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是毛泽东促进经济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方法,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统筹兼顾;意义
一、统筹兼顾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在领导群众同敌人作斗争的时候,必须有照顾全局,照顾多数及和同盟者一道工作的观点。”“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毛泽东把统筹兼顾、照顾全局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政治策略提了出来。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深刻阐述了“统筹全局”的思想,1949年3月,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他形象地称要“学会弹钢琴”。这里,毛泽东把统筹兼顾明确为领导方法原则。
在西柏坡筹备建国时,毛泽东又提出了“四面八方”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建国初期,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统筹兼顾方针。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围绕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基本方针,集中论述和突出强调了统筹兼顾这个基本思想。毛泽东将统筹兼顾作为重要的治国之策,是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他说:“现在是我们管事了。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初期,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的论述散见各处,都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情况的分别论述,并分别成为各种特定情况下的具体指导原则和方针。这些原则、方针构成了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
二、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各方面关系的基本方法
1956年4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尤为重视和强调统筹兼顾,它通篇贯穿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的思维方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统筹兼顾。根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重要加重一点。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统筹兼顾,这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区域经济布局上要统筹兼顾。毛泽东认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他强调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区域经济布局上要统筹兼顾,这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资金投入上要统筹兼顾。毛泽东指出,要搞国防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也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利益分配上要统筹兼顾。毛泽东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些人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的思想倾向,他强调,“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毛泽东实际上讲的是利益分配上的统筹兼顾。
在处理上下关系上要统筹兼顾。这里所说的上下关系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或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毛泽东针对中央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地方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总之,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在处理上下关系上要統筹兼顾,这也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还阐述了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
总之,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作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基本方针,作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各方面关系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
三、统筹兼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法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专用一节,深入阐发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他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他还说:“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它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从以上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的集中论述,可以看出:第一,以人为本,从全体人民利益出发,是统筹兼顾方针的出发点。第二,毛泽东是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个总题目下,是在论述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而且可以解决时,提出了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由此可见,他把统筹兼顾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法。第三,毛泽东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不仅是指经济领域,也包括统筹社会方面的问题。
怎样统筹兼顾?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主要是在解决政治思想上的矛盾时,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主张实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强调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既要克服大汉族主义,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方针;在处理利益关系时,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毛泽东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提出的这些方针和政策,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服务;是为了构建“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四、统筹兼顾思想的现实意义
统筹兼顾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等。只有坚持运用统筹兼顾方法论,才能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阐发,是与毛泽东同志的统筹兼顾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柏春林.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针的历史考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2、郭建宁.统筹兼顾方法论探析[J].前线,2004(4).
3、梁超伦.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4).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社科部)
关键词:毛泽东;统筹兼顾;意义
一、统筹兼顾是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在领导群众同敌人作斗争的时候,必须有照顾全局,照顾多数及和同盟者一道工作的观点。”“决不可脱离群众的多数,置多数人的情况于不顾,而率领少数先进队伍单独冒进”。毛泽东把统筹兼顾、照顾全局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政治策略提了出来。
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深刻阐述了“统筹全局”的思想,1949年3月,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他形象地称要“学会弹钢琴”。这里,毛泽东把统筹兼顾明确为领导方法原则。
在西柏坡筹备建国时,毛泽东又提出了“四面八方”政策,即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建国初期,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在统筹兼顾的方针下,逐步地消灭经济中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合理地调整现有工商业,切实而妥善地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之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里,毛泽东明确提出了统筹兼顾方针。
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围绕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基本方针,集中论述和突出强调了统筹兼顾这个基本思想。毛泽东将统筹兼顾作为重要的治国之策,是在1957年1月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他说:“现在是我们管事了。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从抗日战争时期到建国初期,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的论述散见各处,都是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不同情况的分别论述,并分别成为各种特定情况下的具体指导原则和方针。这些原则、方针构成了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
二、统筹兼顾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各方面关系的基本方法
1956年4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尤为重视和强调统筹兼顾,它通篇贯穿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整体协调、和谐发展的思维方法。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统筹兼顾。根据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这样,重工业是不是不为主了?它还是为主,还是投资的重点。但是,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重要加重一点。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统筹兼顾,这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区域经济布局上要统筹兼顾。毛泽东认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他强调指出:“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老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区域经济布局上要统筹兼顾,这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资金投入上要统筹兼顾。毛泽东指出,要搞国防建设必须大力加强经济建设,“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这也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利益分配上要统筹兼顾。毛泽东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建设中一些人片面强调国家利益的思想倾向,他强调,“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毛泽东实际上讲的是利益分配上的统筹兼顾。
在处理上下关系上要统筹兼顾。这里所说的上下关系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或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毛泽东针对中央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地方没有自主权的情况,指出:“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要发展工业,地方也要发展工业。就是中央直属的工业,也还是要靠地方协助。至于农业和商业,更需要依靠地方。总之,要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发挥地方的积极性。中央要巩固,就要注意地方的利益。”在处理上下关系上要統筹兼顾,这也是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观点。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还阐述了在处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上,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
总之,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作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基本方针,作为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各方面关系的思想方法和领导方法。
三、统筹兼顾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法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专用一节,深入阐发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他指出:“这里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他还说:“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决的。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它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
从以上毛泽东关于统筹兼顾的集中论述,可以看出:第一,以人为本,从全体人民利益出发,是统筹兼顾方针的出发点。第二,毛泽东是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这个总题目下,是在论述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而且可以解决时,提出了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由此可见,他把统筹兼顾作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方法。第三,毛泽东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不仅是指经济领域,也包括统筹社会方面的问题。
怎样统筹兼顾?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主要是在解决政治思想上的矛盾时,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主张实施“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强调要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既要克服大汉族主义,也要克服地方民族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方针;在处理利益关系时,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毛泽东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情况提出的这些方针和政策,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服务;是为了构建“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党和国家较为巩固,较为能够经受风险”的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四、统筹兼顾思想的现实意义
统筹兼顾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等。只有坚持运用统筹兼顾方法论,才能妥善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积极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阐发,是与毛泽东同志的统筹兼顾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就是做到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成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指导方针。
参考文献:
1、柏春林.中国共产党统筹兼顾方针的历史考察[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2、郭建宁.统筹兼顾方法论探析[J].前线,2004(4).
3、梁超伦.科学发展观对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4).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