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登海是国家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主任、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四十多年来,他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致力于高产玉米的育种、攻关和推广,培育的玉米新品种先后两次创造世界夏玉米单产最高纪录,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毕生追求,做一粒扎根田野的种子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生肖属牛,有着与生俱来的“牛脾气”。“我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广袤的田野。”他喜欢把自己比作种子。在44年的玉米高产攻关中,李登海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到家乡莱州市后邓家村务农,当时他的愿望是多打粮,吃饱饭。1970年他进入当地的农科队,后来还担任了队长。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千克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千克。“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徘徊在青纱帐内外,李登海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高产攻关,任重道远!对年轻的李登海来说,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借鉴,该如何下手?
倔强的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到处拜师,以此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1974年,李登海等来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学院老师被他的痴狂所感动,赠予他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让他“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李登海找到了努力方向,先后选用国内一百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玉米高产的奥秘。
1979年,后邓家村产生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紧凑型品种“掖单2号”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千克的最高纪录。年仅30岁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对他来讲,亩产776.9千克只是起点,此后,824.9千克、953千克、962千克……李登海屡屡刷新自己的纪录。
1989年,李登海培育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掖单13号”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高产纪录———亩产1096.29千克!开创了我国1亩地可以养活4个人的新纪元,他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思考人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创新中
有一段时间,李登海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但这并没能阻止他强忍疼痛继续钻进玉米地搞研究。“我的腰病是在海南育种时落下的,有一次挑一百二十多斤的化肥过田梗,扭伤了。”
常年超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使李登海身患痔疮、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他毫不在意,“不妨碍育种就行!”这是他常说的话。育种,是李登海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北方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李登海决定到海南加代繁育,保证1年育种3次。那年冬天,李登海身背干萝卜丝和猪大油,告别母亲和妻儿,闯进海南岛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从此,他像迁徙的候鸟一样,奔波于山东和海南之间,一晃就是三十多年。
刚到海南的第一年,李登海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粒玉米,期待它的发芽、抽穗、结果。忘记了北京时间、只记得育种时间,忘记了节假日、只有工作日。三十多年来,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他至今依然记得,1980年9月,正值玉米灌浆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挟持着冰雹,把他的育种希望击得粉碎。他说这种痛“胆裂心碎”,这种痛他一共经历过8次,终生难忘。“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玉米高产攻关干下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对不能停止!”每每心痛之后,李登海总是咬紧牙关,下定决心。
寒来暑往,愈挫弥坚。李登海带领育种团队每年套袋150万~200万个,并要亲自在田间选择20万~30万个果穗。在玉米新品种成功率只有12万分之一的机会面前,从1973年到2015年,他们以每年3~4代的速度,共进行了121代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完成了在中国北方需要121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选育出的玉米杂交品种有9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成为我国拥有审定品种最多的农业育种家。“我的小孙子是我家第三代人了,我选育的玉米却有121代了!它们是我生命的延续!”这是李登海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高产攻关试验,李登海在国内率先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同时,率先发现并证明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和高产原因,这为我国杂交玉米高产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此后,紧凑型玉米成为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方向和主流,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44年来,李登海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连续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高产新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建了百亩丰产方1亩地可以养活4.5个人的高产样板,为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志在千里,献身科研报效国家造福农民
