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沈祖棻先生诗词集油印本出版前后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1157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祖棻先生的《涉江诗词集》,2019年由凤凰出版社(原江苏古籍出版社)再版了,这不禁让我想到40多年前《涉江词稿》和《涉江诗稿》油印本的刊行。程千帆先生在《涉江诗词集·叙录》中说:“先室沈氏夙工吟咏,然未尝轻以所作示人。及不幸逝世,余陆续刊布其遗著,始为海内外所共知。其《涉江词稿》五卷、《涉江诗稿》四卷,初在南京油印,旋又分别在长沙、福州出版……”兹就南京印刷沈祖棻先生诗词集追忆如下。
  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后,沈先生先后在苏州、南京任教,再由南京调往武汉,所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有许多沈先生的同事。经过新中国成立后的诸多运动,特别是“文革”冲劫,大浪淘沙,能保持联系,更觉珍贵。沈祖棻诗词中有不少是写南师中文系教师的,如在孙望教授家“暮色方笼树,欢声乍启扉”,在徐复教授家“苔墙认旧痕”“朝夕供盘飧”,在张拱贵教授家“杯酒喜同倾”,在吴调公教授那里看到杨白桦教授的遗诗,“故居悲数过,遗咏忍重看”等。谁能想到沈先生这次竟然是诀别南京,她的诗句成为遗作了。沈先生1976年退休,1977年春,与程千帆先生一道,东下南京,故地重游,探望老友,再去上海,访亲叙旧,6月27日从上海回到武汉。没想到,发生车祸了,沈先生倏然离世。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女儿程丽则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親了,她能理解老父亲的孤寂,默默地陪着程千帆,程先生深情地回忆说,女儿“陪我在家住了三个月。她是工人,工厂里对他们很好,比武汉大学好多了,没有催她。后来他们厂长自己来看她一次,我就心里有数了,让张威克(女婿)先去,再过了一阵,程丽则也去上班了。他们上了班,第二天我就开始整理沈祖棻的诗稿,我就觉得她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我一辈子对不起沈祖棻,因为她是一个应该过得好一点、舒服一点的人,可是我让她过得很苦,稍微好一点又出了车祸。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要以更多地理解她的作品作为对她的忏悔”。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程先生一直把整理出版沈祖棻先生著作的事,放在心上。
  沈先生殁后,程先生的归宿很现实地摆在眼前。好友们劝他离开武汉。南京大学中文系叶子铭老师遵照匡亚明校长的指示,来到武汉,当面征询程先生的意见。程先生回忆说:“叶先生到了武汉,看到我就问:‘你到南大去,有什么条件?’我说:‘我没有什么条件,我要工作。’叶先生想了一下,就说:‘那好办,我包了。你到南京去吧。’结果他回来就向匡老汇报,匡老回答得也很干脆,立刻回复教授待遇。工资不好算,匡老就说:‘每个月先给程先生一百块钱,其余的以后再说。’”
  程先生到南京,在南京大学十三舍安顿下来。他一面思考安家问题,一面到南京师大,找老朋友商量沈祖棻著作出版问题。
  当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由于从1972年以来编辑出版《文教资料简报》,被誉为中华文化沙漠中的“绿洲”,在大江南北颇有点名声。负责《文教资料简报》的两位先生都和沈先生和程先生有“缘”。赵国璋先生,1923年7月3日生,河南省新郑人。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51—1952年任东吴大学中文系助教。1953—1955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助教、讲师。1955年以后,在南师中文系任教,并兼任中文系资料室主任。他是沈祖棻先生的同事,沈先生1974年9月在诗稿《岁暮怀人》四十二首中有赵先生诗章:
  风簷寸晷最勤渠,游肆曾观万卷书。
  未觉往还音信少,善交平仲久如初。
