、企业和家庭等子系统建立起来的生态体系。这些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统一,最终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平衡系统。
二、构建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对于提升中国整体的制造业水平、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建立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将目前社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整合,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体系。这个体系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和学生家庭等多个生态子系统,这些生态子系统通过过程导向构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见图1)。
(一)政府社会生态子系统——创新创业的引领者
1.政策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方向。政府的顶层设计对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政府政策将会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迫切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企业转型升级也急需大量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国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极为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建议》(教办[2010]3号)出台;2015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出台。这些政策的出台,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随后,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细则,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沪府办[2016]2号)《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的通知》(津教委办[2016]79号)等,使得政策落实到操作层面,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的舆论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创业率普遍较低,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政府要加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的宣传,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让全社会尊重、关心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3.整合社会资源,建构创新创业的保障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政府社会、高等学校、行业企业和学生家庭等各方利益,政府需要协调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共同发挥作用。由于政府内部的资源比较分散,包括教育部门、工商税务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知识产权保护部门等下属机构,所以各级政府除了要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细则外,还要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协调机构,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社会保障体系,使得提供免费创业场所、免费创业培训、无息贷款、税费减免、人事档案托管、创业专项基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一系列配套保障措施得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