在我国北方地区,夏玉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也就是1代,而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代。为了加快玉米繁育,李登海在我国率先利用国外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新种质资源,合理合法地进行“消化、吸收、利用、再创新”,并通过原始创新,选育出具有新种质资源特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自交系,突破性地育出了“登海662”“登海605”等亩产可超过1100千克的紧凑型中晚熟玉米新品种,为我国大面积玉米生产提供了高产优质抗倒的新品种。
为了加速培育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最近几年,李登海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每年进行九批播种,即在黑龙江春播一批,山东春播和夏播两批,广西春播和秋播两批,海南从9月初到翌年6月初先后播种四批。玉米育种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李登海每年都要亲自在田间选择20万~30万个果穗(株),尔后进行室内选择,保留1.5万~2万份的育种材料,再进行播种选育。
多年来,泰安市岱岳区和临邑县的玉米“省长指挥田”,一直用李登海选育的高产玉米品种进行高产攻关。2014年,中国农科院栽培专家李少昆利用“登海618”在新疆奇台创造了亩产1224.00千克的全国千亩方春玉米高产纪录,同年,“登海605”在山东齐河创造了亩产876.60千克的全国万亩方夏玉米高产纪录。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里边应该主要装中国的粮食。”四十多年来,李登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育出的玉米良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占到43.5%,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李登海育成的,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累计种植十二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一千二百多亿元。
作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国内种子产业化的开拓者。1985年,李登海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产业化科技型企业,由于市场认可度高,2005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也是我国种业少数上市公司之一。2013、2014年,登海种业的经济效益连续两年在全国种业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位,2015年上半年,在全国种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形势下,登海种业以科技创新强势支撑,经济效益比2014年同比增长9.9%。
李登海依靠不断研发创新的新品种成果,从试验站到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莱州市农科院、莱州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再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4年,已发展到39亿元资产规模,成为国家首批、全国农业系统首个“国家创新型企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雄心未已。面对未来,李登海表示,我六十岁以后不是要退休,而是要再为国家创造1000亿元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时代楷模”李登海的壮志和雄心,他献身科研,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农民,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不停地撒播丰收的希望。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区5号楼三单元信箱
毕生追求,做一粒扎根田野的种子
与共和国同龄的李登海,生肖属牛,有着与生俱来的“牛脾气”。“我就是一粒种子,扎根广袤的田野。”他喜欢把自己比作种子。在44年的玉米高产攻关中,李登海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国育种,冲向世界!”
1966年,李登海初中毕业回到家乡莱州市后邓家村务农,当时他的愿望是多打粮,吃饱饭。1970年他进入当地的农科队,后来还担任了队长。1972年,一则美国农民华莱士创造春玉米亩产1250千克的消息,深深震撼了他,那时,我国玉米亩产量只有一两百千克。“美国人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徘徊在青纱帐内外,李登海暗下决心: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一穷二白的祖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贡献力量。高产攻关,任重道远!对年轻的李登海来说,一无资料参考,二无经验借鉴,该如何下手?
倔强的李登海开始不分昼夜地啃书本,骑着自行车到处拜师,以此来弥补基础理论的“先天不足”。1974年,李登海等来了去莱阳农学院深造的机会。他如饥似渴,一年学完了四年课程。学院老师被他的痴狂所感动,赠予他20粒珍贵的杂交种子,让他“培育一种适于密植的紧凑型玉米”。李登海找到了努力方向,先后选用国内一百多个优良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终于找到了玉米高产的奥秘。
1979年,后邓家村产生一个轰动全国的新闻:紧凑型品种“掖单2号”创下我国夏玉米单产776.9千克的最高纪录。年仅30岁的李登海,站在了中国玉米研究的最高峰,对他来讲,亩产776.9千克只是起点,此后,824.9千克、953千克、962千克……李登海屡屡刷新自己的纪录。
1989年,李登海培育的紧凑大穗型玉米“掖单13号”创造了新的夏玉米世界高产纪录———亩产1096.29千克!开创了我国1亩地可以养活4个人的新纪元,他也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思考人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创新中