  姚北桦和赵先生同年,江苏徐州人。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在江苏《新华日报》工作,1956年派往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前夕,学校领导召开座谈会,号召大家提意见,帮助党整风。万万没想到,姚北桦先生的发言竟被康生圈定为“右派”。一夜之间,天昏地暗,他尝受到“引蛇出洞”的滋味,从此,他离开了报社,到农村去“改造”,去“重新做人”,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分配到南师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所以,他对程先生的“改造”生活,感同身受,情似亲历。
  赵国璋和姚北桦是《文教资料简报》的双子星座。我在赵国璋先生和姚北桦先生领导和指导下工作,努力学习赵先生的严谨和稳重,学习姚先生的敏锐和睿智,这两者的巧妙结合就是《文教资料简报》的特点。截至1977年年底,《文教资料简报》已出版70期,编印出版过《红楼梦》《水浒》《毛主席诗词注释》《鲁迅文言论文试译》等书,具有丰富的经验。因此,程先生向赵国璋和姚北桦两位先生求助出版沈祖棻诗词的事情,似乎是情理之中的必然逻辑。具体操持工作的是姚北桦先生。
  沈先生诗词从手稿到印刷品,是个人精神产品到社会文化成品的转化,是精神产品社会化的过程。具体工作包括:确定开本、选择版心、刻写誊录、印刷制版(封面题签、扉页照片、正文折叠、切齐装订……)、打包发行,一系列工作很具体繁琐,这不是像写诗一样,在深夜、斗室、披衣研墨就能完成的。姚北桦先生以他果断的行政能力,使这项工作有序地进行。
  (一)确定沈祖棻诗词分成两集。钢版蜡纸油印,100本。毛边纸,24开,线装。版心15×11(厘米),每页10行,每行17字。偶有注文,小字双栏誊写。总体要求是古朴、大方。
  (二)蜡纸文字刻写工作请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办公室教务员刘世珍先生承担。刘先生写得一手好字,人也平和、热情,姚先生找到她,她慨然应允。经过一两个月时间,她起早带晚,放弃休息,顺利地完成任务。以《涉江诗稿》看:一卷,12页;二卷,12页;三卷,17页;四卷,21页;后记,1页;总计蜡纸61张。刻写钢版是件技术活,劲用大了,蜡纸会断掉,特别是版心的接榫之处;劲用小了,上机后,油墨透不过去,印不出来。《涉江词稿》五卷,比诗稿厚一些,大约有80张蜡纸。刘先生刻写以后,我曾参加过校对。午休时间,在办公桌上,摊上蜡纸,遇有要改动的地方,擦亮一根火柴,吹熄,赶紧在错的地方烘化蜡纸,稍等片刻,写上正确的字,改版即算完成。刘先生刻写的劳务费有几十元,可以说是象征性的。
  (三)封面题签(词稿唐圭璋先生题签、诗稿吴白匋先生题签)、扉页题字(词稿用陆维钊先生题字、诗稿周退密先生题字)、扉页作者照片(词稿用年轻时照片、诗稿用老年时照片)以及手迹照片(词稿用汪东先生评作者早年词稿、诗稿用作者评唐诗绝句书影),共计8帧,由俞润生交南京日报印刷厂,和《文教资料简报》印件一并制版,由《文教资料简报》统一结算。   (四)制版以后,与蜡纸150张左右交溧水印刷厂印刷。溧水印刷厂支部书记姓尹,厂长孙经国。记得尹书记告诉我:所有辅件都是在小圆盘机上印的。封面题签用文武线拼好版以后印刷,再切开,贴到封面上的。线装特地请教老师傅,5针4眼。老先生看了很满意。他来我们溧水小地方,能看得起小地方,这是我们的光荣。晚饭时,我们特地请县委宣传部部长来陪他。
  我箧底存有一帧程千帆先生1978年10月12日致姚北桦信函。
  北桦老兄:
  奉上诗稿装订次序一纸,请交装订部门。请其在装订前每册负责检查一次,以免错乱。
  其词稿的内外封面题字,又作者一九七七年像及汪先生评点作者词稿等四块版,
  印好后,暂日放着,等词稿刻印完后,再安排全书装订次序。
  关于插图题字
  ①作者一九四五年像
  ②汪先生评点作者早年词稿
  ③作者一九七七年像
  ④作者手评唐绝句选
  兄云用铅字排为好,但应排放在下面中间,还是直排放在左边下端,我拿不准。
  请代为酌定,何种方式更为美观。字体用新五号还是六号,也请考虑决定。
  送给朱先生是请教的“淫”字韵诗,別抄奉。但不可刊出。只是向您说明一下这个有点古怪的字,原来是如何押上的而已。
  顺致
  敬礼
  弟千帆上10月12日
  涉江诗稿装订次序
  ①外封面 唐圭璋题签(引者按:此处应为吴白匋)
  ②衬白纸一页
  ③内封面 周退密题字
  ④作者一九七七年像
