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海情系玉米良种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3516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登海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四十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毕生追求,做一粒扎根田野的种子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生肖属牛,有着与生俱来的“牛脾气”。“我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广袤的田野。”他喜欢把自己比作种子。在44年的玉米高产攻关中,李登海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到家乡莱州市后邓家村务农,当时他的愿望是多打粮,吃饱饭。1970年他进入当地的农科队,后来还担任了队长。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千克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千克。“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徘徊在青纱帐内外,李登海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高产攻关,任重道远!对年轻的李登海来说,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借鉴,该如何下手?
  倔强的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到处拜师,以此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1974年,李登海等来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学院老师被他的痴狂所感动,赠予他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让他“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李登海找到了努力方向,先后选用国内一百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玉米高产的奥秘。
  1979年,后邓家村产生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紧凑型品种“掖单2号”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千克的最高纪录。年仅30岁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对他来讲,亩产776.9千克只是起点,此后,824.9千克、953千克、962千克……李登海屡屡刷新自己的纪录。
  1989年,李登海培育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掖单13号”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高产纪录———亩产1096.29千克!开创了我国1亩地可以养活4个人的新纪元,他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思考人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创新中
  有一段时间,李登海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但这并没能阻止他强忍疼痛继续钻进玉米地搞研究。“我的腰病是在海南育种时落下的,有一次挑一百二十多斤的化肥过田梗,扭伤了。”
  常年超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使李登海身患痔疮、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他毫不在意,“不妨碍育种就行!”这是他常说的话。育种,是李登海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北方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李登海决定到海南加代繁育,保证1年育种3次。那年冬天,李登海身背干萝卜丝和猪大油,告别母亲和妻儿,闯进海南岛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从此,他像迁徙的候鸟一样,奔波于山东和海南之间,一晃就是三十多年。
  刚到海南的第一年,李登海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粒玉米,期待它的发芽、抽穗、结果。忘记了北京时间、只记得育种时间,忘记了节假日、只有工作日。三十多年来,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他至今依然记得,1980年9月,正值玉米灌浆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挟持着冰雹,把他的育种希望击得粉碎。他说这种痛“胆裂心碎”,这种痛他一共经历过8次,终生难忘。“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玉米高产攻关干下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对不能停止!”每每心痛之后,李登海总是咬紧牙关,下定决心。
  寒来暑往,愈挫弥坚。李登海带领育种团队每年套袋150万~200万个,并要亲自在田间选择20万~30万个果穗。在玉米新品种成功率只有12万分之一的机会面前,从1973年到2015年,他们以每年3~4代的速度,共进行了121代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完成了在中国北方需要121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选育出的玉米杂交品种有9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成为我国拥有审定品种最多的农业育种家。“我的小孙子是我家第三代人了,我选育的玉米却有121代了!它们是我生命的延续!”这是李登海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高产攻关试验,李登海在国内率先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同时,率先发现并证明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和高产原因,这为我国杂交玉米高产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此后,紧凑型玉米成为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方向和主流,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44年来,李登海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连续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高产新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建了百亩丰产方1亩地可以养活4.5个人的高产样板,为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志在千里,献身科研报效国家造福农民
  在我国北方地区,夏玉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也就是1代,而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代。为了加快玉米繁育,李登海在我国率先利用国外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新种质资源,合理合法地进行“消化、吸收、利用、再创新”,并通过原始创新,选育出具有新种质资源特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自交系,突破性地育出了“登海662”“登海605”等亩产可超过1100千克的紧凑型中晚熟玉米新品种,为我国大面积玉米生产提供了高产优质抗倒的新品种。
  为了加速培育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最近几年,李登海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每年进行九批播种,即在黑龙江春播一批,山东春播和夏播两批,广西春播和秋播两批,海南从9月初到翌年6月初先后播种四批。玉米育种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李登海每年都要亲自在田间选择20万~30万个果穗(株),尔后进行室内选择,保留1.5万~2万份的育种材料,再进行播种选育。
  多年来,泰安市岱岳区和临邑县的玉米“省长指挥田”,一直用李登海选育的高产玉米品种进行高产攻关。2014年,中国农科院栽培专家李少昆利用“登海618”在新疆奇台创造了亩产1224.00千克的全国千亩方春玉米高产纪录,同年,“登海605”在山东齐河创造了亩产876.60千克的全国万亩方夏玉米高产纪录。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里边应该主要装中国的粮食。”四十多年来,李登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育出的玉米良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占到43.5%,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李登海育成的,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累计种植十二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一千二百多亿元。
  作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国内种子产业化的开拓者。1985年,李登海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产业化科技型企业,由于市场认可度高,2005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也是我国种业少数上市公司之一。2013、2014年,登海种业的经济效益连续两年在全国种业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位,2015年上半年,在全国种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形势下,登海种业以科技创新强势支撑,经济效益比2014年同比增长9.9%。
  李登海依靠不断研发创新的新品种成果,从试验站到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莱州市农科院、莱州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再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4年,已发展到39亿元资产规模,成为国家首批、全国农业系统首个“国家创新型企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雄心未已。面对未来,李登海表示,我六十岁以后不是要退休,而是要再为国家创造1000亿元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时代楷模”李登海的壮志和雄心,他献身科研,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农民,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不停地撒播丰收的希望。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区5号楼三单元信箱
其他文献
随着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低成本、高品质的现代园林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本着资金的有效利用,园林设计的成本控制显得愈加重要和关键。在“以人为本
辽中地区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整个地区遭受城镇化动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体制机制僵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发展转型过程缓慢.本文在对辽中地区城镇化
顶管施工技术对于埋深较大的地下管道施工具有明显优势,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近年逐渐被推广应用.由于城市化改造的快速发展,城市排水顶管施工不可避免地需穿越现状道路.文章
介绍了分子烙印技术的基本原理、新型分子烙印聚合物(MIP)包括水相中MIP和球形MIP的制备,并综述了分子烙印聚合物在手性药物分离、中药研究以及药物传输等方面的最新应用。认为M
建筑工程项目后期修改和施工配合阶段是指,施工图正式出图后,应业主和厂家要求,配合工地施工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业主还会要求对设计进行修改.本文主要就后
阳习升1964年出生于湖南省隆回县荷香桥镇雷塘村,初中毕业后就在家里干农活,但由于兄弟多、土地少,家境并不好。1992年他只身到广东打工,在某铜厂一干就是8年。2000年,他开始自己办铜厂,从国外购回废旧机器和武器,从中分解出铜、铁、金、银、磁铁等金属,分类处理后再销售。起初他亏了本,后来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不久就扭亏为盈,一般年收入达200万元左右,最多的一年收入达到700万元。  与国外老板做
[目的]评价中医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44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24例,采用益肾壮骨通痹汤(主要由制附子、淫羊藿、补骨脂、川芎、当归、独活、川断、黄芪、熟
变频器具有明显的节能效应,变频器工作时,可根据中央空调的负荷变化调整中央空调工作电源电压和周期达到所需转矩。本文阐述了变频器在产品性能、运行周期的功率及后期正常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