有一段时间,李登海腰间盘突出的老毛病犯了,但这并没能阻止他强忍疼痛继续钻进玉米地搞研究。“我的腰病是在海南育种时落下的,有一次挑一百二十多斤的化肥过田梗,扭伤了。”
常年超负荷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使李登海身患痔疮、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疾病,但他毫不在意,“不妨碍育种就行!”这是他常说的话。育种,是李登海一生的事业,也是他一生的追求。
北方玉米一年只能收获一次,为加快育种速度,1978年,李登海决定到海南加代繁育,保证1年育种3次。那年冬天,李登海身背干萝卜丝和猪大油,告别母亲和妻儿,闯进海南岛三亚荔枝沟,租种荒地,开辟实验田。从此,他像迁徙的候鸟一样,奔波于山东和海南之间,一晃就是三十多年。
刚到海南的第一年,李登海像呵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每粒玉米,期待它的发芽、抽穗、结果。忘记了北京时间、只记得育种时间,忘记了节假日、只有工作日。三十多年来,从家乡到异乡,从少年到白头,李登海吃尽了苦,流尽了汗,遭够了罪。他至今依然记得,1980年9月,正值玉米灌浆期,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挟持着冰雹,把他的育种希望击得粉碎。他说这种痛“胆裂心碎”,这种痛他一共经历过8次,终生难忘。“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玉米高产攻关干下去,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的事业绝对不能停止!”每每心痛之后,李登海总是咬紧牙关,下定决心。
寒来暑往,愈挫弥坚。李登海带领育种团队每年套袋150万~200万个,并要亲自在田间选择20万~30万个果穗。在玉米新品种成功率只有12万分之一的机会面前,从1973年到2015年,他们以每年3~4代的速度,共进行了121代的选育过程,相当于完成了在中国北方需要121年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选育出的玉米杂交品种有90个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成为我国拥有审定品种最多的农业育种家。“我的小孙子是我家第三代人了,我选育的玉米却有121代了!它们是我生命的延续!”这是李登海对生命的理解。
通过高产攻关试验,李登海在国内率先发现了平展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同时,率先发现并证明了紧凑型杂交玉米的高产能力和高产原因,这为我国杂交玉米高产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此后,紧凑型玉米成为我国杂交玉米育种的方向和主流,李登海也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44年来,李登海在“开创中国玉米高产道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中,连续7次创造我国夏玉米高产新纪录,两次刷新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创建了百亩丰产方1亩地可以养活4.5个人的高产样板,为解决我国人多地少的难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志在千里,献身科研报效国家造福农民
在我国北方地区,夏玉米一年只能种植一季,也就是1代,而培育一个玉米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代。为了加快玉米繁育,李登海在我国率先利用国外种业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新种质资源,合理合法地进行“消化、吸收、利用、再创新”,并通过原始创新,选育出具有新种质资源特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自交系,突破性地育出了“登海662”“登海605”等亩产可超过1100千克的紧凑型中晚熟玉米新品种,为我国大面积玉米生产提供了高产优质抗倒的新品种。
为了加速培育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最近几年,李登海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每年进行九批播种,即在黑龙江春播一批,山东春播和夏播两批,广西春播和秋播两批,海南从9月初到翌年6月初先后播种四批。玉米育种是一项艰辛的工作,李登海每年都要亲自在田间选择20万~30万个果穗(株),尔后进行室内选择,保留1.5万~2万份的育种材料,再进行播种选育。
多年来,泰安市岱岳区和临邑县的玉米“省长指挥田”,一直用李登海选育的高产玉米品种进行高产攻关。2014年,中国农科院栽培专家李少昆利用“登海618”在新疆奇台创造了亩产1224.00千克的全国千亩方春玉米高产纪录,同年,“登海605”在山东齐河创造了亩产876.60千克的全国万亩方夏玉米高产纪录。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而且里边应该主要装中国的粮食。”四十多年来,李登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育出的玉米良种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最高年份占到43.5%,全国种植的5株玉米中有2株是李登海育成的,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累计种植十二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一千二百多亿元。
作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国内种子产业化的开拓者。1985年,李登海率先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农业产业化科技型企业,由于市场认可度高,2005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这也是我国种业少数上市公司之一。2013、2014年,登海种业的经济效益连续两年在全国种业上市公司中位居第一位,2015年上半年,在全国种业经济效益下滑的形势下,登海种业以科技创新强势支撑,经济效益比2014年同比增长9.9%。
李登海依靠不断研发创新的新品种成果,从试验站到莱州市玉米研究所、莱州市农科院、莱州登海种业集团公司,再到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4年,已发展到39亿元资产规模,成为国家首批、全国农业系统首个“国家创新型企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士暮年,雄心未已。面对未来,李登海表示,我六十岁以后不是要退休,而是要再为国家创造1000亿元的经济效益!
这就是“时代楷模”李登海的壮志和雄心,他献身科研,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农民,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不停地撒播丰收的希望。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临沂市水田路水田小区5号楼三单元信箱