  ⑤作者手评唐绝句选
  ⑥卷一(一至╳页)
  ⑦卷二(一至╳页)
  ⑧卷三(一至╳页)
  ⑨卷四(一至╳页)
  ⑩跋
  衬白纸一页
  封底
  请在装订以前,每册都检查一次,以免①缺页②颠倒③错乱④折角等毛病。
  检查请计算工作量,给报酬。
  可见程先生事无巨细都亲自关照,十分用心。书印成后,程先生也很满意。他有词二首。
  鷓鸪天二首
  子苾逝世,忽近期年,为刊遗词,怆然成咏。
  衾凤钗鸾尚宛然,眼波鬟浪久成烟。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
  哀窈窕,忆缠绵。几番幽梦续欢缘。相思已是无肠断,夜夜青山响杜鹃。
  燕子辞巢又一年,东湖依旧柳烘烟。春风重到衡门下,人自单栖月自圆。
  红缓带,绿题笺。深恩薄怨总相怜。难偿憔悴梅边泪,永抱遗编泣断弦。
  程先生将沈先生的诗词稿寄给亲朋好友,朱光潜先生有诗回音,其题曰:《千帆寄示子苾夫人诗词遗著二卷,忙中急展读,不忍释手,因题寄千帆致敬。时年八十有二,已龙锺昏瞆,不计工拙,情不自禁也》。按,朱光潜先生1897年生,1978年正八十二岁。
  太史公在《报任安书》中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果然,《涉江词稿》和《涉江诗稿》油印本深受读者欢迎,一时洛阳纸贵,此后才有长沙和福州版本的复出。因为词集和诗集油印本的出版印刷,程先生和姚北桦先生的友情弥深。姚先生后来出任《江海学刊》主编,与程先生一直保持着联系。
  程先生赠我《涉江词稿》和《涉江诗稿》油印本一套,我一直珍藏着。《涉江词稿》被一位朋友久借而霸之,竟然夺我所爱。
  程先生还赐我墨宝一件,我装裱藏之。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困蛰在家,翻阅沈先生诗词,“金陵旧事犹能记”,“渔樵处处歌声起”。沈先生自称“涉江词客”,词人称她为“当代李清照”,学者钱仲联比喻她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青年学者说她是“鼙鼓声中涉江人”,可见影响很大,而这些与她的作品是分不开的。《涉江词稿》和《涉江诗稿》将卓立千古,自成一家。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教资料》原副主编
其他文献
《礼记·大学》有“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们要通过阅读逐步树立诚意正心、追求真理,有家国情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志向,又要通过读书、学习和实践,去接触、探究客观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改造世界的本领。因此,我提倡要加强科技图书的阅读,提高科学素养。而先阅读一些高质量的科普书籍,培养起兴趣阅读是首要的一步。  科技阅读需要科普的助力  如果你翻
期刊
“村里草地很少,几乎都是荒漠。封面设计要以克青孜的景色为背景。”  “好,编辑团队也是这个思路。顺利的话,本月就可以下印厂了。”  这是笔者与邵祥理就《行走克青孜:一位中央国家机关援疆干部驻村记录》一书封面设计进行的简短对话。两个从未见面、各持己见的人,最终在封面设计环节达成了一致。  邵祥理是中央国家机关第九批援疆干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2
期刊
要谈碎片化时代的经典阅读问题,我认为要从灵性的成长角度来看;而要谈灵性的成長问题,则要看看大多数世俗人生的状况。世俗人生多注重功利,呕心沥血,孜孜矻矻,苦苦索求的无非是功名利禄,无非是权势与地位。但是功名利禄的世界竞争太过激烈,也太过无常,过于消耗人的精力,令人往往心生倦意、不知所从,于是常人就一头扎进享乐里,美食、美色、美景等皆可为享乐的资源。等到在美食、美色、美景里稍稍舒缓了一下紧张的情绪,常
期刊
以托妮·莫里森、汤婷婷等作家为代表的美籍非裔和华裔女性作家叙写了少数族裔在屈辱和压迫下的身份认同问题,极大地改变了少数族裔文学的边缘化处境。而在《无声告白》这部作品中打破了第三世界妇女在理论话语中的一个盲区和误区。在很长的时间里,西方女性主义者关注的重点是白人女性,而后殖民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关注的重点是第三世界男性,第三世界妇女的独特身份和特征则被忽略了。华裔女性受到男权社会的挤压,又因族裔特质而
期刊
学界对于《呼啸山庄》这部经典的讨论几乎集中在欧肖、林敦和希克厉三家的纠葛上,但不论是情节、叙述,还是人物、主题等分析,都鲜少提到作为第一叙述者的管家耐莉·丁恩和老神棍约瑟夫。可是在艾米莉·勃朗特精心营造的这个封闭叙述环境和复杂的叙述结构里,耐莉和约瑟夫各自承担了不容忽视的角色作用,一方面是女管家的不可靠叙述视角,另一方面是看似完全抽离于山庄事务的伪教徒形象,二者在相互拉扯中,恰到好处地把关于“人性
期刊
《21世纪的伊朗:政治、经济与冲突》一书汇集了十多位作者的研究成果,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视角对伊朗进行解读,很多见解独到,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伊朗和伊朗问题。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伊朗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国家,拥有令人骄傲的辉煌历史,也有过灾难深重的经历。这些历史元素经千百年之沉淀,潜移默化地镶嵌到伊朗人的基因中、流淌在血液里,并通过其性格特征和特殊表达传递给世界。  伊朗是一个
期刊
2020年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笼罩华夏大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我也带领团队四处奔走,略尽绵薄。也是在这时,我与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结缘,并结识吴锋耀院长。吴锋耀,主任医师,教授,广西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中国医师协会第三届“白求恩式好医生”,被《中国卫生》杂志评为 2016 年度医院管理创新人物。  南寧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是一家拥有60年历史的传
期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社交软件“微信”出现在公众视野。2019年,微信官方发布“2019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微信月度活跃人数高达11.5亿,比2018年同期增长6%。由此可见,微信使得人与人在虚拟的空间里互动更为频繁。微信朋友圈的“打卡学习”也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以小学生“阅读打卡”为例,最常见的有“亲子阅读打卡”“21天阅读好习惯养成”“百日阅读计划”等。本文基于出现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凿运河的国家之一,不仅开凿时间早,且沟通流域广,其规划严密、工程艰巨、技术精湛都在世界运河史上可圈可点。大运河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交通动脉,也是滋养南北的生命线;不仅培育了充满生机的特色文化,还反射出古代中国的兴盛图景。2014年我国大运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开启了大运河的新篇章,引发我们去思索大运河的历史、大运河的文化,以及大运河的未来。  2019年7月24
期刊
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古老且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历经三千多年,以各样的风貌反映着时代的精神。当我们的文明还处于时空的襁褓中时,作为早期萌芽状态的书法便诞生在华夏民族母亲的摇篮中,由古之结绳记事的蒙昧到仓颉造字“感天地、泣鬼神”,中华文化的演进根植了书法惊人的智慧与文化命脉。那么什么是书法的灵魂呢?它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本是妙不可言,当其流于笔端,楷篆隶草行异彩纷呈,文字的书写美达到极致,在笔墨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